《類經》~ 二十一卷 (12)

回本書目錄

二十一卷 (12)

1. 三十八、腎主水水俞五十七穴

五行共二十五穴,皆在下焦而主水,故皆曰腎俞。)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水之本在腎,標在肺,標本俱病,故在下則為胕腫大腹,在上則為喘呼不得臥。)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肺主氣,水在上則氣不化,故肺為喘呼。

腎主水,水在下則濕不分,故腎為水腫。然病水者必自下而升,上及於肺,其病劇矣,故肺為逆不得臥也。)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言水能分行諸氣,相為輸應而俱受病者,正以水氣同類,水病則氣應,氣病則水應,留而不行,俱為病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

(伏菟,足陽明經穴。伏菟之上,即腹部也。腹部之脈,任居中行,左右各二,夾臍旁兩行者,足少陰並衝脈氣所發,行各五穴,則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是也。次外二行者,足陽明經所行,行各五穴,則氣衝、歸來、水道、大巨、五陵是也。左右共二十穴,此皆水氣往來之道路,故為腎之街也。

)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穴,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三陰,肝脾腎三經也。三陰所交俱結於腳,故足太陰有三陰交穴。踝上各一行,獨指足少陰腎經而言。行六穴,則大鐘、照海、復溜、交信、築賓、陰谷是也,左右共十二穴。腎之大絡,並衝脈下行於足,合而盛大,故曰太衝。

)凡五十七穴者,皆臟之陰絡,水之所客也。(右共五十七穴。皆藏之陰絡,為陰氣之所行,故治水者當察而取之。)

風㽷膚脹,為五十七痏,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靈樞·四時氣篇》。㽷,水同。風水膚脹、五十七痏,義俱如前。若皮膚之有血絡者,亦當盡取去之。)

徒㽷,先取環谷下三寸,以鈹針針之,已刺而筒之而內之,入而復之,以盡其㽷,必堅,來緩則煩悗,來急則安靜,間日一刺之,㽷盡乃止。(此泄水之法也。徒,但也。有水無風,故曰徒水。環谷,義無所考,或即足少陽之環跳穴。其下三寸許,垂手著股,中指盡處,惟奇穴中有風市一穴,或者即此,明者察之。

鈹針,第五針也。筒,箭室也。已刺而筒之而內之,入而復之,以盡其㽷,謂用針如箭之歸筒,出入頻復,開通其道,以盡其㽷也。然㽷在膚中,其候必堅。若針後水來遲緩,則必煩悶;若來急速,則必安靜矣。仍須間日一刺,以水盡而止。按:《針要》曰:凡水氣惟得針水溝,若針余穴,水盡即死。

是又不可不知也。鈹音披。筒音勇。)飲閉藥,方刺之時徒飲之,(凡患水病者,小便多不利,既已刺治如前,仍須飲通閉之藥以拔其本,即方刺之時,亦但飲無礙也。)方飲無食,方食無飲,(藥食不宜相混,混則難於取效。)無食他食,百三十五日。(水腫既消,當忌傷脾發濕等物,至一百三十五日之外,方保其不復矣。

白話文:

三十八、腎主水,水俞五十七穴

五行共有二十五個穴位,都位於下焦且主管水液代謝,因此都稱為腎俞。水病患者,在下方會出現足背浮腫和腹部腫大,在上方則會氣喘呼吸困難而無法平躺,這是因為病根和症狀同時發作。(水的根本在腎,表現在肺,兩者同時病變,因此下方有浮腫腹脹,上方則氣喘難臥。)肺主氣,水氣上升則氣機不暢,導致肺氣逆亂而氣喘難臥。

腎主水,水滯下方則濕氣不散,導致腎病水腫。然而水病通常從下方開始,向上影響到肺,病情便會加重,因此肺氣逆亂而無法平躺。水氣能分散並互相影響,兩者同時受病,是因為水與氣同類,水病則氣亂,氣病則水滯,停滯不行而致病。伏兔穴上方各有兩行穴位,每行五穴,這些是腎氣運行的通道。

伏兔是足陽明經的穴位,其上方即腹部。腹部的經脈,任脈居中,左右各有兩條,夾臍旁兩行的穴位屬於足少陰經與衝脈之氣所發,每行五穴,包括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再外側兩行的穴位屬足陽明經,每行五穴,包括氣衝、歸來、水道、大巨、五陵。左右共二十穴,這些都是水氣運行的通路,因此稱為腎之街。

肝、脾、腎三陰經之交會處,皆結聚於足部。腳踝上方各有一行穴位,每行六穴,這是腎脈下行的路徑,稱為太衝。(三陰經包括肝、脾、腎三經,三陰經的交會點都在足部,因此足太陰經上有三陰交穴。腳踝上方各一行穴位專指足少陰腎經,六穴分別為大鐘、照海、復溜、交信、築賓、陰谷,左右共十二穴。腎的大絡與衝脈並行下達足部,合而盛大,故稱太衝。)

總計五十七穴,都是臟腑陰絡所在,為水氣停滯之處。(上述共五十七穴,皆屬臟腑陰絡,陰氣運行於此,因此治療水病時應仔細辨察並取穴。)

風水病引起的皮膚腫脹,可針刺五十七穴,若皮膚有瘀血,也應全部刺放。(風水膚脹與五十七穴的意義如前所述,若有皮膚血絡瘀滯,也應全部刺血疏通。)

單純水腫(無風邪)可先取環谷下方三寸處,以鈹針刺之,刺後用針筒反復抽吸,以徹底排盡水液。治療時若針刺部位堅實,水液排出緩慢則患者會煩悶,排出順暢則可安穩。治療間隔一日一次,直至水腫消退。(此法為瀉水療法。「徒水」指僅有水腫而無風邪。環谷位置不明,可能指足少陽經的環跳穴,其下三寸約為風市穴。鈹針是第五種針具。針刺後需反復抽吸,開通水道以排盡水液。水腫處觸診堅實,若排水緩慢則患者煩躁,快速排出則安穩。治療需隔日進行,直至水腫消退。注意:《針要》提到,水氣病僅可針刺水溝穴,若誤刺他穴,水退後可能致命。)

治療時需配合通利小便的藥物,於針刺前服用。(水病患者多小便不利,針刺後仍需服用通閉藥物以治本,針刺期間亦需持續服用。)服藥與進食應分開,以免影響藥效。水腫消退後,須忌食傷脾助濕之物,至少一百三十五日,以確保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