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七卷 (16)
十七卷 (16)
1. 六十九、十二經筋痹刺
(義如前。)其成伏梁唾血膿者,死不治,(臍上臍下皆為伏梁。若伏梁已成而唾見血膿者,病劇藏傷,故死不治。)名曰季冬痹也。(手少陰之經,應十二月之氣也。此節舊在後無用燔針之下,蓋誤次也,今移正於此。)
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此以下皆結上文經筋為病而總言之也。陽急、陰急,指足太陽、太陰為言,皆為背病,陽急在外,則反張而折,陰急在內,則俯不能伸也。)焠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
(筋痹之病屬寒者多,故以上皆言治在燔針劫刺;然有因於熱者,治當遠熱,無用燔針,驗在筋之急與縱耳。)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噼,眥急不能卒視,治皆如上方也。(此申言口眼歪僻之證,必系足陽明、手太陽之筋病也。噼,僻同。)
白話文:
[六十九、十二經筋痹刺]
(含義同前文所述。)若發展為「伏梁」並出現唾血膿的症狀,則屬不治之症。(「伏梁」指臍上下區域的腫塊。若伏梁已成且唾出帶血膿液,表示病情嚴重、臟腑受損,故無法醫治。)此症稱為「季冬痹」。(手少陰經對應十二月氣候。此段原文誤置於後文「無用燔針」之後,現修正移至此處。)
經筋病症,遇寒則筋脈強直拘急,遇熱則鬆弛無力,陰部萎軟不舉。陽經拘急時身體向後反張,陰經拘急時俯身無法伸直。(此處總結上文經筋病症。陽急、陰急分別指足太陽經與足太陰經的病症,皆與背部相關:陽急在外則反折僵硬,陰急在內則彎腰難伸。)「焠刺」用於治療寒性筋急;若屬熱症導致筋脈弛緩,則不可使用火針。
(筋痹多因寒邪,故前文均言明適用火針療法;然亦有熱症所致者,需避熱治療,禁用火針,關鍵在於筋脈表現「急」或「縱」的差異。)若足陽明經與手太陽經筋脈拘急,會導致口眼歪斜、眼角緊急而無法快速視物,治法同前文所述。(此處特別說明口眼歪斜之症,必屬足陽明經與手太陽經的筋病。「噼」與「僻」字義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