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六卷 (10)
十六卷 (10)
1. 五十、諸經瘧刺
(脈小實急,陰邪勝也。陰盛者生內寒,故當灸脛之少陰以散寒,刺指之井以補陽也。王氏曰灸脛少陰,是謂復溜;刺指井者,謂足太陽之至陰。)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適行至於血也。(此節重複。)瘧脈緩大虛,便宜用藥,不宜用針。(針有瀉而無補,故脈虛者不宜用針。
《脈度篇》曰: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即此之謂。)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先時邪正未合,故可以治。既合而治,則邪正不分,反傷氣矣。)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脈不見者,邪盛氣逆而脈伏也,故當刺十指之血以瀉其實。
)十二瘧者,其發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也。(十二瘧者,如前之六經六藏也。其發不同,故當因其形證而察屬何經之病。)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一刺之病氣雖衰,猶未覺也,故必再刺,始知其效,三刺而後病可已。)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如下文。
)不已,刺郄中盛經出血;(即委中也。其穴在足太陽,故曰盛經。)又刺項已下挾脊者必已。(足太陽之大杼、風門也。)舌下兩脈者,廉泉也。(任脈穴。)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伐其本也。如下文。)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
(頭上者,上星、百會也,督脈穴。兩額者,懸顱也,足少陽穴。兩眉間者,攢竹也,足太陽穴。)先項背痛者,先刺之。(在項者,風池、風府主之。在背者,大杼、神道主之。風府、神道俱督脈穴,風池足少陽穴,大杼足太陽穴。)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腰背皆屬太陽,故當刺委中穴。
)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手少陰、陽明,皆以井穴為言。又刺十指間者,各隨其所病之經也,亦取井穴。)先足脛痠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十指間出血者,各因邪居之所瀉其井也。)風瘧,瘧發則汗出惡風,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者。(三陽經背俞之血,謂足太陽膀胱俞、足陽明胃俞、足少陽膽俞,皆足太陽經穴。
胻痠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鑱針針絕骨出血,立已。(胻,脛骨也。按之不可,痛益甚也。其邪深伏,故名曰胕髓病。鑱針,第一針也。絕骨本名懸鐘,足少陽經穴。胻音杭,又下敬切。痠音酸。胕音附。鑱音讒。)身體小痛,刺至陰。(足太陽經穴。)諸陰之井無出血,間日一刺。
(此承上文而言,凡取諸陰之井,皆不可使之出血,但間日一刺之,則邪氣自泄矣。然則可出血者,惟三陽之井,而真陰不可傷也。)瘧不渴,間日而作,刺足太陽。(不渴者,內無邪,邪在表耳,故當刺足太陽。)渴而間日作,刺足少陽。(渴則邪在表裡之間,故當刺足少陽。
白話文:
五十、諸經瘧刺
-
脈搏細小、緊急,是陰邪過盛的表現。陰邪盛會生內寒,因此應灸小腿部的少陰經(復溜穴)來驅散寒氣,並刺腳趾末端的井穴(足太陽經的至陰穴)以補益陽氣。
-
瘧疾患者脈搏滿大而緊急時,應刺背部的俞穴,選用五臟俞和背俞各一處,適當放血以調理氣血。(此段內容重複。)
-
瘧疾患者脈搏緩慢、大而虛弱時,適合用藥物治療,不宜用針刺。因為針刺偏瀉而非補益,脈象虛弱者不宜用針。《脈度篇》提到:邪氣盛者宜瀉,虛弱者宜用藥物補益,正是此意。
-
治療瘧疾,應在發作前約一頓飯的時間施治,錯過時機則效果不佳。因邪氣未與正氣相搏時治療最佳,若已發作才施治,易混淆邪正之氣,反而損傷正氣。
-
瘧疾患者脈象不顯(氣逆邪盛導致脈伏),可刺十指間放血,血出後病情即緩解。若身體有紅點如小豆般,應盡數刺出血。
-
十二種瘧疾(六經與六臟之瘧)發作時間不同,需觀察症狀判斷何經受病。
-
在發作前約一頓飯時間刺治:首次刺後病氣減退,二次刺後見效,三次刺後痊癒。若未癒,可刺舌下兩脈(廉泉穴)放血;仍未癒,刺膕窩處的盛經(足太陽委中穴)放血;再刺項部及脊柱兩側的穴位(如大杼、風門)即可痊癒。
-
刺治瘧疾須先詢問症狀發作的部位,優先刺之:
- 先頭痛或頭重者,刺頭部(上星、百會)、兩額(懸顱)、兩眉間(攢竹)放血。
- 先頸背痛者,刺風池、風府(頸部)、大杼、神道(背部)。
- 先腰脊痛者,刺膕窩(委中穴)放血。
- 先手臂痛者,刺手少陰、陽明經的井穴及十指間。
- 先小腿痠痛者,刺足陽明經的十指間放血。
-
風瘧(發作時出汗怕風)可刺足三陽經(膀胱俞、胃俞、膽俞)的背部俞穴放血。
-
小腿劇痛、按壓加劇者,稱為「胕髓病」,用鑱針刺足少陽經懸鐘穴(絕骨)放血,可速癒。
-
身體輕微疼痛,刺足太陽經至陰穴。
-
所有陰經的井穴不可放血,宜間隔一日刺一次。僅三陽經的井穴可出血,以保護真陰。
-
瘧疾不渴且隔日發作,刺足太陽經;若口渴且隔日發作,刺足少陽經(因邪在表裡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