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雪

《醫經原旨》~ 卷二 (4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5)

1. 經絡上第五

)上入兩筋之中,(腕中上側,兩筋陷中,陽谿穴也。)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陽谿等穴以上曲池也。)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臑外前廉,行肘髎、五里、臂臑上。肩端骨罅為⿰骨禹骨,以上肩⿰骨禹,巨骨也。⿰骨禹、隅同。)上出於柱骨之會上,(肩背之上,頸項之根為天柱骨,六陽皆會於督脈之大椎,是為「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自大椎而前,入足陽明之缺盆,絡於肺中,復下膈,當臍旁天樞之分,屬於大腸,與肺相為表裡也。)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耳下曲處曰頰。頸中之穴,天鼎、扶突也。)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人中,即督脈之水溝穴。由人中而左右互交,上挾鼻孔者,自禾髎以交於迎香穴也。

手陽明經止於此,乃自山根交承泣穴,而接乎足陽陰經也。)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胃為足陽明經也。頞,鼻莖也,亦曰山根。交頞,其脈左右互交也。足之三陽,從頭走足,故足陽明脈發於此。凡後足三陽經皆然。頞,音遏。)旁納太陽之脈,(納,入也。)足太陽起於目內眥睛明穴,與頞相近,陽明由此下行,故入之也。

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鼻外,即承泣,四白、巨髎之分。)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環,繞也。承漿,任脈穴。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腮下為頜,頜中為頤,由地倉以下大迎也。)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頰車,本經穴,在耳下。上耳前,下關也。

客主人,足少陽經穴,在耳前。循髮際以上頭維,至額顱,會於督脈之神庭。額顱,髮際前也。)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人迎、缺盆,俱本經穴。屬胃,謂本經之所屬也。絡脾,胃與脾為表裡也。此支自缺盆入內下膈,當上脘、中脘之分,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直者,直下而外行也。從缺盆下行氣戶等穴,以至乳中、乳根也。)下挾臍,(天樞等穴也。)入氣街中。(自外陵等穴下入氣街,即氣衝也,在毛際兩旁鼠鼷上一寸。)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胃口,胃之下口,當下脘之分,《難經》謂之幽門者是也。

循腹裡,過足少陰肓俞之外,此即上文支者之脈由胃下行,而與直者復合於氣街之中也。)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髀,股也。抵,至也。髀關、伏兔,皆膝上穴名,自此由陰市諸穴以下。膝蓋曰臏,胻骨曰脛,足面曰跗,此三者,即犢鼻、巨虛、衝陽等穴之次,乃循內庭入中指內間而出厲兌,足陽明經止於此。脛,形敬切,跗,附、孚二音。

白話文:

經絡上第五

這條經脈向上進入兩條肌腱之間(手腕上側,兩條肌腱凹陷處,即陽谿穴)。沿著手臂上緣,進入肘外側(經過陽谿等穴,到達曲池穴)。向上經過上臂外前緣,到達肩膀,從鎖骨前緣出來(經過上臂外前緣,經過肘髎、五里、臂臑穴。肩膀的骨頭縫隙為肩胛骨,經脈經過肩胛骨,到達巨骨)。向上到達天柱骨的交會處(肩背之上,頸項根部為天柱骨,六陽經脈皆會合於督脈的大椎穴,稱為「會上」)。向下進入鎖骨上窩,絡屬肺臟,向下通過膈肌,屬於大腸經。(從大椎穴向前,進入足陽明經的鎖骨上窩,絡於肺部,再向下通過膈肌,到達肚臍旁的天樞穴附近,屬於大腸經,與肺經互為表裡。)

它的分支,從鎖骨上窩向上通向頸部,貫穿面頰,進入下齒(耳下彎曲處稱為面頰。頸部的穴位,有天鼎、扶突穴)。然後迴轉出來,沿著嘴巴,交會於人中穴,左側的經脈通向右側,右側的經脈通向左側,向上經過鼻孔。(人中穴,即督脈的水溝穴。經脈從人中穴左右交叉,向上經過鼻孔,是由禾髎穴交會於迎香穴。)

手陽明經至此結束,從鼻根部交會承泣穴,然後連接著足陽明經。

胃經(足陽明經)的經脈,起始於鼻樑的交會處(胃經為足陽明經。鼻樑也稱為鼻根。交會處,指經脈左右交叉。足三陽經,從頭部走到足部,所以足陽明經脈起始於此。後足三陽經皆如此。)。旁邊接受太陽經的經脈。(納,進入的意思。)足太陽經起始於目內眥的睛明穴,與鼻樑相近,陽明經由此向下運行,所以在此交會。

向下沿著鼻外側,進入上齒(鼻外側,即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附近)。然後迴轉出來,沿著嘴巴,環繞嘴唇,向下交會於承漿穴(環,環繞的意思。承漿穴,任脈穴)。然後沿著下巴後下方,到達大迎穴(腮下為頜,頜部中間為下巴,從地倉穴往下是大迎穴)。沿著頰車穴,向上經過耳前,經過客主人穴,沿著髮際,到達額頭。(頰車穴,本經穴,在耳下。耳前方,是下關穴。客主人穴,足少陽經穴,在耳前。沿著髮際向上是頭維穴,到達額頭,與督脈的神庭穴會合。額頭,髮際前方。)

它的分支,從大迎穴向前下方到達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鎖骨上窩,向下通過膈肌,屬於胃經,絡屬脾經。(人迎穴、鎖骨上窩,都是本經穴。屬於胃經,指本經脈所屬的臟器。絡屬脾經,胃與脾經互為表裡。這個分支從鎖骨上窩進入體內,向下通過膈肌,到達上脘、中脘穴附近,屬於胃經,絡屬脾經。)

它的直行部分,從鎖骨上窩向下經過乳房內側(直行部分,直接向下外側運行。從鎖骨上窩向下經過氣戶等穴,到達乳中、乳根穴)。向下經過肚臍旁(天樞等穴)。進入氣街穴。(從外陵等穴向下到達氣街穴,即氣衝穴,在腹股溝內側毛際旁一寸。)

它的分支,起始於胃部下口,向下沿著腹部內側,到達氣街穴而與直行部分會合。(胃下口,胃的下端開口,在中脘穴附近,《難經》稱之為幽門。沿著腹部內側,經過足少陰經的肓俞穴的外側,這就是上文分支經脈由胃部向下運行,與直行部分在氣街穴會合。)

向下經過髀關穴,到達伏兔穴,向下經過膝蓋骨中間,向下沿著脛骨外側,到達足背,進入中指內側。(髀,大腿。抵,到達。髀關、伏兔,都是膝蓋上方的穴位,從此經過陰市等穴向下。膝蓋叫做臏,脛骨叫做脛,足背叫做跗,這三個部位,即犢鼻、巨虛、衝陽等穴的順序,然後循經內庭穴進入中指內側,然後到達厲兌穴,足陽明經至此結束。脛,讀音tǐng,跗,讀音f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