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三 (15)
卷之三 (15)
1. 風寒邪氣熱病第四
時憎女子者,陰器強則好色;病則妒,陰也。目乃為肝之官,故診在目下。脾受風狀,則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脾為風木所克也。色微黃,黃為土也。不嗜食,風勝則土疏不能化也。鼻為面主,故以此診之。腎受風狀,則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蓋邪入則腎挾水氣上升。
故面浮腫;在其部故脊痛不能正立。色炲,腎枯也。隱曲不利,腎氣傷也。診在肌上。水挾風行,又乘土也。此五臟受風不同,而病由以異也。而諸症又有異焉者: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次日則少愈。蓋因沐中風者,則中於頭面。
故多汗惡風。首風止作無時,故凡於風氣將發先一日而必甚。頭痛以陽性先而且速也;先至必先衰,故次日則少愈。漏風之狀,常多汗,不可單衣,食則汗出。蓋風邪挾酒則陽氣散越,故多汗。陽勝則身熱惡寒,故不可單衣。食長陽氣,故食則多汗。甚則陽獨盛於上,故喘息汗出不止。
故衣濡;陽盛陰虛,故口乾善渴,身不能勞也。泄風之狀,多汗泄衣,口乾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蓋表既不固,而汗出如潰,則津涸,故口乾液涸;血虛,故不能勞事而身盡痛;且汗多亡陽,故令人寒也。此風之所部,而受病不同也。
風為百病之長;其中於人也,治必當早,遲則傳入不已以至於死。蓋其所以傳者,皆不早治者也。當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是時當以汗發之而已。即或痹不仁腫痛,亦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遂入舍於肺。以風寒自表入里,必先於肺也。風寒閉於此而不行。
名肺痹,發咳。上氣者,變之為咳而喘急也。此尚在可發之時。弗治,即傳之於肝,從所克也,亦曰肝痹。以肝氣厥而上逆,故脅痛且厥;而犯胃,故出食。可按若刺,是可治也。弗治,再傳之脾,為肝木乘土,風熱入脾,病名脾痹。其在內則中熱煩心,在外則肌體出黃。然尚可按、可藥、可浴,以解表與里之風熱也。
弗治,脾又傳之腎,名曰疝瘕。疝瘕聚氣而痛之,名少腹冤熱而痛出白。冤熱,煩熱也。邪聚下焦,溲出白濁。以熱結不散,虧蝕真陰,如蟲之吸血,故名曰蠱。然此猶可及治也。弗治,腎傳之心,則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心主血脈;心病則血燥,故筋脈相引,手足攣掣,是以瘛名。邪氣至心,其病已極。使天千一周,則五臟之氣皆息,故死。此病之次也。
有病痝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此病在腎,名為腎風。如有水狀,謂痝然浮腫,似水而非也。脈大者,陰虛也;脈緊者,寒氣也。身無痛,形不瘦者,邪氣不藏,不在表也。腎邪反克於脾,故不能食。腎既克脾,勢必至犯心;犯心則神氣失守,故善驚;驚而心氣痿弱,不能復,是水火俱困矣,故死也。
白話文:
風寒邪氣熱病第四
女子陰部強健則好色,生病則妒忌,皆屬陰性。眼睛是肝的器官,故診斷從眼部入手。脾受風邪,則多汗畏風,身體疲倦,四肢無力,這是因為脾受風木所克。面色微黃,黃屬土,食慾不振,這是因為風邪盛行,導致脾土疏鬆,無法正常運化。鼻子是臉部的代表,故以此處診斷。腎受風邪,則多汗畏風,面部浮腫,腰脊疼痛,不能站直,這是因為邪氣入侵,腎臟挾帶水氣上行,導致面部浮腫,而邪氣停留在腰脊部,所以腰脊疼痛,不能站直。面色發紅,是腎氣虧虛;小便不利,是腎氣受損。診斷從肌膚入手,水邪挾風邪運行,又侵犯脾土。這五臟受風邪的表現不同,因此疾病表現也各異,而且各種症狀又有不同的表現。
頭痛的症狀表現為頭面多汗,畏風,風邪入侵前一日病情就加重,頭痛劇烈,無法外出;到第二天病情就減輕。這是因為沐浴時受風,風邪侵犯頭面部,所以多汗畏風。頭痛發作時間不定,凡是風邪將要發作的前一日,病情必然加重,頭痛因為陽氣先盛而迅速發作,先盛則先衰,所以第二天就會減輕。
漏風的症狀是經常多汗,不能穿單衣,吃東西就會出汗。這是因為風邪挾帶酒邪,導致陽氣散失,所以多汗。陽氣盛則身熱畏寒,所以不能穿單衣;飲食則助長陽氣,所以吃東西就會出汗。嚴重時,陽氣獨盛於上,則會喘息,汗出不止,衣物潮濕,陽盛陰虛,所以口乾舌燥,身體疲勞。
泄風的症狀是多汗,汗濕衣衫,口乾舌燥,不能勞作,全身疼痛,感到寒冷。這是因為肌表不固,汗出如湧,津液耗竭,所以口乾舌燥;血虛,所以不能勞作,全身疼痛;而且汗出過多,耗損陽氣,所以感到寒冷。這是風邪侵犯的不同部位,導致病症不同。
風邪是百病之首,一旦侵犯人體,治療必須及早,延遲治療則會不斷傳變,最終導致死亡。其傳變的原因,都是因為沒有及時治療。當風寒之邪入侵人體,使人毛髮豎立,皮膚閉塞而發熱,此時應當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即使是痺證、麻木、腫痛,也可以用湯熨、火灸、針刺等方法治療。如果不治療,病情就會侵入肺臟,因為風寒之邪從表入里,必先侵犯肺臟。風寒閉阻於肺,不能通行,稱為肺痺,表現為咳嗽、氣喘,這是病情轉變為咳嗽、氣喘。此時尚可治療,如果不治療,就會傳變到肝臟,這是因為肝克脾。也稱為肝痺,肝氣鬱結上逆,所以脅肋疼痛,並且厥逆,犯胃則嘔吐食物,可以按摩或針刺治療。如果不治療,又會傳變到脾臟,這是因為肝木克脾土,風熱之邪入侵脾臟,稱為脾痺。內在症狀是內熱煩躁,外在症狀是肌膚發黃,仍然可以按摩、服藥、藥浴等方法治療,以解表裡風熱。如果不治療,脾臟又會傳變到腎臟,稱為疝瘕。疝瘕是氣滯不通而疼痛,少腹有灼熱感而疼痛,並排出白色小便,灼熱感是指煩熱,邪氣聚集在下焦,排出白色濁液,是因為熱邪凝結不散,損傷真陰,如同蟲子吸血一樣,所以稱為蠱。然而這仍然可以治療,如果不治療,腎臟再傳變到心臟,則筋脈牽引收縮而疼痛,稱為瘛疭。心主血脈,心病則血燥,所以筋脈牽引,手足抽搐,因此稱為瘛疭。邪氣到達心臟,病情已經非常嚴重,如果病情持續一周,則五臟之氣都衰竭,就會死亡。這是疾病發展的過程。
有一種疾病,患者感覺身體好像有水一樣,切脈則脈大而緊,身體無痛,形體不消瘦,不能進食,食慾減少,這種病在腎臟,稱為腎風。好像有水一樣,指的是身體浮腫,像水腫一樣,但卻不是水腫。脈大,是陰虛;脈緊,是寒邪;身體無痛,形體不消瘦,是邪氣不藏於表。腎邪反過來克犯脾臟,所以不能進食;腎邪克犯脾臟,勢必會侵犯心臟,侵犯心臟則神氣失守,所以容易驚恐;驚恐則心氣衰弱,不能恢復,這是水火兩虛,所以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