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三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3)

1. 寒熱順逆第三

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膀胱之熱不解,則移於小腸。小腸之經,循咽下鬲,故受熱為鬲腸不便。如是則否塞不通,壅遏於經,上侵咽頰,為口糜也。

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瘕,為沉。小腸之熱下行,則移於大腸,將下焦之滯熱不散。必留鬱於曲折之處,是為虙瘕。沉者,沉而在下也。

大腸移熱於胃,喜食而瘦,又謂之食㑊。大腸移熱於胃,燥熱上行也,故善消穀。陽明主肌肉,今陽明燥熱故瘦,是謂食㑊。

胃移熱於膽,亦曰食㑊。膽以少陽和氣遊行三焦,為胃腐熟水穀。乃陽明本經熱甚,反移熱於膽。此為木火合邪,豈能生脾,故亦當食多而瘦,為食㑊也。

膽移熱於腦,則辛額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辛額者,下時額痠。乃下也傳為衄蔑瞑目。膽以其經上抵頭角。腦者,玄珠之府,腎之精也。少陽連腎,故其熱隨沖督,並其經以入腦。腦不勝,則辛額辣氣先在額戶,乃有濁涕注下,或濁黃水者,皆鼻淵也。熱而不止,則傳為蔑衄瞑目矣。凡此以上寒熱數條,皆得之氣厥也。

凡陰陽之勝有見證。陽勝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陰勝身寒,汗出常清,淅然厥;厥至腹滿死。陽邪作實,內外皆邪,是為陰絕,故死。陰寒用事而至腹滿,又為陰邪作實,內外皆陰,是為陽絕,故死。蓋諸證而至腹滿,則陽明亦絕,無復能支矣,故皆死也。

諸病皆有順逆。察病必先於此,不可不知也。岐伯曰: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身熱脈大,邪盛於外也,而加以腹脹,是表裡之邪充塞也矣,即上章所謂腹滿死也。

腹鳴而滿,四肢滿泄,其脈大,是二逆也。腹鳴且滿,四肢清兼泄,陰證備矣。脈不宜大而大者,格陽也,為二逆。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鼻衄在陰脈大為陽,陽實陰虛,是為三逆。

咳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咳溲血脫形,正氣已衰。脈勁急,邪氣仍在。邪正不相當,是謂四逆。

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五逆也。脫形身熱,真陰已虧而火猶不清。其脈細小疾數,邪盛正衰之候也,為五逆。

其腹大脹,四末清脫泄甚,一逆也。腹大脹者,最忌中虛。見四肢清脫又泄甚,是脾元已敗,陽氣去也,此一逆。

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二逆也。脹與便血,陰病也。脈大時絕,孤陽將脫也,此二逆。

咳溲血形肉脫,脈搏,三逆也。咳而溲血,氣血俱病。形肉脫敗在脾,搏為真藏見,敗在胃,此三逆。

嘔血胸滿引背,脈大而疾,四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藏氣連於背也。脈見細小,尚留陰在。今大而疾,真元已虧矣。

咳嘔腹脹且飧泄,其脈絕,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時而死矣。上為嘔逆,中為腹脹,下為飧泄,三焦俱病。而脈至於絕者,有邪無正也。工不察此,是為逆治。

白話文:

寒熱順逆第三

膀胱的熱傳到小腸,導致腸胃不適,上焦則出現口糜(口腔潰瘍)。如果膀胱的熱不能消除,就會繼續傳到小腸。小腸的經絡循行經過咽喉及上腹部,所以受到熱邪侵襲就會導致腸胃不適。如果氣血阻塞不通,熱邪就會壅塞經絡,向上侵犯咽喉頰部,造成口糜。

小腸的熱傳到下焦的大腸,會導致腹部腫塊(虙瘕),並伴隨下墜感(沉)。小腸的熱向下傳導,就會移到下焦的大腸。下焦的滯熱不散,必然停滯在腸道彎曲處,形成腫塊(虙瘕)。“沉”是指腫塊沉墜在下腹部。

大腸的熱傳到胃,患者雖然食慾旺盛卻消瘦,稱為“食㑊”(食慾旺盛但消瘦)。大腸的熱向上傳導到胃,胃中燥熱上行,因此容易消化食物。足陽明經脈主管肌肉,現在足陽明經脈燥熱,所以人就消瘦了,這就是“食㑊”。

胃的熱傳到膽,也稱為“食㑊”。膽經屬少陽,少陽之氣運行於三焦,幫助胃消化水穀。但是如果足陽明經的熱邪過盛,反而會將熱傳給膽經。這是木火相犯,不能滋生脾胃之氣,所以也會出現食慾旺盛卻消瘦的情況,稱為“食㑊”。

膽的熱傳到腦部,就會出現頭痛、鼻塞流涕(鼻淵)。鼻淵是指濁涕不斷流出。頭痛是指額頭疼痛,接著會發展成鼻出血、視力模糊。膽經循行向上到達頭角,腦為髓海,是腎精的所在,少陽經與腎經相連,所以膽經的熱邪會順著衝脈、督脈以及膽經本身的經絡向上進入腦部。如果腦部承受不住,就會先在額頭部位出現疼痛和濁涕流出,也可能是濁黃色的液體,這些都是鼻淵的表現。如果熱邪持續不退,就會發展成鼻出血、視力模糊。以上這些寒熱的病症,都是由於氣血逆亂造成的。

陰陽盛衰都有明顯的證候。陽氣盛則身體發熱、皮膚毛孔閉塞、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汗液不出而發熱、牙齒乾燥、煩躁不安、腹部脹滿而死。陰氣盛則身體寒冷、汗出清稀、四肢厥冷、厥逆發作、腹部脹滿而死。陽邪實證,內外都是邪氣,導致陰氣衰竭而死。陰寒邪氣盛,導致腹部脹滿,也是陰邪實證,內外都是陰邪,導致陽氣衰竭而死。總之,各種證候導致腹部脹滿,則陽明經氣衰竭,無法支撐,都會導致死亡。

各種疾病都有順逆之分,診斷疾病必須首先考慮這一點,不可不知。岐伯說:腹部脹滿,身體發熱,脈象洪大,這是“一逆”。身體發熱,脈象洪大,邪氣盛於外,再加上腹部脹滿,則是表裡之邪氣充塞,就是前面所說的腹部脹滿而死。

腹部鳴響而脹滿,四肢冰冷而瀉痢,脈象洪大,這是“二逆”。腹部鳴響且脹滿,四肢冰冷,並且瀉痢,這是陰證的表現。脈象不應該洪大而洪大,是陽氣被格拒,所以是“二逆”。鼻出血不止,脈象洪大,這是“三逆”。鼻出血屬於陰證,脈象洪大屬於陽證,陽盛陰虛,這是“三逆”。

咳嗽、尿血、形體消瘦,脈象細小而有力,這是“四逆”。咳嗽、尿血、形體消瘦,正氣已經衰弱,脈象有力而急促,邪氣仍然存在,邪正力量不相抗衡,這是“四逆”。

咳嗽、形體消瘦、身體發熱,脈象細小而快速,這是“五逆”。形體消瘦、身體發熱,真陰已經虧損,而陽熱仍然未清,脈象細小而快速,是邪盛正衰的徵象,這是“五逆”。

腹部脹大,四肢冰冷,瀉痢嚴重,這是“一逆”。腹部脹大,最忌諱中氣虛弱,出現四肢冰冷,瀉痢嚴重,是脾胃元氣已經衰敗,陽氣外泄,這是“一逆”。

腹部脹滿,便血,脈象時而洪大,時而微弱,這是“二逆”。腹部脹滿和便血是陰證,脈象時而洪大,時而微弱,是孤陽將要脫落,這是“二逆”。

咳嗽、尿血、形體消瘦,脈象有力,這是“三逆”。咳嗽和尿血,是氣血都生病了,形體消瘦是脾胃衰敗,脈象有力是真氣外露,脾胃衰敗,這是“三逆”。

嘔血、胸悶、牽引後背,脈象洪大而快速,這是“四逆”。嘔血、胸悶、牽引後背,臟腑之氣與背部相連,如果脈象細小,陰氣尚存,現在脈象洪大而快速,真元已經虧損。

咳嗽、嘔吐、腹部脹滿且瀉痢,脈象微弱,這是“五逆”。像這種情況,很快就會死亡。上焦嘔逆,中焦腹部脹滿,下焦瀉痢,三焦都生病了,脈象又微弱,是有邪無正。如果醫生不察覺這些,就是逆著病情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