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三 (11)
卷之三 (11)
1. 寒熱順逆第三
病之體以陰陽,病之勢以寒熱。而寒熱必有由。然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原夫陽受氣於上焦,以溫分肉皮膚;寒威卒襲之,使上焦不通。斯內陽無所出,而寒獨留於外,此陽虛外寒也。
勞倦形衰,則傷肝氣;木鬱而乘脾,致穀氣不盛。穀氣不盛,而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則胃氣熱而留於胸中;是脾不行而內熱也。此陰虛生內熱也。又情欲不節,五臟失守而傷精;精傷則水虧。此亦陰虛之內熱也。
陽盛外熱者:寒邪既壅上焦,則肌表固閉,衛氣鬱聚而為外熱;以其能盛格寒而為外熱也。
陰盛內寒者:厥氣上逆,寒留中焦,陽氣乃去。其脈盛大以澀;寒邪壅中,故脈盛大滯;而不行故澀;皆陰盛所致,故陰盛生內寒也。
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寒陰能傷血,故傷形;熱陽能傷氣,故傷氣。氣無形,故傷之而病痛;血有形,故傷之而病腫。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寒氣生濁陰,熱氣生清陽。此其正也。
乃清陽在下,則生飧泄者:邪熱不殺穀,完穀而出,是為飧泄。
濁氣在上,則生䐜脹者:濁邪實於膻中,膻中不能化氣,是謂腹脹。所謂陰陽反作者也。
陰勝則寒,陽勝則熱;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陰陽以不相勝為和平。陰勝是水襲而火滅,陽勝是火灼而水乾。寒極則熱,熱極則寒;陰極則陽生,冬至是也;陽極則陰生,夏至是也。此可知其旨矣。
寒熱相傾;有所以感之不同,有所以受之不同,則亦其所感所受之多少而分焉。
有熱而煩滿者,以其人陰氣少、陽氣勝,故陽邪實於陰分也。
有寒從中生者,以其人正氣素不行而多痹;是以陽氣少、陰氣多、營衛不能充達,故寒從中生,所謂寒痹也。
有四肢逢風寒而如炙如火者,其人陰氣虛、陽氣盛;四肢之陽與外相得,而少水不能滅盛火,故陽獨勝而止耳;是其如炙如火當肉爍也。
更有奇者,前寒中為痹病矣;乃更有身寒,而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凓者,以其人之素恃以水為事,使太陽氣衰;腎脂枯涸不長骨髓、不充氣;外內皆涸,故令寒,甚至骨。然腎家一水既竭,肝心兩火獨存;是陰氣已虛於內外,而浮陽獨持於中;故雖寒而不凍凓,是名骨痹。
骨痹,當攣節也。
生於病熱而有所痛者,則以陽明入陰也。病熱者,陽脈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至三盛極於陽明矣。陽明盛極,必入於陰。夫陽入於陰,則陰與陽俱盛。是以病在頭與腹,乃腹脹而頭痛也。
有氣厥而臟腑寒熱皆能相移者。人氣和則陰陽和;陰陽和則氣血不至淖與剛。至淖與剛,則陰陽不相入而相勝矣。所謂回則不轉而氣皆厥也。故淖與淖、剛與剛遇,必致相移;相移者,相傾也。止一氣厥而諸病生焉。故篇名氣厥。其移者如下文所云也。
白話文:
寒熱順逆第三
疾病的本質在於陰陽失衡,疾病的表現則在於寒熱。寒熱的產生必有其原因。陽氣不足則外感寒邪,陰氣不足則內生虛熱;陽氣過盛則外感熱邪,陰氣過盛則內生寒邪。
陽氣本應由上焦(胸部)受氣而溫煦肌膚皮肉,如果寒邪突然襲擊,導致上焦不通暢,則體內陽氣無法發散,寒邪獨留體表,這就是陽虛外寒。勞累過度,體質衰弱,則會損傷肝氣,肝氣鬱結則乘脾,導致脾胃運化失常,穀氣(脾胃之氣)不盛,上焦氣機不通暢,下脘(腹部)也不通暢,胃氣熱邪便停留在胸中,這是脾胃運化失常導致的內熱,屬於陰虛生內熱。此外,情慾不節,五臟受損而傷精,精損則津液虧虛,這也是陰虛內熱的一種。
陽盛外熱的情況下,寒邪阻塞上焦,肌表閉塞,衛氣鬱滯而導致外熱,這是因為陽氣盛而能夠抵抗寒邪所致。陰盛內寒的情況下,厥氣逆上,寒邪停留在中焦,陽氣被驅散,脈象則呈現盛大而澀滯,這是寒邪壅塞於中焦,氣機阻滯不通所致,皆是陰盛所造成,故陰盛生內寒。
寒邪傷及形體,熱邪傷及氣機;氣機受損則疼痛,形體受損則腫脹。寒邪屬陰,能傷及血液,故傷及形體;熱邪屬陽,能傷及氣機,故傷及氣機。氣機無形,受損則表現為疼痛;血液有形,受損則表現為腫脹。
寒邪極盛則化為熱邪,熱邪極盛則化為寒邪;寒邪產生濁氣,熱邪產生清氣;寒邪產生濁陰,熱邪產生清陽。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清陽之氣下陷則導致飧泄(飯後腹瀉),因為邪熱不能消化穀物,穀物完好無損地排出;濁氣上逆則導致腹脹,因為濁邪停留在膻中(胸部),膻中不能化氣,故而腹脹。這些都是陰陽反常的表現。
陰氣盛則寒,陽氣盛則熱;寒邪過盛則轉為熱邪,熱邪過盛則轉為寒邪。陰陽互相制衡,而不互相勝則為和平狀態。陰盛則如同水淹滅火,陽盛則如同火燒乾水。寒邪極盛則轉為熱邪,熱邪極盛則轉為寒邪;陰氣極盛則陽氣產生,冬至是最好的例子;陽氣極盛則陰氣產生,夏至是最好的例子。這些道理是可以理解的。
寒熱的發生,其感受與承受程度各有不同,因此,寒熱的程度也因人而異。有些人發熱伴隨煩悶,是因為陰氣不足,陽氣過盛,陽邪侵犯陰分(陰性部位)。有些人則由內生寒,是因為正氣不足,氣血痹阻,陽氣不足,陰氣過盛,營衛之氣不能通達全身,因此內生寒邪,這就是所謂的寒痹。有些人四肢遇風寒則如同炙烤般灼熱,是因為陰氣虛弱,陽氣過盛,四肢的陽氣與外邪相合,而體內津液不足,不能熄滅旺盛的陽火,所以陽氣獨盛,如同炙烤般的灼熱感,像是肉被燒灼一樣。
還有一些特殊情況,例如,先前因寒邪而導致痹病,之後卻又出現全身寒冷,即使用熱水燙、用火烤也感覺不到熱,穿厚衣服也無法保暖,卻又不至於凍僵。這是因為此人平時依靠水液維持身體機能,導致太陽之氣衰弱,腎中的精髓枯竭,不能滋養骨髓,氣血不足,內外都枯竭,所以感到寒冷,甚至深入骨髓。但是,由於腎中水液耗竭,肝心兩臟的火氣獨存,所以體內陰氣已經虛弱,而浮陽獨持於中焦,因此雖然感到寒冷卻不會凍僵,這就是所謂的骨痹,骨痹會導致關節攣縮。
疾病過程中出現疼痛,是陽明經之氣侵入陰經所致。疾病發熱時,陽脈(人迎脈)第一次盛大是少陽經,第二次盛大是太陽經,第三次盛大則盛極於陽明經。陽明經之氣盛極則必然侵入陰經。陽氣侵入陰經,則陰陽俱盛,所以疾病位於頭部和腹部,會出現腹脹頭痛。
氣厥(氣機逆亂)的情況下,臟腑寒熱可以互相轉移。人體氣機平和則陰陽平和,陰陽平和則氣血不會過於濕潤或堅硬。如果氣血過於濕潤或堅硬,則陰陽不能互相調和而互相攻擊。所謂回歸則不能轉化,氣機全部逆亂,這就是氣厥。因此,濕潤與濕潤,堅硬與堅硬相遇,必定會互相轉移,互相轉移就是互相傾軋。只要出現氣厥,就會導致各種疾病,所以篇名為氣厥,其轉移的規律在下文中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