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三 (9)
卷之三 (9)
1. 虛實第二
畏寒畏風之類,所謂血者,翕翕發熱之類,所謂形者,轉輾疼痛之類,所謂志者,煩而不安之類,皆邪之次也。內經按次五層以針法,循次五治,豈非後世所謂表法解法耶?觀其虛實,則五臟之有餘不足如彼;循其治法,則形層之淺深次第如此。後之治邪,思過半矣。
有相併之虛實:陰陽相傾,氣血以並;氣亂於衛,血逆於經;氣血離居,一實一虛。所以然者,血氣喜溫而惡寒,寒則留滯,溫則消散,此相傾以並之因也。故氣之所併為血虛,血之所併為氣虛。是以有者為實,無者為虛。如血並於陰,氣並於陽,為驚狂者:血並陰,是重陰也;氣並陽,是重陽也。重陰者顛,重陽者狂,故為狂驚。血並於陽,氣並於陰,為炅中者:陰在表則陰內虛,陽在裡則陽內熱,故為炅中。炅,熱也。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者:血並上則陰邪抑心,故煩惋;氣並下則火動於肝,故善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神亂而喜忘者:血並下則陰氣不升;氣並上則陽氣不降;陰陽離散,故神亂而喜忘。
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蓋血與氣相失則為血虛;與氣相併則為實。至夫氣血並走於上則上實下虛,下虛則陰脫,陰脫則根本離絕,下厥上竭,是為大厥,所以暴死。若氣極而反,陰可漸回;一去不反,不能生矣。此相併之大概也。
有外感內傷之為虛實者。邪生於陽,得之風雨寒暑;此生於外也,為外感。邪生於陰,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此生於內也,為內傷。外感多有餘,內傷多不足。然有內傷而致外感者,則虛中微實;外感而仍內傷者,則實處多虛。此中之虛實,固當細辨;而要即外感內傷,亦各自有虛實。
如風雨傷人,客毛滿絡,極於分腠,其脈堅大,此則為實。而寒濕之傷人,必傷衛氣,致皮膚不收而縱緩,肌肉堅緊而削瘦,營澀脈中,衛去脈外,此則為虛。又如內傷之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陰虛於下,而陽邪湊之,此則為實;然實因於虛,則實為假實也。若夫喜則氣下,悲則氣消;下與消則脈空虛。或因飲食寒氣薰滿,則血澀氣去,此則為虛。此外感內傷之大概也。
有主乎虛實之大要者。其一在氣。人之元氣,所以充形而統血;故氣實則形實,氣虛則形虛。若形氣相反,則偏實偏虛之病生矣。其一在穀氣。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所謂食入於陰,長氣於陽者也。五臟六腑,皆已受氣,谷之謂矣。其一在脈。脈為血之府,脈實血實,脈虛血虛,常相應也。而時有反者。岐伯曰:氣盛身寒,此謂反也;氣虛身熱,此謂反也。夫氣盛為熱,虛為寒;今反寒反熱,此陽內鬱而陰外襲;陰內虛而邪外盛;皆形氣之相逆,故謂之反也。又其反者:谷入多而氣少;谷不入而氣多。一則二陽有餘,三陰不足;一則邪並肺胃也。又其反者:
白話文:
虛實第二
畏寒怕風之類,是邪氣入侵的表現;身體發熱之類,是邪氣影響形體的表現;渾身疼痛難忍之類,是邪氣影響精神意志的表現;煩躁不安之類,也是邪氣的表現。內經中將針灸療法分為五層,循序漸進治療,不正是後世所說的表裡治療方法嗎?觀察虛實,就能知道五臟的盛衰情況;根據治療方法,就能知道病邪入侵的深淺程度。後世治療邪氣,思路已經超過一半了。
有些疾病是虛實並存的,陰陽失衡,氣血同時受損。衛氣紊亂,經絡中的血液逆流,氣血分離,一處實一處虛。這是因為氣血都喜歡溫暖而厭惡寒冷,寒冷則氣血滯留,溫暖則氣血流通,這就是氣血失衡的原因。所以氣受損則血虛,血受損則氣虛。有的是實證,沒有的是虛證。比如血液積聚在陰分,氣積聚在陽分,就會出現驚狂;血液積聚在陰分是陰盛,氣積聚在陽分是陽盛。陰盛則神志不清,陽盛則狂躁,所以表現為狂躁驚恐。血液積聚在陽分,氣積聚在陰分,就會出現中暑症狀;陰邪在表,則陰分內虛;陽邪在裡,則陽分內熱,所以會中暑。中暑,就是熱。血液積聚在上,氣積聚在下,則會心煩意亂易怒;血液積聚在上則陰邪壓抑心臟,所以煩躁;氣積聚在下則肝火旺盛,所以易怒。血液積聚在下,氣積聚在上,則會精神錯亂健忘;血液積聚在下則陰氣不能上升,氣積聚在上則陽氣不能下降,陰陽分離,所以精神錯亂健忘。氣血同時上衝,則會導致大厥證,大厥證會暴亡,氣恢復則能活命,氣不能恢復則會死亡。總之,氣血分離則為血虛,氣血相凝則為實證。氣血同時上衝,則上實下虛,下虛則陰氣脫落,陰氣脫落則根本受損,下焦厥冷上焦衰竭,這就是大厥證,所以會暴亡。
如果氣機恢復,陰氣可以慢慢恢復,如果氣機不能恢復,就無法活命了。這就是虛實並存的概況。
有些疾病是外感內傷導致的虛實,邪氣從陽分入侵,因風雨寒暑等外邪引起,這是外感;邪氣從陰分入侵,因飲食起居、情緒等內傷引起,這是內傷。外感多為實證,內傷多為虛證。但是,內傷也可導致外感,則虛中夾雜少許實證;外感同時伴隨內傷,則實證中夾雜許多虛證。因此,虛實之間,必須仔細辨別。總而言之,外感內傷各自也有虛實。
比如風雨侵襲人體,邪氣充斥經絡,深入肌膚,脈象強大有力,這是實證;寒濕侵襲人體,必然損傷衛氣,導致皮膚鬆弛,肌肉緊繃消瘦,營氣運行遲緩,衛氣衰退,這是虛證。又如內傷中的情緒失調,則陰氣逆上,陰氣逆上則下焦陰虛,而陽邪乘虛而入,這是實證,但實證是因虛證而起,所以是假實。如果喜則氣下降,悲則氣消散,下降和消散則脈象空虛,或者因飲食寒涼邪氣充斥,則血液瘀滯,氣機敗壞,這是虛證。這就是外感內傷的概況。
關於虛實的總要原則,第一在於氣。人的元氣,用來充實形體並統攝血液,所以氣實則形實,氣虛則形虛。如果形氣相反,則會產生偏實偏虛的疾病。第二在於谷氣。飲食充足則氣盛,飲食不足則氣虛,所謂“飲食入於陰,長氣於陽”就是這個意思。五臟六腑,都受到谷氣的滋養。第三在於脈。脈是血液的通道,脈實則血實,脈虛則血虛。
通常是互相應的,但有時會相反。岐伯說:“氣盛則身寒”,這就是相反的例子;“氣虛則身熱”,也是相反的例子。氣盛則為熱,氣虛則為寒。現在卻出現寒熱相反的情況,這是陽氣鬱滯於內,陰邪侵襲於外;陰氣內虛,外邪盛行,都是形氣相反的情況,所以稱為相反。又如相反的情況還有:飲食過多而氣少,飲食不足而氣多,一種情況是陽氣有餘,陰氣不足;一種情況是邪氣侵犯肺胃。又如相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