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8)

1. 虛實第二

虛實者,百病之定體。所謂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二者而已。然而標本逆從之治,皆起於此,不可無緩急有無之辨,以進求其詳也。緩急者,察虛實之緩急也;無虛則急在邪氣,多虛則急在正氣;微實則雖治實而當固守根本,微虛則雖治虛而當兼防不測。有無者,察邪氣之有無也。

表裡臟腑,邪有所居,永得其本,而直取之,是有為,邪之實也。情欲傷內,勞倦傷外,非邪似邪,病在元氣,而明辨之,是無為,真之虛也。苟不審此,以逆為從,以標作本,傾人命矣。

虛有脈象。岐伯曰:「氣虛,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人之元本,主在元氣,而元氣之主在肺。故氣虛則肺虛;肺虛而一身之元氣,無不皆虛矣。虛則必見氣逆,其氣逆者,足寒也。人之陰陽,其氣皆起於足,若足寒則陽不足而陰乘之可知矣。凡虛宜以此為斷也。

有重虛者。經曰:「脈虛上虛尺虛,是謂重虛。」脈虛者,不象陰也;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恇然。重虛蓋謂陰陽兩虛,故引此條為兩虛之榜樣。其一在脈,而云不象陰者:脈出於陰分之營,營衰則神脫,神脫則不能如五臟應四時之象;其不應時而反應病,甚至不應病而又不應時,則全失其陰象矣。故曰:「不象陰也。」其一在上,即謂肺虛;肺虛則氣逆,恆見之上而脈氣不定,故言無常。其一在尺,尺腎脈也。腎主骨與精,所以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今行步恇然,將根本傾撥,不能立矣。占虛者以此三事,所謂虛者盡此矣。

內經言百病之生,皆有虛實,皆生於五臟,而必皆見於神、氣、血、肉、志凡五者。至於邪之入,亦即此五者而診其先後次第焉。凡根本虛實,與邪入虛實,莫不從此辨治。故心藏神者也:若有餘則笑不休,不足則悲;肺藏氣者也: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肝藏血者也: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脾主內以為形也: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腎藏志者也: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此其有餘,所謂邪氣盛則實;此其不足,所謂正氣奪則虛也。至若風邪之猝入,亦必先犯此五者,而自其形層次第以入之。仲景分六經以治傷寒,稟此法也。是以經於邪入之。

又每曰:「血氣未並,五臟安定,見邪必自外而入,不遽內並也。」故曰:「邪客於形,則灑淅起於毫毛,以未入經絡也。」故命曰神之微。夫心部於表,腎部於裡,自神至腎,所部有表裡之分。方邪客之灑淅起毫毛,則神先覺,是故命曰神微。次則入皮膚,皮膚微病,犯肺之氣矣,命曰氣微泄。又次則邪入孫絡,孫絡外溢,犯肝之血矣,所謂動其營也。故曰:「維有留血。」又次則邪犯肌肉,肌肉蠕動,此犯在分肉之間,脾之所主矣,命曰微風。又次骨節有動,則邪入經而動骨節,惟志覺之,所謂動志也。邪入乃深矣。然所謂神先覺者,愴然悽然,不快不樂之謂;所謂氣者,

白話文:

虛實是百病的根本所在。邪氣盛則為實,精氣不足則為虛,只有這兩種情況。然而,治療的順序和方法,都由此而生。不可不辨別虛實的緩急輕重,才能深入探討。所謂緩急,是指察看虛實的輕重緩急。沒有虛證,則邪氣為急;虛證較多,則正氣為急。輕微的實證,即使治療實證,也要注重根本;輕微的虛證,即使治療虛證,也要兼顧預防意外。所謂有無,是指察看邪氣的有無。

臟腑表裡,邪氣有所依附,找到病根,直接治療,這是積極的治療方法,屬於實證。情慾過度傷及內臟,勞累過度傷及外體,雖然並非真正的邪氣,但病根在元氣,需明辨此點,這屬於消極的治療方法,是真虛。如果不明辨虛實,而用治實的方法去治虛,用治標的方法去治本,就會危及性命。

虛證有其脈象特徵。岐伯說:「氣虛就是肺虛。」氣逆則足寒。人體的根本在於元氣,而元氣的根本在於肺。所以氣虛就是肺虛,肺虛則一身的元氣都虛弱。虛證必定出現氣逆,氣逆則足寒。人體的陰陽之氣都源於足部,如果足寒,則陽氣不足,陰氣乘勢而上,這是可以理解的。凡是虛證,都應該以此來判斷。

所謂重虛,經書上說:「脈虛、上虛、尺虛」,這就叫做重虛。脈虛,是指脈象不象陰;氣虛,是指脈象不穩定;尺虛,是指行走困難。重虛是指陰陽兩虛,因此用這三種情況來作為陰陽兩虛的典型例子。脈虛,是指脈象出自陰分之營,營氣衰弱,則神氣涣散,神氣涣散則不能像五臟那樣隨著四時變化,不能順應季節變化,甚至不能反映疾病,也不能順應季節,就完全失去了陰的脈象。所以說「不象陰」。上虛,是指肺虛,肺虛則氣逆,經常在上面表現出來,脈氣不穩定,所以說「無常」。尺虛,尺脈是腎脈,腎主骨骼和精氣,用以鞏固肌膚和筋骨。現在行走困難,將根本傾覆,不能站立。判斷虛證,就用這三點,所謂的虛證就包含在其中了。

《內經》說,百病的產生,都有虛實之分,都產生於五臟,而且都必定表現在神、氣、血、肉、志這五個方面。邪氣入侵,也必定通過這五個方面來診斷其先後順序。凡是根本上的虛實,以及邪氣入侵引起的虛實,都要從這方面辨證施治。心主神,心氣有餘則笑不停,不足則悲傷;肺主氣,肺氣有餘則喘咳氣急,不足則呼吸微弱氣少;肝藏血,肝氣有餘則發怒,不足則恐懼;脾主運化水谷,以濡養四肢,脾氣有餘則腹脹小便不利,不足則四肢無力;腎藏志,腎氣有餘則腹脹泄瀉,不足則厥冷。這些有餘的現象,就是所謂「邪氣盛則實」;這些不足的現象,就是所謂「正氣奪則虛」。至於風邪的突然入侵,也必定先犯這五個方面,然後依次深入。仲景將傷寒分為六經,就是依據這個方法。因此,經書中論述邪氣入侵時,往往說「血氣未和,五臟不安定」,邪氣必定從外而入,不會立刻入侵內臟。所以說:「邪氣客於形體」,則風寒之邪從毛髮開始,因為還沒有進入經絡。所以稱之為「神微」。心屬表,腎屬裡,從神到腎,所屬部位有表裡之分。當邪氣客於體表,則先有寒慄感,因為神首先感覺到,所以叫做「神微」。然後進入皮膚,皮膚略有病變,犯了肺氣,稱為「氣微泄」。然後邪氣入侵孫絡,孫絡外溢,犯了肝血,所以說「動其營」。然後邪氣犯肌肉,肌肉蠕動,這是犯在肌肉之間,脾所主的地方,稱為「微風」。然後骨節作痛,則邪氣入經絡而動骨節,只有意識才能感覺到,叫做「動志」。邪氣入侵很深了。所謂「神先覺」,就是說悲傷、憂愁、不快、不樂。所謂「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