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三 (6)
卷之三 (6)
1. 陰陽第一
三陽一陰。太陽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一陰主筋膜之氣,又主三陰之闔,能為太陽之守。莫一陰若也。乃三陽一陰俱病,而太陽之脈且勝。夫太陽之病,在脈浮;病而脈勝,則浮大中空,無陰可知。無陰則太陽之上下無常方,風雨並至而為病。而豈無氣之一陰能止之乎?
於是內氣不守,則內亂五臟;本臟神怯,則外為驚駭也。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肢。二陰主裡而藏精,病則真精內虛。二陽起穀神而朝津液,病則津液枯竭。於是氣逆火盛,必傷於肺,故曰病在肺。若見少陰脈沉者,是謂腎氣不衡,而無根之浮火逆而上乘,則上勝於肺。中州不能遏其逆,則熱燥傷脾;脾病則不能授氣於四關,故並外傷四肢也。
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顛疾為狂。前證明陽氣虛內熱,腎氣不衡,故有勝肺傷脾之見。今內傷之氣皆交至,而定為病在腎者,此係腎家水空火不守,而上發與陽明熱邪相併,使心無所主,故神惑志失,而罵詈妄行。太陽無內,故顛疾。神明內亂,故為病狂。此症之見,似宜皆在陽明;然實腎精不守,不能主裡,使心火自焚,與陽明並也。
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陰氣客遊於心脘下,空竅堤閉不通,四肢別離。一陽連腎,上至肺,外連脾胃。然其根本出於二陰。今二陰腎家寒虛,少陽不足,故病出於腎。腎與膽氣皆寒虛,是以陰氣客遊於心脘下。陰氣既盛於中脘,則所以行津液出營衛以灌溉四末者,皆空竅堤閉不通矣。不通者,無陽則不通也。不通則四肢乃別離矣。此證近於單腹脹,而四肢如削者也。
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乾燥,病在脾土。一陰之陰,為作朔之陰;一陽之陽,為生生之陽。二脈皆代絕,是陰不為陽根,陽不為陰生矣。兩俱失職,則所以為遊部、為獨使者,皆無根之陰氣也。心之下,自膻中至三焦,皆少陽生髮遊行上下之位。二部之生氣既已無根,故陰氣至心而上下無常、出入不知也。咽喉,膽之使也,故干。脾土之沖和,亦賴膽肝之舒達。若脈皆代絕,是以死氣乘脾矣。其為中氣不續,中土衰敗可知。
二陽三陰,至陰皆病。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並絕。沉為血瘕,浮為膿胕。二陽三陰,本脾胃也;而後云至陰者,以明此三陰屬於太陰肺,故分別言之。夫陽明居二陽中州氣盛,太陰脾常為之行氣於三陰,而陽明亦自能達氣於三陽,則手太陰肺常能為治節於其間。是以陰陽和同,陽倡陰隨,陰守陽中,陽指陰使。今二陽三陰至陰皆病,其病氣皆見於其脈,則其象為陽浮而不能沉、陰沉而不能浮,是以陰不過陽、陽亦不能止陰,是陰陽離絕也。如是則沉伏於內者,有陰寒之病,血聚為瘕;浮顯於外者,有陽毒之病,壅盛膿胕。舊文作沉為膿胕,浮為血瘕。
白話文:
陰陽第一
三陽氣盛,一陰氣虛弱,無法制衡,導致內傷五臟,外現驚恐之狀。一陰之氣主司筋膜,也掌管三陰的閉合,能守護太陽之氣。但若非單純一陰虛弱,而是三陽一陰皆病,而太陽之脈卻異常旺盛,則太陽病症表現為脈象浮大空虛,難以察覺陰氣的存在。陰氣不足,太陽之氣運行無常,則風雨交加而致病,難道就沒有陰氣可以制衡嗎?
因此,內氣失守,內傷五臟,臟腑神氣虛弱,則外現驚恐。二陰二陽皆病,病位在肺。少陰脈沉而盛,傷及肺脾,外在表現為四肢受損。二陰主裡藏精,生病則真精虧虛;二陽主司穀神,主管津液,生病則津液枯竭。於是氣逆火盛,必傷及肺,故稱病位在肺。若見少陰脈沉,則說明腎氣失衡,無根之浮火逆行上犯,
則上焦之火勝過肺,中焦無法遏制其逆氣,則熱燥傷脾,脾病則不能將氣輸送到四肢關節,故而外傷四肢。
二陰二陽皆病,病位在腎,表現為胡言亂語,行為妄動,癲癇發狂。先前已證明陽氣虛弱,內有熱邪,腎氣失衡,所以出現傷肺損脾的症狀。如今內傷之氣皆交集於腎,則病位確診在腎。這是因為腎臟的水分不足,火氣失控,上炎與陽明熱邪相合,使心神失主,故神志錯亂,胡言亂語,行為妄動;太陽之氣不足,故癲癇發作;神明內亂,故而發狂。此症狀看似都在陽明,但實則腎精不守,不能主裡,使心火自焚,與陽明熱邪並存。
二陰一陽皆病,病源於腎。陰氣客滞在心窩下部,經絡閉塞不通,四肢分離無力。一陽之氣與腎相連,上通肺,外連脾胃,但根本原因在於二陰。如今二陰(腎)寒虛,少陽不足,故病發於腎。腎與膽之氣皆寒虛,因此陰氣客滞在心窩下部。陰氣盛於中焦,則運行津液,濡養營衛,灌溉四肢末梢的功能皆受阻,經絡閉塞不通。
不通是因為陽氣不足,不通則四肢分離無力。此症狀近似單純腹脹,而四肢消瘦。一陰一陽互絕,陰氣在心臟上下運行無常,出入不定,喉嚨乾燥,病位在脾。一陰之陰為消退之陰,一陽之陽為生生之陽。兩脈皆衰竭,陰氣不能生陽,陽氣不能生陰,兩者皆失其職能,遊走之氣皆為無根之陰氣。心臟以下,從膻中到三焦,皆為少陽氣生髮遊走之處,二部之生氣已無根,故陰氣至心臟而運行無常,出入不定。咽喉為膽所主,故乾燥;脾土之氣運轉,也依靠膽肝之氣的舒暢。若脈皆衰竭,則死氣侵犯脾土,中氣不續,中土衰敗可見。
二陽三陰,包括至陰皆病。陰氣不能超過陽氣,陽氣不能制約陰氣,陰陽皆絕,下沉則為血瘀,浮現則為膿腫。二陽三陰,本指脾胃,而後稱至陰,是說明這三陰屬於太陰肺,故分別論述。陽明居於二陽之中,中焦之氣旺盛,太陰脾常運送氣血至三陰,而陽明也能將氣血輸送到三陽,則手太陰肺常能調節其間,陰陽調和。
陽氣主導,陰氣隨從,陰氣守護陽氣,陽氣指引陰氣。如今二陽三陰至陰皆病,病氣皆在其脈象中顯現,則其表現為陽氣浮而不能下沉,陰氣沉而不能上浮,陰陽離絕。如此,下沉於內者,有陰寒之病,血聚成瘀;浮現於外者,有陽毒之病,壅盛成膿腫。古籍記載沉者為膿腫,浮者為血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