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5)

1. 陰陽第一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三陽,太陽;三陰,太陰脾也。此條為人之太陰陽兩虛之症。三陽太陽主表,不能衛外而為固;三陰太陰主裡,不能出營衛,行津液而灌溉肢肌。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不識此者,謂為中風癱瘓,而非也。內經明拈此條以示後學;後人尋諸中風之門,謂之菑人耳。

結陽者,腫四肢。六陽皆起於四肢,故四肢為諸陽之本。結者,聚而不行也。陽未有不行者,今其氣結而不行,是陽不用也。陽不用,必壅於所起,故腫必於四肢。四肢皆腫,以知諸陽之結矣。

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陰主血;邪結六陰,其傷在血,而足三陰為根柢。蓋足三陰皆主於下,故當便血。言一升者,去血之多也。去血如是,其結當解。若不解而再結,則其邪必盛,故便二升;又不解則邪為尤甚,故曰三結三升。此與陰絡傷則血內溢,相似不同。

此以邪壅,彼以衝任脫也。又與腸澼下血相承而不同。腸澼下血不多而徐;此以邪甚驟下而多也。二條偏病陰陽,然實諸陰諸陽合病,亦致合病也。

陰陽斜結,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斜,邪同。陽結腫四肢,乃在陽之發處;結陰使血病在陰之聚處。今邪交入陰陽,而交結之勢必結於陰陽之所共生處矣。生陰唯腎,生陽唯膽,皆根源下焦。而腎職行水;若兩家交壅,正所謂不能通調水道也。然陰多陽少,則腎病為多。

腎病則陰之真水沉寒,而無陽以化氣。此病固不在膀胱,而在腎。腎既流水不能化精,故石堅一處而不及他所,唯見少腹腫耳。此亦水證之別也。

三陰結,謂之水。三陰為六經之主;三陰邪結,是坤土不能運精矣。土不運精,則二陰之水氣益甚,勢必反來侮土。且水氣盛則陽不得入,陽不得入則肺氣不得通調。斯寒水不行而為壅,故為水也。蓋中州結則氣壅而關門不利;不利則聚水而從其類。類者,本在腎,末在肺也。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厥陰,少陽;一主風木,一主相火。膽、肝、心包、三焦皆所共也。均為熱化而風煽之。四結之脈,皆絡於喉;風火逆上而不得發,必於喉乎結之,是成喉痹也。

有並病者。凡人之陰陽內外雌雄,必相輸應,是以陰陽相致,得其和平。若既兩病,則各經之陰陽,必錯迕違逆。相遇則搏而敗,必並於勝。故不謂之合病,而謂之並病。並者,有所歸也。

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脈耎而動,九竅皆沉。陽明全有穀神營衛之盛氣;厥陰則任獨使而布行之。合兩家同病,而中州氣餒,是陽明主病矣。乃中州氣餒,而風木失和,將厥陰之戾,反克於中州。嗣此陽明之脈不復搏大而見耎;氣不昌而內郁見動,則所以宣之九竅無俾也。故皆沉;此則陽明之病甚矣,是謂並病也。

白話文:

陰陽第一

人體有三陽三陰,生病時會出現偏枯萎縮、四肢無力等症狀。三陽指的是太陽經,三陰指的是太陰脾經。這屬於人體陰陽兩虛的病症。三陽太陽經主管人體外表的衛氣,陰陽兩虛時,衛氣不足以抵禦外邪,保護肌體;三陰太陰經主管人體內臟,氣血運行不暢,無法滋養肢體,所以才會出現偏枯萎縮、四肢無力。不了解這種病症的人,可能會誤認為是中風癱瘓,其實不然。《內經》明確指出這種病症,以告誡後學,但後人卻將其歸類於中風的範疇,實屬錯誤。

陽氣結聚,會導致四肢腫脹。因為人體六陽都起始於四肢,所以四肢是諸陽之本。結,指的是氣血停滯不通。陽氣本不應停滯不通,如今氣血卻結聚不通,說明陽氣沒有發揮作用。陽氣不能發揮作用,必定會阻塞於其起始部位,所以腫脹會出現在四肢。四肢都腫脹,就說明諸陽都結聚了。

陰氣結聚,會導致便血。第一次結聚便血一升,第二次結聚便血兩升,第三次結聚便血三升。陰經主管血液,邪氣結聚於六陰經,損傷的是血液,而足三陰經是根本。因為足三陰經都位於下焦,所以會出現便血。說便血一升,是指出血量較多。如果出血如此之多,結聚應該會解開。如果沒有解開而再次結聚,說明邪氣更盛,所以便血兩升。如果仍然不解,邪氣就更加嚴重,所以說三結三升。這與陰絡受傷導致血液內溢相似,卻又不完全相同。

一個是邪氣壅塞,一個是衝任二脈虛脫。這也與腸胃疾病導致的便血有所區別。腸胃疾病導致的便血出血量較少且緩慢,而這種情況是邪氣嚴重,出血量多且迅速。以上兩條都屬於單純的陰陽偏病,但實際上陰陽合病也會導致這些症狀。

陰陽邪氣交結,陰多陽少叫做石水病,會出現少腹腫脹。斜,與邪同義。陽氣結聚會導致四肢腫脹,因為這是陽氣發病的部位;陰氣結聚會導致血液疾病,因為這是陰氣聚集的部位。如今邪氣侵入陰陽,交結的勢必會在陰陽共同存在的部位。產生陰氣的是腎,產生陽氣的是膽,它們的根源都在下焦。腎臟的功能是運行水液,如果兩者都壅塞,就叫做不能通調水道。但如果陰多陽少,則腎臟疾病較多。

腎臟有病,陰經的真水就會寒凝,而沒有陽氣來化氣。這種病症不在膀胱而在腎臟。腎臟不能運行水液,也不能化生精氣,所以腫塊只局限於一個部位,而不波及其他部位,只見少腹腫脹。這也是水證的一種特殊表現。

三陰結聚,叫做水病。三陰是六經的主脈,三陰邪氣結聚,說明脾土不能運化精氣。脾土不能運化精氣,則肝腎二陰的水氣就會更加嚴重,勢必會反過來侵犯脾土。而且水氣盛則陽氣不能進入,陽氣不能進入則肺氣不能通調,寒水不能運行而壅塞,所以稱為水病。因為中焦結聚,則氣機壅塞,關門不利,不利則水氣聚積,依循其性質,其性質本在腎,最終在肺。

一陰一陽結聚,叫做喉痹。厥陰經和少陽經,一個主管風木,一個主管相火。膽、肝、心、胞、三焦都與它們相關。都是熱化而風煽動的。四結的經脈都絡於喉嚨,風火逆上而不能宣洩,必定在喉嚨結聚,形成喉痹。

有並病的情況。人體的陰陽內外,雌雄之氣,必定互相應和,陰陽協調才能和平相處。如果同時患兩種疾病,則各經的陰陽必定錯亂違逆,相遇則搏擊而損傷,必定傾向於較強的一方。所以不稱為合病,而稱為並病。並,是有所歸屬的意思。

二陽一陰同時發病,陽明經為主病,不能勝過一陰,脈象濡緩而搏動,九竅都閉塞。陽明經有穀神、營衛等盛氣,厥陰經則由任脈獨自運行。兩者同時發病,中焦氣虛,所以陽明經為主病。由於中焦氣虛,風木失調,厥陰經的邪氣反而侵犯中焦。因此陽明經的脈象不再有力,反而濡緩而搏動,氣機不暢而鬱滯於內,所以九竅都不能宣通,因此都閉塞。這說明陽明經的病症很嚴重,這就叫做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