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三 (4)
卷之三 (4)
1. 陰陽第一
則痰湧胃脘而脈微;一為血分乾枯,則熱鬱當胸而脈弦大。此皆素傷少陽之行令故也。
按,三陽為人身大氣,所以綱維振作為生氣、為生理者也。一及於病,則群陰受病;故傷陽必傷陰也。仲景著三陽之病曰:太陽病,頭項強痛而惡寒;陽明病,胃家實;少陽病,口苦咽乾目炫。與內經不同,蓋以外感起論,故必以形層部位先之,不暇及本氣也。何為本氣?如少陽則一陽生於下,
遊行三焦而上之,其氣無所不遍;仲景則屬之半表半裡,於經則兩脅及耳也。陽明為兩陽合明,主中氣而為身之維;仲景則屬之太陽之內一層,主在經及腑也。三陽則統主上下,以及衛外為固,此以身之衛氣當之;仲景則以其經之顛頂項背分部也。仲景論外感,故舉以形層;內經論大氣,故究及體用。各有攸當耳。
二陽結,謂之消。此所謂結,乃結於本氣。陽明氣盛熱壯,然血多津守,未嘗有所結也。今言結者,則以陽邪盛而傷陰,枯其津液,故結在中焦也。陽明亢甚,必消穀善飢,食而不飽;又熱亢能消,津液不榮肌肉,故名曰消。此所謂中消症也。消有三,此其一。
三陽結,謂之隔。三陽氣盛,而為周身大氣之經,其氣磅薄四達,故有並至如風雨之證。而此云結者,是並於陰分也。經又曰: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澼。是蓋陽郁陰中,陰不敢遏,故上下無常;鬱而為熱,薄於大腸,故為腸澼。是亦並於陰也,而其氣尚未結也。其氣若結,則必結於小腸膀胱;此則並於陰而甚焉者也。蓋小腸膀胱為三陽之本經,其邪既結,則傳化之官失用,而升降之通乃隔;上為陽不化氣,下為津液不行,故與少陽失職,俱名為隔。以上皆所謂單病者也。
有合病者,陰陽兩病也;或兩氣同病,偶然相合;或兩致其虛,因而相合,皆合病也。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二陽,陽明;一陰,厥陰也。俱病,則二部本氣俱逆而不下。陽明逆,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厥陰逆,主發驚駭。是二者,皆主驚駭矣。況合病,又木強土疏乎?故主驚駭也。
厥陰,陰之根;陽明,陽之本。根本俱病,則下逮沖督,上虛胃氣。背痛善欠者,沖督病;善噫者,胃病;皆氣逆而不引不下也。名曰風厥者,厥陰病則木強而風起;陽明病則又不能下行三陽,於是逆者,兼內風鼓而逆上,故名風厥也。
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二陰,少陰為里;一陽,少陽為遊部。然一陰為先天生氣之原,是為生陰;一陽為地雷之後,是為生陽;俱在下而能上騰精氣,以養火金土者也。二者交病,是人之根柢病也。根柢既病,則所謂升者不升,而火金土皆遂矣。是故木氣欠和則脾不疏達,故善脹;真陰不升則心無所養,轉見寒決,故心滿;三焦少氣,則肺亦失其治節,故善氣。此陰陽兩虛之症也。
白話文:
陰陽第一
痰液湧上胃脘,脈象微弱,這是因為血分枯竭。熱邪鬱結於胸,脈象弦大有力,這都是因為先天不足,損傷了少陽的運行功能。
按:三陽經是人體的元氣所在,所以它能統領、振奮和激發人體的生機,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一旦三陽受損,就會導致所有陰經也跟著生病,所以損傷陽氣必定也傷及陰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論述三陽經的病症:太陽病,頭項僵硬疼痛,畏寒;陽明病,胃實;少陽病,口苦咽乾,眼花。這和《內經》的論述不同,因為《傷寒雜病論》是以外感病邪的入侵來論述,所以必定先從病邪的表現部位入手,而沒有時間去探討其根本的元氣。什麼是本氣呢?例如少陽經,它是一陽之氣從下焦升起,遊走於三焦,遍布全身,張仲景將其歸屬於半表半裡,在經絡上則表現為兩脅和耳部。陽明經是兩陽經合而為明,主宰中氣,是人體的支柱,張仲景將其歸屬於太陽經的內層,主要在經絡和腑臟。三陽經統攝上下,以及衛外固表,這可以理解為人體的衛氣。張仲景則根據其經絡在頭頂、項部和背部的循行部位來論述。張仲景論述外感病,所以著重於病邪入侵的部位;《內經》論述元氣,所以探討其整體功能和具體運用,各有側重。
二陽經病變,稱為「消」。這裡所說的「結」,是指結於本氣。陽明經氣盛,熱邪旺盛,但血液充盈,津液充足,一般不會有結塊。現在說「結」,是指陽邪盛而傷陰,耗竭津液,所以結於中焦。陽明經亢盛,必然出現消穀善飢,食慾不振的症狀,因為陽熱亢盛可以消融津液,津液不足則肌肉無所濡養,故名為「消」。這是中消證的一種。消證有三種,這是其中一種。
三陽經病變,稱為「隔」。三陽之氣盛,構成人體周身元氣的經脈,其氣勢磅礴,遍布全身,所以會有類似風雨般迅速蔓延的症狀。這裡所說的「結」,是指病邪侵犯陰分。經文中又說:「病邪侵犯陰分,則上下無常,輕則為腸鳴洩瀉。」這是因為陽邪鬱結於陰分之中,陰氣不敢遏制,所以病症部位上下不定,鬱結化熱,輕則影響大腸,所以出現腸鳴洩瀉,這也是病邪侵犯陰分。但是其氣還沒有結塊。如果氣機真的結滯,則必然結於小腸和膀胱,這是病邪侵犯陰分而更加嚴重的情況。因為小腸和膀胱是三陽經的本經,邪氣結滯,則傳化之官失職,升降之氣不通,上則陽氣不能化生,下則津液不能運行,所以與少陽經失職一樣,都稱為「隔」。以上都是單獨一種疾病。
也有合病,即陰陽兩種疾病同時發病。或者兩種氣同時生病,偶然相遇;或者兩種氣都虛弱,因而相合,都是合病。二陽一陰同時發病,主要表現為驚恐、背痛、善太息、善欠伸,稱為風厥。二陽指陽明經,一陰指厥陰經。兩種經絡同時生病,則兩個部位的本氣都逆亂而不能下降。陽明經逆亂,聽到木聲就會惕然而驚;厥陰經逆亂,會導致驚恐。這兩種經絡都主驚恐,何况是合病。
又因木氣亢盛,土氣疏泄,所以出現驚恐。厥陰是陰之根本,陽明是陽之根本,根本都生病了,則會累及沖脈、督脈,上焦胃氣虛弱。背痛、善欠伸是沖脈督脈生病;善太息是胃氣生病,都是氣機逆亂而不能下降。稱為風厥,是因為厥陰經生病,則木氣亢盛而風邪內動;陽明經生病,則陽氣不能下降運行三陽,於是逆氣和內風同時鼓動而上逆,所以稱為風厥。
二陰一陽同時發病,表現為腹部脹滿、心胸滿悶、善太息。二陰指少陰經(屬裡),一陽指少陽經(屬遊走)。少陰經是先天之氣的根本,是生陰;少陽經是地雷之火之後,是生陽。二者都在下焦,卻能上行以溫養心腎。二者同時生病,是人體根本的疾病。根本生病了,則升者不升,而心腎脾肺都受影響。所以木氣不調則脾氣不疏通,所以腹部脹滿;真陰不升則心臟無所濡養,反而出現寒邪,所以心胸滿悶;三焦少氣,則肺臟也失去其調節功能,所以善太息。這是陰陽兩虛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