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

1. 陰陽第一

剛而傷陰,與陽為亢,則變生大疔,而受如持虛者。以陽不能柔而與陰為剛也。況乃形勞汗出當風,使寒氣薄之,自當液凝為鼓急,甚則痤矣。此非陽氣之不固使然歟?不特是也,陽不能柔則開合不得,寒氣從而陷脈為痿。至於留連肉腠,使經絡俞穴合之氣化薄,則不精之至。

而內傳之為善畏驚駭。蓋俞有傳送之義。今使寒陷經俞,氣化為迫,侵及臟腑,所謂氣一能動志也。善畏驚駭,非神志之動乎?而不精之至微焉矣。夫陽氣被傷而不柔不精,遂至廢筋骨,亂神明,皆不密之為也。

所謂陰者:體魄、五官、百骸、筋骨、血肉、津液,皆陰也。養陰之道,在和五味。經曰:「陰之所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原其然者:陰食味,陽食氣;五味出於地,故能生五臟之陰。然一或偏與不節,則所刺反能傷陰。傷陰亦能病及於陽。何以言之?凡在內者皆陰為之主也。不惟陽密足以固陰,

而亦陰強乃能壯陽。故岐伯極言養陽而後,續言養陰,以備陰陽之全義。其言味以養陰,而受傷於偏,至此固其大者矣。而如煩勞大怒,飲食起居之不節,至於煎厥,與形氣絕,要豈細故哉?陰不養則不可以扶陽。若其本不和,則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矣。此養陰之義也。

失於陰陽,則四時之氣更傷五臟。是以春傷於風,則邪氣留連,乃為洞泄。洞泄者:外傷於風,則內之風木亦動,合內風與外風交煽,是以留連至久,必侵脾土而為洞泄也。夏傷於暑,秋為痎瘧。夏以淒滄水寒感之而鬱熱,秋風乘之則瘧病成矣。秋傷於濕,上逆為咳,發為痿厥。

秋濕者:濕土用事未退,肺金感之,不得清肅,故氣逆為咳。肺氣不勝不行,則五臟鬱熱亦不退,必將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蓋冬不臟精,是以寒邪易入,寒氣既藏於陰分,至春陽氣上升,新邪外應則為溫病。夫風、暑、寒、濕,迭相勝負,而皆感之者:內氣不守,故外邪皆得以犯之。

況病久則傳化耶?若陰平陽秘,骨正筋柔,豈至有是?

陰陽不和,陰爭陽擾,則害及表裡。爭者:五臟氣爭也。陰氣營於五臟,而九竅皆稟五臟之氣。爭則陰邪獨盛,所謂陰無陽則戰者是也。擾者:魄汗不藏也。陽氣起於四末。陽擾則四逆而起。蓋陰爭則必陽擾也。一為臟病於內,一為經病於外。內外交病,而肺為五臟六腑之長、元氣之主,內外兩非,則必肺獨受之,故喘鳴之候興焉。皆以營衛下竭,孤陽獨浮,斯不能克耳。後學不辨其疾在陰陽,而動以發肺治肺朦矣。

有三陰三陽之氣各病者。內經不拈臟腑絡經,緣三陰三陽,先天各有分部位次所由,以立臟腑,而要非臟腑經絡之所出。故病止從陰陽氣血生,不因經絡臟腑生也。然其間有單病、有合病、有並病。單病:一氣病也。合病:陰陽齊病也。並病:此勝而並其負也。此皆人之大陰陽病。

白話文:

陰陽第一

剛強之氣損傷陰氣,與陽氣亢盛,就會導致嚴重疔瘡。這種情況如同提著空虛的容器,因為陽氣不能柔順,反而與陰氣相抗衡。更何況勞累出汗後遇到風寒,使寒氣侵入體內,就會導致體液凝結,產生腫脹疼痛,嚴重則形成痤瘡。這難道不是因為陽氣不足所致嗎?不只是這樣,陽氣不能柔順,則開合失調,寒氣乘虛而入,損傷經脈,導致痿證。寒邪滯留在肌膚腠理之間,使經絡穴位的氣血運行受阻,導致氣血運行衰弱。

因此,內在就會出現容易受驚害怕的症狀。因為經絡穴位有傳導氣血的作用,現在寒邪侵犯經絡穴位,氣血運行受阻,進而影響臟腑。所謂「氣能使人活動思維」,容易受驚害怕,不就是神志活動的表現嗎?這都是因為氣血運行衰弱所致。陽氣受損,不能柔順,氣血運行衰弱,最終導致筋骨衰弱,神志失常,都是因為氣血運行不調所致。

所謂陰,是指身體、五官、百骸、筋骨、血肉、津液等所有物質,都是陰。滋養陰氣的方法,在於調和五味。經書說:「陰氣的根本在於五味。」陰氣的不足,源於五味失調。原因在於陰氣依靠飲食中的五味滋養,陽氣依靠呼吸的元氣滋養。五味來自於大地,所以能滋養五臟的陰氣。但是,如果過度偏食或飲食不節制,反而會損傷陰氣。損傷陰氣也會影響到陽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凡是人體內在的器官組織,都以陰氣為主。不僅陽氣充足才能固護陰氣,而且陰氣強盛才能壯大陽氣。所以岐伯極力強調先養陽,然後再養陰,以使陰陽得到均衡。他講到用五味來滋養陰氣,但如果飲食偏頗就會受損,這才是最大的問題。而像過度勞累、大怒、飲食起居不節制,以至於出現危急症狀,甚至危及生命,這些都不是小事。陰氣不足,就無法扶持陽氣,如果陰陽根本不調和,陽氣就會散失,陰氣也會消亡。這就是養陰的意義。

陰陽失調,就會使四時之氣更傷五臟。因此,春天受風邪侵襲,邪氣就會滯留在體內,導致泄瀉。泄瀉是指外受風邪侵襲,體內肝木之氣也隨之亢奮,內外風邪交替煽動,所以病情會持續很長時間,最後侵犯脾土而導致泄瀉。夏天受暑邪侵襲,秋天就會患瘧疾。夏天因為感受寒涼濕邪而導致鬱熱,秋天風邪乘虛而入,瘧疾就會發作。秋天受濕邪侵襲,就會上逆咳嗽,甚至發展為痿厥。

秋天的濕邪,是因為濕土之氣未退,肺金受其影響,不能肅降清氣,所以氣逆而咳嗽。肺氣不能肅降,則五臟鬱熱也不會消退,最終會發展為痿厥。冬天受寒邪侵襲,春天就會患溫病。因為冬天沒有儲存精氣,所以寒邪容易入侵。寒邪貯藏於陰分,等到春天陽氣上升,寒邪外應,就會發展為溫病。風、暑、寒、濕等邪氣不斷交替侵襲,都是因為體內正氣不足,所以外邪才能侵犯人體。

況且,久病則會傳變。如果陰平陽秘,骨正筋柔,又怎麼會患病呢?

陰陽不調,陰氣亢盛,陽氣擾亂,就會損害表裡。所謂「爭」,是指五臟之氣爭奪。陰氣在五臟運行,九竅都依靠五臟之氣。陰氣爭奪,則陰邪獨盛,這就是所謂「陰無陽則戰」。所謂「擾」,是指汗液不能收斂。陽氣發於四肢末端,陽氣擾亂,則會出現四肢厥逆。陰氣爭奪,必然導致陽氣擾亂。一種是臟腑疾病,一種是經絡疾病,內外兼病。肺臟是五臟六腑之首,元氣之主,內外皆受其影響,則肺臟必然首當其衝。因此會出現喘鳴等症狀。都是因為營衛之氣衰竭,孤陽獨浮,所以不能制約陰邪。後學者不辨其病在陰陽,而盲目地用發汗、治肺的方法治療,是錯誤的。

有三陰三陽之氣各自致病的情況。內經不拘泥於臟腑經絡,而是從三陰三陽入手,因為三陰三陽是先天就有的,各有部位和次序,由此建立起臟腑的觀念。所以,疾病的產生是從陰陽氣血的變化而來,而不是因為經絡臟腑本身的變化。但其中有單獨的疾病,有陰陽同時發病的疾病,還有此病勝過彼病而同時存在的疾病。單獨的疾病,是一種氣的疾病;陰陽同時發病,是陰陽都生病了;此病勝過彼病而同時存在的疾病,是此種病氣佔據主導地位而伴有其他病氣。這些都是人體陰陽的重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