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卷之三

2. 述病部上

古人察病之源。推病之自。審病之確。莫過內經。後世務為支離。故昧厥所由。而不能知陰陽臟腑之所以然。今聚內經十六卷之文。總其散見。合而述之為病情八章。使後學得所指歸焉。

白話文:

古代醫生探究疾病根源、推斷疾病來源、判斷病情確切與否,沒有比《內經》更精準的了。後世醫家卻過於注重枝節瑣碎的細節,因此忽略了疾病的根本原因,而無法理解陰陽、臟腑的運作機理。現在我將《內經》十六卷的內容彙整,將其散見的論述歸納,編寫成病情八章,讓後學能有所遵循。

3. 陰陽第一

病之大綱,不外陰陽。陽衛外者也;陽不密則不能衛外而為固,故風寒六淫之邪得以入之;入之則外感之諸症生焉。陰為陽守者也;陰弗營則不能宅陽以藏神,故內傷神志筋骨之病居之;居之則內傷臟氣之有餘不足種種興焉。識病必先辨陰陽;陰陽辨而後能察病矣。

所謂陽者,欲如運樞。運樞者,開閤和調而不凝滯也。若起居如驚,則自致煩擾,而神氣乃浮矣。浮則神內散而出,邪外伺而入。於是有因寒、因濕、因暑、因氣之外感。《內經》先舉此四端,而一切外感六淫之邪俱可知也。因於寒者,則為病熱;故體若燔炭,必汗以散之。是以外感風寒,必以發表為第一義。蓋以風寒之入,始於牢持衛氣而不得散;若不發其汗,勢且從而犯內也。因暑則別,人傷火熱之邪矣。火熱入則直入臟腑,而劫心、劫肺、劫胃,故煩、汗、喘、渴四症,一齊俱見。靜則多言者,心主言;心不勝外火,而神不舉,故靜失其守而多言也。因濕者,濕既從表,先犯太陽,故首如裹;既而入內,必鬱於陽明。陽明鬱則不能行太陰之氣於三陽三陰。此必先病筋膜,故大筋緩短,小筋弛長,為拘、為痿之症生矣。若夫因氣,氣固非外至也;然以內之陽氣不能振其綱,則將紐解而失其維。是以四維相代為用,所謂左枝而右梧也。四維如是,內氣之餒敗可知矣。夫外感之起,千條萬緒,而《內經》先揭此四端者,蓋以明陽不衛外,遂有外感之患也。

蒼天之氣清靜,順之則陽氣固。若陽不固,不止易於外感,而亦已內傷。故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張者,如弓之張;精絕者,陰精之絕也。弓矢張則干強筋疲,弓之體必脫;陽之煩勞而張象之,故精絕也。夫陽欲固以衛外,乃以煩勞敝之;陰之起亟者,將何以副?故既失其所以固陽之道,則闢積於夏矣。闢,偏也。陽擾陰虧,已成偏熱;故至夏益甚。所謂甚者,五心煩熱,如煎如熬。此孤陽外浮而真氣內奪也。故曰煎厥。如是則肝血不榮而為目盲;腎精不致而為耳閉;身若壞都,散解而不可憑藉。凡此者陽張而至敗,斯陰絕而失守也。

陽氣者,喜氣也、和氣也;好和而惡奸。若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大怒者,陽之厲氣也;肝寒主之。其橫溢之至,能使十二官失職。氣窒則菀血,故鬱於上也。薄,迫也;厥,逆也。大怒則氣遂於上而不下,故薄厥也。且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今薄厥則不精不柔,眾禍方起。何以言之?失其柔則傷筋;筋所以束骨而利機關。今有傷於筋則縱緩不收,手足無措,若不客者矣。失其柔則又偏於為剛,而汗出偏沮。偏沮者,半與營和而半否也。偏枯之症起矣。又衛氣不固則玄腑方開,寒水乘之,熱鬱玄腑;甚則痤癤,微亦疿疹,或膏粱肥甘。

白話文:

陰陽第一

疾病的根本原因,不脫離陰陽。陽氣是防衛外邪的,陽氣不足,就不能防衛外邪而使身體堅固,所以風寒等外邪就能侵入。外邪入侵,則各種外感疾病就產生了。陰氣是依附陽氣的,陰氣不足,就不能滋養陽氣而藏匿神明,所以內傷、神志、筋骨等疾病就會產生。這些疾病產生,則內傷臟腑的虛實等各種病症就會興起。認識疾病,必須先辨別陰陽。辨明陰陽之後,才能診斷疾病。

所謂陽氣,應該像車軸一樣運轉。運轉自如,就是開合調暢而不停滯。如果起居如同驚慌失措,就會導致煩躁不安,而神氣就會浮動。神氣浮動,就會內散外泄,外邪就會乘虛而入。因此,有因寒、因濕、因暑、因氣而引起的外感。內經首先提出這四個方面,而所有外感六淫邪氣都可以由此得知。因寒而病,則會發熱,所以身體如同燒炭一樣,必須出汗來散熱。所以外感風寒,一定要發汗才是首要之義。因為風寒入侵,是始於阻礙衛氣而不能散發。如果不發汗,勢必會侵入內部。因暑而病則不同,是人體受了火熱之邪。火熱入侵,會直接侵入臟腑,而損傷心、肺、胃,所以煩躁、出汗、喘息、口渴四種症狀,會同時出現。靜下來就愛說話,是因為心主語言,心臟不能抵禦外來的火熱,而神氣不能升舉,所以靜不下來而多言。因濕而病,濕邪首先從表證開始,先犯太陽經,所以頭部如同包裹一樣。然後進入內部,就會鬱結在陽明經。陽明經鬱結,就不能運行太陰之氣於三陽三陰,這必定先傷及筋膜,所以大筋短縮,小筋鬆弛,而產生拘攣痿痺等症狀。至於因氣而病,氣本來不是外來的,但是由於內部的陽氣不能振奮綱維,就會鬆懈而失去約束。所以四維互相替代運作,所謂左枝右梧。四維如此,內氣的衰敗可知了。外感疾病的發生,原因千條萬緒,而內經首先揭示這四個方面,主要是說明陽氣不能衛外,才會導致外感疾病。

蒼天之氣清靜,順應它就能使陽氣堅固。如果陽氣不固,不僅容易外感,而且也會內傷。所以說陽氣,煩勞則張,精絕。張,如同弓的拉張;精絕,是陰精的耗竭。弓箭拉得太滿,就會筋疲力竭,弓的本身也會壞掉,陽氣過度勞累而張滿,就像這樣,所以陰精就耗竭了。陽氣想要堅固以衛外,卻因為勞累而損傷它;陰氣的產生已經不足,將如何去補充?所以既喪失了堅固陽氣的方法,就會偏盛於夏季。偏盛,就是偏頗的意思。陽氣擾動,陰氣虧損,已經形成偏熱,所以到夏天就更加嚴重。所謂嚴重,就是五心煩熱,如同煎熬一樣,這是孤陽外浮而真氣內奪。所以說煎厥。這樣就會導致肝血不能滋養而視力模糊,腎精不能到達而聽力減退,身體如同破敗的都城,崩解而不可依靠。凡此種種,都是陽氣過度張滿而導致衰敗,陰氣耗竭而失去依靠。

陽氣,喜歡平和之氣,和順之氣,喜歡平和而厭惡邪氣。如果大怒,就會氣血逆亂,而氣血鬱滯在上,使人感到胸悶。大怒,是陽氣的暴怒,肝臟寒邪主之。它橫溢到極點,能使十二臟腑失去職能,氣機阻滯就會導致血瘀,所以鬱結在上。薄,是迫近的意思;厥,是逆的意思。大怒,就會氣血逆上而不下降,所以胸悶。而且,陽氣充盈才能滋養神明,柔順才能滋養筋骨。現在胸悶,則陽氣不充盈也不柔順,各種禍患就要產生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失去柔順就會損傷筋骨,筋骨是束縛骨骼、使關節活動自如的。現在損傷筋骨,就會鬆弛不收,手腳無力,如同木偶一般。失去柔順,又會偏向剛強,而汗出不暢。汗出不暢,就是一半與營衛氣血相和,一半卻不和。偏枯之症就會產生。而且衛氣不固,則臟腑就會虛開,寒邪入侵,熱邪鬱結在臟腑,嚴重則會長瘡癤,輕微則會長疹子。或者因為飲食過於肥甘厚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