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二 (21)
卷之二 (21)
1. 帶病論
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婦人小腹痛,裡急後重瘛瘲。月事不調,赤白帶下,左右繞臍腰脊痛,衝心腹。
經云:「身半已上,天氣主之;身半已下,地氣主之。」中為天樞。天樞則在氣交之分,毋論一身二十七氣之上下流行,於此關鎖。而又必有氣焉,以堅持而整束之,以牢持於上下之間,是以能聚而為強有力。故凡人之力出於膂,膂在季脅之下,正所謂帶脈也。故衝任二脈,傳於氣街,即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太衝之脈,所以能上養心肺者,亦賴於帶脈之持之也。
及帶之為病,其證皆下而不上者:下之腎肝虛,而真陰不榮;上為心脾之郁,氣不上下行而不運,於是停濕而為熱,而下注於小腸血海之間,則病作矣。故赤白帶者,上為心脾鬱抑,下為腎肝陰虛,邪熱留連,即為帶淫之病也。
腹滿者,中分之不運也。腰溶溶如坐水中者,陰陽兩虛,中分弱而力不能鎮定也。左右繞臍腰脊痛衝心腹者,陰氣襲於下也。陽不能勝,而不能固守於天樞,是以陰得而襲之,為厥逆之事也。蓋鍵束關鎖機關,全在於帶脈,苟帶不能自持其氣,其證皆陷下而不上矣。
治之有標有本,其升降補瀉,在求其本而治之可耳。
白話文:
帶病論
腹部脹滿,腰部酸軟無力,像坐在水中一樣。婦女小腹疼痛,裡急後重(裡急是指腸子有便意,後重是指肛門墜脹),並伴有抽搐。月經不調,赤白帶下。腹部左右繞著肚臍和腰脊疼痛,並衝擊心窩。
經書上說,身體上半部受天氣主宰,身體下半部受地氣主宰。中間是天樞穴,天樞穴位於氣的交接部位。不論全身二十七條經絡氣的上下運行,都在此關節鎖住,並需要有氣來維持和約束,牢牢地維持上下之間的平衡,才能聚集力量,變得強健有力。所以人體的力量來自於膂(背脊的肌肉),位於季脅(胸側)之下,也就是所謂的帶脈。所以衝脈、任脈都傳導到帶脈,並與督脈、太衝脈相互連繫,因此能上達滋養心肺,也依靠帶脈的支撐。當帶脈生病時,症狀都表現在下半身,而不上達上半身,這是因為下半身的腎肝虛弱,真陰不足,上半身的心脾鬱結,氣機不能上下通行,於是停滯濕邪化熱,下注於小腸和血海之間,疾病就產生了。所以赤白帶下,是上半身心脾鬱結,下半身腎肝陰虛,邪熱停滯,導致帶脈失調的病症。腹部脹滿是中焦氣機不運轉;腰部酸軟無力像坐在水中一樣,是陰陽兩虛,中焦虛弱,力量不足以鎮定;腹部左右繞著肚臍和腰脊疼痛,並衝擊心窩,是陰氣襲擊下焦,陽氣不足以制勝,不能固守在天樞穴,所以陰氣乘虛而入,造成厥逆(氣血逆亂)的現象。總之,帶脈如同鍵、束、關、鎖、機關,關係著全身。如果帶脈不能自行維持氣機,症狀都會下陷而不向上。
治療要針對標本兼治,升降補瀉,應當尋找病根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