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二 (2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0)

1. 二維病論

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陰陽不能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陽維動苦肌肉痹癢,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顛仆羊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陰維動苦顛癇僵仆,羊鳴失音,肌肉痹癢,應時自發,汗出惡風,身洗洗然。陽維脈浮,暫起目眩。

陽盛實者,若肩息洒洒如寒。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脅下支滿心痛。其脈如貫珠者,男子兩脅下實,女子陰中痛,如有心狀。

陽維維於諸陽,其所謂維者,起於諸陽之交,發於足太陽之金門,而與手足少陽陽明,會於陽白。陰維維於諸陰,起於諸陰之交,發於足少陰之築賓,上至頂前而終。是二維者,雖有經絡之別,而實為陰陽之盛氣所持。蓋陽莫盛於太陽,是以能維持諸陽。陰莫盛於少陰,是以能維持諸陰。

故二維之盛,其盛不在絡而在氣。二維之病雖在絡,而實亦在氣。蓋唯本陽本陰有衰耗之氣,則必至總見於諸陽諸陰。是以陽維為病,必太陽衰於下,失升騰之和氣,而先見於少陽,故苦寒熱。陰維為病,必少陰竭於裡,而見窮陰之厥逆,故苦心痛。若陰陽不能相維,是謂陰陽兩虛。

其證心腎不交,水火兩乖,神明無所主,故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以水散渙,無相養之道也。又陽維苦肌肉痹癢者,陽衰則衛不行而氣滯,氣滯則陽不能率先,而陰行遲,故痹癢。又令人身如蟲行,如是則陽氣不攝,而陰氣獨滯,故皮膚痛。陽衰於本起,故下部不仁,並汗出而寒。

此陽之不固不至,而營亦不行,是以陰襲之也。他若顛仆羊鳴,手足相引者,陽去則經絡凝澀,停濕在經而為痰,異時陰襲之,則經阻而筋掣,故迫而相引,又阻其氣道,故聲溢而不能發,若羊鳴也。至若陰維之不維,是陰不副陽,而不能為陽守,則陽離而不入於陰,重陰充塞隧道。

九竅皆沉,故亦病顛癇僵仆羊鳴,或失音也。若肌肉痹癢,汗出惡風,似若稍輕於前症,要亦營虛無陽而畏寒,衛亦不能為之衛,故陰維之虛為陰虛,而實亦無陽之虛,特少異於陽維云耳。

白話文:

二維病論

陽維經脈生病,會感到寒冷和發熱。陰維經脈生病,會感到心痛。陰陽經脈互相維繫的功能失調,則會感到茫然失意,精神萎靡不振,無法自控。陽維經脈活動異常,會導致肌肉麻痺瘙癢、皮膚疼痛、下肢麻木、出汗卻感到寒冷,還會出現頭暈目眩、抽搐、羊鳴聲、手腳抽搐等症狀,嚴重者還會失語。陰維經脈活動異常,會導致癲癇、抽搐、僵直、跌倒、羊鳴聲、失語、肌肉麻痺瘙癢等症狀,這些症狀會在特定時間發作,並伴有汗出怕風、渾身發冷等症狀。陽維脈搏浮現,會暫時出現頭暈目眩。

陽氣盛實的人,可能會感覺肩膀痠痛,像寒冷一樣。陰維脈搏沉伏有力的人,會感到胸痛、脅肋部脹滿、心痛,脈搏像串珠一樣。男性會感到兩脅下脹滿,女性則會感到陰部疼痛,感覺像心臟一樣。

陽維經脈聯繫全身陽經,所謂「維」就是從諸陽經脈的交接處開始,起於足太陽膀胱經的金門穴,與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手陽明大腸經相會於陽白穴。陰維經脈聯繫全身陰經,起於諸陰經脈的交接處,起於足少陰腎經的築賓穴,向上到達頭頂前部而終止。這兩條經脈雖然有經絡上的區別,但實際上是由陰陽盛氣所維持。因為陽氣最盛於太陽經,所以能維持全身陽經;陰氣最盛於少陰經,所以能維持全身陰經。

因此,二維經脈的盛衰,其盛衰不在經絡而在於氣。二維經脈的病變雖然在經絡上,但實際上也在氣上。因為只有本體的陽氣或陰氣衰弱,才會導致全身陽經或陰經的症狀。所以陽維經脈生病,一定是太陽經氣虛衰,失去上升溫煦的和煦之氣,而首先表現在少陽經,所以會感到寒冷和發熱。陰維經脈生病,一定是少陰經氣虛竭,表現為陰經的厥逆,所以會感到心痛。如果陰陽經脈不能互相維繫,就是陰陽兩虛。

其症狀表現為心腎不交,水火失調,神志不清,所以會感到茫然失意,精神萎靡不振,無法自控,因為水液散亂,沒有滋養的途徑。陽維經脈還會導致肌肉麻痺瘙癢,是因為陽氣衰弱,衛氣運行不暢,氣機阻滯,陽氣不能先行,陰氣運行遲緩,所以會麻痺瘙癢。還會感覺像蟲子在爬一樣,這是因為陽氣不能攝持,陰氣獨自鬱滯,所以皮膚疼痛。陽氣衰弱於本源,所以下肢麻木,並伴有汗出卻感到寒冷。

這是因為陽氣不足,營氣運行不暢,所以陰寒之氣侵襲。其他如抽搐、羊鳴聲、手腳抽搐等症狀,是因為陽氣衰退,經絡凝澀,濕邪停留在經絡而形成痰飲,等到陰寒之氣侵襲,經絡阻滯而筋脈牽引,所以會被迫抽搐。又因為氣道阻滯,所以聲音嘶啞而不能發聲,像羊鳴一樣。陰維經脈不能維繫,是因為陰氣不能配合陽氣,不能保護陽氣,則陽氣離散而不能進入陰經,陰寒之氣充塞經絡,九竅皆閉塞,所以也會出現抽搐、僵直、跌倒、羊鳴聲或失語等症狀。肌肉麻痺瘙癢、汗出怕風等症狀,似乎比前述症狀輕微一些,但實際上也是營氣虛弱,沒有陽氣溫煦而畏寒,衛氣也不能保護身體。所以陰維經脈虛弱是陰虛,實際上也是陽虛,只是與陽維經脈的症狀略有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