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二 (17)
卷之二 (17)
1. 奇恆病論
黃帝問曰:「余聞揆度奇恆,所指不同。」
岐伯對曰:「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奇恆者,言奇病也。夫恆之為道,謂胃氣五臟,各得其所,上順天時,內調營衛,故神轉不回。轉,流動也;回,逆曲也。回則不轉,乃失其機,於是臟腑曲逆,剋制凌犯,神機之運用失矣。失則不循恆道,有非恆道所可得而揆度也。」
於是岐伯又設奇恆一門,以度奇病。其文本六十首,書闕簡脫,今可論者十之二耳。如《五臟別論》、《奇病論》、《大奇論》、《脈解篇》、《氣厥論》、《腹中論》、《逆調論》、《病能論》諸篇,俱從運氣臟腑經絡而外,拈其病之厥逆錯雜,所謂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者也。此開後世內傷雜證之大經大法也。
乃為綱領。其說曰:「行奇恆之法,以太陰始。」夫手太陰為元氣之主,足太陰為六經之主。奇病之作,必變於元氣神機之失;不失,必占於元氣。故雖奇病之千變萬化,而一以太陰為準,此又治奇恆之大宗也。
乃《內經》又有拈臟腑本來之奇恆者,此原其所以奇之故也。經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又曰:「魄門,為五臟使。」與前為七,而唯膽屬少陽,特曰中精之府。此七者之有病,其受病不與臟腑之主時者同,是臟腑之一異也。
有出於臟腑體要之奇恆者,如《腹中論》。諸病外不涉於形身,內不關於臟腑,病在宮城空廓之中,或氣或血,或風或熱,以至女子妊娠,皆在空腹之中。雖膽中、三焦、督、任、五臟之散絡悉在,而其病止屬肝脾,以肝脾為腹中之主故也。此體要之一異也。
有臟腑交加之奇恆者,如《氣厥論》。寒熱之相移,不論順傳逆傳,而以氣之所之相併為病。《逆調論》:寒熱陰陽之所相勝而為病。《調經論》:表裡上下陰陽氣血之相併,互相勝負而為病。夫陰陽氣血寒熱之相併相勝,不繫四時,不緣感召,要皆積漸之所致。迨病至而相勝相併,此實內傷不足之所由,所以異於恆者也。是病源之一異也。
又有臟腑頗僻之奇恆者,如《大奇論》。臟腑脈各見頗僻以成病。有腫滿、偏枯、癇瘛、風水、腸澼之證,而皆非臟腑主時之恆病;則厥逆之由來既久,必須揆度脈氣病由,而治之有別。是又疾病之一異也。
又有六氣錯出,互為體用之奇恆者,如《脈解篇》。太陽主寅,少陽主戌,厥陰主辰,太陰主子。又云:「四月、五月,人氣在頭;八月、九月,人氣在心。」原其然者,人身恆常之氣,由下而上,由上而下。故正月人氣在肝,而三陽初出於寅;故太陽主寅。厥陰木火主氣,故厥陰為辰;九月人氣在心者,以氣由肺而下始,次至心少陽,為心表為相火,故亦次心而主九月戌。太陰為陰中之至陰,十一月陰盡而純坤見;故太陰主子。此又與本經三月四月人氣在脾者不同。
白話文:
奇恆病論
黃帝問道,聽說「揆度」與「奇恆」所指不同,有何區別?岐伯回答:「揆度」是指衡量疾病的深淺程度。「奇恆」指的是奇特的疾病。所謂「恆道」,是指胃氣和五臟各司其職,上應天時,內調營衛,所以精神運行順暢,不會逆亂。逆亂則運行不暢,失去機體的正常運作,於是臟腑功能紊亂,互相侵犯,精神運作失常。失常便不遵循恆常的運作規律,有些疾病是恆常的規律無法衡量和解釋的。因此,岐伯另立「奇恆」一門,用來診斷奇特的疾病。原本有六十篇,但現今殘缺不全,現能論述的僅佔二成,例如《五臟別論》、《奇病論》、《大奇論》、《脈解篇》、《氣厥論》、《腹中論》、《逆調論》、《病能論》等篇章,都超越了單純的臟腑經絡的範疇,專注於疾病的紊亂錯雜,也就是「逆亂則運行不暢,失去機體的正常運作」的情況。這為後世內傷雜症的治療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成為綱領性的學說。
行奇恆之法,以太陰開始。手太陰經是元氣的主宰,足太陰經是六經的主宰。奇病的發生,必定是元氣和精神運作失常所致,如果不失常,則必然會在元氣上有所體現。因此,儘管奇病變化多端,但都以太陰經為診斷的標準,這是治療奇恆病的重要方法。內經中也提到了臟腑本身就存在的奇恆之處,這就是其奇特之源。經文說:腦髓、骨骼、脈絡、膽、女子胞,這六者都是地氣所生的,都藏於陰,象徵著大地,所以是收藏而不泄露的,稱為奇恆之府,又稱魄門,是五臟的使者,加上前面五臟共七個。唯獨膽屬少陽,特別稱為中精之府。這七個部位生病,其發病機制與臟腑主時之病不同,這是臟腑的特殊之處。
有些奇恆之病來源於臟腑的特殊部位,例如《腹中論》所述,這些疾病在外不表現於形體,在內不涉及臟腑,病在腹腔內部空虛的地方,可能是氣、血、風、熱等病邪,甚至包括妊娠,都在腹腔內,雖然膽、三焦、督脈、任脈、五臟的絡脈都在這裡,但其病症只屬於肝脾,因為肝脾是腹中的主宰,這是臟腑體要的特殊之處。有些奇恆之病是臟腑互相影響造成的,例如《氣厥論》所述,寒熱互相轉移,不論順傳逆傳,而以氣的流向為病因。《逆調論》所述,寒熱陰陽互相勝負而致病。《調經論》所述,表裡、上下、陰陽、氣血互相影響,互相勝負而致病。陰陽、氣血、寒熱互相影響和勝負,不依賴四時,不因外感而起,都是積累漸進造成的,等到發病時,這些因素互相影響和勝負,這是內傷不足的根本原因,所以與恆常之病不同,這是病因的特殊之處。
有些奇恆之病是臟腑的特殊部位發生病變,例如《大奇論》所述,臟腑經脈各出現特殊病變而致病,如腫脹、偏枯、癇證、風濕、腸胃疾病等,這些都不是臟腑主時之恆常疾病,其逆亂的病因已久,必須衡量脈氣和病因,才能有所區別地治療,這是疾病的特殊之處。還有一些奇恆之病是六氣錯亂造成的,例如《脈解篇》所述,太陽主寅,少陽主戌,厥陰主辰,太陰主子。又說四月五月人氣在頭,八月九月人氣在心。其原因是人體常規的氣機,由下而上,由上而下,所以正月人氣在肝,而三陽初出於寅,所以太陽主寅;厥陰屬木火,所以厥陰主辰;九月人氣在心,是因為氣機由肺向下,次至心少陽,心表為少陽,所以也次心而主九月戌;太陰為陰中至陰,十一月陰氣最盛,所以太陰主子。這與本經所說的「三月四月人氣在脾」不同。凡陰陽的乘除,各有其道,同時運作而不相違背,這些都不是恆常之道,但卻是不可違背的道理,這是陰陽的特殊之處。
還有一些奇恆之病是八奇經的病變,例如《刺腰篇》所述,十二經脈都經過腰部,這是因為帶脈束縛諸經脈的緣故。陰陽兩蹺脈,出入陰陽,其機能與目相關;陰陽二維脈,分佈於陰陽交會處,主宰手指的內外;沖脈、督脈、任脈,同出一源而分三支,各統攝陰陽之海。這些經脈所發生的疾病,既非十二經的恆常之病,而十二經又經常與其同時發病,這是奇經的特殊之處。所以人體陰陽、臟腑、五行恆常運轉,精神運作有序,但既有前面七個臟腑的特殊部位,也有部位的關要,不涉於眾多經絡,還有病因的特殊性,痼疾的積累,陰陽錯亂的差異,奇經的病變的特殊性。如果不根據恆常的道理去衡量和探究其原因,怎麼能使精神運作順暢而不逆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