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二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6)

1. 太陽歲氣病疏

寒水主令。在立冬後冬至前,於時為六陰,故為寒水。太陽為之上者,此時陽退而在上,為卦之剝。老陽在上一畫,其下五陰,故太陽之下為寒水也。寒水為冬之正令,在人唯足少陰腎得以應之。而太陽反納膀胱者,膀胱與腎表裡,同主寒水,故太陽以陽從陽,而納膀胱也。

雖納膀胱,而主令則以少陰為主。故太陽為標,寒水為本。本寒而標熱,本勝而標不勝。是以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腰痛、寢汗、痙、流泄、禁止。屈伸不利,寒病在骨也。腰痛,腎寒也。寢汗,寒水凌心,而氣微汗不收於陰也。痙病,支體強直,筋急反戾,腎虛而寒凝相襲也。三焦寒不化為流泄。陰凝結陽不化,能使二便不通,為禁止。其病即所謂陰結也。夫水太過,其動漂泄沃湧;若水不及,則病痿厥堅下。此即禁止之謂,從土化也。

其為歲水太過,邪害心火。民病身熱、煩心、躁悸、陰厥、上下中寒、譫妄、心痛。身熱者,以寒氣止迫其火氣外炎故熱也。煩心躁悸,水氣凌心火,抑而內寇也。陰氣寒甚,故厥逆於上。三焦之火衰,故上下中寒。心失其居而不寧,故譫妄。水寒剋火,故心痛。甚則水淫而內傷,為腹大脛腫。此寒濕交流,水汨土也。喘嗽,寒搏於肺也。寢汗出憎風,衛陽衰,而營不守也。上臨太陽,則兩寒並至,為腹滿、腸鳴、溏泄、食不化,所謂漂泄沃湧也。渴而妄冒,膽中心憤盈也。

若夫寒淫所勝,則流禍更遠。蓋太陽為諸陽之首,即君火之陽也。今從在下之寒水寒氣,及從上而至足,上下皆寒,而太陽運居於中,是內陽居中,正所謂凡傷於寒,則為病熱者也。寒熱更勝,是以血變於中,發為癰瘍、厥心痛、嘔血、血泄、鼽衄、善悲、時眩、僕運。斯皆陽熱中盛之證也。胸腹滿、手熱、時攣,寒乘於中而不運,格於外而不榮也。衝心澹澹大動,寒水作逆,並胸脅胃脘不安也。面赤,六陽格而不下;目黃,脾土濕而不升;善噫,心氣不昌;嗌乾,氣不上潮;色炱、渴而欲飲,皆病本心逼之,故其中雖有與心同病者,要皆心火抑而失職使然也。

至若水不足則濕,乃大行民病腹滿、身重、濡泄。寒瘍流水,寒瘍者,陰疽也,陰不成膿,故流水。腰股痛、發膕腨、股膝不便、煩冤、足痿、清厥、腳下痛,正所謂痿厥堅下。甚則胕腫,水汨土也。

若水鬱則又不然。水瀦而不流,則上下三焦筋骨,皆水氣為患而勝火。故善病寒厥心痛、腰脽痛、大關節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堅腹滿。夫動轉歸火,今火失其居,故病若此。

病機曰:「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寒收引已見前矣。澄澈清冷,此三焦無火,不能攝水也。又曰:「諸厥固泄,皆屬於下。」經曰:「少陰不至,則厥陰結下焦為固;寒傷土濕為泄。」皆自下焦腎氣為之,故曰皆屬於下也。

白話文:

太陽歲氣病疏

立冬到冬至之間,屬六陰寒水之氣主宰。此時陽氣衰退,卻仍在上位,如同剝卦,老陽在上,其下是五陰,故太陽之上為陽,太陽之下為寒水。寒水是冬季的正氣,在人體則對應足少陰腎經。太陽經卻反而與膀胱經相通,因膀胱與腎臟互為表裡,同主寒水,所以陽氣的太陽經循陽氣而與膀胱經相通。

雖然與膀胱經相通,但主令仍以少陰腎經為主,因此太陽經為標,寒水為本。本寒而標熱,本氣盛則標氣不盛。所以太陽經受影響時,會出現屈伸不利、腰痛、寢汗、痙攣、大小便不通等症狀。屈伸不利是寒邪入骨;腰痛是腎寒;寢汗是寒水侵犯心臟,陽氣虛弱,汗液不能收斂;痙攣是肢體僵直,筋脈拘急,因腎虛寒凝所致;大小便不通,是陰寒凝結,陽氣不能化解。

如果水氣過盛,則會出現尿頻、小便量多等;如果水氣不足,則會出現肢體痿弱、厥逆、便秘等。 這是水氣失調的表現。歲寒之氣過盛,損傷心火,則會出現身熱煩躁、心悸、陰厥、四肢冰冷、神志不清、心痛等症狀。這是因為寒氣阻遏心火,使心火外炎而致熱;煩躁不安是寒邪侵犯心火所致;陰厥是寒邪侵襲;四肢冰冷是三焦火衰;神志不清是心神不安;心痛是寒邪克伐心火;嚴重時,水邪內侵,會出現腹部膨大、脛部腫脹等,這是寒濕交雜所致。喘嗽是寒邪侵犯肺臟;寢汗怕風是衛陽不足,營氣不能固守;太陽經受寒邪侵襲,則會出現腹部脹滿、腸鳴、腹瀉、消化不良等,這是水氣失調的表現;口渴卻不想喝水,是膽氣鬱結;寒邪過盛,則會產生更嚴重的後果。

因為太陽經是諸陽之首,如同君火之陽。如今下焦寒水寒邪上犯,上下俱寒,太陽經位於中間,內陽居中。凡是寒邪入侵,都會表現為發熱,寒熱交替,則會導致血氣瘀滯,形成癰瘍、心痛、嘔血、便血、鼻出血等。善於悲傷,時常頭暈目眩,都是陽熱盛的表現。胸腹滿悶、手足發熱、肢體攣縮,都是寒邪內阻,陽氣不運,外達不暢的表現。心悸不安,是寒水逆亂,胸脅胃脘不舒服;面紅,是陽氣鬱滯不下;目黃,是脾土濕困;呃逆,是心氣不暢;咽喉乾燥,氣機不升;面色灰暗,口渴想喝水,都是心火受損的表現。雖然有些症狀與心臟病症相同,但根本原因都是心火受抑而失職。

如果水液不足,則會出現濕邪盛行,導致腹脹、身體沉重、小便頻數、寒邪引起的皮膚病變、流水樣膿液(陰疽潰爛,不成膿,故流水)、腰腿疼痛、大腿和小腿疼痛、股膝不靈活、煩悶、足部痿弱、足跟疼痛等。如果水液鬱滯,則情況不同,水液停滯不流,則三焦、筋骨都會受到水邪的侵襲,而克伐心火,所以會出現寒厥、心痛、腰痛、關節不利、屈伸不利、厥逆、痞塊、腹脹等。

總而言之,寒邪收引,皆屬於腎;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寒邪收引在前面已說明;澄澈清冷,是因為三焦無火,不能攝水。此外,厥逆和洩瀉都屬於下焦,經書上說:少陰經氣不足,則厥陰經氣結於下焦而致固秘;寒邪傷及脾土而致濕,則會導致洩瀉。這些都與下焦腎氣有關,所以說都屬於下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