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二 (13)
卷之二 (13)
1. 厥陰歲氣病疏
[按厥陰本氣,為風為木。在歲序為十一月,冬至一陽生之後。於時則兩陰交盡於上;於氣則風木升動於下。是以風木為本,厥陰為標;標屬沉陰,本乃少陽。少陽方起於沉陰而未著,故不曰少陽,而曰厥陰。於時風木而未勝乎陰,而厥陰用事。是以凡厥陰時氣,及歲氣司天在泉所至。
雖屬風木,而標之所在,皆風木不足,陰寒有餘。在人應之,外動於風,內感於肝,而恆起於陰。故其病在筋。所至為裡急,陰乘木而木鬱也;為支痛脅痛,陰乘本經絡,而木不伸也;為緩戾,風動筋而筋轉也;為嘔泄,風木上達下克也。此皆所至而病也。然司天恆氣,從六元天氣司之。
若己亥歲。雖厥陰司天,乃風氣在上,厥陰下奉之,則風宣而動。風行地上,必脾土受克,勢必病脾。是以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食飲不下,舌本強,食則嘔。此時脾之部位經絡,兩為所乘,故病如是。至若胃膈如塞、腹脹、溏冷泄水閉瘕之反見者,則又風兼陰寒,
陰寒動脾,而厥陰之標見也。然而風氣在上,又中見少陽,則風與少陽搖動。當其淫勝,又必本肝先病。故耳鳴頭眩,憒憒欲吐,胠脅氣並化而為熱,小便黃赤,胃脘當心而痛,腸鳴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皆風與熱並,而搖動肝脾之間也。風木之動必兼寒熱二者,是以寒熱二症,
亦出於肝也。若當不運不及,則恆從金氣所化,而為搖動注恐。搖動者筋病,注恐者肝膽俱病。又其病為支廢,且壅腫瘡瘍。木被金刑,清燥傷榮,而壅溪谷關節,故支廢且壅腫瘡瘍也。然以在天之氣,豈容盡克?於是有郁。郁與燥傷異,燥傷為乘所勝,鬱則為內不伸,蓋其氣將發而伏也。
惟伏而不發,則鬱特甚。所以民病亦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飲食不下。症與風勝同。彼以木逆,此以木伏也。抑久而伏,必將上拒於鬲,故遂支兩脅而鬲咽不通也。甚則耳鳴目眩,轉不識人,善暴僵仆。不郁生火,而相煽於心腎之間,使神魂不守,而卒中暴厥也。
故所謂郁者,非不及也;受制而莫之發,則怒而自相乘也。此其治必發而伸之乃快耳。病機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風掉眩,皆兼火與寒;諸暴強直,皆兼勝與郁。總之皆厥陰風木外淫之為也。內氣不足,而與之逢合者有之;時氣太過,而臟氣不能御者有之。
是以有主客之分治。客以急治;主以緩治。主勝逆;客勝緩。從此治六氣之權衡也。]
白話文:
厥陰歲氣病疏闡述了厥陰時氣致病的機理。厥陰之氣屬風屬木,在十一月,冬至一陽生後,此時陰氣將盡,風木之氣則自下而升。因此,風木為本,厥陰為標,厥陰屬陰寒,而其根本卻是少陽之氣初生未盛,所以稱厥陰而非少陽。此時風木之氣尚不足以克制陰寒,厥陰之氣則主導病情。
因此,凡厥陰時氣盛行,或歲氣司天在泉時,雖然屬風木,但其病症表現卻是風木不足,陰寒有餘。人體受其影響,外受風邪,內感於肝,皆因陰寒而起,故病在筋,表現為裡急腹痛(腸道急迫感)、支痛脅痛(肋部疼痛)、肢體拘攣(肌肉僵硬)、嘔吐泄瀉等。這些都是厥陰之氣所致的病症。而司天之氣則由六元天氣所主宰。
例如己亥年,雖然厥陰司天,但風氣在上,厥陰之氣在下,風氣則上行而動,影響脾土,故傷及脾胃,表現為胃脘(胃部)當心而痛,胸脅、咽喉阻塞,飲食不下,舌強,進食則嘔吐。這是因為脾胃經絡皆受風邪侵襲所致。若出現胃膈阻塞、腹脹、大便溏薄、腹部冷痛、水腫、閉經等症狀,則說明風邪夾雜陰寒,陰寒傷及脾胃,是厥陰之氣的標證。
若風氣在上,又兼見少陽之氣,則風與少陽之氣交雜,導致肝先受病,出現耳鳴、頭暈目眩、噁心欲吐、脅肋疼痛、發熱、小便黃赤、胃脘痛、腸鳴腹瀉、少腹痛、下痢赤白等症狀,皆因風熱交雜,擾動肝脾所致。風木之氣的活動往往伴隨寒熱兩種症狀,寒熱皆由肝氣所致。
若厥陰之氣運化失常,則可由金氣所化,導致精神恐懼不安,肢體麻木,肝膽皆病,進而出現肢體廢弛、腫脹、瘡瘍等,這是由於木受金克,清燥傷及人體的榮衛之氣,阻塞關節,所以肢體廢弛腫脹生瘡。然而,天之氣不可能完全克制,因此會產生鬱結。鬱結與燥傷不同,燥傷是外邪所勝,鬱結則是氣機內阻不通。
氣機鬱結而不發,則鬱結加重,病人也會出現胃脘當心而痛、胸脅咽喉阻塞、飲食不下等症狀,與風邪盛行時的症狀相同。但前者是木氣逆亂,後者是木氣鬱結。若鬱結久之,則會上衝於咽喉,導致胸脅、咽喉阻塞。嚴重者可出現耳鳴目眩、神志不清、突然昏厥等。鬱結不疏洩,則會生火,擾亂心腎,神魂失守,導致突然昏厥。
所以,所謂鬱結,並非氣不足,而是氣機受阻,不能宣洩,故而自相乘犯。治療此症,必須使氣機宣通,才能痊癒。總而言之,諸如眩暈、肢體強直等病症,都屬於肝風內動,或風邪外侵所致。風邪夾雜寒熱,強直則兼有氣機鬱結。總而言之,這些病症都源於厥陰風木外邪侵襲,以及人體內氣不足,與外邪相合而致。
因此,治療上需區分主客邪氣,客邪宜急治,主邪宜緩治,主邪逆亂則需緩治,客邪盛則需急治,以此權衡六氣的治療方法。
2. 少陰歲氣病疏
少陰君火,在正六氣居卯辰之位。木方用事,火氣方舒。而木出於陰,故君火之出為少陰。然君者,帝也。出於顯明卯位,所謂帝出乎震者是也。本候為木,主春用事,所以君火不用。其在司天,則當子午。午本南離,故為熱化。居氣為灼化。灼與熱異:熱則臨之,灼則近之也。
天之六元:火在上,少陰在下;火為本,少陰為標,亦本陽而標陰也。是以少陰所至,本標之間,心火與氣相乘。或至而不足,或至而有餘。凡為驚惑惡寒譫妄,又或悲妄衄蔑,皆火不足,而陰乘之,熱收於內也。其為瘍疹身熱語笑,皆火有餘,而自乘於心神,並及血脈也。
若在戊癸火運,位戊午、戊子,為天符,為赫曦,則火太過,動為炎灼妄擾。其病笑瘧、瘡瘍、血流、狂妄。此亦君火自乘,而傷神魄血脈也。鼓行刑金,則金肺受邪。是以民病瘧、少氣喘咳、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聾、中熱、肩背熱。蓋肺氣不行,木火交煽,而寒熱爭,故瘧。
壯火食氣刑金,故少氣喘咳。火逼血妄行,使陰陽兩傷,故上嗌口鼻、下泄二陰。火急逼,故奔迫注下。火盛水涸而傷腎,故嗌燥耳聾。火炎上焦,故肩背熱。皆金木足而不能救,以致傷及諸臟也。甚則胸中痛、脅支滿、脅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身熱骨痛,而為浸淫。
皆心經及手心主所行之處,火盛為邪,而遍及本經也。又值二火司天,則心將自焚而神亂,故譫妄狂亂,以至喘咳息鳴。下甚者金水俱敝,而下元不歸也。血溢血泄不已,陰傷盡矣。此太過之病也。若火不及,則火不能施化。少陰標病鬱於經絡,故於經所行之處皆病此。寒乃大行。
陰邪入而營脈傷也。如鬱冒矇昧者,寒濕之氣冒明也。心主言,故暴喑也。心為太陽,而主諸陽之氣。今寒淫病,火則並納於寒水,之生陽亦虛,故屈伸不能,髖髀如別也。然至寒淫所勝,則寒臨於上,而內陽居中。所謂凡傷於寒,則為病熱。寒熱更勝,是以癰瘍、嘔血、鼽衄、腹痛。
乃陽熱中盛之症。心痛眩僕、面赤目黃、色炲善噫,乃寒凌心火,逼熱上炎之故。水火寒熱交爭,則神門脈絕,而心氣滅矣。所謂郁者,火不外發,必將內盛。病為少氣、瘡瘍壅腫、脅腹胸背、面首四肢、䐜膹臚脹疿、嘔逆瘛瘲、骨節痛。乃有動皆火,實蘊隆而外不得宣,故每見憤盈之症。
傷於經及筋,故所過所動如此也。又若火奔迫,則注下;與少陽搏,則溫瘧;以至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熱;黃則瞀悶懊憹,善暴死,則傷陰之盡,自焚之患,並傷五內矣。此郁與火不足之異狀也。病機曰:「諸痛瘡瘍,皆屬於心;諸熱瞀悶,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此即火有餘、火鬱之症。諸痛胕腫、疼酸驚駭、諸禁鼓慄、如喪神守,此即火不足、寒氣內乘之病。要皆以火之有餘、或郁與不足,受乘之至,故皆謂之屬火也。劉守真見屬火屬熱諸條,皆以有餘釋之,豈知病情者哉!
白話文:
少陰歲氣病疏:
少陰之氣,如同君王之火,位於卯辰(春天)之位,此時木氣旺盛,火氣舒暢,但木氣生於陰,故君火之出現就稱為少陰。君,如同帝王,出現在明亮的卯位,正如「帝出乎震」之意。本候主氣為木,主掌春天,所以君火並不活躍。若君火在司天(主氣)之位,則應在子午(冬天和夏天),午位為南離(南方火),故而表現為熱化,而氣候則表現為灼化。「灼」與「熱」不同,「熱」是溫暖的籠罩,「灼」是逼近的炙烤。
天地六氣中,火在上,少陰在下,火為根本,少陰為表徵,也是本為陽氣,卻呈現陰性特徵。因此,少陰之氣到來時,本標之間,心火與氣相互影響,可能不足,也可能過盛。凡是出現驚恐、惡寒、譫妄等症狀,或悲傷、妄言、鼻衄等症狀,都是火不足,陰氣乘勝,熱邪收斂於內。而出現瘍疹、身熱、語笑等症狀,則是火氣過盛,自行侵犯心神,並波及血脈。
若在戊癸火運(戊午、戊子年),為天符、赫曦之年,則火氣過盛,導致炎熱灼傷、妄動擾亂,病症表現為狂笑、瘧疾、瘡瘍、出血、狂妄等。這也是君火自行過盛,損傷心神、血脈。若遇金氣當令(秋天),則金氣克制肺氣,使肺受邪氣侵害,故出現瘧疾、少氣喘咳、出血、泄瀉、下痢、咽喉乾燥、耳聾、胸中發熱、肩背發熱等症狀。這是因為肺氣運行不暢,木火交相煽動,寒熱交爭,所以發瘧。
壯盛的火氣消耗氣血,克制金氣,所以少氣喘咳。火氣逼迫血液妄行,使陰陽兩傷,所以出現咽喉乾燥、鼻塞,下焦泄瀉;火氣急迫,所以奔迫下痢;火盛則水液枯竭,損傷腎臟,所以咽喉乾燥、耳聾;火炎上焦,所以肩背發熱。這些都是金木不足,不能救援,以致損傷諸臟腑所致。嚴重者,胸中疼痛,脅肋脹滿,脅肋痛,胸背肩胛間疼痛,兩臂內側疼痛,身熱骨痛,並伴有水腫。
這些都是心經及手少陰心經循行經過的部位,火邪過盛,遍及本經。若正值兩年火氣當令,則心火將自行焚燒,心神紊亂,故出現譫妄、狂亂,乃至喘咳、呼吸困難等。病情嚴重者,金水俱受損傷,下元之氣不能回歸,出血不止,陰氣受損殆盡,這是火邪過盛的病症。若火氣不足,則火氣不能運化,少陰之表病邪鬱積於經絡,所以經絡循行部位皆會發病。寒邪大行,陰邪侵入,損傷營氣,如神志不清、昏蒙,是寒濕之氣蒙蔽心神;心主言語,所以出現失語;心為太陽,主諸陽之氣,如今寒邪盛行,火氣被寒水所遏制,陽氣虛弱,所以屈伸不利,髖關節好像分開了一樣。
若寒邪過盛,則寒邪在上,內在的陽氣居於中間,所謂「凡傷於寒,則為病熱」,寒熱交替,所以出現癰瘍、嘔血、鼻衄、腹痛等,這是陽熱內盛的症狀。心痛、眩暈、嘔吐、面赤目黃、色澤異常、善於呃逆,這是寒邪侵犯心火,逼迫熱邪上炎所致。水火、寒熱交爭,則神門脈絕,心氣衰竭。所謂「鬱」,是火氣不能外發,必將內盛,病症表現為少氣、瘡瘍腫脹,脅肋、腹部、胸背、顏面、四肢腫脹,腹脹、嘔逆、抽搐、骨節疼痛。都是火氣內鬱,充盈於內,不能宣洩,所以常常表現為憤怒、脹滿的症狀。
傷及經脈和筋絡,所以疼痛部位和活動都會受到影響。若火氣奔迫則下痢,與少陽之氣搏動則溫瘧,以至於腹中暴痛,出血,精液減少,目赤心熱,黃疸則神志昏迷,懊惱不安,容易暴亡,這是陰氣受損殆盡,自焚之患,損傷五臟。這是火氣鬱結與火氣不足的不同症狀。病機所在:諸痛瘡瘍皆屬於心;諸熱、昏迷、躁狂等症狀,都屬於火。
這就是火氣過盛、火氣鬱結的症狀。諸痛、腫脹、疼痛、酸痛、驚恐、禁不住顫抖,好像失去神志守護,這是火氣不足,寒邪內侵的病症。總之,都是由於火氣過盛、鬱結或不足,受到邪氣侵襲所致,所以都歸屬於火。劉守真在論述屬火屬熱的條目中,都以火氣過盛來解釋,豈知病情之深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