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2)

1. 氣交外感病論

四時六氣,五運司天,是為三合。緣其三合,故為氣交。氣交則變而人應之,是以外感百病生焉。人在氣交之中故也。

四時六氣之正,內經全不列證。其不列證者,以正六氣,本五行四時之順,陰陽升降之宜。果合氣宜,何嘗有病?其所以有病者,以其氣之至,常有太過不及之差;或有加臨乘除,主客勝負,以參合其間,則亦恆能變本氣之用,而為太過不及之異。是運氣司天,苟相值相加,斯不能無病也。

若謂不關於人,則該年之生息,凡物類之盛育衰耗,草木之發榮黃落,每年不同。此非其氣交而變者乎?人在氣交之中,豈無相感之故?蓋外有所感,而內之所應,苟失其和,病於是乎作也。

夫外之所感,本與內傷七情不同。內傷從素性偏僻,煎迫之有素,臟腑稟受厚薄之不一而得。然由此而外感,原各有內氣之應,非可止以外邪治之也。

內經別有奇恆一門,以收內傷。其法雖與運氣之外感霄壤,而觀運氣七篇,其病叢列。帝以條緒紛紜,復詢岐伯,以致一之道;而岐伯答病機十九條以約之。其致病皆由歲氣交加,外淫而甚。其中火熱獨多者,以二火司天故也。

岐伯恐帝未得圓通,首戒以無失氣宜,而繼之以無者求之,虛者責之。蓋謂有內證夾之,當更加之意,初不以外感之有餘,印定後人眼目也。劉守真高明之士,亦復不察,而執以為臟腑內外百病,皆盡於此,衍為原病式一書,盡以有餘屬之火甚之症,十恆八九,特信寒涼攻瀉之法,立方以誤後人。極於張子和儒門事親一書,專以汗吐下三法,從事峻劑法,以為邪祛正立;否則關門閉盜。後學不察,仍其偏說,由於不讀內經,而未遡奇恆之一門耳。

夫人臟腑陰陽之氣,有有餘不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盜乘其虛入劫衄其主。當是之時,攻盜乎?救主乎?若救主而用攻,殺其主而已矣。故要而論之,運氣加臨為病者,不越運氣之有餘不足,以補瀉之,而必須內固其臟腑。臟腑之有餘不足,而內為病者,縱有運氣之感,仍當治以臟腑之內傷,而略祛其微邪,以靖內氣。所謂養正則邪自去者,此也。

然則治外感之純用攻者,要非為善法也。

白話文:

氣交外感病論

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以及五年一輪的五行運氣主宰,這三者合稱三合。由於這三合的影響,就形成了氣的交感。氣的交感變化,人體就會有所反應,所以外感百病就因此而產生了。人正處於氣的交感之中,所以才會生病。

內經中並沒有列舉正氣狀態下的病症。這是因為正氣順應五行、四時,陰陽升降的規律,如果人體與氣候相合,就不會有疾病。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氣的運行常常會有過度或不足的情況,

有時還有氣的加臨、乘除、主客勝負等情況參雜其中,這些都會改變原本氣的運作,造成過度或不足。如果運行的氣候正好相合或疊加,就必然會生病。如果說疾病與人體無關,那麼每年各種生物的生長、衰亡,草木的發榮枯落,為何每年都不同?這難道不是因為氣的交感而變化嗎?人處於氣的交感之中,怎麼可能不受影響呢?總而言之,外在有所感應,

內在就會有所反應,如果失去了平衡,疾病就會產生。外感與內傷七情不同,內傷源於先天禀賦的偏頗,長期積累的鬱悶,以及臟腑的強弱不同而產生。然而,即使是外感,也都有內在氣的反應,不能單純用治療外邪的方法來處理。內經另有一門「奇恆之論」,用來治療內傷,其方法與運氣外感的治療大相徑庭。但觀看運氣七篇,其病症羅列繁多,

黃帝因此詢問岐伯,希望得到簡潔明瞭的總結。岐伯回答了十九條致病機理加以概括,這些致病原因都是由於歲時之氣交加,外邪侵襲而加重。其中火熱病症較多的原因,是因為火運當令。岐伯擔心黃帝理解不夠透徹,首先告誡他不能違背氣候的規律,然後又強調要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意思是說如果有內在的疾病夾雜,就要用相應的治療方法。他一開始就沒有把外感單純歸為氣機有餘,以免誤導後人。

劉守真等高明醫家也未能察覺,執意認為臟腑內外百病都盡在此中,進而衍生出「原病式」一書,將大多數疾病都歸咎於火盛,而過度信奉寒涼攻瀉之法,造成後人誤用。張子和等儒門醫家更甚,專用汗、吐、下三法,採用峻猛的藥物,認為只有把邪氣趕出去,正氣才能恢復,否則就是關門閉賊。後學不察,沿襲他們的偏見,都是因為沒有研讀內經,

而沒有追溯到「奇恆之論」。人的臟腑陰陽之氣,有盛有衰,邪氣侵犯的地方,其氣必虛弱。邪氣乘虛而入,損耗人體的正氣。此時,是攻邪還是救主?如果救主卻用攻邪的方法,反而會傷及正氣。所以總之,運氣導致疾病,不外乎是運氣的過度或不足,需要用補瀉的方法來治療,但必須同時鞏固臟腑。臟腑有過度或不足而導致內傷,

即使有運氣的影響,也應該以治療臟腑內傷為主,稍微祛除外邪,以調和內氣。這就是所謂「養正則邪自去」的意思。所以,單純用攻邪的方法來治療外感,並不是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