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0)
1. 足太陰脾病論
脾位三陰,為六經之內主,以地德而上承乎天。故廣明之下,即為太陰;太陰掌太倉之出入,為心君儲精待用之府,所以散精微,贍運用,為胃行精液者也。其職主運,故以升為德;其部當水穀之海,故以濕為苦。
若有餘不足,而為病淫與郁,則水火二氣皆能病之。水病則壅,壅則傷氣,虛而不運,腹滿脹,胃脘痛,腸鳴飧泄,食不化,身體皆重,上為大寒。火病則不濡,不濡則傷血,血枯而燥,胃氣乃厚,善飢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舌本強,食則嘔,食不下,煩心,水閉黃疸,脾約。
必也常使少陽和氣常動於其中,則土潤而升,不傷於燥;土健而運,不傷於濕,斯為得其平矣。然其居中央孤臟,以灌四旁,而主四末;病則必淪於四臟,而四臟有病,亦必待養於脾。若脾絕,則四臟即無以為生,是後天之本絕,較捷於先天之根絕也。故治四臟者,不可以不養脾,調停脾胃,醫中之王道也。
其曰腹滿䐜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以為過在太陰陽明者,太陰土壅,則本經不運,而陽明之氣不騰,是以不能出營衛以升達於上下;不達於下,則腎氣獨沉,故下厥;不升於上,則肺氣不行,故上冒。此為中氣不足,中州之病,是以甚則入脾也。
白話文:
足太陰脾病論
脾臟位於三陰經交會之處,是六經臟腑之中最主要的臟器,如同大地之德,向上承接天之氣。脾臟主管全身氣血的運行和轉運,就像太倉一樣,負責出入、儲存精微物質,以供全身運用,並協助胃部消化吸收精液。脾臟的主要功能是運化,所以以升為其特性;脾臟又位於水穀之海,所以濕氣過盛會使其受損。如果脾臟功能過盛或不足,導致病邪侵犯,就會出現水濕和火熱兩種病症。水濕病邪會導致氣機阻滯,造成氣虛,表現為腹部脹滿、胃脘疼痛、腸鳴、泄瀉、消化不良、全身沉重、畏寒等症狀;火熱病邪則會導致津液虧損,表現為口乾舌燥、胃口大增、肌肉消瘦、足部不自主運動、抽搐、腳痛、舌根強硬、嘔吐、食慾不振、煩躁不安等症狀。更甚者,還會出現水腫、黃疸、脾臟收縮等嚴重病症。因此,必須經常調動少陽經的陽氣,使脾臟保持濕潤,防止乾燥,讓脾臟功能正常,既不損傷於濕,也不損傷於燥,才能保持脾臟的平衡。
脾臟位於身體中心,如同君主一樣,滋養周圍四臟,並主宰四肢末端。脾臟生病,必定會影響到其他四臟;反之,其他四臟有病,也必須依靠脾臟的調理來恢復健康。如果脾臟功能衰竭,那麼其他四臟就無法生存,這等於後天之本被摧毀,比先天之根絕更為迅速。所以,治療其他四臟的疾病,都必須養護脾臟。調治脾胃,是醫學中最根本的治法。
如果出現腹脹、胸膈脹滿、脅肋疼痛、下肢厥冷、上半身冒汗等症狀,通常認為是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的病變。太陰脾經的土氣壅滯,就會導致脾經運化功能失常,陽明胃經的氣機也無法正常升騰,從而影響氣血運行,不能輸布到全身上下。氣血不能下達,則腎陽獨自下沉,導致下肢厥冷;氣血不能上達,則肺氣失常,導致上半身冒汗。這都是由於中氣不足,是臟腑疾病中最嚴重的一種,最終都會波及脾臟。
2. 足少陰腎臟病論
腎在人身,為陰中之少陰。應天時而主冬令,故太陽寒水司氣,不歸膀胱而歸腎。蓋以腎之為氣,主蟄伏,主歸藏,天地斂藏之氣,必歸於此,是以寒水唯腎得主之也。顧其臟位為先天根柢,與心火為對待,故又為陰中之太陰,而先天真火亦涵於此。是雖各以為體,寒為位,而實以火為用也。
易象坎,畫一陽入二陰之間,為體陽而用陰,其性流行;又體陰而用陽。人身之腎,其堅滑者,水之體;其流動者,火之用。得水火兩具,而藏命門真火於至陰之中,坎之象也。夫陽氣生於陰中,靜極而動,能升陰精以上奉離宅,所謂升坎填離之妙,乃先天之大本大源也。以其火藏水中,水昇天上,故常以水為海,火為龍,水暖而龍潛,水寒而龍起。
是以腎家之病,不止水衰為土所克,而又有水火兩病也。如濕淫寒淫所勝,則胕腫、骨痛、陰痹、頭項痛、時眩、飢不欲食。寒氣自傷,則清厥、意不樂、腹大脛腫、喘嗽身重、寢汗出。龍火為患,則面如漆紫,咳吐則有血,喝喝而喘,心如懸,口熱咽乾,煩心之類,皆腎家寒濕之淫,與水空火騰之為患也。
至於水藏土中,而所以為蟄藏者,實藉土封之力。經云:「腎合精,其主脾。」是封藏必在脾氣,故不曰克而曰生。此前人補腎,用六味入茯苓、山藥之妙理也。
先哲之言曰:「腎家水不足,勿熄其火,須滋陰之源以配火;腎家火不足,勿傷其水,須益火之主以配水。」有旨哉!
白話文:
足少陰腎臟病論
腎臟在人體內屬於陰中之少陰,主宰冬季,與天時相應。所以太陽寒水之氣不歸屬於膀胱,而歸屬於腎臟。因為腎臟之氣主宰著蟄伏和歸藏,天地間收斂收藏的氣息,必然歸於腎臟。因此,寒水只有腎臟才能主宰。然而,腎臟的臟位是先天之根本,與心臟之火相對應,所以又為陰中之太陰,先天真火也蘊藏於此。雖然寒為體,火為位,但實際上腎臟的功能是依靠火來運作。
腎臟的卦象為坎卦,一陽爻夾在兩陰爻之間,是體現陰的特性,但作用是陽的;其性流行,又體現陽的特性,但作用是陰的。人體的腎臟,其堅實光滑的部分是水的形態,其流動的部分是火的效用。腎臟同時具有水和火,將命門真火藏於至陰之中,這就是坎卦的象徵。陽氣生於陰中,極靜而後動,能夠提升陰精上奉於心臟(離卦),這就是所謂的「升坎填離」的妙法,是先天之根本。因為火藏於水中,水能上升到天上,所以常以水為海,火為龍。水溫暖則龍潛伏,水寒冷則龍上升。
因此,腎臟的疾病,不僅僅是水衰弱而被土所克,還有水火兩方面的疾病。如果濕邪和寒邪過盛,則會出現肢體腫脹、骨痛、陰部麻痹、頭項疼痛、時而眩暈、飢餓但不願進食等症狀。如果寒氣自損,則會出現面色蒼白、神志不清、意氣不樂、腹部膨大、脛部腫脹、呼吸困難、身體沉重、睡眠時出汗等症狀。如果腎陽(龍火)過盛,則會出現面色紫黑、咳嗽吐血、呼吸急促、心悸、口乾咽燥、煩躁不安等症狀。這些都是腎臟寒濕邪盛和水虧火旺所導致的。至於水藏於土中,之所以能蟄藏,實際上是依靠土的封藏之力。經書上說:「腎合精,其主脾」,也就是說,封藏的功能在於脾氣,所以不說腎臟克脾,而說腎臟生脾。古人補腎,使用六味地黃丸加入茯苓、山藥,其妙理就在於此。
前賢說:腎臟的水分不足,不要熄滅它的火,需要滋養陰液來配合腎火;腎臟的火不足,不要損傷它的水,需要增強腎火來配合腎水。這話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