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9)

1. 手少陰心臟病論

心臟應天少陰君火,為神明之主,生之本,神之居。十二經皆拱向聽命,而咸輸其氣以應之,貢其精以養之。故心為血之主,脈之宗。蓋神以氣存,氣以精宅也。其精常滿,故能分神於四臟;其氣常充,故能引精於六腑。而腎家一臟,又實為心居之尾閭。經云:「心舍脈其主腎也。」

腎為心主,則必腎水足而後心火融。故養心之法有二:寡思慮,守恬愉,使心無過量之用,無留根之事;此養之以氣也。常握固戒多欲,使腎無淫佚之失,無相火之乘;此養之以精也。若用神無方,則傷其氣;傷其氣,並傷其精,而神遂歸於空飛。守腎無節,則傷其精;傷其精,遂傷其氣,而水不能制火,陰不為陽宅,而水氣遂至凌心。是心病之始,始於此也。

是以心氣未嘗不有餘,稍失血則為不足。心之不足有餘,皆系乎血之盛衰。血盛則耳目聰明,而神能寂照;血衰則慮易志耗,而昏妄交集。故凡火有餘之症,皆為血不足;而血不足之候,又皆能使火不足。其有餘不足,皆不得與運氣司天之火、淫火、鬱從乎火者同候。治要在養陰凝神,守精馭氣,以匡政其有餘不足而已矣。

經曰:「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肩背胛悶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蓋心為血脈之主,其神明不受病;故或實或虛,皆不見本臟,而唯在血脈。其在血脈,必先以在經絡者病之。如胸中痛以及腹腰脅之間,皆手少陰、手厥陰脈之所及,故先病於本經也。若當其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又緣脾胃之不上輸氣,腎之不上貢精,故病亦相連耳,又非止經脈之故也。

若心經絡病者,為是動則:嗌乾,心痛,渴而欲飲;以及所生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此皆正經絡病也,而其病又能及心,要其本末然也。嗌乾者,其支脈挾咽也。心火炎,故心痛。火炎則陰耗,而心液干。且心部在陽明,心痛而熱及陽明,故渴而欲飲也。目黃以下至掌中熱痛,皆心脈熱逆也。

又精氣並於心,則喜驚而奪精、汗出於心。與憂思傷心者,心喜勝而惡負。並於心,則心有餘,故喜,乃心之浮陽也。若驚者,肝膽失不利,能為心捍,而心氣內涸,故奪精。神不守營,故汗出。心之官則思。思而不勝,則憂;甚而不已,則神明內空;空而不已,則神明內亂。故憂思皆足以傷心也。

白話文:

手少陰心臟病論

心臟如同天之少陰君火,是神明的根本,生命之源,神明的居所。十二經脈都拱衛著它,聽從它的號令,貢獻精氣來滋養它。因此,心臟是血液的主人,脈絡的根本。因為神明依靠氣血存在,氣血依靠精氣滋養。心臟的精氣充足,才能將神明之氣分佈到四臟;心臟的氣血充盈,才能將精氣引導到六腑。而腎臟,如同心臟的支柱,經書記載:「心臟的脈絡主導腎臟。」

腎臟是心臟的根本,腎水充足才能使心火溫和。所以養心的方法有二:一是減少思慮,保持恬靜愉快,讓心臟不過度勞累,不留下後患,這是用以滋養心氣;二是經常握固,戒除慾望,使腎臟不致虧損,避免相火旺盛,這是用以滋養腎精。如果用神不當,就會損傷心氣,傷及心氣就會連帶傷及心精,神明就會空虛飄渺;如果縱慾傷腎,就會損傷腎精,傷及腎精就會連帶傷及心氣,腎水不能制約心火,陰氣不能滋養陽氣,導致水氣凌犯心臟,這就是心臟疾病的開始。

所以,心氣雖有餘力,但稍微失血就會不足。心氣的不足或有餘,都取決於血液的盛衰。血液充盈,則耳目聰明,神明安靜清明;血液衰竭,則思慮容易耗損,昏亂迷惘。因此,凡是心火過盛的症狀,都是因為血不足;而血不足的症狀,又都能導致心火不足。

心火有餘或不足,皆與天之運氣相干,淫火鬱積與心火過盛的症狀相似。治療關鍵在於養陰凝神,守住精氣,調和心火有餘不足的狀態。經書記載,心臟病的症狀包括:胸痛、脅肋脹滿、脅下痛、肩背胛悶痛、兩臂內側疼痛;虛證則胸腹膨脹,脅下與腰部相連疼痛。因為心臟是血液脈絡的主人,神明不受病邪侵犯,所以無論實證或虛證,都不直接表現於心臟本身,

而只表現在血液脈絡上。心臟病的表現一定先在經絡上顯現出來,例如胸痛以及腹部、腰部、脅肋的疼痛,都是手少陰、手厥陰脈所經過的區域,所以先病於本經。如果心臟虛弱,則胸腹膨脹,脅下與腰部相連疼痛,這是因為脾胃不能向上輸送氣血,腎臟不能向上輸送精氣所致,所以疾病也相互影響,不只是經脈的問題。

心經絡的病症包括:活動時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欲飲,以及目黃、脅痛、上臂內側後緣疼痛麻木、手掌發熱疼痛,這些都是正經絡的病症,而這些病症又能影響到心臟,這便是疾病的本末關係。咽喉乾燥,是因為支脈經過咽喉;心火旺盛,所以心痛;心火旺盛,陰液耗損,導致心液乾燥;而且心臟部位靠近陽明經,心痛發熱累及陽明經,所以口渴欲飲。目黃到手掌熱痛,都是心脈熱逆所致。

如果精氣虧損於心臟,就會容易驚恐,耗損精氣,汗出不止,憂思傷心也是如此。心臟喜愛歡樂,厭惡負擔,精氣虧損於心臟,則心氣有餘,所以容易喜悅,這是心臟浮陽的表現。驚恐則肝膽失調,不能保護心臟,導致心氣內虛,所以耗損精氣,神明不能守衛營衛,所以汗出不止。心臟主管思慮,思慮過度則憂慮,憂慮過度則神明空虛,空虛過度則神明紊亂,所以憂慮都能傷及心臟。

2. 足陽明胃腑病論

頭腫、喉痹、斑黃、狂亂、譫妄、潮熱,登高而呼,棄衣而走,罵詈不避親疏。凡其在經在絡在腑,無不以氣實血熱顯症,此仲景所謂胃家實也。然亦有虛與寒者,則必以相火之虛,故胃怯而不支,為病洒洒振寒,善申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脹,此則陽明之虛,不可不察也。

要之,胃家為營衛之大主,五臟之宗主,其氣騰而上盛,則脈倍見於人迎;其精充以下輸,則脈湧盛於趺陽。仲景察病,必先診兩夾喉動脈之人迎,及兩足趺之衝陽,以知人之死生間甚,蓋以足陽明及足少陰為先後天之根本故也。

故胃雖與腑為陽明,胃土也,而當相火居止之地,其地為兩陽合明。合明者,太陽少陽二部之地分,相合於此而明之也。凡三焦、少陽膽之所遊部,手心主胞絡之所總督,皆與陽明為腐熱水穀之用,故本經曰:「陽明者午也。」午為夏令之中氣,而相火之本職,又三陽合之氣也,其腑氣旺,血多熱盛,故能應夏令而主相火。

凡心胞絡之代心而主相火者,其建功緻用,皆以陽明也。仲景曰:「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夫胃家之實,非謂大便之硬,與中下焦之燥、陽堅實,蓋謂其腑為兩陽合明之盛,得病必為氣血兩實之症耳。是以凡胃病之來,其病氣無有不實,而其熱甚則為狂、瘧、濕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而其脈能大見於寸口,而立一陽藏於五陰之間,凡以此也。

白話文:

足陽明胃腑病論

頭腫、喉嚨痛、皮膚出現黃色斑點、精神錯亂、譫語、發熱。病人會爬到高處大喊大叫,脫掉衣服亂跑,胡亂辱罵,不分親疏。無論病灶在經絡或腑臟,都表現出氣盛血熱的明顯症狀。這就是仲景所說的胃家實證。但也有虛寒的病例,那是因為相火虛弱,導致胃氣不足,症狀表現為渾身發冷、經常打噴嚏、哈欠連連、面色黑。病情嚴重時,會厭惡他人和火,聽到木頭的聲音就害怕,驚恐不安,想動又動不了,獨自關閉門窗躲起來,身體前部發冷,胃部冷痛脹滿。這就是陽明虛證,不可不察。總而言之,胃是營衛之氣的總樞紐,五臟的根本,其氣向上升騰旺盛,則脈象在人迎脈處明顯;其精氣向下輸送充盈,則脈象在趺陽脈處強盛。仲景診病必先診察兩側頸動脈的人迎脈和兩足趺陽脈,以此判斷人的生死攸關,因為足陽明和足少陰經絡是先天後天之根本。

雖然胃與腑臟同屬陽明,胃屬土,但也是相火駐紮的地方,其位置是兩陽交合明亮之處,所謂兩陽合明,是指太陽經與少陽經交匯的地方,在此交匯而明亮。三焦、少陽膽經循行的部位,以及手少陰心經主胞絡的總督部位,都與陽明經共同負責腐熟水穀的功能。所以《內經》說:「陽明為午」,午時為夏季的中氣,也是相火的功能所在,又是三陽經氣的交匯之處。腑臟之氣旺盛,血多熱盛,所以能應夏季之令而主相火。心包絡代替心臟主宰相火的功能,其作用都依靠陽明經。仲景說:「陽明病是胃家實證。」胃家實證,並不是指大便乾燥、中下焦燥熱、陽氣堅實,而是指腑臟在兩陽交合明亮之處氣盛,得病必為氣血兩實的症狀。所以,凡是胃病,其病邪必然是實證,熱盛則狂躁。

瘧疾、濕邪、汗出、鼻衄、口角歪斜、嘴唇腫脹,脈象在寸口脈處明顯,一陽之氣藏於五陰之間,都是這些病症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