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8)

1. 病能部

2. 手太陰肺臟病論

肺居西方金位,上應陽明燥令。 其與足太陰脾同名太陰者,以其為一身元氣之主,出治節以佐君。 其位居華蓋之頂,其職與太陰脾,同行氣以給眾臟,故名之也。 而其實為陽中之少陰,主秋令以成萬物。 秋令清肅揫斂,肺以麗水之金,生形而居天河之上源,以沛雨露,故嘗病躁與寒熱,最為嬌臟也。

其氣恆下行,靜則下沉於腎宮,而與水相通,所謂母隱子胎也。 以其外應皮毛,皮毛屬太陽之部,故太陽之傷風傷寒,與汗出中風,兼形寒飲冷,皆傷肺見症。 如鼻塞聲重,氣逆喘嗽,肩背痛,嚏嘔胸滿煩心等證,多與太陽同。 至若五志之火上炎,陰虛內鑠,肝火抉心而刑金,則亦傷肺。 其證為肺癰、肺痿、痿躄、吐血、聲嘶、息有音、鼽衄、掌中熱、喘不休、白血出、皮毛焦,此皆火燥焦枯之症。 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

治之之法,傷於外者,與足太陽同法。 其邪氣盛,而閉塞憤郁,必於足太陽瀉之。 傷於內者,正氣衰而金被傷,必於足少陰養之,而於足太陰培之。 補水培土,養金之善法也。 然以金性下沉,隱於子胎,腎家水火兩病,亦能使肺兩症同受。 故有時水泛而為喘壅,有時水沸而為痰鳴,皆以氣上逆,而有水火虛實之不同。 而要其治,總不出足太陽及少陰太陰三經之法耳。

白話文:

肺臟位於西方,屬金,受陽明經燥熱之氣的影響。肺與脾臟同屬太陰,因為肺臟主一身元氣,輔佐君主(心臟),位於頭部,與脾臟共同運送氣血供給各臟腑,所以稱為太陰。但實際上,肺是陽中之少陰,主宰秋季,使萬物成熟。秋季氣候清肅收斂,肺臟如同秋天的金屬般,位於天河(銀河)上游,滋潤萬物。因此,肺容易感受燥熱和寒邪。

肺臟是最嬌嫩的臟腑,其氣息常向下運行,平靜時下沉至腎臟,與腎臟的水液相通,如同母親隱藏著胎兒一樣。肺臟的外在表現是皮膚和毛髮,而皮膚毛髮屬於太陽經,所以太陽經受風寒、汗出中風、感受寒邪等,都會傷及肺臟,表現為鼻塞、聲音沉重、氣逆、咳嗽、肩背疼痛、打噴嚏、嘔吐、胸悶、煩躁等症狀,大多與太陽經病症相似。

如果五臟的火氣上炎,陰虛內熱,肝火旺盛而傷害肺金,也會傷及肺臟。其症狀包括肺癰、肺痿、痿躄(下肢痿弱)、吐血、聲音嘶啞、呼吸有聲、鼻衄(流鼻血)、手掌心發熱、喘息不止、咳白血、皮膚乾燥等,這些都是燥熱耗傷的症狀。肺氣虛弱則少氣懶言,呼吸困難,耳聾、咽喉乾燥。

治療方法:外感病邪者,與足太陽經的治療方法相同;邪氣盛而閉塞不通者,需瀉足太陽經;內傷者,正氣衰弱,肺金受損,則需補益足少陰經,並培補足太陰經,以滋陰補土,是養護肺金的最佳方法。但由於金性下沉,隱藏於腎臟,如果腎臟的水火失衡,也會影響肺臟,所以有時出現水液泛濫導致喘息壅塞,有時水液沸騰導致痰鳴,都是氣上逆所致,其虛實寒熱各有不同。總而言之,治療肺臟疾病,主要還是依靠足太陽、少陰、太陰三經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