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內經博議》~ 附錄 (2)

回本書目錄

附錄 (2)

1. 繆仲醇陰陽臟腑虛實論治

陽虛。即真氣虛。其證惡寒。或發熱。自汗。汗多亡陽。然陽虛不發熱。單惡寒者居多。治宜甘補溫熱。陰虛。即精血虛。其證為咳嗽多痰。吐血咯血嗽血。鼻衄齒衄。盜汗自汗。發熱寒熱潮熱。骨乏無力。不眠氣急。腰背痛。治宜生精補血。氣清虛熱斂攝。酸寒甘寒甘平鹹寒。略兼苦寒。

白話文:

陽虛

陽虛即真氣不足。症狀為畏寒,或發熱,自汗,出汗過多耗損陽氣。但陽虛通常不發熱,多以僅僅畏寒為主。治療應以溫補為主。

陰虛

陰虛即精血不足。症狀為咳嗽多痰,吐血、咯血、咳血,鼻血、牙齦出血,盜汗、自汗,發熱、寒熱交替、潮熱,骨頭痠軟無力,失眠、氣短,腰背疼痛。治療應以滋補精血為主。氣虛、熱性體質則應清氣、斂熱。

藥性偏好:酸寒、甘寒、甘平、鹹寒,稍兼苦寒。

表虛。其證自汗惡風。灑淅寒熱。善就溫暖。脈浮無力。治宜甘酸補斂。益氣實表。

裡虛其證洞泄或完穀不化。心腹痛。按之即止。或腹脹。或傷寒下後痞滿。治宜溫補。甘溫佐以辛熱。

陽實。即表邪熱盛。其症頭痛寒熱。遍身骨痛無汗。治宜辛寒發散。天寒略加辛熱辛溫佐之。

陰實。即裡實外感證。屬邪熱內結者。其症胸腹硬痛。手不可近。大便七八日不行。或挾熱下利。治宜下。苦寒鹹寒甘辛。

白話文:

陰實:也就是內實外感證。是邪熱在體內鬱結所致。症狀為胸腹劇烈疼痛,手一按就疼得受不了。好幾天不排大便。或者腹瀉發燒。治療應以瀉法為主,用苦寒、鹹寒、甘辛的藥物。

陽厥。即熱厥。其證四肢厥。身熱面赤。唇燥大渴。口乾舌苦。目閉或不閉。小便赤澀短少。大便燥結。不省人事。治宜下。清熱。甘寒苦寒鹹寒。有挾虛有痰者。宜麥冬竹瀝蘆根汁梨汁牛黃童便。如婦人熱入血室。因而厥者。藥中以童便為君。加赤芍生地牛膝丹皮桃仁。甚者大便燥結。加芒硝大黃下之。通即止。

白話文:

陽厥證,即熱厥。症狀:四肢厥冷。身體發熱,面部潮紅。嘴脣乾裂,口渴難耐。口乾,舌苔發苦。眼睛時而閉合,時而睜開。小便赤色,量少,排尿困難。大便乾結。神志不清。治療應以瀉下、清熱為宜。可用甘寒、苦寒或鹹寒的中藥。如果有虛弱或痰濕,可加入麥冬、竹瀝、蘆根汁、梨汁、牛黃、童便等。如果婦女出現熱入血室,導致厥證,方中以童便為主藥,加入赤芍、生地、牛膝、丹皮、桃仁等。如果病情嚴重,大便乾結,可加入芒硝、大黃瀉下。通便後,症狀即可緩解。

陰厥。即寒厥。其證四肢厥逆。身冷麵青。嗜臥。手指爪青黯。腹痛。大便溏或完穀不化。小便自利。不渴。不省人事。治宜補氣溫中。甘溫辛熱。

白話文:

陰厥(又稱寒厥):

症狀:四肢冰冷麻木,身體寒冷,臉色青黑,嗜睡,手指指甲青暗發黑,腹痛,大便溏瀉或未消化的穀物,小便清長自利,不口渴,神志不清。

治療方法:應當溫補氣血,溫暖全身。藥物應具有甘溫、辛熱性質。

上盛下虛。屬陽盛陰虛。治宜降。益陰。甘寒酸寒。佐以鹹寒苦寒。下盛上虛。屬陰盛陽虛。治宜益氣升陽。甘溫甘辛。

白話文:

上盛下虛

症狀表現:上焦火熱旺盛,下焦虛寒。

病機:屬陽盛陰虛。

治療原則:宜降火益陰。

用藥:甘寒(如百合、麥冬)、酸寒(如山茱萸、五味子),佐以鹹寒(如牡蠣、知母)、苦寒(如黃連、黃柏)。

下盛上虛

症狀表現:下焦虛寒,上焦氣虛陽虛。

病機:屬陰盛陽虛。

治療原則:宜益氣升陽。

用藥:甘溫(如黨參、黃芪)、甘辛(如桂枝、乾薑)。

心虛八證。治宜補血。甘溫酸斂。佐以鹹寒。鎮墜。驚邪屬心氣虛。經曰。驚者平之。宜降。清熱豁痰。平癲癇屬心氣虛。有熱亦宜降。清熱豁痰。不得眠屬心血虛。有熱治宜斂。養陰血清熱。心煩屬心家有熱。宜清。兼生津液。甘寒甘平甘酸。參用不得眠中諸藥。怔忡屬心血不足。

白話文:

心虛八證

治療原則:補血。

用藥:甘味溫熱、酸味斂肺。輔以鹹味寒涼,使氣血下沉。

驚邪 屬於心氣虛。經文說:「驚悸要平復。」治療原則:降心氣,清熱化痰。

平癲癇 也屬於心氣虛。如果有熱,也宜降心氣,清熱化痰。

不得眠 屬於心血虛。如果有熱,治療原則:斂陰止汗,滋養陰血,清熱。

心煩 屬於心中有熱。治療原則:清熱,兼生津液。用甘寒、甘平、甘酸的藥材。參考治療「不得眠」的藥材。

怔忡 屬於心血不足。

心澹澹動。盜汗屬心血虛。汗者心之液也。宜補斂。清虛熱。甘酸甘平甘寒。苦寒鹹寒。伏梁屬心經氣血虛。以致邪留不去。治宜活血涼血。散熱通結。辛鹹。

白話文:

  • 心臟輕微活動:盜汗屬於心血虛弱。汗液是心臟的液體,因此需要補益和收斂心氣,清熱虛熱。甘酸、甘平、甘寒:補益心氣。苦寒、鹹寒:清涼心氣。
  • 伏梁:屬心經氣血虛弱,導致邪氣停滯不去。治療應活血、涼血,散熱、通結。辛鹹:發散、通結。

心實。即實火實熱五症。治宜降火清熱。苦寒以折之。辛寒以散之。甘寒以緩之。鹹寒以潤之。譫語屬心家初熱。舌破屬心火。煩躁屬心家邪熱。及心內火炎。自笑屬心家有熱邪。發狂屬心家有邪熱甚。(煩屬心躁屬腎)

白話文:

中醫古文: 心實。即實火實熱五症。治宜降火清熱。苦寒以折之。辛寒以散之。甘寒以緩之。鹹寒以潤之。譫語屬心家初熱。舌破屬心火。煩躁屬心家邪熱。及心內火炎。自笑屬心家有熱邪。發狂屬心家有邪熱甚。(煩屬心躁屬腎)

心實,就是實火實熱引起的五種症狀。治療應當降火清熱。用苦寒的藥物來抑制它,辛寒的藥物來驅散它,甘寒的藥物來緩解它,鹹寒的藥物來滋潤它。胡言亂語屬於心火初熱的表現。舌破屬於心火旺盛。煩躁屬於心火邪熱,以及心內火氣旺盛。自言自語屬於心火有邪熱。發狂屬於心火邪熱非常嚴重。(煩躁屬於心火,而躁動不安屬於腎火)

肝虛十證。治宜辛散甘緩。胸脅痛屬肝血虛與肝氣實。因而上逐。宜降氣養血和肝。辛甘平緩。轉筋屬血虛。宜酸辛甘平。目光短屬肝血虛。及腎水不足。真陰虧。宜補肝兼滋腎。甘溫益血。甘寒除熱。目昏屬肝血虛。有熱。兼腎水真陰不足。目翳屬肝熱。兼腎水不足。宜補肝血。

白話文:

肝虛十種證狀

治療原則: 辛散甘緩

胸脅痛:

  • 原因:肝血虛弱,肝氣旺盛,導致氣血逆行上沖。
  • 治療:疏肝降氣,補益肝血,辛甘平緩。

轉筋:

  • 原因:血虛。
  • 治療:補血養血,酸辛甘平。

目光短小:

  • 原因:肝血虛弱,腎水不足,真陰虧虛。
  • 治療:補肝腎,益氣養血,甘溫益血,甘寒除熱。

目昏:

  • 原因:肝血虛弱,有熱,腎水真陰不足。
  • 治療:補肝血,清熱利濕,甘寒除熱。

目翳:

  • 原因:肝熱,腎水不足。
  • 治療:補肝血,滋腎水,甘寒除熱。

除熱退翳。亡血過多角弓反張屬肝血虛。有熱宜補血清熱。甘寒甘溫酸寒鹹寒辛潤。少腹連陰作痛按之則止屬足厥陰經血虛。宜同角弓反張。偏頭痛屬血虛。肝家有熱。不急治之。久之必損目。宜養血清虛熱。甘寒酸寒辛寒。目黑暗眩暈屬血虛。兼腎水真陰不足。宜養血補肝清熱。

白話文:

去除熱氣,消除遮蔽視力的東西。失血過多導致角弓反張,屬於肝血虛。有熱氣時應該補血清熱。甘寒、甘溫、酸寒、鹹寒和辛潤。小腹部連續隱隱作痛,按壓後疼痛停止,屬於足厥陰經血虛。應該與角弓反張同時治療。偏頭痛屬於血虛。肝臟有熱氣。不及時治療,時間久了必定損害眼睛。應該滋養血液,清虛熱。甘寒、酸寒和辛寒。眼睛昏暗眩暈,屬於血虛。兼有腎水真陰不足。應該滋養血液,補益肝臟,清熱。

甘寒甘平酸寒苦寒。肥氣屬氣血兩虛。肝氣不和。逆氣與瘀血相併而成。宜和肝散結氣。兼行氣血凝滯。甘溫甘平。肝實五證。宜清熱降氣。苦寒辛寒甘寒酸寒。善怒。怒則氣上逆。甚則嘔血反飧泄。宜降氣清熱。甘寒鹹寒酸寒。且佐以辛散。善太息。忽忽不樂。脅痛嘔血屬肝氣逆。

白話文:

甘寒、甘平、酸寒、苦寒: 此類證型表現為氣血兩虛,肝氣不調,氣逆與瘀血並存。治療宜和肝、散結、化氣,以及促進氣血運行。

甘溫、甘平: 此類證型表現為肝火旺盛。治療宜清熱降氣。

苦寒、辛寒、甘寒、酸寒: 此類證型表現為易怒,怒則氣逆上,嚴重者可導致嘔血或反胃泄瀉。治療宜降氣清熱。

甘寒、鹹寒、酸寒(輔以辛散藥物): 此類證型表現為常嘆氣,心神不寧,脅肋疼痛,嘔血,屬於肝氣逆亂。

肝火盛。肝血虛。發搐屬肝家邪熱。熱則生風。風主掉眩故也。宜清熱降氣。利小便緩中。目赤腫痛屬血熱。宜涼血清熱。甘寒苦寒酸寒。

白話文:

肝火旺盛。肝血不足。

發搐屬於肝臟的邪熱。 熱則生風。風主搖晃眩暈,所以會發搐。宜清熱降氣。利小便緩解腹瀉。

眼睛發紅腫痛屬於血熱。 宜涼血清熱。甘性寒涼、苦性寒涼、酸性寒涼。

脾虛十二證。宜甘溫。佐以辛香酸平。飲食勞倦傷脾。發熱。宜補中益氣。甘溫升酸。飲食不消化屬脾氣虛。宜益其氣。甘溫甘辛。傷食必惡食。宜健消導。甘溫辛香。如腹痛大便不通。宜下。枳實檳榔厚朴大黃。元氣虛人不可下。宜加參朮。傷內食。輕者。宜蒜。山楂黃連

白話文:

脾虛十二證

宜用溫補療法。 配合辛香、酸平藥物。

飲食勞倦傷脾。發熱。 宜補中益氣。甘溫升酸。

飲食不消化屬脾氣虛。 宜益其氣。甘溫甘辛。

傷食必惡食。 宜健消導。甘溫辛香。

如腹痛大便不通。 宜下通。使用枳實、檳榔、厚朴、大黃。

元氣虛弱者不宜下通。 宜加入人參、白朮。

傷內食。 輕者。宜用大蒜、山楂兼黃連。

重者。宜礬。紅棗肉為丸服二錢。不可過。終身忌蕎麥。傷麵食。宜炒萊菔子。停飲為恣飲湯水或冷茶冷酒所致。宜健脾利水。淡滲兼辛散。水腫屬脾氣虛。宜補脾益氣。燥濕利水。辛香甘溫。佐以淡滲。脾虛中滿屬脾氣虛兼脾陰虛。晝劇夜靜屬脾氣虛。宜補氣健脾。甘溫淡滲。

白話文:

嚴重者(水腫)

  • 宜用明礬治療。
  • 紅棗肉做丸子,每次服用 2 錢。不可過量。
  • 終身忌食蕎麥。
  • 傷食引起的麵食不消化症。宜炒萊菔子治療。

停飲

  • 由於恣意飲用湯水或冷茶冷酒導致。
  • 宜健脾利水。
  • 方藥應清淡滲透,兼具辛散之性。

水腫屬於脾氣虛證

  • 宜補脾益氣。
  • 燥濕利水。
  • 方藥辛香甘溫,輔以清淡滲透之品。

脾虛中滿屬於脾氣虛兼脾陰虛證

  • 晝間水腫明顯,夜間較緩解,屬於脾氣虛證。
  • 宜補氣健脾。
  • 方藥甘溫清淡滲透。

佐以辛香。夜劇晝靜屬脾陰虛。宜補脾陰。兼制肝清熱。甘平酸寒淡滲。噎膈屬氣血兩虛。由於血液衰少而作。痰氣壅遏所成。宜降。清熱潤燥。甘溫甘平以益血。略佐辛香以順氣。脾泄屬氣虛。宜溫中。補氣升清。甘溫甘平。佐以辛香。兼有濕及痰。經年不愈。糞色白者。

白話文:

如果伴有辛辣香料,則夜間多動而白天安靜,屬於脾陰虛。應當補脾陰,兼制肝火清熱。甘味平和、酸味涼性、淡味滲泄。噎膈屬於氣血兩虛,源於血虛而造成。痰氣壅塞所致。應當瀉下、清熱潤燥。甘溫、甘平以補血。略加辛香以通氣。脾泄屬於氣虛。應當溫中、補氣升清。甘溫、甘平。加用辛香。兼有濕氣和痰液,經年累月不愈。大便顏色發白。

須服九制松脂。健忘屬氣血兩虛。宜益脾陰兼補氣。酸斂甘溫甘寒辛平以通竅。倦怠嗜臥屬脾氣不足。宜補氣兼健脾。甘溫辛香。腹痛按之則止屬脾血虛。宜益氣補血。甘溫酸平。痞氣屬脾虛及氣鬱所致。宜健脾兼散結滯。甘溫辛香。

白話文:

需要服用九制松脂。失憶是氣血不足的表現。應該滋養脾陰,同時補氣。酸味收斂,甘味溫和,辛味寒涼,平味平和,這些藥性可以疏通竅道。疲倦嗜睡是脾氣虛弱的表現。應該補氣,同時健脾。甘味溫和,辛味芳香。腹痛按壓後停止是脾血虛弱的表現。應該益氣補血。甘味溫和,酸味平緩。脹氣是脾虛和氣滯導致的。應該健脾,同時消散結滯。甘味溫和,辛味芳香。

脾實。即濕熱邪勝六證。宜除濕清熱。利小便。辛散風燥苦寒。蠱脹由於脾家濕熱積滯。或內傷瘀血。停積而成。宜除濕清熱。利小便。消穀易飢屬脾家邪火。宜清火除熱。生津液。益脾陰。甘寒苦寒酸寒。口唇生瘡宜甘寒酸寒苦寒辛寒。口糜宜同唇瘡。中消屬脾家實火。宜同唇生瘡加人參

白話文:

脾氣虛弱

意指濕熱邪氣過盛,出現以下六種症狀:除濕清熱,利小便。辛散發散風邪,苦寒清熱。

鼓脹

因脾氣濕熱積滯,或內傷瘀血停積而成。宜除濕清熱,利小便。

消穀易飢

屬脾氣虛火。宜清火除熱,生津液,益脾陰。甘寒、苦寒、酸寒。

口脣生瘡

宜甘寒、酸寒、苦寒、辛寒。

口糜

治療方法與口脣生瘡相同。

中消

屬脾氣實火。治療方法與口脣生瘡相同,再加人參。

濕熱腹痛按之愈甚。宜利小便。兼升提。苦寒不愈者。加熟大黃。即土鬱則奪之義也。

肺虛七證。宜清熱降氣。酸斂潤燥。齁喘屬肺虛有熱。因而壅痰。宜降氣消痰。辛涼甘寒苦平。咳嗽吐血痰屬肺熱甚。宜降氣清熱。潤肺生津液涼血益血。甘寒甘平鹹寒。佐以苦寒。聲啞屬肺熱甚。宜同咳治。咽喉燥痛屬水涸。火炎肺熱之極也。此症法所難治者。肺痿屬肺氣虛有熱。

白話文:

肺虛的七種證候

宜清熱降氣,酸斂潤燥

  • 齁喘:屬於肺虛有熱,導致痰液壅積。宜降氣化痰。辛涼甘寒苦平。
  • 咳嗽吐血痰:屬於肺熱嚴重。宜降氣清熱,潤肺生津液,涼血益血。甘寒甘平鹹寒,輔以苦寒之藥。
  • 聲啞:屬於肺熱嚴重。宜與咳嗽一同治療。
  • 咽喉燥痛:屬於水液乾涸,火炎肺熱極盛。此症難以治療。
  • 肺痿:屬於肺氣虛有熱。

龜胸屬肺熱有痰。息賁屬肺氣虛。痰熱壅結所致。宜降氣清熱。開痰。佐以散結。參東垣息賁丸治之。

白話文:

龜胸是指肺部有痰熱,呼吸困難是指肺氣虛弱,都是痰熱壅塞所造成的。處理方法宜降氣清熱、化痰,兼用散結藥。可以用東垣派的息賁丸來治療。

肺實八證。宜降氣散閉。甘寒苦寒。佐以辛散。喘急屬肺有實熱及肺氣上逆。宜同肺實。加桔梗甘草栝蔞仁玄參青黛。氣壅屬肺熱氣逆。同肺實。聲重痰稠屬肺熱。肺癰屬肺熱極。宜清熱消痰。降火解毒散結。甘寒苦寒辛寒。肺脹悶屬肺熱。同肺實。吐膿血血痰咳嗽嗽血屬肺家火實熱甚。

白話文:

肺實八種徵候

治療原則: 疏散肺氣,解除壅閉。

用藥原則: 甘寒、苦寒為主,佐以辛散藥。

具體徵候和用藥:

  • **喘急:**肺中有實熱或肺氣上逆,治法與肺實相同,加桔梗、甘草、栝蔞仁、玄參、青黛。
  • **氣壅:**肺熱氣逆,治法與肺實相同。
  • **聲重痰稠:**肺熱,治法與肺實相同。
  • **肺癰:**肺熱極盛,治法以清熱消痰、降火解毒、散結為主,用甘寒、苦寒、辛寒藥。
  • **肺脹悶:**肺熱,治法與肺實相同。
  • **吐膿血、血痰、咳嗽、嗽血:**肺火實熱極盛。

此正邪氣勝則實之謂。宜清熱降氣。涼血豁痰。喉癬屬肺熱。宜同肺實。加鼠黏子玄參射干。上消屬肺家實及上焦熱。宜降氣清熱。補肺生津。甘寒苦寒酸寒辛寒。

白話文:

這是指正邪氣盛則實證的原則。治療上宜清熱降氣,涼血化痰。喉癬屬於肺熱證,應與肺實證一同治療,再加入鼠黏子、玄參、射干。上消證屬於肺熱上焦有熱,宜降氣清熱,滋補肺津。所以使用性質甘寒、苦寒、酸寒、辛寒的藥材。

腎虛。即腎水真陰不足十八證。宜滋陰潤燥。生精補血除熱。甘寒酸寒苦寒鹹寒。腎虛腰痛屬精氣虛。骨乏無力屬陰精不足。腎主骨故也。骨蒸潮熱屬精血虛極。以致陽無所附。虛火上炎諸症。皆同腎虛。傳屍勞。宜除熱益陰殺勞蟲兼清鎮。五心煩熱為真陰不足。夢遺泄精屬腎虛有火。

白話文:

腎虛

腎虛,是指腎臟精氣陰液不足的18種證狀。治療應以滋陰潤燥、生精補血、清熱為主。常用藥物有甘寒、酸寒、苦寒、鹹寒性的藥物。

腎虛腰痛 ,是精氣虧虛所致。

骨乏無力 ,是陰精不足導致的。腎主骨,所以會出現骨骼方面的問題。

骨蒸潮熱 ,是精血虧損極度而導致陽氣不附,虛火上炎引起的。

以上證狀都屬於腎虛的範疇。

傳屍勞 ,應除熱益陰,殺滅引起勞病的蟲子,同時兼用寧心安神藥物。

五心煩熱 ,是真陰不足造成的。

夢遺遺精 ,是腎虛有火導致的。

宜滋陰生精。補血除熱。酸斂佐以澀精。小便短澀。熱赤頻數。屬腎虛有火。宜同腎虛。溺有餘瀝屬氣虛。宜同腎虛。以五味子黃柏人參為君。加菟絲子覆盆子為臣。益智為佐。如覺平日肺家有熱。或咳嗽有火者。忌人參。用沙參。溺血血淋屬腎虛有火。熱傷血。不宜同腎虛。

白話文:

宜於滋補肝腎陰精,補血清熱。用酸收之味輔助收澀精液。小便短縮晦澀,熱痛頻數,屬於腎虛有熱。宜與腎虛方劑合用。小便有餘瀝屬於氣虛。宜與腎虛方劑合用。

以五味子、黃柏、人參為主藥。加入菟絲子、覆盆子為輔臣藥。益智為佐藥。

如果感覺平時肺部有熱,或咳嗽痰火,忌用人參,改用沙參。小便帶血,血淋漓,屬於腎虛有熱,熱傷血分。不宜與腎虛方劑合用。

加側柏阿膠茅根地黃戎鹽蒲黃之類。傷精白濁屬房勞過度。以致精傷流出似白濁症。宜同腎虛。五淋屬腎虛兼有濕熱。宜同腎虛。加清濕熱。精塞水竅不通屬房欲不禁。或思欲不遂。或懼泄忍精。或老人氣不足以逐精出竅。宜行敗精。壯實人兼泄火。老人宜兼補氣血。外治用吮法。

白話文:

齒浮真牙搖動。及下齦軟或齒衄。腎虛有熱。宜益陰涼血固腎。應以地黃黃柏五味子為君。桑椹牛膝沙蒺藜鹿茸天冬為臣。龍骨牡蠣為使。下滑屬腎陰虛火伏下焦。宜清熱及峻補真氣。潤兼酸斂。宜以黃柏五味子。生地天門冬人參為君。石斛牛膝知母人乳及童便為臣。地骨皮青蒿側柏葉為佐。

**浮真齒搖動**

以及下齦軟弱或齒齦出血。這都是腎虛有熱的表現。宜滋陰涼血固腎。應以地黃、黃柏、五味子為主要藥物。桑椹、牛膝、沙蒺藜、鹿茸、天冬為輔助藥物。龍骨、牡蠣為引經藥。

**下滑證**

屬於腎陰虛,虛火鬱結於下焦。宜清熱以及峻補真氣。兼以滋潤和收斂。宜以黃柏、五味子、生地、天門冬、人參為主要藥物。石斛、牛膝、知母、人乳和童便為輔助藥物。地骨皮、青蒿、側柏葉為佐助藥。

善恐屬腎氣虛。腎藏志故也。宜補。強氣志。辛平甘溫。佐以辛香。陰竅湧氣屬腎氣虛不固。腎主納氣。虛則不能納。故見是證。宜補真氣。酸斂固澀。參用腎虛諸藥。疝屬腎虛。寒濕邪乘虛客之所致。丹溪謂與腎經絕不相干者誤也。又有先因濕邪為病。後成濕熱者。藥宜分寒熱先後二途。

白話文:

善恐,應屬於腎氣虛弱。腎臟藏著人的意志,因此腎氣虛弱的人容易恐懼。宜用補腎的藥物,以增強意志力,使用辛平甘溫的藥物,佐以辛香藥物。陰竅湧氣,也屬於腎氣虛弱難以固攝的表現。腎臟主納氣,虛弱時無法納氣,所以會出現這種症狀。宜用補氣的藥物,酸味能收斂固澀,可配合使用治療腎虛的藥物。疝氣屬於腎虛的表現,是寒濕邪氣乘虛侵入而導致的。丹溪認為與腎經無關的說法是錯誤的。另有因濕邪導致疾病,後轉化為濕熱的。用藥宜根據寒熱先後不同而分途。

宜補氣通腎氣除濕。又有陰虛有熱之人病此。兼宜除熱。虛寒而痛。加桂茴香補骨脂仙茅。虛熱而痛。加黃柏車前子。濕盛者加朮。奔豚屬腎虛。脾家濕邪下傳客腎所致。宜補氣健脾。辛溫散結。參用東垣奔豚丸治之。

白話文:

建議補氣、疏通腎氣、祛濕。還有陰虛有熱的人得此病。兼顧散熱。虛寒引起的疼痛。加入桂皮、茴香、補骨脂、仙茅補益。虛熱引起的疼痛。加入黃柏、車前子。濕氣過盛者加入朮。奔豚氣(一種氣血上衝的病)屬於腎虛。是脾臟濕邪下傳至腎臟所致。建議補氣健脾。用辛溫的藥散結。參考東垣奔豚丸來治療。

腎無實。故無治法。

命門虛。治元陽真火不足四證。宜益真陽之氣。甘溫鹹溫甘熱酸斂。陰痿為命門火衰。下焦虛寒。宜同命門虛加海狗腎蛇床子原蠶蛾狗陰莖等。精寒精薄屬命門火衰。陽氣不足。宜同陰痿。腎泄即五更及黎明泄瀉者是也。亦名火瘕泄。屬命門真火不足。宜益氣。甘溫酸斂畏寒足冷。

白話文:

命門虛證

治療元陽真火不足的四種證狀。應當增益真陽之氣。甘溫、鹹溫、甘熱、酸斂類藥物。

陽痿 是命門之火衰弱所致。下焦虛寒。應加入命門虛證治療用的海狗腎、蛇牀子、原蠶蛾、狗陰莖等藥物。

精寒、精薄 屬於命門之火衰弱。陽氣不足。應同陽痿證治療。

腎泄 就是五更或黎明時腹瀉。也叫做火瘕泄。屬於命門真火不足。應增益氣血。甘溫、酸斂類藥物。畏寒、足冷。

宜同命門虛。命門實二證。宜苦寒甘寒鹹寒。強陽不倒屬命門火實。孤陽無陰所致。此證多不治。宜同命門實加五味子童便生地黃。水竅澀痛屬命門實火。宜清熱利竅甘寒苦寒咸佐以淡滲。小腸虛宜補氣。甘溫酸溫。遺尿屬小腸氣虛兼腎氣虛。宜同小腸兼固澀。小腸實。宜通利淡滲。

白話文:

命門虛證

適合同時參照命門虛證的症狀。

命門實證

適合使用苦寒、甘寒、鹹寒的藥物。

  • 強陽不倒屬於命門火實,是陽氣過旺,陰氣不足所致。這種證型多難以治癒。適合同時參照命門實證,並加入五味子、童便、生地黃。
  • 水竅澀痛屬於命門實火。適合清熱利竅,使用甘寒、苦寒、鹹寒的藥物,輔以淡滲的藥物。

小腸虛證

適合補氣,使用甘溫、酸溫的藥物。

遺尿證

屬於小腸氣虛兼腎氣虛。適合同時參照小腸證,並加入固澀的藥物。

小腸實證

適合通利,使用淡滲的藥物。

苦寒甘寒鹹寒。小水不利及赤或澀痛尿血。宜同小腸實。

膽虛二證。宜甘溫甘平酸斂佐以微辛。易驚屬膽氣虛。宜補膽氣。甘溫辛溫酸平。病後不得眠屬膽虛。治同膽虛。

白話文:

膽虛兩症狀

治療原則: 甘溫、甘平、酸斂,佐以微辛。

易受驚嚇屬於膽氣虛

治療原則: 補膽氣。甘溫、辛溫、酸平。

病後失眠屬於膽虛

治療方法: 與膽虛相同。

膽實二證。宜和解。辛寒甘寒辛溫苦寒。口苦耳聾脅痛。往來寒熱。宜小柴胡湯隨所見兼症加減。鼻淵屬膽移熱於腦。宜清熱補腦。甘寒甘平佐以辛寒。

白話文:

膽實症和膽虛症。宜用疏肝理氣的方法治療。

膽實症的症狀:

  • 口苦
  • 耳聾
  • 脅肋疼痛
  • 寒熱往來

宜用小柴胡湯治療,並根據具體症狀加減藥物。

膽虛症的症狀:

  • 鼻淵(鼻涕多)
  • 熱移於腦

宜用清熱補腦的方法治療。

  • 用甘寒和甘平的藥物為主,輔以辛寒的藥物。

胃虛七證。宜益氣。甘平甘淡酸。胃弱不納食。及不思飲食。宜同胃虛。仍分寒熱治。胃虛嘔吐宜分寒熱。霍亂轉筋為胃虛猝中邪惡氣及毒氣兼有停滯所致。此轉筋與肝經血虛不同。宜調氣和中。辛散消導。由於暑必口渴或口乾。齒燥口苦。小水短赤。由於寒則小水清白。不渴不熱。

白話文:

胃虛的七種證狀:

宜益氣: 味甘、平、淡、酸。

胃弱不能進食或不想進食: 治療方法與胃虛類似,但要區分寒證和熱證。

胃虛嘔吐: 也要區分寒證和熱證。

霍亂轉筋: 是由於胃虛突然遭受邪惡之氣和毒氣入侵,加上停滯所致。這種轉筋不同於肝經血虛的轉筋。

治療方法:

  • 調氣和中。
  • 辛散消導。

由於暑氣引起的:

  • 口渴或口乾。
  • 牙齒乾燥,口苦。
  • 小便量少,顏色深紅。

由於寒氣引起的:

  • 小便量多,顏色清白。
  • 不口渴,不發熱。

絞腸痧屬胃氣虛。猝中天地邪惡穢汙之氣也。鬱於胸腹之間。上不得吐。下不得泄。以致腸胃絞痛異常。胸腹驟脹。遍體紫黑。頭頂心必有紅髮。急尋出拔去之。急以三稜針刺委中擠出熱血。即可甦醒。次用新汲涼水投入鹽兩許恣飲。得吐瀉即止。委中穴在兩膝下彎橫紋中間兩筋之中。

白話文:

絞腸痧是因胃氣虛弱引起,突然受到天地間邪惡、污穢的氣侵襲,氣鬱在胸腹間,上吐不出來、下瀉不出來,導致腸胃絞痛劇烈、胸腹急速脹大,全身紫黑。頭頂必定有紅頭髮,需立即找到拔除。緊急用三稜針刺委中穴,擠出熱血,即可甦醒。接著用新汲取的涼水加入少許鹽分,盡量飲用。只要能嘔吐或瀉下,症狀就會停止。委中穴位於兩膝後方彎曲橫紋中間的兩條筋中。

刺入一分。切忌火酒姜蒜。及穀氣米飲熱湯。入口即死。宜通竅辟惡。辛散鹹寒。煎藥亦宜冷服。中惡腹中㽲痛屬胃氣虛。惡氣客之所致。宜辟惡氣通腸胃。用辛散。反胃屬胃氣虛。宜補氣降氣。和胃清熱。酸斂以制肝。若因虛寒而得者。加生薑。中酒屬胃弱。宜養胃。酸辛散淡滲。

白話文:

針灸深度一寸。切忌使用火酒(火針)、姜、蒜。以及穀物、米飲、熱湯。入口即死。應通竅驅邪。辛散、鹹寒藥物。煎藥也應冷服。中毒後腹部脹痛是由於胃氣虛弱。邪氣入侵所致。應驅邪通腸胃。使用辛散藥。反胃是由於胃氣虛弱所致。應補氣降氣。和胃清熱。酸斂以抑制肝臟。如果因虛寒而得,則加入生薑。酒中毒是由於胃弱所致。應養胃。酸、辛、散、淡滲藥物。

胃實六證。宜下。如邪未結宜清熱發散。苦寒辛寒甘寒。譫語發狂發斑。棄衣而走。登高而歌。屬胃家邪熱實。宜同胃實。如大便結者。加芒硝亟下之。發斑者。加鼠黏子玄參栝蔞根。多用石膏為君。便結亦加大黃下之。口臭數欲飲食屬胃火。宜清熱降火。苦寒甘寒辛寒。嘈雜屬胃火。

白話文:

胃實六證

應以瀉下治療。若邪氣未凝聚,宜清熱發散,使用苦寒、辛寒、甘寒之藥。

症狀如有:譫語、發狂、發斑、棄衣而走、登高而歌等,屬胃家邪熱實證,應同胃實證治療。

若大便便祕者,加用芒硝緊急瀉下。發斑者,加鼠黏子、玄參、栝蔞根。多用石膏為君藥。便祕亦可加大黃瀉下。

口氣臭,經常想進食,屬胃火證,宜清熱降火,使用苦寒、甘寒、辛寒之藥。

胃中嘈雜,亦屬胃火證。

宜同口臭。略兼消導。口淡屬胃熱。宜同口臭。嘔吐屬胃火者。必面赤。小便短赤或澀。大便多燥。口苦或乾渴。宜同胃實加枇杷竹茹木瓜蘆根橘皮通草茯苓。吞酸者屬胃火。宜同嘈雜。

白話文:

(1)適合治療口臭的藥物。同時具有促進消化的作用。

(2)口淡無味,是因為胃熱造成的。適合治療口臭的藥物。

(3)嘔吐是因為胃火引起的。通常會伴有面部發紅、小便短赤或澀痛、大便多且乾燥、口苦或乾渴。可以使用胃實相關藥物,加上枇杷、竹茹、木瓜、蘆根、橘皮、通草、白茯苓。

(4)反酸是胃火引起的。適合治療嘈雜的藥物。

大腸虛四證。宜補氣潤燥。甘溫。虛熱便閉不通屬血虛。津液不足。宜生津液潤燥。涼血益血。虛寒滑泄不禁屬氣虛。宜補氣升提。甘溫酸斂。腸鳴屬氣虛。宜同大腸虛。加柴胡升麻以佐之。脫肛為氣虛兼有濕熱。宜補氣升提。險濕熱。外用五倍子敷之。

白話文:

大腸虛弱的四種證型

1. 氣虛 症狀:便祕不通。 治療原則:補氣潤燥,採用甘溫藥物。

2. 血虛 症狀:便祕且有虛熱。 治療原則:生津潤燥,涼血益血。

3. 氣虛 症狀:滑泄不止。 治療原則:補氣升提,採用甘溫酸斂藥物。

4. 氣虛 症狀:腸鳴。 治療原則:與大腸虛弱相同,再加上柴胡、升麻等藥物幫助升提。

脫肛 原因:氣虛合併濕熱。 治療原則:補氣升提,清濕熱。外用五倍子敷藥。

大腸實四證。宜潤下苦寒辛寒。便硬閉。宜同大腸實。加芒硝豬膽檳榔郁李仁石蜜。腸風下血屬大腸濕熱。宜清熱涼血兼升。甘寒苦寒。臟毒屬血熱。宜同腸風。加忍冬麥冬地榆蒲黃。腸癰屬大腸實火。宜下。苦寒解毒。膀胱虛三證。宜補氣。酸斂。小便不禁屬氣血虛。宜同膀胱虛加牡蠣龍骨鹿茸桑螵蛸雞䏶胵。

白話文:

大腸實證四種

  • 症狀:大便乾硬、腹脹痛
  • 宜用:潤腸通便、降火瀉熱的苦寒或辛寒藥,如芒硝、豬膽汁、檳榔、郁李仁、蜂蜜

腸風下血證

  • 成因:大腸濕熱
  • 宜用:清熱涼血兼升提的甘寒或苦寒藥,如生地黃、麥冬、地榆、蒲黃

臟毒證

  • 成因:血熱
  • 宜用:與腸風下血證相似,再加上忍冬藤、麥冬、地榆、蒲黃

腸癰證

  • 成因:大腸實火
  • 宜用:瀉火解毒的苦寒藥

膀胱虛證三種

  • 症狀:小便失禁

  • 宜用:補氣固攝的酸斂藥

  • 小便不禁證

  • 成因:氣血虛弱

  • 宜用:與膀胱虛證相似,再加上牡蠣、龍骨、鹿茸、桑螵蛸、雞內金

頻數不能少忍。加麥冬五味子黃柏山茱枸杞等。遺尿屬本經氣虛。見小腸虛條內。因膀胱虛亦能致遺尿。故複列此。膀胱氣宜同疝。

白話文:

頻尿無法忍耐,可添加麥冬、五味子、黃柏、山茱萸、枸杞等藥材。遺尿是屬於本經氣虛的症狀,可以在小腸虛條內找到相關說明。由於膀胱虛弱也可能導致遺尿,因此在此再次列出。膀胱氣虛的治療方法與疝氣相同。

膀胱實宜潤。淡滲。癃閉屬膀胱實熱。同膀胱實。佐以升提。三焦虛二證。宜補中益氣。佐以辛溫。腹寒屬中氣虛。同三焦虛。短氣少氣屬氣虛。宜補氣益精。甘溫甘寒酸溫。三焦實三證。宜降。清熱調氣。甘寒苦寒鹹寒。喉痹即纏喉風。屬少陽相火少陰君火併熾。經曰。一陰一陽結為喉痹。

白話文:

膀胱有實熱時應滋養潤濕,使用利尿通淋的藥物。

小便不通暢 屬於膀胱有實熱,可用滋養潤濕的藥物,輔以升提藥物。

三焦虛證 兩種情況。一種是中氣虛,應補中益氣,輔以辛溫藥物;另一種是腹寒,屬中氣虛,可用補氣益精藥物,適宜甘溫、甘寒或酸溫的藥物。

三焦有實熱時 應清熱調氣,可用甘寒或苦寒清熱藥物。

喉嚨疼痛 ,也就是纏喉風,是指少陽相火和少陰君火同時旺盛。經典記載:「一陰一陽相遇,形成喉嚨疼痛。」

一陰者少陰君火也。一陽者少陽相火也。宜辛散。佐以苦寒鹹寒。急則有針法吹法吐法。急治用膽礬朴硝牛黃為末和勻。吹入喉中。又法用明礬三錢。巴豆七粒去殼。同礬煅。礬枯。去巴豆。取礬細末。吹入喉中即寬。頭面赤熱屬上焦火升。宜降。清熱。甘緩佐以酸斂。赤白遊風屬血熱。

白話文:

一陰是指少陰君火,一陽是指少陽相火。宜用辛味藥物發散,配合苦寒、鹹寒藥物輔助治療。

如果病情較急,可用針刺、吹藥、吐法等方法救治。急救時,可用膽礬、朴硝、牛黃等藥物研成細末,吹入喉中。

還有一法,可用明礬三錢,巴豆七粒去殼,與明礬一起煅燒。明礬燒乾後,去掉巴豆,取明礬細末吹入喉中,即可緩解病情。

如果頭面發紅發熱,屬於上焦火熱上炎,宜用藥物降火、清熱,甘緩藥物搭配酸斂藥物治療。

如果出現臉色紅白交替的遊風,屬於血熱。

熱則生風。故善遊走。俗名火丹。小兒多患此。大人亦時有之。宜清熱涼血。兼行血。辛寒甘寒苦寒鹹寒。宜兼外治。砭出熱血。及用漆姑草。慎火草。搗爛敷之。即易愈。東逸。曰認證精詳。治法穩當。但權衡臟腑上下互取之法。不在是例耳。

白話文:

熱症會生風,所以症狀會遊走不定,俗稱火丹。小兒多發,大人也偶有。治療以清熱涼血為主,同時活血化瘀。辛寒、甘寒、苦寒、鹹寒的藥物都可使用,同時配合外治。用針砭出熱血,或使用漆姑草、慎火草搗爛敷上,可以加速癒合。東逸先生說:「診斷精確,治療方法穩妥。但權衡臟腑上下相互取法的治療方法,並不包含在這個例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