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4)

1. 胃脈論

以長夏濕土主政。蒸其溽氣。火濕相搏。使正氣不能高舉。故其象為耎,然正唯微耎。則胃氣之壯可知。此正所謂在三陽則搏而勿浮。三陰則搏而勿沉者。胃氣之實象也。知此則知真藏見而主死之故矣。

白話文:

胃脈論

長夏季節,濕土當令,濕熱蒸鬱,火與濕邪互相搏鬥,導致正氣不能向上升發。因此,胃脈的表現為柔軟,但這種柔軟卻是輕微的柔軟,由此可知胃氣的強盛。這正符合「在三陽經脈則搏動而不浮腫,在三陰經脈則搏動而不下陷」的道理,是胃氣充實的表現。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理解真藏(指脾胃)氣機顯露與主宰生死的原因了。

2. 診法論

經曰: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裡,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於分部,知病本始。夫內經所貴色脈,而診法又極詳盡如此,蓋以人病所屬,雖存乎陰陽臟腑表裡虛實之間,而致病之由,所病之故,終非一律。故又以內經之十診論列之。

一曰度人:人有五臟六氣之分,五形五性,體態各異,厚薄不同;或耐春夏,不耐秋冬;或耐秋冬,不耐春夏;或壽或不壽;又兼六氣參差,陰陽不適,其筋骨氣血各不相等。於是別其五色。凡形勝色,色勝形;至其勝時,年氣加感,則病行矣。是可望而知之者也。

二曰度脈:則審其大小浮沉滑澀,別其左右上下前後,以求五臟四時之逆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故微妙在脈,不可不察,所謂切而知之者也。

三曰度臟:凡五臟之藏神,其性情體用之生氣,或不合於四時之理,而有五情傷敗之事;是人之大神已不立,而外感內傷皆其後焉者也。是以度臟為亟亟也。

四曰度肉:人之形氣所呈,肌腠分理,皮肉形質,或相得或不相得,則壽夭判焉。以此察病,則或雖輕而重,或雖重而輕;如薄膚蒼理之耐病不耐病,其相去各不同也。

五曰度筋:筋有大小堅脆之別,則燔針劫刺之不可不審也。

六曰度俞:俞有井滎俞原經合,而又募原之歸;此備四時之到,明於五俞疾徐所在,則屈伸出入,皆有條理。豈曰按譜而求,拘執而取乎?

七曰度陰陽:陰陽之變,不可勝理;人知經絡表裡,臟陰腑陽,而不知人有大陰陽。如三陽為經為父,及為部為紀,三陰亦然;而又有奇恆之陰陽。正月二月人氣在肝;三月四月人氣在脾;五月六月人氣在頭;七月八月人氣在肺;九月十月人氣在心;十一十二月人氣在腎。此先天陰陽之應,恆自下而上,亦自上而下;初未嘗失其性理,而於臟腑所主則已不同;而況加以運氣之乘除勝復也。此陰陽又在所必講也。七者診人備矣。

至於從容人事,不失人情,則又有三診。曰:八度君,九度民,十度卿。君者,王公大人;其驕恣縱欲、氣志之順逆,各有差等。民則有苦樂暴久貧富之異;卿則有嘗貴後賤、敗傷脫勢、乃欲侯王之類。此謂人情;得其情而從容於其間,亦診道之在所必備也。

白話文:

診法論

古代聖人治病,必定要了解天地陰陽、四季運行規律、五臟六腑的運作、以及人體表裡、雌雄的差異,並通曉人情世故,才能明瞭經絡運行的道理。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其體質和病理各有不同。醫生要詢問病人的年齡、體質強弱、膽怯與否等情況,仔細分析其病症的部位,才能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

《內經》很重視觀察人的面色和脈象,而診斷方法也十分詳盡。因為人體生病的部位,雖然存在於陰陽、臟腑、表裡、虛實之間,但致病的原因和病症的表現卻並非千篇一律。所以,《內經》又列出了十種診斷方法:

一、察形貌: 人體有五臟六腑、六氣的區別,以及不同的體型、性格、體質,或厚實或瘦弱,有的耐熱不耐寒,有的耐寒不耐熱,壽命長短也不同。再加上六氣的變化、陰陽的失調,以及筋骨、氣血的差異,因此要觀察其面色,辨別形貌和面色哪個更勝一籌。當形貌或面色達到極盛之時,如果又受到當年氣候的影響,疾病就會產生。這些都是可以通過觀察就能了解的。

二、診脈象: 要仔細觀察脈象的大小、浮沉、滑澀,以及左右上下前後的差異,從而判斷五臟在四季的盛衰情況。脈象能反映人體的精氣神,脈象良好則身體健康,脈象衰弱則生命垂危。因此,診脈非常重要,不可疏忽。這是通過切脈就能了解的。

三、察臟腑: 五臟藏神,其性情、功能和生機,如果與四季的規律不相符合,或者因為七情所傷,就會導致元氣受損,而外感內傷則隨之而來。因此,觀察臟腑的狀態非常重要。

四、觀肌肉: 人體的形氣會表現在肌肉組織上,肌膚、皮肉的質地和形態,或協調或不協調,都能反映出人的壽夭。通過觀察肌肉,即使輕微的疾病也可能被發現,反之,嚴重的疾病也可能被判斷為較輕微。例如,皮膚薄弱、肌肉鬆弛的人,其耐病能力就不同。

五、察筋絡: 筋絡有大有小,有堅有脆,所以施以針灸時,必須謹慎小心。

六、診俞穴: 俞穴有井、滎、俞、原、經、合,以及募、原穴的歸屬,這些穴位與四季的運行規律相呼應。了解五俞穴的疾徐所在,就能了解人體氣血的運行規律,豈能僅僅依據經書上的記載,死板地應用呢?

七、辨陰陽: 陰陽的變化多端,難以盡述。人們知道經絡、表裡、臟陰腑陽,卻不知道人體自身也有大陰陽。例如,三陽經如同父親一樣,統領全身的陽氣,三陰經也一樣。此外,還存在著一些特殊的陰陽變化。正月二月人體的陽氣在肝,三月四月在脾,五月六月在心,七月八月在肺,九月十月在腎,十一月十二月在腎。這是先天陰陽的規律,陽氣總是從下往上,又從上往下運行,從未改變其規律,但其在臟腑的表現卻有所不同,更何況還要考慮到運氣的影響呢?因此,陰陽的變化是診斷中必須考慮的因素。以上七種方法,已經涵蓋了診斷的全部內容。

此外,還要考慮人情世故,做到不失人情,還有三種診斷方法:

八、觀君: 指的是王公大人等,要觀察其驕縱放縱的程度,以及其氣志的順逆。

九、觀民: 指的是百姓,要觀察其疾苦、貧富等差異。

十、觀卿: 指的是達官貴人等,要觀察其過去的榮辱興衰,以及目前的狀態。這些都是人情世故,醫生要了解這些情況,才能更好地進行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