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內經博議》~ 卷之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2)

1. 瘧痿咳病第六

瘧,瘧疾皆生於風。得之夏。傷於暑。暑氣舍於營。令人汗孔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淒滄水。寒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晝行陽。夜行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入。是以日作。作則陰陽上下交爭。虛實相傾。故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

白話文:

瘧疾的成因都跟風有關,多在夏季發病,是因暑熱所傷。暑熱之氣滯留在營分,使人汗孔疏鬆,腠理疏開。由於出汗時遇風,或在寒冷的水中洗澡,寒氣就會滯留於皮膚內,與衛氣並存。衛氣是白天行於陽分,夜晚行於陰分。這股氣遇到陽氣就往外走,遇到陰氣就往內行。所以瘧疾會間歇性發作。發作時,陰陽氣血交爭,虛實相生。陽氣被陰氣壓制,導致陰氣實而陽氣虛。

陽明虛則寒慄鼓頷。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勝則骨寒而痛。此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陰氣逆極。則後出之陽。並於陽則陽勝。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有間日而作者。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

白話文:

陽明經虛弱,就會出現畏寒、發抖、下巴顫動。少陽經虛弱,就會腰背、頭頸疼痛。陽明、少陽、太陽三條經絡都虛弱,陰氣就會旺盛。陰氣旺盛,就會骨頭發冷、疼痛。這種寒氣是從體內產生的,所以內外都會感覺寒冷。陰氣逆行到極點,陽氣就會從後方出現,與陽氣結合,陽氣就會旺盛。陽氣旺盛,身體外表就會發熱。陰氣虛弱,就會體內發熱。內外都發熱,就會喘息、口渴。所以才會想要喝冷飲。有些症狀會隔日發作,是因為氣滯留在較深的地方,陽氣只會暫時出現,陰邪之氣在體內蓄積。陰氣與陽氣交爭,陽氣無法排出。

是以間日。其日晏日早者。邪客於風府。循膂而下。其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邪則日下一節故作晏。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之下。其氣復上行。九日出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早也。其間日作者。邪氣內薄。五臟橫連募原。道遠氣深。

白話文:

這是間歇發作的緣故。如果隔一天發作,且一天早一天晚,說明邪氣侵犯了風府穴。邪氣沿著脊椎向下行進。人體的衛氣每隔一日一夜就會集中在風府穴。第二天,邪氣就向下移動一節,所以發作的時間就晚了。二十五天,邪氣下降到骶骨。二十六天,邪氣進入脊椎,深入伏膂穴下。邪氣又向上運行,九天後從缺盆穴中出來。邪氣越升越高,所以發作的時間就越早。至於間歇發作的,是因為邪氣內侵,影響到五臟,而五臟之間互相連接,募原穴的位置深遠,所以邪氣才會停留較長時間。

故其行遲而不得與衛皆出。唯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不論日與間日。唯瘧氣隨經絡以內薄。必俟衛氣應乃作。是以早晏隨之也。其先寒後熱者。遇夏氣悽愴之水寒。寒者陰氣也。秋傷於風。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後熱。名曰寒瘧。其先熱後寒者。

白話文:

因此,瘧疾的發作緩慢,無法與衛氣同時出現。只有衛氣所在的地方,與邪氣相結合才會發病。所以無論是每日發作還是隔日發作。只有瘧疾之氣隨著經絡侵襲體內,必定等到衛氣相應才會發作。因此它會隨著早晚而相應發作。

那些先發寒後發熱的人,遇到夏季水寒的濕邪。寒是陰氣。秋季受風邪所傷。風是陽氣。先是受寒邪所傷,後又受風邪所傷。因此先發寒後發熱,稱為寒瘧。那些先發熱後發寒的人,

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後寒。名曰溫瘧。有但熱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其病之發。如火熱如風雨不可當也。故經言毋刺熇熇之熱。毋刺渾渾之脈。毋刺漉漉之汗。以其病逆不可治也。唯當其未發陰陽未並。因而調之。真氣得安。

白話文:

如果先受到風邪侵襲,接著又受到寒邪侵襲。那麼就會先發熱,後出現畏寒。這稱作「溫瘧」。有的人只發熱不畏寒,這是因為陰氣先衰竭,陽氣獨自發作。就會出現氣短、心煩、手腳發熱、欲嘔的症狀。這稱作「癉瘧」。癉瘧發作時,熱像火烤,來勢猛烈如風雨。因此,醫經說不要針刺熱得燙人的部位,不要針刺脈搏渾濁的部位,不要針刺出汗淋漓的部位。因為這種病邪氣逆行,難以治療。只有在陰陽未結合的時候,也就是病未發作之時,才能治療。通過調理,使真氣得以安定。

邪氣乃已。然瘧亦有不必應暑者。其病異形反四時也。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以四時之氣。寒熱各有相反。皆能為瘧也。

白話文:

邪氣已經消散。但是瘧疾並非一定與暑熱有關。瘧疾的病徵會隨著季節不同而有所變化。在秋天發病的,會感到寒冷加劇;在冬天發病的,雖然寒冷,但沒有那麼嚴重;在春天發病的,會畏懼風吹;在夏天發病的,會多汗。由於四季氣候不同,寒冷和炎熱的情況相互相反,這些因素都能導致瘧疾。

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骨髓之中。至春而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腠理發泄。兼有用力。邪乃與汗皆出。斯時陰虛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反。人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溫瘧先熱後寒也。

白話文:

溫瘧病:

病因是冬天受了風寒。寒邪藏在骨髓裡。到了春天,人體陽氣大振。寒邪無法自行排出。碰上大熱天,身體毛孔打開,加上勞動,寒邪便隨著汗液排出。這時因陽氣太盛,所以身體感到發熱。陽氣衰弱後,寒邪又再度發作。人從外面回到室內後,陽氣變弱,所以又會感到寒冷。因此,溫瘧病的特徵是先發熱,後發寒。

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入舍之。陽氣盛而不衰。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合分肉之間。令人銷鑠肌肉。故為癉瘧也。

白話文:

得瘧疾的人,是因為肺部本來就有熱氣,身體的氣血旺盛。這種氣血逆行上衝,有外力作用才會發病。外力作用後,皮膚的毛孔打開,風寒之邪就會乘虛而入。陽氣旺盛不衰弱,所以陽氣無法到達陰分,因此只有熱而不寒。陽氣內藏於心臟,外與皮肉之間相合,使得患者消耗肌肉,所以才會得瘧疾。

瘧之所發。六經皆有見症。足太陽之瘧。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暍焰然。熱止汗出難已。邪在三陽。盛於表。汗不易收。故曰難也。

白話文:

瘧疾發作可以從六經的症狀上判斷。足太陽經的瘧疾,會出現腰痛、頭重、寒氣從背部開始、先寒後熱、發熱時身體發燙出汗的症狀。當熱退時,出汗難以停止。這是因為邪氣在三陽經,聚集在體表,汗液不易收斂,所以說是難以停止出汗。

足少陽之瘧。身體解㑊。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解㑊。謂倦甚。不耐煩勞。不甚寒熱者。病在半表裡也。惕惕邪在膽而怯也。少陽主木火。故並多於寒。且汗出甚。足陽明之瘧。先寒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陽明熱盛之腑。

而寒反勝之。故先寒久乃熱。熱去則邪衰。故汗出。喜見日月火者。陽明而受陰邪。故喜暖也。

白話文:

足少陽的瘧疾:

身體極度疲倦,寒熱不顯著,見到人會抗拒,見到人會感到膽怯。高溫伴有大汗,極度疲倦,懶得做事。寒熱不顯著,表示病在半表半里。膽怯是因為邪氣在膽囊。少陽屬木火,所以比寒證更多見。而且大汗淋漓。

足陽明的瘧疾:

一開始會畏寒,寒戰劇烈持續很久,然後才發熱。退燒後會出汗。喜歡陽光、月光和火光,會覺得舒服。陽明是主熱的腑臟。

足太陰之瘧。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脾喜樂。病則否。上焦痞塞。故好太息而不嗜食。太陰主裡。邪不易解。故多寒熱而汗出。脾病及胃。故病至善嘔。嘔已乃衰。

白話文:

此瘧疾是由足太陰脾經引起的。病人不大願意嘆息,也不想進食。經常感到忽冷忽熱,並出汗。發病時會劇烈嘔吐,嘔吐後症狀會減輕。脾性喜樂,有病時則否。上焦有痞塞不通,所以才會經常嘆息,也不想進食。足太陰脾經主裡,邪氣不易解除,所以會經常感到忽冷忽熱,並出汗。脾胃有病,所以發病時會劇烈嘔吐,嘔吐後症狀會減輕。

足少陰之瘧。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少陰主裡。病則陰邪上衝。故嘔吐甚。腎病見陰虛。陰虛則熱多寒少。在陰則欲閉戶牖而處。腎為至陰之臟。而邪居之。故病難已。

白話文:

少陰經的瘧疾,會伴隨劇烈的嘔吐,頻繁出現高燒和寒顫,但高燒的時間較長,寒顫的時間較短。患者會想要關閉門窗,尋求陰冷的環境。這種病很難治癒。少陰經主導內臟,當少陰經生病時,陰邪會上衝,導致嘔吐加劇。腎臟疾病會表現出陰虛,陰虛則高燒的時間較長,寒顫的時間較短。陰邪在體內,就會想要關閉門窗,尋求陰冷的環境。腎臟是至陰的臟腑,邪氣侵犯腎臟,因此病情難以治癒。

足厥陰之瘧。腹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厥陰環陰器。抵少腹。布脅肋。故為腰腹小便之病。凡小水不利。為癃如癃狀者。病不在水而在邪氣之陷。急欲數便也。肝氣不足則恐懼。悒悒者。不暢之貌。

白話文:

腳少陰經上的瘧疾。腹部疼痛。小腹脹滿。小便不通,好像憋尿一樣。心生恐懼。氣息不足。腹部鬱悶。少陰經環繞著生殖器,抵達小腹,分佈在脅肋,所以會引起腰腹小便的疾病。凡是小便不通,憋尿一樣的,疾病不在小便本身,而在於邪氣的侵陷。急切地想要多次排便。肝氣不足,就會恐懼。鬱悶,就是氣機不暢通的樣子。

瘧邪之深。亦能為五臟瘧。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肺為心之蓋。邪寒乘所不勝。故令人心寒。寒甚復熱。心氣受傷。故善驚而有所見。

白話文:

瘧疾入侵深入,甚至可能導致五臟感染。肺部受瘧邪侵犯的人會感到心寒,寒氣嚴重時會發熱。高燒時容易受驚,彷彿看見什麼東西。肺氣是心氣的保護傘。寒邪乘虛而入,所以會讓人心寒。寒氣過重時又會發熱。心氣受傷,因此容易受驚並產生幻覺。

心瘧者。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瘧邪在心。故煩心欲得水以解也。心本陽臟。為邪所居。則陽虛陰盛。故反寒多不甚熱。

肝瘧者。色蒼蒼然。善太息。其狀若死。蒼肝色也。肝鬱則氣逆。故太息。木病則強。故狀若死。

白話文:

心瘧:心煩意亂得厲害,很想喝清涼的水。但卻反而感覺寒冷,發熱不嚴重。這是因為瘧邪侵入心臟,所以心煩意亂,想喝水來緩解。心臟原本是陽性臟器,但受到邪氣侵擾,則陽虛陰盛,所以反而感到寒冷,發熱不嚴重。

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也。汗出。脾至陰。而瘧邪居之。故令人寒而腹痛。寒已而熱。則脾氣行。故腹中鳴鳴也。熱則陽氣外達。故汗出而解也。

白話文:

脾臟感染瘧疾:

會讓人發冷,肚子痛。熱起來的時候,腸子裡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出汗是脾臟受寒,而瘧疾病邪住在脾臟裡造成的。所以會讓人發冷和肚子痛。發冷後轉熱,是脾臟的氣血運行起來了,所以肚子裡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熱了以後,陽氣向外發散,所以會出汗而緩解。

腎瘧者。洒洒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手足寒。洒洒。寒慄貌。腎脈背脊開竅於二陰。故腰脊痛而大便難也。眩眩。視不明貌。水虧也。手足寒。陰之厥也。

白話文:

腎瘧

症狀如下:

  • 發冷顫抖,如同雨水淋淋。
  • 腰部和脊椎疼痛。
  • 排便困難,大便乾燥。
  • 視物模糊,眼前發黑。
  • 手腳冰冷發寒。

解釋:

  • 腎脈從背脊流出,通達陰部。因此,腎瘧會導致腰脊痛和大便困難。
  • 視物模糊是由於腎水虧虛。
  • 手腳冰冷是陰氣衰弱的表現。

胃瘧者。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胃為六腑之長。故獨言之邪。在陽明則胃痛及脾。故善飢而不能食。支滿腹大也。

凡治瘧先發如食頃。過之則失時也。

白話文:

胃瘧:

症狀是容易感到飢餓,但吃不下東西。吃了東西就會腹脹腹痛。胃是六腑之首,所以文中單獨提到胃氣受邪。邪氣在陽明經脈,就會導致胃痛和脾氣受累。因此,患者容易感到飢餓,卻吃不下東西,而且腹脹腹痛。

痿,痿為五臟皆有之症。熱傷血脈。則皆能發為皮毛血脈肌肉骨髓之痿。然其證必以肺為主。肺為一身元氣之主。而職行治節。苟金清而氣行。則一身之皮血筋肉骨皆得其宜。何痿之有。唯邪熱乘金。肺先受克。則肺熱葉焦。徵之於外則為皮毛虛弱急痹而著。是則熱邪傷肺。

白話文:

肌肉萎縮,是五臟都可能出現的問題。熱邪損傷氣血,就能導致皮膚、氣血、肌肉、骨髓的萎縮。但是,這些症狀都以肺部為主。肺是人體元氣的統帥,具有調節和控制的功能。如果肺氣清涼,元氣運行通暢,那麼全身的皮膚、血液、肌肉、骨骼都能得到滋養,就不會出現萎縮。

但是,如果邪熱侵犯肺部,肺部首當其衝,導致肺熱肺葉乾枯。從外觀上來看,就會表現為皮膚虛弱、急性的麻痺症狀。這說明熱邪損傷了肺部。

必及於筋脈肉骨而痛生痿躄也。而其所以得之者。以肺為臟之長。為心之蓋。凡一應煩勞房室傷精。必至傷氣。傷氣則唯肺受之。且心火上乘。肺氣虛而受乘於火。則金病而發為喘鳴。金失肅清。火留不去。故肺熱葉焦。五臟因肺熱自病。而氣不得行。故發為痿躄也。然痿以肺為主。

白話文:

這種病會侵蝕筋脈、肌肉和骨頭,導致疼痛和肌肉萎縮。發病原因是因為肺臟是所有臟器的總管,是心臟的保護傘。凡是過度勞累、房事過度或損傷精力的行為,必定會損傷氣血。氣血受損,首當其衝的是肺臟。此外,心火上炎,肺氣虛弱,被心火所乘,金屬性的肺臟就出現問題,導致喘鳴。肺臟失去清肅功能,心火無法消散,所以肺臟發熱,肺葉焦灼。五臟受到肺熱的影響而生病,氣血無法運行,因此發為肌肉萎縮。但是,肌肉萎縮主要還是因為肺臟出了問題。

而經論治痿獨取陽明者何也。蓋陽明為肺之母。而為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又衝脈為十二經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唯其陽明虛。則宗筋弛。故致足痿不用。是以欲除肺熱。必先除陽明之熱。而養其陰。

調其虛實。和其逆從。則病自已矣。

白話文:

為什麼治療痿症只重視陽明經?這是因為陽明經為肺之母,也是五臟六腑的總合。陽明經主要負責滋潤肌肉和筋膜。肌肉和筋膜負責束縛骨骼和活動關節。而衝脈是十二經脈的總合,負責灌溉身體的溝壑和低窪處。衝脈與陽明經在肌肉和筋膜處相合,而陽明經是這個區域的主要經脈。這些經脈都屬於帶脈,並且與督脈相連。只有陽明經虛弱,肌肉和筋膜才會鬆弛,導致足部痿弱不可以用力。因此,要想去除肺熱,必須先去除陽明經的熱,同時滋養陽明經的陰分。

五臟痿症。自肺熱葉焦皮薄著而下。有脈痿肉痿筋痿骨痿之不一。脈痿者。心氣熱則脈下厥而上。樞折挈脛縱不任地。又得之悲哀太甚。陽氣內動。則心下崩。數血溲。肉痿者。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又漸於濕而有所留。亦痹而不仁。筋痿者。筋膜乾。筋急而攣。又入房太甚。

白話文:

五臟痿症

由肺熱導致肺葉焦枯,皮肉菲薄,逐漸向下發展。症狀包括脈痿、肉痿、筋痿、骨痿等。

脈痿: 心氣過熱,導致脈搏虛弱,脈象下沉而上浮。樞紐折斷,小腿無法承重,無法行走。也可能是因為過度悲傷,陽氣內動,導致心下痞滿,時常吐血、小便帶血。

肉痿: 胃陰不足,導致口渴,肌肉麻木不仁。隨著病情加重,體內濕氣停留,肌肉痺痛不仁。

筋痿: 筋膜乾燥,筋脈拘急攣縮。也可能是因為過度房事,導致筋脈損傷。

宗筋弛縱。亦發筋痿。及為白淫。骨痿者。腎氣熱骨枯而髓減。腰脊不舉。及遠行勞倦。陽氣內伐。則足不任身。此五痿者。必外徵之於色。肺熱色白而毛敗。心熱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色蒼而爪枯。脾熱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色黑而齒槁。

白話文:

宗筋弛縱,也會導致筋骨萎縮和白淫。

骨痿,是腎氣灼熱,導致骨骼乾枯和骨髓減少。

腰脊不舉,以及長途跋涉或過度勞累,陽氣內侵,會導致雙腳無法支撐身體。

這五種痿證,必定有相應的外在表徵:

  • 肺熱:面色蒼白,毛髮枯萎。
  • 心熱:面色潮紅,血管充盈。
  • 肝熱:面色青黑,指甲枯槁。
  • 脾熱:面色發黃,肌肉蠕動。
  • 腎熱:面色發黑,牙齒乾枯。

咳,咳之一症。內經以皮毛為肺之合。皮毛受邪。入而從其合。又內則寒飲食。入胃從肺。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內外合邪。因而客之則為咳。然肺為五臟之華蓋。五臟各以時受病。雖非肺之所受。而皆能各傳以與之。故五臟時盛於寒。邪氣雖微。必傳於肺而為咳。咳之則六腑所受之。

白話文:

咳嗽,是咳嗽的一種疾病。內經中記載,皮毛與肺相表裡。皮毛受到外邪的侵襲,邪氣從表裡相通的途徑進入肺部。另外,內經中也提到,吃進寒涼的食物後,它們會進入胃部,然後從胃部傳送到肺部。當寒邪進入肺部時,會使肺部受寒。肺部受寒後,會與內外邪氣相互作用,進而形成咳嗽。然而,肺部是五臟六腑的保護傘。五臟六腑在不同的時間段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襲。即使不是肺部自身受到的疾病,其他臟腑也會通過傳導的方式將病邪傳遞給肺部。因此,當五臟六腑中某個臟腑受寒時,即使邪氣很輕微,也會傳遞到肺部而引起咳嗽。咳嗽的病因可能源於六腑所受的疾病。

是以五臟六腑皆有咳。而肺咳乃兼有五臟六腑之證也。肺咳者。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吐血。肺主氣而司呼吸。故病則喘息有音。吐血者。隨咳而出。其病在肺。嘔與血不同。心咳者。咳則心痛。喉中介介然如梗狀。甚則嗌腫喉痹。本經既病。上挾於咽。故喉中妨礙而梗介。甚則為腫痹也。

白話文:

因此,五臟六腑都有可能咳嗽。而肺咳嗽是兼具五臟六腑症狀的。肺咳嗽的症狀為:咳嗽伴有喘鳴。嚴重時還會吐血。肺主氣,司呼吸。所以肺部患病時就會喘鳴。吐血的現象伴隨咳嗽出現。這種情況是肺病引起的。嘔吐和吐血不同。心咳嗽的症狀為:咳嗽時會心痛。喉嚨中間卡卡的,像有東西堵著一樣。嚴重時會喉嚨腫痛,聲音嘶啞。由於心經本身患病,邪氣上犯咽喉。所以喉嚨會感覺不適,堵塞感。嚴重時就會腫脹疼痛。

肝咳者。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咳在肺而肝部本經之病仍見。故名肝咳。肝脈布脅肋。故脅下痛不可轉。轉則氣逆而胠下滿也。

白話文:

因肝臟問題引起的咳嗽。咳嗽時,兩側肋骨下方會疼痛。嚴重時,無法轉動身體。轉動時,兩側腋下會脹滿。咳嗽的部位在肺,但肝臟經絡的疾病仍然存在。因此,稱為肝咳。肝臟經絡分佈在肋骨和胸廓,所以肋骨下方會疼痛,無法轉動。如果轉動,氣息會逆行,導致腋下脹滿。

脾咳者。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痛引肩背者。脈從胃別上鬲也。陰土之氣應坤而出於西南。故右脅下痛也。動則咳劇者。脾喜靜而不欲動也。

腎咳者。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腰背相引。腎脈貫脊也。腎主涎而脈循喉嚨。故甚則咳涎。

白話文:

脾氣引發的咳嗽,咳的時候會感到右肋下方疼痛,慢慢地延及肩背。嚴重時,不敢移動。一動,咳嗽就會加劇。疼痛延及肩背,是因為經脈從胃部分支上行到膈肌的緣故。脾屬陰土,與坤卦相應,應在西南位,所以右肋下方疼痛。一動,咳嗽就會加劇,是因為脾氣喜靜而不喜歡動。

五臟之咳。更能移於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胃受脾邪而不能客。必氣逆作嘔。長蟲。蚘也。嘔甚則蟲隨氣上也。肝咳不已。則膽受之。咳嘔若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咳而遺矢。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咳而失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

白話文:

五臟的咳嗽如果長期不癒,還會波及六腑。脾臟的咳嗽如果持續不止,就會影響到胃。咳嗽並嘔吐,如果嘔吐得很厲害,胃裡寄生蟲就會被吐出來。胃承受了脾臟的病邪,不能容納它,就會出現反胃嘔吐的症狀。寄生蟲也叫「蚘蟲」,嘔吐厲害時,寄生蟲會隨著氣往上吐出來。肝臟的咳嗽如果持續不止,就會影響到膽。咳嗽並嘔吐出像是膽汁一樣的液體。肺的咳嗽如果持續不止,就會影響到大腸。咳嗽並排泄出糞便。心的咳嗽如果持續不止,就會影響到小腸。咳嗽並會喘不上氣,呼吸與咳嗽同時失去控制。腎的咳嗽如果持續不止,就會影響到膀胱。

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咳而腹滿不欲飲食。咳而不已。則上中下三焦俱病。出納升降。皆失其宜。故腹滿不能飲食。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聚胃關肺者。胃為五臟六腑之本。肺為皮毛之合。自外自內。皆不能去此二臟也。陽明脈起於鼻。

白話文:

咳嗽時會尿失禁。如果久咳不止,三焦會受到影響。咳嗽時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咳嗽不止。則上中下三焦都出了問題。氣體和液體的排出和吸入都失去了應有的規律。因此腹部脹滿,不能吃東西。這些都聚集在胃裡,影響了肺的功能,導致人多涕唾,面部浮腫,氣息不順。聚集在胃和影響肺的原因是:胃是五臟六腑的根源,肺是皮膚和皮毛的結合。無論是由外而內,還是由內而外,都無法脫離這兩個臟器。陽明經脈起於鼻腔。

會於面。肺亦開竅於鼻而主氣。故使人多涕吐。而面浮腫。又氣逆也。然內經之咳。皆謂風寒傷皮毛。寒飲食傷胃。傳肺使肺寒而內外合邪。又五臟非時受邪。亦能傳以與之諸條。皆以外邪傷肺。傳肺而咳。則凡五臟內傷。非待之熱而火上炎。亦必傳於肺無疑矣。又腎水與肺金為子母。

白話文:

這些症狀會表現在臉上。肺也通過鼻子連接外界,並且主導呼吸。因此,會使人流很多鼻涕、嘔吐,而且臉部浮腫。此外,還可能是氣逆。然而,《內經》所說的咳嗽,都是指風寒傷害了皮毛,或寒性飲食傷害了胃,蔓延到肺部,導致肺寒,內外合邪。而且,五臟在非時令的時候受到邪氣,也能蔓延到肺部,與這些條文所述相同。所有這些情況都是外邪傷害肺部,蔓延到肺部而導致咳嗽。那麼,凡是五臟內傷,不一定是因為熱氣和火氣上升,也必定會蔓延到肺部,這是毫無疑問的。此外,腎水和肺金是母子關係。

則病每相關為本末。於是有寒熱水火兩症。如腎火虛。水泛則侮肺溢肺。而為寒痰上壅之咳。腎水虛。火沸則挾肝刑金。而為肺痿喉瘖之咳。他若龍火起肝挾心火上逆而咳。脾氣不運上焦不通而咳。胃受飲食之火上通於咽而咳。以火移肺而咳。此又五臟非時之熱。能移於肺之咳。

白話文:

中醫認為,疾病通常根源於虛症或實症。因此有寒症和熱症兩種。例如:

  • 腎火虛:水分泛濫,侵犯肺部,導致寒痰上湧的咳嗽。
  • 腎水虛:陽火旺盛,挾帶肝火剋制肺金,導致肺癆、喉嚨腫痛的咳嗽。

其他情況下:

  • 肝火旺盛,挾帶心火上衝,引起咳嗽。
  • 脾氣不順,上焦不通暢而咳嗽。
  • 胃火上升到咽喉而咳嗽。
  • 五臟生熱不當時,也能傳到肺部,引起咳嗽。

其發亦兼五臟之見症。與風邪不殊。不可不察也。治之之法。自表入者。宜辛溫發散。自內傳者。其陰已傷。陰虛於下。則陽浮於上。水涸金枯。治宜甘以養陰。潤以養肺。而兼治根本之真陰。則肺自寧矣。然形氣病氣俱虛者。又當培補其中氣。而命門陽虛不能納氣者。則亦當溫氣以化水。

不然無濟也。

白話文:

它的發作也與五臟的症狀類似。和風邪的發作很像。不可不留意觀察。治療方法:由外而入的,宜用辛溫發散的藥物。由內而傳的,說明陰氣已經受傷。陰虛在下,則陽氣上浮。水乾涸,金氣衰竭。治療宜用性味甘的藥物滋養陰氣,用滋潤的藥物養肺,同時治療根本的真陰,那麼肺就能安定。但是形氣和病氣都虛的,又應該培補裡面的中氣。而命門陽虛,不能納氣的,則也應溫補陽氣以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