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二 (3)
卷之二 (3)
1. 胃脈論
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汗腐;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以下五節)
人自有生而後,全藉穀氣為養。故一日不再食則飢,七日不食則死。可見平人之常氣稟於胃,無胃氣則死也。經曰:「飲食入胃,脈道乃行。」又曰:「脈得食即高。」故知脈道之行,必待此而起。夫脈者,氣血之府,精神之舍;而胃氣者,乃精氣神三寶之神糧,而營衛之淵源也。其氣流營溢衛,合精而行神於脈。雖五臟各稟,四時各正,有必見必應之時,而於人之保合太和,必以胃氣為本。是五臟四時,皆必待此而得其平也。故辨脈必先辨於胃脈。胃脈者,和而大,搏而有力;於三陽則搏而勿浮,三陰則搏而勿沉;雖本五臟應四時,而不受五臟四時之沮抑裁損。此所謂平人之元氣元神也。
昌大於春夏,收藏於秋冬,使五臟之正氣,得以主時而奉令。故肝得主春而脈弦,心得主夏而脈鉤,脾得主季夏而脈耎,肺得主秋而脈毛,腎得主冬而脈石。而皆曰微者,正以明胃氣之充壯鼓行,使五臟外循天令,而得以其和者主之也。其於五臟皆曰藏真者,蓋謂五臟所藏之本真氣也。
真氣之本,雖起於先天所稟之陰陽,而不得胃氣,則不能充之壯之以為真。故五臟所藏,而能散、能濡、能高、能下、能通者,皆賴胃氣之聚精待用,而五臟始得行其職事也。肝藏筋膜之氣,心藏血脈之氣,脾藏肌肉之氣,肺行營衛陰陽之氣,腎藏骨髓之氣;其各得贍舉以固生身,以奉天令,皆胃氣之常充常行耳。
故必胃多而微見弦、鉤、耎、毛、石者,為無病。稍有衰颯,則弦鉤等多見而胃少矣。夫弦鉤等脈得四時而見,何嘗非五臟之正?而胃氣不勝,遂成臟病;況此五脈之單見耶?單見則胃絕,而真臟之脈見,故曰死也。至若春之胃而見毛,毛與弦反,而乃見之於春,是胃不能相為於肝以存弦令,而反受克於毛,則胃之衰敗已徵矣。而曰至秋病者,前此春夏三陽得令,尚能扶我至秋,則胃不能勝而為病也。若毛甚,則胃家之太和已戕,命曰今病;即今已不能掩其惡也。夫人之生,天地合德,得陰陽五行之全。然自孩提毀齒以來,天癸未至,腎元弗充,要有待於後天之穀神以充之;故持之又久,而後先天之元氣以昌,精神之運量以足,皆胃氣也。自中焦出營衛以行隧道,謂之經氣;合元氣而積於胸中,謂之宗氣。是故巨陽謂之主氣。此氣之至,能先天而天弗違,故入五臟為藏真,使總攝五官百骸;能後天而奉天時,故歷四時五運司天之令,以為之應而無忒。是以胃氣之脈,為人之主,自有不為四時五臟之氣所掩者。內經首提而言之,此脈家根本第一義。而東垣、丹溪諸公,競謂其和如春風楊柳,不知此特為春胃微弦之一喻耳。若微鉤、微石,尚有所不能喻也。至於微耎,更有妙義;胃本不耎。
白話文:
胃脈論
人的正常氣息都源於胃。胃是維持人體正常氣息的根本。人若沒有胃氣就會死亡。春天胃脈微弦為正常狀態。弦脈多而胃氣少則會出汗腐敗。只有弦脈而無胃氣則會死亡。胃脈呈現毛狀則為秋季的病症,毛狀很明顯則為當下的疾病。藏真之氣散佈於肝,肝臟藏著筋膜之氣。(以下五節)
人從出生以後,完全依靠穀物之氣來滋養。所以一日不食則飢餓,七日不食則死亡。由此可見,人的正常氣息都來自於胃,沒有胃氣就會死亡。經書說:飲食進入胃,脈道才會運行,又說脈搏得食則有力。因此可知,脈道的運行,必須依靠飲食而起。脈象是氣血的府庫,精神的住所,而胃氣是精氣神三寶的神糧,也是營衛之氣的源頭。胃氣運行,滋養營氣,充盈衛氣,與精氣相合。
並運行於脈絡。雖然五臟各有其氣,四季各有其性,有必然的應象之時,但要維持人體的平衡和諧,必須以胃氣為根本。因此五臟的運作,四季的變化,都必須依靠胃氣才能維持平衡。所以辨別脈象,必須先辨別胃脈。胃脈平和而有力,搏動而有力,在三陽時搏動而不浮,在三陰時搏動而不沉。雖然它受五臟和四季的影響,卻不受五臟和四季的阻礙和損傷。這就是所謂的平人之元氣元神。
在春夏旺盛,在秋冬收藏,使五臟的正氣,能夠順應季節而運作。所以肝在春天主令,脈象弦;心在夏天主令,脈象鉤;脾在長夏主令,脈象濡;肺在秋天主令,脈象毛;腎在冬天主令,脈象石。而這些脈象都呈現微弱的狀態,正是說明胃氣充盈強盛,推動五臟順應天時,而得以平和地主導運作。五臟所藏的真氣,是指五臟所藏的根本真氣。
真氣的根本,雖然源於先天所稟受的陰陽之氣,但若沒有胃氣,就不能充盈壯盛而成為真氣。所以五臟所藏的真氣,能夠散佈、濡養、提升、下降、通行,都依靠胃氣的精華儲備和運用,五臟才能夠執行其職能。肝藏筋膜之氣,心藏血脈之氣,脾藏肌肉之氣,肺運行營衛陰陽之氣,腎藏骨髓之氣。它們都能夠得到滋養和扶持以維持生命,順應天時,
都是胃氣持續充盈和運行的結果。所以胃氣充足,脈象微現弦、鉤、濡、毛、石等為無病狀態。稍微衰弱,則弦、鉤等脈象明顯而胃氣不足。弦、鉤等脈象順應四季出現,本來就是五臟的正常現象,但若胃氣不足,就會導致臟腑疾病。更何況單獨出現這五種脈象呢?單獨出現則胃氣衰竭,而真臟的脈象顯現,所以就會死亡。如果春天胃脈出現毛狀,毛與弦相反,卻在春天出現,
說明胃氣不能夠輔助肝臟以維持弦脈的正常運作,反而受到毛狀脈象的克制,則胃氣的衰敗已經顯現。而說到秋季才發病,是因為此前春夏三陽得令,尚能維持到秋季,之後胃氣不能夠勝任而致病。如果毛狀很明顯,則胃氣的平衡已經被破壞,稱之為當下疾病,就是現在已經不能掩蓋其惡狀了。人的生命,天地合德,得到陰陽五行的完全調和,但是從孩提時期到長大成人,天癸未至,
腎氣未充盈,需要依靠後天飲食的精氣來補充。所以持續很長時間,然後先天的元氣才能夠旺盛,精神的運作才能夠充沛,這都依靠胃氣。從中焦輸出營衛之氣,運行於全身經絡,稱為經氣;經氣與元氣相合,積聚於胸中,稱為宗氣。所以巨陽之氣稱為主氣。這主氣的充盈,能先天稟賦而不違背天性,所以進入五臟成為藏真之氣,總攝五官百骸。能後天順應天時,
所以經歷四季五運,順應天時而運作,沒有差錯。所以胃脈是人體的主宰,不會被四季和五臟之氣所掩蓋。《內經》首先提出並論述它,這是脈學的根本第一義。而東垣、丹溪諸位醫家,都認為它平和如同春風楊柳,不知道這只是春天胃脈微弦的一種比喻而已。如果出現微鉤、微石,尚且不能完全比喻。至於微濡,更有其深奧的意義。胃本不濡,
因為長夏濕土當令,蒸發其濕熱之氣,火濕相搏,使正氣不能上升,所以脈象濡弱,但是只有微濡,則胃氣的強盛就可以知道。這正是所謂在三陽則搏動而不浮,在三陰則搏動而不沉,是胃氣充盈的象徵。明白了這一點,就知道真臟的脈象顯現而導致死亡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