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內經博議》~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四

2. 述病部下

3. 厥逆痹病第五

厥,厥之有寒熱者。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人之陰陽元氣皆起於下。故少陰之上。名為太陽。以真陽之生本於陰也。太衝之地。名曰少陰。以真陰之歸根在腎也。夫陽氣自上而下。今衰於下是不下矣。不下是寒獨治也。陰氣自下而上。今衰於下是不上矣。

不上是陽獨勝也。然陽勝而又必起於下者。足五指之表為三陽之所起。而足下足心。又為三陰之所聚。足心則少陰腎之湧泉也。陰氣既衰而陽勝。陽乘陰位。故熱厥必從足下也。凡人病陰虛者。足心必熱。此其證也。寒厥起於足下。久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以陰氣起於五指之裡。

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陽氣衰則陰氣勝。陽不勝陰。其厥反從陽分而上。故必超於五指而上寒至膝。然其寒也非從外入。皆由內而生也。凡人病陽虛者。必手足多寒。皆從指端始。此其症也。顧二厥之成。遡其由則皆以陰虛。寒厥之故。以其人質壯。秋冬奪於所用。既於陰盛時多欲不休。

以奪質中之精氣。則精虛於下。而其氣將取足於上。是以下氣上爭。上而不下。故不能復其陽氣。於是氣去則陽虛。寒氣因而上逆。又以精虛無火。不能固脾元。而氣衰於中。中氣不能滲榮其經絡。於是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熱厥之由。以酒入於胃而傷脾陰。

脾陰傷則陽氣入而精氣竭。精氣日竭。不能榮其四肢。而又數醉飽以入房。使氣聚脾中而不得散。酒氣穀氣相搏。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要此寒熱二厥。一由恃壯奪於所用。故陽衰而為寒。一由數醉入房故精竭而為熱。唯其傷真元。乃有是病。後世不詳。但以手足寒或以腳氣為厥者大謬。

今人多不知此證。而指為中風。夫風病多經絡之受傷。厥逆由真精之內奪。若以風治厥。更謬之謬矣。

厥有腹滿而暴不知人者。以陰氣盛於上。則不守於下,而脾腎肝足三陰之氣不化。故腹滿脹。陽氣盛於上。則下氣並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而神明失守。故暴不知人。

陰陽不從則氣逆而上。故手足十二經皆有寒熱之厥。若巨陽之厥。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太陽為陽之極盛。其根起於足少陰。其氣必得陰而下行於足。令虛則逆而上盛。故腫首頭重。上逆則不能下行。故足不能行而發為眴僕也。眴僕。目眩猝倒也。

陽明之厥。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妄言。陽明乃氣盛血多之經。令氣勝其血則陽邪實。陽邪實則神明亂。故癲疾走呼也。氣盛不行而在腹。故腹滿胃逆。故不得臥面赤而熱。陽明脈在面也。妄見妄言。神明之亂。更甚於走呼矣。

少陽之厥。暴聾頰腫脅痛。胻不可以運。少陽起於下而與厥陰之氣並行。故其經和而無病。今少陽之厥。是相火上炎而無陰也。其脈入耳故暴聾。脈下頰車故頰腫。皆火症也。脅痛。其部氣逆而不和也。胻不可以運。則少陽不能及下矣。

太陰之厥。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陰為陽根。而陽為陰使。三陰不能副陽。則三陽厥。三陽不為陰使。則三陰亦厥。太陰雖陰盛。而常秉少陽之氣以為和。今太陰獨陰無陽而不能下行。則陰自上逆。脾既不運。胃氣亦留而不行。故腹滿䐜脹也。不能行氣於三陰。

則腎氣亦不效用。故後不利也。不欲食者。中氣壅也。食則嘔者。氣壅金逆也。不得臥者。胃不和則臥不安也。

少陰之厥。口乾。溺赤。腹滿心痛。少陰兼水火陰陽二氣。若失其所以涵藏。其氣必偏發而上。故少陰恆兼寒熱二厥。且又為十二經厥逆之主也。經曰。少陰不至者。厥也。不至亦兼水火。今此厥者。陰虛火厥也。少陰脈循喉。故口乾。與膀胱相絡。故熱入膀胱而溺赤。不為胃關而上行。故腹滿。不貢精於心而反上乘於心。故心痛。

厥陰之厥。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厥陰陰之絕。晝而不絕者。為陽生也。今虛而為純陰則無氣。是以當其部位。少腹腫痛。純陽結而不舒。故腹脹。不舒則下焦之氣亦不化。故涇溲不利。肝主筋。筋無氣故足軟好臥而屈膝。脈環陰器。故陰縮腫。當所過脈不行。故胻內熱。蓋鬱則熱也。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手太陰為元氣之主。虛則不能治節而苦氣上逆。故虛滿而咳。虛滿者。上焦之滿。虛而無實也。滿則咳矣。善嘔沫者。其脈循中焦胃口。逆則精不能散。故嘔沫也。

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二經屬火。為神明之府。血脈之主。今俱厥逆則陰精無以承陽矣。陽獨亢則自焚。故心痛也。其系皆上挾喉。故痛引喉也。身熱者。血脈膹脹也。心為臟腑之大主。逆之則死。

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小腸經為心之下流。屬帶脈之間。其氣若逆則必使其經俱逆。小腸經主目之內外眥。故泣出。又皆入耳。故耳聾。從缺盆循頭。故項不可顧。小腸連睪丸屬脊。故腰不可俯仰。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痙。手陽明為胃之下流。手少陽為胃之孔道。其氣皆逆。必從其經上逆。大腸之脈。上頭貫項。三焦之脈。出缺盆上項。故皆發喉痹。嗌腫。痙。以致手臂肩背強直也。

有厥逆而為頭痛數噦不已者。以其人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以腦為主。故寒逆而沍於腦。今頭痛齒亦痛。是邪之逆於上也。故亦名厥逆。

有厥逆而病在太陰。盛在胃。頗在肺者。其為痛。死不治。太陰脈細如髮而身熱如炭。頭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一日數十溲。夫太陰脈微細如髮。而又一日數十溲。此臟氣不足。中氣不攝。溲便為之變也。乃熱留在胃。陽明方盛。見於人迎。身膺則如炭如烙。此為陽不入陰。

故盛在胃。惟陽不入陰。故太陰細微喘息氣逆。頗在肺也。欲瀉其邪。則陰虛於裡。欲補其虛。則陽實於外。所謂不表不里。陽證陰脈之類也。故死不可治。

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厥逆也。治之須並其氣而治之。腫痛滿脹。皆在上中二焦。此為陰並於陽。下逆於上。正所謂厥逆也。治之之法。不可灸。以有餘於上。灸之則以火濟火。陽極乘陰。陰不能支。當失聲為喑。亦不可石。以陽並上則下虛。刺之則陽氣去。上下俱虛。

神失其守。故必為狂。惟俟其既逆之後。其氣並而漸通。然後隨其盛衰而調之。庶可無偏絕之患也。

痹,內經曰。病在陽曰風。病在陰曰痹。故痹也者。風寒濕雜至。犯其經絡之陰。為合而痹。痹者閉也。三氣雜至。壅閉經絡。血氣不行。故名為痹。以風勝者為行痹。行痹者走注歷節疼痛之類也。寒氣勝者為痛痹。以寒凝氣聚壅而不行。痛不可忍。所謂痛風也。濕氣勝者為著痹。

重著不移。或頑木不仁。多發於肌肉。濕從土化也。然而三氣之合。有輕有重。故有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之異。其痛者。寒多則血脈凝滯。故必為痛。其不痛不仁者。痛久入深。營衛行澀。經絡時疏。則血氣衰少而滯逆亦少。故不痛。皮膚不榮。血氣不至故不仁。

其寒者。其人陽氣少而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其熱者。其人陽氣多而陰氣少。陽與病氣勝而陰不勝故熱。陽勝其陰而陰不能榮故燥。其逢濕之甚。與寒相感者。則陽少而陰盛。故多汗而濡也。而其不痛者。則又有五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而不伸。

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蓋筋皮肉血脈之間。得痹則氣緩。故雖痹而不得為痛也。是以凡痹之類。逢寒則筋攣如蟲縮。逢熱則弛縱筋緩也。然痹之所由成。其風寒濕三氣每各以時而遇。冬氣在骨。以冬遇為骨痹。春氣在筋。以春遇為筋痹。夏氣在脈。季夏氣在肌。秋氣在皮。

皆以主時之氣相遇而受。而皮肉筋骨脈又各有五臟之合。苟五者受而不去。則必內舍於其合。而五臟之痹起矣。

五臟痹者。皮肉筋骨脈。痹不已將復感於邪而內舍五臟。遂為五臟之痹。肺痹者。煩滿喘嘔。痹既入臟。則臟氣閉而不通。本氣不能升舉。肺職治節。痹則上焦不通而胃氣逆。故煩滿喘而嘔也。

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心合脈而痹入之則脈不通。不通則心氣鬱。故心下鼓暴。鼓暴則上氣而喘也。嗌乾善噫。以心脈起心中。上挾胃挾咽也。厥氣上則恐。心火衰而邪乘之。故神怯而恐也。

肝痹。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肝藏魂。血和則魂安。今肝痹則氣血兩衰。故魂不歸而多驚也。肝內熱而脾不淫精於肝。故渴而多飲。肝熱下乘膀胱。故數小便也。上為引如懷者。經絡有氣無血。故上下相引而血不得赴。若結於中而如有所懷也。

脾痹。四肢解惰。發咳嘔汁。上為大塞。又經曰、太陰有餘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四肢解惰。則肉痹之類也。脾痹者。本臟不足。不能散精。反上壅於肺。故發咳。上焦不通故嘔汁。甚則痞塞為大塞也。

腎痹。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善脹者。陽明之氣下行。腎為胃之關。痹氣在腎。腎氣不行。是陽明逆也。故善脹。腎為作強之官。痹則足攣而不能伸。故尻代踵。身僂而不能直。故脊代頭。

腸痹者。數飲而水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腸痹兼大小而言。二腸病痹。則下焦之氣熱鬱不化。故雖數飲而水不得出。水不出則本末俱病。故與中氣喘爭。其清濁不分。故時發飧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胞。膀胱之胞也。氣閉故按之內痛。水閉不行故蓄熱若沃湯。且小便澀也。太陽之脈。從巔絡腦。故上為清涕也。

凡七情過用。則亦能傷臟氣而為痹。不必三氣入舍於其合也。所以然者。陰氣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故氣不養而上逆喘息。則痹聚在肺。憂思過用。則痹聚在心心。不謹而遺熱陰莖以成淋。則痹聚在腎。用力不息而致乏竭。則痹聚在肝。營衛之氣不行以致肌絕。則痹聚在脾。

蓋七情過用。而淫氣能聚而為痹。以躁則消陰故也。其客於六腑者。亦以飲食居處為其病本。然後風寒中其俞而內應之。是以循其俞而各舍於其腑也。諸痹惟風勝者易已。寒濕留滯不已。亦益入內不易行也。入臟者死。真陰已傷也。留連筋骨脂而痛久邪深也。留皮膚者易已邪淺也。

十二經筋之病。支轉筋痛。皆曰痹者。緣其經筋在外。其病不及經隧之營氣。故臟腑亦無涉焉。此惟風寒濕三氣得以病之。故按為四季之痹以見其所感之由。然而三陰手足之筋。皆內結於胸腹肓膜之間。其為病則有異焉。如足少陰筋主癇瘛及痙。足厥陰之陰器不用與不起不收。

手厥陰之舌卷。手太陰之息賁脅急吐血。手少陰之伏梁吐膿血。雖屬筋痹病。而已動臟腑之氣矣。

諸痹不已。亦益入內而傷臟氣。然有三陰三陽應之。而為有餘不足者。有曰厥陰有餘病陰痹。不足病生熱痹。滑則病狐風疝。澀則少腹積氣。澀與滑者。其脈之現於其部。而知其有餘不足者也。厥陰位下焦而總諸筋。有餘則為陰痹者。不壅而不升。則邪郁陰分故病陰痹也。若不足則虛而生熱。

故病熱痹也。其脈見滑。是邪有餘也。病狐風疝。其疝如狐而數變如風也。疝在前陰少腹之間。肝氣鬱於此。正當其部。蓋即陰痹也。其脈見澀。為氣虛血滯。故邪氣留止而為積聚。亦所謂熱痹也。

少陰有餘。病皮痹。癮疹。不足病肺痹。滑則病肺風疝。澀則病積溲血。少陰為君火之氣。有餘則剋金。肺合皮故皮痹。癮疹不足。則不能溫金。故病肺痹。若脈滑則心火不勝水。邪使鬱而實於肺。故病肺風疝。風則肺動。疝則肺聚也。脈澀則為心血不足。火收於內而入胞絡與小腸。故病積與溲血也。

太陰有餘。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則病脾風疝。澀則病積心腹時痛。至陰為濕土之氣。位處中焦。邪入之而有餘。是濕壅於中。脾主肉。脾濕不運。故為肉痹。中風濕則陽明之火不能揚。故寒中。若不足則脾自受之。故成脾痹。蓋本氣窒而不行也。脈滑者水濕壅土。當為㿗腫重墜之病。亦病在濕也。脈澀者積而不運。滿於中州。故心腹時滿也。

陽明有餘。病脈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滑則病心風疝。澀則病積時善驚。陽明為燥金之氣。肺應之。而燥有餘則傷及血脈。故病脈痹。燥傷陰。則病內熱。故身熱。肺為心行脈者也。若不足則心脈反窒。故病心痹。脈滑者風燥合邪而傷肺傷血。將心氣抽掣而不得散。故病心風疝。澀則金揫斂而不舒。而脈為之不行。故病積善驚者。木侮金也。

太陽有餘。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痹。滑則病腎風疝。澀則善時巔疾。腎氣應太陽。太陽之氣有餘。則浸淫及骨。故為骨痹。水邪盛則作強之官弛。故身重。不足則本臟先受。故為腎痹。腎痹者。足緩脈緩而精不固也。滑脈見則太陽之風寒合邪。故病腎風疝也。澀則邪痹太陽經脈。當見有積而又善時巔疾也者。陽氣不通巔頂。故常風痛也。

少陽有餘。病筋痹脅滿。不足病肝痹。滑則病肝風疝。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相火之氣犯陰則肝受之。若邪有餘則火風傷筋。故筋痹。部在脅肋。故脅滿。不足是肝臟本虛。故成肝痹。肝痹者。肝氣鬱而血不榮筋之症也。脈滑為風熱合邪。故病肝風疝。淫氣聚筋而寒熱往來。抽掣相引者是也。澀則血滯故病積。肝主筋而開竅於目。故筋急目痛。

以上六氣犯陰犯陽之痹症也。人身陰陽。外應六氣。則六氣有時而內淫。亦因臟腑陰陽之有餘不足。而外邪得以留之。此於運氣之外。又有所留為陰陽之痹也。脈滑為邪氣有餘。故留滯為風疝。風謂其動。疝謂其聚也。澀為本氣不足。故不能勝邪而為積。疝與積。概指其聚。而積者非特前陰少腹之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