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二 (1)
卷之二 (1)
1. 卷之二
2. 脈法部
3. 脈原
脈為人之神、氣血之本,而見於營之行。營之行也,其根原有二。一出於中焦之穀神,化精液以輸肺,以治節施之隧道;故營血之能通流,實胃氣為之充澈。此脈之本於胃氣也。一起於太衝,而出少陰腎,下匯血海於厥陰,上發真陽於太陽;此太衝之精氣,能灌溉十二經,得與陽明胃之盛氣,同駐中焦,共為宗氣。故亦得與營,俱行十二經,而備五十營。脈至五十營,則先後天之氣合,而五臟之真備矣。以是上朝於肺,肺統行之;故曰氣口成寸,以決死生。決死生者,以氣口能顯胃氣形藏真,佔四時度六部。有諸中者,必形諸外,而無差忒。此脈之所以為人之神也。
內經論脈必自下而上推,始於季脅,以次附上,定其部位。自肘中曲池,量至神門,得一尺為尺;自尺至寸,得一寸為寸。其診先尺後寸,先陰後陽者,以人身陰陽,皆起於足下。五臟之氣,會於章門;章門在季脅之次。脈從三陰起足三陽而上之,先會於此。故內經詔人以脈必自下而上也。
至於診之精微,其占亦有二。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脈行六寸,常流無間。晝夜六時,而為五十營。此以流行者占之也。五十動不一代,乃為生人之太和。不及是者,為臟無氣,命曰狂生。狂生者,反太和也。左以候左,右以候右,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前以候前,後以候後;六部一定,候之不移,而以五臟為占。此以部位占之也。
原其然者,肺統元氣,為心血脈之相。非惟能朝百脈,亦能顯百脈。脈雖藉營氣之行而充滿之,而其所以能充滿者,皆肺神藏真之所渟泓。此其中之胎涵映澈,行者居者,各為充滿,非以一流行而盡之也。蓋其元神能常照百脈,為五臟鏡,以顯其純疵。故太淵一脈,五臟之全體俱現。是以上下左右可占,六部可診也。
然人之陰陽必奉天而應四峕;故春弦夏鉤秋毛冬石。雖六脈各為臟主,而有不得不聽令於時者。此由天人葆合,故人氣有不離如此也。乃人又有平生之診者。陰陽之稟,氣態各不同,則其脈亦異。如六陰六陽,以至老少肥瘦,脈必不一。善脈者,必先察其本元之候,其胃氣藏真,與四時之正反,老少之攸分,而後及其病脈。以茲四診,兼之望聞問,謂之七診,而脈之道得矣。
今世以左手為人迎,此出自難經,叔和祖之。不知人迎者,陽明胃之本,輸在結喉兩旁動脈者,是此六陽之所迎;古人以候六腑之陽,而察其盛衰。若以左之寸口當之,豈人迎之所候哉?趺陽者,乃穴之動脈,在足趺三寸之間,是胃脈之下行,復上與太衝之脈合。故得先後天並符之氣會合於此,為人之根蒂,死生之診,於是最切。故仲景法趺陽與少陰同診;一診先天,一診後天,每並取以決百病。今人廢之,此仲景所斥,為按手不及足之庸工也。
白話文:
脈原
脈象是人體精氣神的表現,是氣血的根本,反映了營氣的運行。營氣的運行有兩個根源:
其一,源於中焦(脾胃)的穀神(消化吸收功能),將食物精華轉化為精液,輸送到肺臟,通過肺臟的調節作用輸布全身,使營血得以通暢運行。這充盈的營血,其實是胃氣充盈的結果,所以脈象的根本在於胃氣。
其二,源於太衝穴(肝經),從少陰腎經輸出,向下匯聚於血海穴(脾經),向上發散真陽之氣於太陽經(膀胱經)。太衝穴的精氣能夠灌溉十二經脈,與陽明胃經的盛氣共同駐留在中焦,形成宗氣,因此也參與營氣的運行,遍布全身五十條營脈。當脈氣運行至五十條營脈時,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合而為一,五臟的精氣也達到飽滿狀態。然後上達肺臟,由肺臟統攝全身氣血的運行。所以說,寸口脈象(手腕內側脈搏)如同氣口,可以決定生死。決定生死,是因為寸口脈可以反映胃氣的盛衰、臟腑的虛實,以及四時節氣的變化和六腑的狀況。內在的變化必然反映在外在的脈象上,毫無差錯。這就是脈象能反映人體精氣神的根本原因。
《內經》論述診脈的方法,一定是從下往上推測,從季脅(腹部肋骨下緣)開始,依次向上,確定脈位的部位。從肘部曲池穴到神門穴的距離為一尺,從尺到寸的距離為一寸,診脈時先診尺脈後診寸脈,先診陰脈後診陽脈。這是因為人體的陰陽之氣都起源於足部,五臟的氣會合於章門穴(肝經),而章門穴位於季脅附近,脈象從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向上運行,首先會合於章門穴。所以《內經》強調診脈必須從下往上。
診脈的精微之處,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觀察呼吸的頻率和脈搏的跳動次數,呼氣時脈搏運行三寸,吸氣時脈搏運行三寸,一呼一吸脈搏運行六寸,周而復始,晝夜不停,形成五十條營脈的運行。這是從脈搏的運行速度來判斷。如果一分鐘脈搏跳動五十次,且跳動規律,則表示人體處於健康狀態;如果脈搏跳動次數不足,則表示臟腑氣虛,稱為「狂生」,是失去健康平衡狀態的表現。二是根據脈搏在不同部位的變化來判斷臟腑的病變,左邊診斷左邊,右邊診斷右邊,上部診斷上部,下部診斷下部,前面診斷前面,後面診斷後面,六個部位確定之後,判斷就不會改變,並以此判斷五臟的病變。這是從脈搏的部位來判斷。
脈象的根本原因是肺臟統攝元氣,調控心血脈的關係,不僅能統攝百脈,也能反映百脈的狀況。脈象雖然依賴營氣的運行而充盈,但它之所以能充盈,是因為肺臟藏真氣而調節氣血的運行,如同孕育胎兒的母體一樣,內在的精氣神充盈,外在的氣血循環則順暢。並非僅僅依靠氣血的流動就能解釋脈象的充盈。因為肺臟的元神能照察百脈,如同五臟的鏡子,能顯現臟腑的病理變化。所以,太淵穴(肺經)的脈象可以反映五臟的整體狀況,從而可以診斷上下左右、前後六個部位的病變。
然而,人體的陰陽之氣必須順應自然界的四時變化,所以春天脈象像弦,夏天像鉤,秋天像毛,冬天像石。雖然六脈各主一定的臟腑,但都必須遵循時令的變化。這是因為人體的氣血運行必須與自然界的變化相協調。此外,還需要考慮個人的體質差異,如陰陽的稟賦、氣血的盛衰、年齡、胖瘦等,都會影響脈象。
精通診脈的人,必須首先觀察人體的根本狀態,包括胃氣的盛衰、臟腑的虛實、四時之氣的變化、年齡的差異,然後再判斷病理的脈象,並結合望、聞、問、切四診,再加上脈診,稱為七診,才能全面了解人體的健康狀況。
現代人習慣用左手寸口診脈,這是出自《難經》,由皇甫謐所注。但他們不明白「人迎脈」是陽明胃經的本脈,位於喉結兩旁的動脈。這是六陽脈的迎氣之脈,古人用它來判斷六腑陽氣的盛衰。如果用左寸口脈代替人迎脈,豈能判斷六腑陽氣的盛衰?「趺陽脈」位於足背動脈,是胃經下行的支脈,向上與太衝脈相合,所以能反映先天和後天之氣的融合。它是人體的根本,診斷生死最為重要。因此,張仲景用趺陽脈和少陰脈一起診斷,一個診斷先天,一個診斷後天,常常一起使用來判斷百病。現代人廢棄了這種方法,這是張仲景所批判的「按手不及足的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