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內經博議》~ 卷之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4)

1. 風寒邪氣熱病第四

風。八風。得其正則無邪。唯不得其正。則為邪氣。而能中於人。然其中者。要各以四時之勝氣襲之。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而於所勝之入。則又必隨臟隨時而為病。以內氣不守。外疾得入也。故春氣病在頭。夏氣病在臟。在臟者心通夏氣。為諸臟之主。故病在臟。秋氣病在肩背。

白話文:

風氣分為八種。如果接觸到適當的風氣,不會生病。只有接觸到不適當的風氣,才會導致邪氣入侵人體。即使風邪入侵人體,也要依據不同的季節,由當令的旺氣來影響。所以春氣勝過長夏,長夏勝過冬氣。而針對被所勝的人來說,必然會隨著臟腑和季節產生不同的病症。這是因為人體內氣不固守,外來的病邪才能入侵。所以春天的風氣會導致頭部疾病,夏天的風氣會導致肺臟疾病。肺臟與夏氣相通,是主導其他臟腑的器官,所以夏天容易出現肺臟疾病。秋天的風氣會導致肩背疾病。

冬氣病在四肢。唯病在頭。故春善鼽衄。夏邪通心。故善病胸脅。長夏犯脾。土氣動擾。積風為寒。故善病洞泄。寒中。秋暑汗不出而風襲膚腠。故善病風瘧。冬寒邪犯四肢。故善病痹厥。原其然者。人身之精。真陰也。為元氣之本。唯冬能藏精。則根本內實。而邪不易犯。

白話文:

冬天,病症容易出現在四肢。只有頭部是例外。因此,春天容易流鼻血。夏天,邪氣會侵犯心臟。因此,容易出現胸痛、脅痛等症狀。初夏時節,脾氣受到侵犯。土氣會擾動。積存的風氣會轉化為寒氣。因此,容易出現洞泄和寒氣中傷的症狀。秋天,暑熱不退,汗液不出,風邪侵襲皮膚。因此,容易患風瘧疾。冬天,寒邪侵犯四肢。因此,容易出現痹證和厥證。究其原因,人體的精氣是真正的陰氣。它是元氣的根本。只有冬天才能藏精,這樣才能讓根基深厚,邪氣就不容易侵犯。

雖夏之暑邪。亦得汗出而邪不入矣。若冬不藏精。與夏暑汗不出。則兩失其疏泄閉藏之道。故春當病溫。秋必風瘧。所以隨時隨臟而病也。此則風邪所犯之由也。

白話文:

即使是在夏季酷熱的情況下,只要能出汗,邪氣就不會入侵。如果在冬季沒有儲藏好精氣,而且在夏季又汗出不足,那麼疏泄與閉藏這兩條調節機制都會失常。因此,春天容易患溫病,秋天必定會患風瘧。這是因為疾病會根據季節和臟腑的變化而發生。這正是風邪侵犯人體的原因。

風善行而數變。苟一襲於人。則所傷為病。變態不一。是以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病雖異名。皆風之變。為寒熱者。風藏皮層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又善行數變。俟腠理開則衛失守。而灑然寒。玄府閟則陽內壅而熱煩悶。此所以為寒熱也。

白話文:

風容易流動且變化多端。如果它一次入侵人體,就會造成各種疾病。變化的形式千變萬化,因此有的會表現為寒熱,有的表現為熱中,有的表現為寒中,有的表現為中風,有的表現為偏癱。雖然疾病名稱不同,但都是風邪變化的結果。

對於表現為寒熱的疾病,是因為風邪藏於皮膚層之間,無法向內傳達,也無法向外散發。同時,風邪善於流動和變化,一旦皮膚腠理打開,衛氣就會失去防護,於是不由自主地感到寒冷。而玄府閉塞,陽氣內鬱,就會導致熱煩悶。這就是寒熱病的成因。

其寒則能衰飲食。其熱則能消肌肉。至使怢慓不食。此寒熱交作之劇也。其為寒中熱中者。風與陽明入胃。胃居中焦。其脈上行至目眥內。其人肥則邪不得出。留為熱中。而目黃。其人瘦則外泄而寒。為寒中。而泣出也。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行分肉之間。與衛相干。

白話文:

寒邪侵襲,會損傷食慾。熱邪侵襲,會消耗肌肉。導致精神恍惚,無法進食。這就是寒熱交作的嚴重後果。

如果是寒邪在體內,熱邪在外。這是因為風邪和陽明之氣(熱氣)入侵胃部。胃位於中焦(上腹部),其經脈向上行至眼睛內側。如果一個人肥胖,邪氣無法排出,就會停留在體內形成熱中,導致眼睛發黃。如果一個人瘦弱,邪氣就會外泄,形成寒中,導致流淚。

風氣與太陽之氣(熱氣)一同入侵,在各個經脈之間流動。它們散佈在肌肉之間,與衛氣(抵抗外邪的正氣)相互作用。

故能使肌肉憤䐜而有瘍。若氣凝不行。則又能能使肉有不仁也。至夫癘者。營氣熱胕。其氣不清。故能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則風之入深矣。若風中五臟六腑之俞。則亦各入其門戶。故隨俞之左右。而偏中之則為偏風。循風府而上入腦戶。

白話文:

因此能使肌肉腫脹發炎而出現膿瘍。如果氣血凝滯不通,則還能使肌肉失去知覺。至於惡性潰瘍,是營氣發熱,其氣血混濁不清,因此能使鼻柱腐爛,面色蒼白,皮膚潰爛。風寒侵襲經脈而不去,稱為惡風,說明風邪入侵較深。如果風邪侵襲五臟六腑的俞穴,則也會分別進入其臟腑的門戶。因此根據俞穴的左右而偏向一側的中風,稱為偏風。沿著風府穴向上進入腦戶。

則為腦風入於眼系則為目風。酒飲後玄府易開而中之。汗漏不止則為漏風。入房汗出。內耗春精。而中之則為內風。新沐而中之則為首風。風不外散。傳變而入。則為腸風。熱則下血。寒則飧泄。在腠理而汗泄不止。亦為泄風自循風府。至此凡七種。所以明其成為風也。

白話文:

若腦中風氣進入眼部,就會變成眼中風。飲酒後玄府(身體深處)容易打開,風氣就會入侵。汗水流個不停,就是漏風。性交後出汗、耗損陽氣,風氣乘虛而入,就會變成內風。剛洗完頭就受風,就會變成頭風。風氣無法從體外排出,轉變進入體內,就會變成腸胃風。腸胃風熱,就會血便;寒,就會拉肚子。風氣在皮膚腠理中,汗水不斷流出也不會停止,這也是泄風。從風府(頸後風穴)一路循行,由此形成七種風病。所以明白這些風病形成的原因,才能明確區分它們。

風入五臟。變為諸症。其受病形狀各有不同。肺受風之狀。多汗惡風而色皏然白。凡傷風必惡風其多汗者。風開腠理。凡風入而傷。皆皏然微白貌。肺色也。肺變動為咳。為風所迫。必短氣。晝日差。暮則甚。晝猶與衛氣相和。暮則與陰入內。故甚也。其診在眉上色白。心受風狀。

白話文:

風入侵五臟,導致各種疾病。不同的臟腑受風的表現也不同。

肺受風的表現:出汗多、怕風、面色蒼白。凡是傷風都會怕風,出汗多是因為風打開了皮毛的間隙。所有因風而受傷的,都會呈現出蒼白的面色,這是肺部的顏色。肺受風後會引起咳嗽。由於受到風的壓迫,必然會氣短。白天症狀較輕,傍晚症狀加重。白天肺氣還能與衛氣相協調,傍晚則與陰氣一起進入內部,所以症狀加重。診斷這種病症的方法是觀察眉上部位是否有蒼白的顏色。

心受風的表現:

則多汗惡風。焦絕善怒。赤色。蓋風木心火相薄。木與火交熾。神志潰亂。故或為善怒。赫赤甚。則言不可快。心病則舌本強也。心和則能知味。故診在口。肝受風狀。則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肝為風而風反勝之。則內氣不勝。故善悲。動其本氣。故又善怒。

白話文:

如果出現過度出汗和怕風的情況,焦躁易怒,臉色發紅。這是因為風木屬性和心火屬性相互影響,木屬性和火屬性相互交織,導致神志混亂。所以才會容易動怒,氣色發紅。如果更加嚴重,說話也變得急促,說明心臟出了問題,舌頭底部會發硬。心臟健康才能正常感知味道。因此,診斷時需要觀察口腔。如果肝臟受風影響,就會出現過度出汗、怕風、容易悲傷、臉色微青、喉嚨乾燥、易怒的症狀。肝屬風,但風反過來壓制肝,導致內氣不足。所以容易悲傷。而觸動肝臟的本質,又會導致容易動怒。

時憎女子者陰器強則好色。病則妒。陰也。目乃為肝之官。故診在目下。脾受風狀。則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脾為風木所克也。色微黃。黃為土也。不嗜食。風勝則土疏不能化也。鼻為面主。故以此診之。腎受風狀。則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蓋邪入則腎挾水氣上升。

白話文:

所以面部浮腫。在背部區域所以背部疼痛不能直立。面色赤黃。腎精不足。手足彎曲伸縮不利。腎氣受損。診斷在肌肉表面。水液挾帶風氣運行。又侵襲脾土。因此,五臟受風不同。所以疾病表現各異。而諸多症狀中還有與眾不同的。頭部受風的表現。頭面多汗。怕風。風邪從前天進入,第二天病情加重。頭痛時不能外出。在內至第二天之後症狀會有所減輕。因為在沐髮淋浴中受風者。風邪就會侵襲頭面。 故面浮腫。在其部故脊痛不能正立。色炲。腎枯也。隱曲不利。腎氣傷也。診在肌上。水挾風行。又乘土也。此五臟受風不同。而病由以異也。而諸症又有異焉者。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次日則少愈。蓋因沐中風者。則中於頭面。

故多汗惡風。首風止作無時。故凡於風氣將發先一日而必甚。頭痛以陽性先而且速也。先至必先衰。故次日則少愈。漏風之狀。常多汗。不可單衣。食則汗出。蓋風邪挾酒則陽氣散越故多汗。陽勝則身熱惡寒。故不可單衣。食長陽氣。故食則多汗。甚則陽獨盛於上。故喘息汗出不止。

白話文:

因此,易出汗且怕吹風。一旦吹風,症狀便會立即發作,無法預測固定的時間。所以,凡是風氣即將發作的前一天,症狀必定會加重。頭痛是因為陽氣先發作,而且來勢兇猛。先發作的症狀必定先減輕。因此,到了第二天症狀就會稍微緩解。漏風的症狀,通常會多汗。不能穿單衣。進食後就會出汗。這是因為風邪夾雜酒氣,陽氣就會外散,所以會多汗。陽氣過剩就會身體發熱怕冷。所以不能穿單衣。進食會增長陽氣,因此進食後就會多汗。嚴重時,陽氣獨盛於上半身,所以會氣喘、出汗不止。

故衣濡。陽盛陰虛。故口乾善渴。身不能勞也。泄風之狀。多汗泄衣。口乾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蓋表既不固。而汗出如潰。則津涸故口乾液涸。血虛故不能勞事而身盡痛。且汗多亡陽。故令人寒也。此風之所部。而受病不同也。

白話文:

因此衣服被汗水浸濕。陽氣旺盛而陰氣虛弱。所以口乾而容易口渴。身體不能勞累。出汗過多的情況。多汗會浸濕衣服。口乾而不能從事工作。身體到處痠痛。那就是寒氣。因為身體表面的保護功能不強固。而汗水像潰口一樣流出來。於是津液耗盡所以口乾液體枯竭。氣血虛弱所以不能從事工作而身體到處痠痛。而且汗流太多會耗損陽氣。所以會讓人感到寒冷。這些都是風邪影響導致的。而產生的病狀也不相同。

風為百病之長。其中於人也。治必當早。遲則傳入不已以至於死。蓋其所以傳者。皆不早治者也。當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是時當以汗發之而已。即或痹不仁腫痛。亦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遂入舍於肺。以風寒自表入里。必先於肺也。風寒閉於此而不行。

白話文:

風氣是最容易導致百病的。風氣在人體內部,治療一定要趁早。如果拖延治療,風氣就會不斷傳播,最後導致死亡。風氣之所以會傳播,都是因為沒有及早治療。

當風寒侵襲人體時,會使人汗毛倒豎,皮膚閉塞,發熱。此時應發汗治療。即使出現麻痺、沒有知覺、腫痛等症狀,也可以用熱敷、針灸等方法治療。如果不及時治療,風寒就會進入肺部。風寒從體表進入體內,一定會先侵襲肺部。風寒閉塞在肺部,無法運行。

名肺痹。發咳。上氣者。變之為咳而喘急也。此尚在可發之時。弗治。即傳之於肝。從所克也。亦曰肝痹。以肝氣厥而上逆。故脅痛且厥。而犯胃故出食。可按若刺。是可治也。弗治。再傳之脾。為肝木乘土。風熱入脾。病名脾痹。其在內則中熱煩心。在外則肌體出黃。然尚可按可藥可浴。

白話文:

稱為肺痹。出現咳嗽、胸悶氣喘的症狀。這個時候還處於可治療的階段。若不治療,就會傳染到肝臟,這是因為肝臟被肺剋制。也稱為肝痹,因為肝氣逆而上行,所以會出現脅痛和厥症。又因為影響到胃,所以會吐出食物。此時可以按摩或針灸,是可以治療的。若不治療,再傳染到脾臟,這是因為肝木剋制脾土。風熱進入脾臟,疾病稱為脾痹。在體內則出現發熱煩躁,在體外則會出現皮膚發黃。但此時還是可以按摩、服藥、沐浴來治療的。

以解表與里之風熱也。弗治。脾又傳之腎。名曰疝瘕。疝瘕聚氣而痛之。名少腹冤熱而痛出白。冤熱。煩熱也。邪聚下焦。溲出白濁。以熱結不散。虧蝕真陰。如蟲之吸血。故名曰蠱。然此猶可及治也。弗治。腎傳之心則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心主血脈。心病則血燥。故筋脈相引。

手足攣掣。是以瘛名。邪氣至心。其病已極。使天千一周。則五臟之氣皆息。故死。此病之次也。

白話文:

主要解表和體內風熱之症。如果不及時治療,脾臟會將病邪傳給腎臟。這時就稱為疝瘕。疝瘕會聚積氣體而疼痛。小腹有熱痛感,並且排出白色分泌物。所謂「冤熱」,就是體內有熱邪。邪氣聚集在小腹部,尿液排出時會混濁發白。因為熱邪凝聚不散,損耗了體內的陰液,就像蟲子吸食人的精血一樣,所以稱為「蠱」。但此時仍可及時治療。如果不治療,腎臟會將病邪傳給心臟,筋脈就會相互牽引而緊張。這種病症稱為瘛。心臟主導血脈,心臟有病,血液就會乾燥。因此筋脈會相互牽引。

有病痝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此病在腎。名為腎風。如有水狀。謂痝然浮腫。似水而非也。脈大者。陰虛也。脈緊者。寒氣也。身無痛。形不瘦者。邪氣不藏。不在表也。腎邪反克於脾。故不能食。腎既克脾。勢必至犯心。犯心則神氣失守。故善驚。驚而心氣痿弱。不能復。是水火俱困矣。故死也。

白話文:

患有水腫狀的疾病。檢查脈搏,發現又大又緊。身體沒有疼痛,體型沒有消瘦,但不能進食或只能少量進食。這種病在腎臟,稱為「腎風」。

所謂「水腫狀」,就是浮腫虛脹,看起來像水但又不是水。脈搏大,表示陰氣虛弱。脈搏緊,表示寒氣存在。身體沒有疼痛,體型沒有消瘦,說明邪氣沒有停留於體表。

腎臟的邪氣會反制脾臟,所以無法進食。腎臟剋制脾臟,必然會影響心臟。心臟受影響,就會導致神氣失守,因此容易受到驚嚇。受到驚嚇導致心氣虛弱,無法恢復。這時水和火都受到壓制,所以會死亡。

有內傷而適與風邪會。因加而發者。不離屏蔽而病。此皆常有所傷也。或傷濕而留於分肉血脈。或墮恐惡血。留而不去。或卒然喜怒不節。則氣有所逆。或飲食失宜。則內有所傷。或寒溫不時。致腠理閉而衛氣不通。其開而冒露於風寒。則邪在前。風寒繼之。二者相值。則血氣凝結。

故為寒痹。其或有因熱而汗出受風者。雖非外感之賊風。而邪氣因加而發。亦所謂合邪也。

白話文:

如果本來就有內傷,又恰好遇到風邪侵襲,互相作用而發病,就會得病卻沒有明顯的病因。這些都是因為以前就有了傷損。有的可能是受傷後濕氣殘留,滯留在肌肉血管中;有的可能是曾經跌傷或受過瘀血,殘留不去;有的可能是突然喜怒無常,導致氣機逆亂;有的可能是飲食失宜,損傷內臟;有的可能是寒熱交替,導致腠理阻塞,衛氣不通。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接觸風寒,邪氣就會趁虛而入,風寒緊隨其後,兩者相遇,就造成血氣凝固。

邪氣傷人。各有所入。要歸於三部。三部之風。各不同。或起於陰。或起於陽。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於陰。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至於淫佚不可勝數。然受病之始。只此三部。故風雨寒暑。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兩虛相得。乃客其形。是以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上下中分為三員。

白話文:

病邪侵犯人體,各有不同的途徑。但歸根結底可分為三種類型。三種類型的風邪,特徵也不同。有的起源於身體陰部,有的起源於陽部。喜怒不節就會損傷臟腑。臟腑受損,病就會從身體陰部開始。寒濕侵襲虛弱之處,病就會從下半身開始。風邪和雨邪侵襲虛弱之處,病就會從上半身開始。至於縱慾過度,難以盡述。然而,疾病發生的初期,只會從這三種類型中產生。因此,風雨寒暑等邪氣,不能直接侵犯人體。當身體出現兩個部位同時虛弱,才會讓病邪有機可乘。所以病氣有固定的寄居處,根據其所在部位而命名。人體上下中分為三個部位。

寒,按內經風門所述病機。委曲詳盡。理宜復有寒門以悉病源。今書止存熱病一章。且以為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以為類傷寒。則知前此有正傷寒可知。緣其所失三卷。與奇恆六十首者。並失之。後人見仲景法與熱病不合。而所以治寒者。亦不止傳經。蓋仲景時必見全書。而叔和不察。

白話文:

「寒」證,根據《內經》風門所論述的病理機制,描述得委婉而詳盡。本應再有「寒門」一篇,才能全面闡述此病的病源。但現存的《傷寒論》僅剩有「熱病」一卷。而且,認為所謂「熱病」,都是與傷寒相類的病症。既然認為類似傷寒,那麼就可推知在此之前一定有論述正傷寒的篇章。由於前三卷遺失,與《奇恆六十首》一起失傳了。後人看到仲景的治療方法與熱病不符,而用於治療寒證的方法,也不僅限於傳經。看來仲景當時一定見過《傷寒論》的完整版本,而叔和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遂以熱病條冠仲景傷寒之首。而以傳經之法。混亂諸條。由今於本經散見者。有曰氣盛身寒。得之傷寒。風邪篇曰。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此豈在傳經之例。寧謂風然而寒獨不然歟。仲景曰。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

白話文:

因此用熱病條文作為仲景傷寒論的首篇。而用傳經的方法,混淆了各條文。從現在來看,散見於本經的條文,有說「氣盛身寒,因傷寒得病」。《風邪篇》中說:「風邪侵襲面部,則影響陽明經;侵襲項部,則影響太陽經;侵襲頰部,則影響少陽經。」這難道在傳經的規律之中嗎?難道能說只有風邪的時候才會寒冷嗎?仲景說:「太陽病有的已經發熱,有的還沒有發熱。但必定惡寒、身體疼痛、噁心嘔吐。」

脈亦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此與氣盛身寒。得之傷寒合符。寒為陰邪。故不能即熱。寒令氣逆。故體痛嘔吐以營中寒。故脈陰陽俱緊也。又曰。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觀此則奈何以熱病一條冠傷寒哉。叔和不能述仲景而以己意亂其文。

引此條以壓之。使後人不知內經之文亡。而仲景補之之妙。豈非千載之罪人乎。

白話文:

"脈象既有陰性也有陽性的緊張,我們稱之為傷寒。這與身體有熱卻感到寒冷的情況相符合。寒屬陰邪,因此不會立即引發熱症狀。寒氣使得氣流逆轉,所以會出現身體疼痛、嘔吐等症狀,這是因為體內寒氣導致的,所以脈象同時表現出陰性和陽性的緊張。另外,有一種說法是,如果一天內太陽經受到影響,脈象若平靜,表示病症沒有擴散。如果兩到三天內陽明經和少陽經沒有出現病症跡象,表示病症沒有擴散。從這些描述來看,為什麼會把熱病當作傷寒的標題呢?叔和無法正確地傳達仲景的思想,反而用自己理解改變了原文,這不是一個千年的罪過嗎?"

熱,熱病一門。帝問以為傷寒之類。其非謂傷寒止於熱病。特帝以熱起見而問傷寒之變熱者耳。蓋六日遍六經者。熱之勢盛而易於入經者也。熱病不止傷寒。而以傷寒為重。故首舉六經傳變之條。然傷寒變熱為有陽氣。熱雖盛不死。此見傷寒之未變熱者。陰寒慘毒不可言無事。

白話文:

熱病是一個重要的類別。皇帝問道,是不是跟傷寒之類的病有關?

其實這並不是說傷寒就只會表現為熱病。而是皇帝看到熱的症狀,所以詢問傷寒變化為熱病的情況。

一般來說,六日內熱邪傳遍六經,說明熱邪勢力強盛,容易侵入經絡。

熱病不只包括傷寒,但以傷寒為最嚴重。所以文章開頭就提到了六經傳變的條目。

不過,傷寒變化為熱病時,表示體內還有陽氣。雖然熱勢很強,但不會致命。這說明傷寒還沒變化為熱病時,陰寒邪氣很毒,病情非常嚴重。

況兩感於寒則表裡陰陽俱受哉。後人又有言兩感不死而可以有治法者。以此人內傷極重。適與外感寒會故如是耳。然亦危矣。若真兩感則必無治法也。

白話文:

此外,如果同時受寒邪和陰邪影響,那麼身體表裡、陰陽兩方面都會受到傷害。後人還說,如果同時受兩邪侵襲,而不致於死亡,那麼還是有治療方法的。這是因為這種情況是患者內傷極為嚴重,正好與外感寒邪相會,所以才會這樣。不過,這種情況也很危險。如果真的同時受到兩邪侵襲,那麼就一定沒有治療的方法了。

有熱勝而陰虛。正氣虛不能勝熱者。病亦死。內經曰。有病溫。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陰氣不守而陽邪入之。則陰已散越。故曰陰陽交。又有汗出復熱不能食。脈躁盛狂言。此亦死。蓋汗生於精。精生於穀。令邪氣爭而得汗。

白話文:

當身體熱氣過剩導致陰氣虛弱時,正氣虛弱無法壓制熱氣,病也會死亡。《內經》說:有發熱的疾病,出汗後又再次發熱,且脈搏快速而急促,出汗並未減輕,胡言亂語且無法進食。這種病稱為「陰陽交」,也就是陰陽交錯,會導致死亡。陰氣無法固守,陽邪入侵,導致陰氣已經散亂,所以稱之為「陰陽交」。如果還伴有出汗後再次發熱、不能進食、脈搏急促、狂言等症狀,也是致死的徵兆。因為汗水來自於精,精來自於食物,讓邪氣與正氣爭奪,導致出汗。

是精勝也。精勝當能食而不復熱。乃輒復熱者。邪勝也。邪勝不能食。是精無裨也。如是而脈躁盛。狂言。脈不勝病。故躁盛。失言故狂言。所謂見三死而不見一生。何以生耶。

白話文:

這是精氣戰勝邪氣的表現。精氣戰勝邪氣時,應該有食慾,不再發熱。現在出現又發熱的情況,是邪氣戰勝精氣的表現。邪氣戰勝精氣時,沒有食慾。這是因為精氣起不到作用了。這樣脈象急促有力,說話胡言亂語。脈象不能抵禦病情,所以脈象急促有力。胡言亂語是神志失常的表現。這就是所謂的看到三個死人,也沒看到一個活人。怎麼會好轉呢?

熱病其脈色相勝。見真陰不守。病若兩感者亦必死。為其無內也。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交。其榮顴者。太陽熱。赤色當見於顴。而榮未交。以傷衛而未及於營。其時若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蓋其所以然者。太陽之脈浮。厥陰之脈弦而細。以病言。太陽為頭痛腰脊強。

白話文:

發高燒時,脈搏和麪部氣色的強弱相互影響。若發現真陰無法固守,病情嚴重。如果病症合併感染,也一定會死亡。這是因為人體內部機能虛弱。

太陽經脈的氣色表現為顴骨紅潤。這是發熱的表現。氣色尚未擴散。如果只見到顴骨紅潤,表明太陽經熱盛,赤色應該出現在顴骨上。但氣色未擴散,是因為損傷了衛氣,尚未影響到營氣。

此時,如果太陽經脈和厥陰經脈的氣色同時出現,則患者將在三天內死亡。這是因為,太陽經脈浮於體表,而厥陰經脈脈象弦細。從病情來看,太陽經脈主宰頭部疼痛和腰脊強直。

厥陰為煩滿囊縮。今以太陽熱病。與厥陰爭見。此為陰陽俱病。夫六經熱病之序。始太陽。終厥陰。今始終爭見。故當不及期而死。

白話文:

厥陰經的病症是煩躁、小便不利。現在因為太陽經的熱病,而與厥陰經同時發病。這種情況就是陰陽兩經同時生病。通常來說,六經熱病的順序是從太陽經開始,到厥陰經結束。但是現在太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發病,所以發病的時間會比預期早,病情也會比較嚴重。

熱病。內連腎。外見少陽之脈色。少陽之脈色。榮顴頰前。此熱病也。榮未交。可得汗而已。若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熱病連腎。本經連腎也。其熱之脈色榮頰前。是少陽外見。汗之可已。而獨與少陰脈爭見。夫少陽之脈弦。少陰之脈沉微。與上條皆所謂陽病見陰脈也。

白話文:

發燒的病症,會內連腎髒。外表上會出現少陽經的脈象特徵。少陽經的脈象特徵是,面頰發紅。這是發燒的症狀。如果臉色發紅還沒有擴散到其他部位,那麼只要出汗就可以治癒。

但是如果少陽經的脈象與少陰經的脈象同時出現,那麼患者將在三天之內死亡。發燒會連累腎髒,這是本經記載的症狀。發燒時的脈象特徵是面頰發紅,這是少陽經的外在表現。只要發汗就可以治癒。

然而,如果少陰經的脈象也同時出現,那就麻煩了。少陽經的脈象是弦脈,少陰經的脈象是沉微脈。這與前面所說的陽病出現陰脈的症狀是一樣的。

厥陰作晦明。少陰主裡。二陰為陰之根柢。兩陰脈見於熱病。則真陰絕矣。真陰絕則不待行其經盡之三日者。半期也。

白話文:

厥陰(足厥陰肝經)會導致昏暗不明。少陰(足少陰腎經)負責內部。兩條陰經是陰的根本。兩條陰經在熱病中顯現,那麼真正的陰液就已經斷絕了。真正的陰液一斷絕,不需要等到病程的三天,就會在半個月內死去。

五臟熱病。在經不已而犯及臟。則臟病見。臟病見遂有死期。如肝熱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厥陰之熱。起於下焦。故小便先黃。上逆於腹。故必致腹痛筋弛。故多臥。火生於木。故身熱。此厥陰之在經者也。不已則邪入於臟。於是邪正相勝而爭。氣爭於肝則肝氣亂。故狂言而驚。

白話文:

五臟熱病。如果在經脈上治療不及時,侵犯到臟腑,就會出現臟腑疾病。一旦臟腑疾病出現,就有死亡風險。

例如肝熱病。初期症狀是小便先發黃、腹痛、經常臥牀、身體發熱。這是因為厥陰經的熱氣始於下焦,所以小便先發黃。熱氣上逆到腹部,所以一定會導致腹痛、筋骨鬆弛,所以經常臥牀。肝屬木,火生於木,所以身體發熱。

這些都是厥陰經在經脈上的病症。如果不及時治療,邪氣就會進入臟腑。此時,邪氣和正氣互相對抗。如果氣血在肝臟爭鬥,就會導致肝氣混亂,所以會胡言亂語和發驚。

以肝病主驚駭也。肝脈布脅。故脅滿痛。熱極陽勝而淫於四末。故手足躁擾。其邪乘土犯胃。則胃不和而臥不安。此則肝病甚矣。庚辛死者。邪進而勝正敗於克也。

白話文:

肝臟機能異常會導致驚悸。肝臟的經脈分佈在兩側脅部,所以脅部會脹痛。體內過於燥熱,陽氣盛極而流竄到四肢末梢,因此手腳會躁動不安。邪氣入侵脾胃,導致脾胃不調,無法安穩入眠。這表示肝臟機能已經非常嚴重。如果在庚辛日死亡,表示邪氣入侵過於強盛,導致正氣衰弱,無法抵抗邪氣而死亡。

心熱病。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夫心主血脈。心為血養則不熱。不熱則心脈恬和而得下交於足三陰。今心氣熱則火獨上炎。其下行於陰之脈皆逆而上。故下虛而生脈痿。凡四肢關節之處。其樞杻折而不能提挈。足脛縱緩而不能任地也。

白話文:

心火亢盛的疾病。會導致脈絡在下游虛弱而向上偏移。而上游的脈絡會虛弱。虛弱就會產生脈痿。身體的關節樞紐斷裂,小腿鬆弛而無法支撐身體。心臟主導血脈。心臟得到血液滋養就不會燥熱。不燥熱,心脈就會平和,並能與足三陰經相通。現在心氣過熱,火氣單純向上灼燒。原本在下游流動的陰脈,全都逆流而上。所以下游脈絡虛弱而出現脈痿。所有四肢關節的地方,其樞紐斷裂而無法提起和承載。小腿鬆弛而無法支撐身體。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脾熱。熱必上行。令陽明經之在頭面者必先病。此頭重頰痛也。煩心者。脾熱及胃及心也。顏青者。木邪勝而見侵於陽明之部也。脾燥不運。則胃亦不和。故欲嘔。身熱者。一身之肌肉熱也。熱至此。則熱淫所勝而乘腎。故熱爭則腰痛不可俯仰。

腹滿泄者。土壅故滿。協熱故泄。兩頷痛者。陽明絡也。若逆甚。甲乙死。

白話文:

患有脾熱症的人,一開始會出現頭重、臉頰痛的症狀。接著會煩躁不安、臉色發青、有想吐的感覺。身體發熱,由於脾熱會向上走,因此陽明經循行於頭面部的部位必定會先出現病症,這也就是頭重和臉頰痛的原因。煩躁不安是因為脾熱影響到了胃和心。臉色發青是因為木邪過盛,侵犯了陽明經的部位。脾氣乾燥運作失常,連帶使得胃也不協調,所以會有想吐的感覺。身體發熱是指全身的肌肉發熱。熱邪蔓延到這個階段,會侵犯到腎臟,導致熱邪爭奪,出現腰痛並且無法彎腰或仰頭。

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肺主皮毛。熱則畏寒。故起毫毛。惡風寒。肺絡胃。中焦熱入胃。故舌黃。身熱。至熱甚而與臟氣爭。則氣逆喘咳。痛走膺背。且不得太息。頭痛不堪。蓋喘逆在肺。則肺氣不得下行。而三陽俱壅於上。故痛苦不堪也。又汗出而寒者。以熱邪在肺。皮毛不斂也。

白話文:

患有肺熱病的人:

  • 初期:發作前感到惡寒。
  • 起雞皮疙瘩。
  • 怕冷。
  • 舌頭發黃。
  • 身體發熱。

肺主皮毛,熱盛則畏寒,所以起雞皮疙瘩、怕冷。肺與胃相連,中焦的熱氣會傳入胃部,因此舌頭發黃,身體發熱。熱氣嚴重時會與臟氣相爭,導致氣喘、咳嗽,胸背疼痛,而且無法自由呼吸,頭痛難忍。因為氣喘發生在肺部,肺氣無法下降,導致三陽經氣都壅塞在上半身,所以會感到極度痛苦。

此外,汗出而畏寒是因為熱邪存在於肺部,導致皮毛不能閉合。

腎熱病者。先腰痛胻痠。苦渴欲飲。身熱。熱至於腎。其熱深矣。水失其職。必先見其部。腰與胻。腎部也。無水故腰痛胻痠。熱而虛則必引水自救。故苦渴欲飲。身熱陰鑠而營熱也。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痠。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頭痛員員澹澹然。戊己死。蓋熱爭則外及於表之太陽。

白話文:

腎熱病患者。初期會出現腰痛、臀部痠痛。感到口渴想喝水。身體發熱。熱氣到達腎臟。這說明熱氣很深了。水喪失了滋潤作用。症狀一定會首先出現在它所在部位。腰和臀部。就是腎臟所在部位。沒有水所以腰痛臀部痠痛。熱而且虛弱,會自動引水來救助自己。所以口渴想喝水。身體發熱是因為陰液虧損,而營養物質消耗所致。熱氣爭奪營養則後頸疼痛、僵硬。臀部又冷又痠痛。腳底發熱。不想說話。如果病情惡化,則會出現頭痛,頭部感覺沉重,恍恍惚惚。太陽穴處會痛。這是因為熱氣爭奪營養,影響到了身體表面的太陽經絡。

故項強痛。內甚於里之少陰。故胻寒且痠。此痠復加以寒者。陰無氣以充也。足下熱者。熱起湧泉。水空之候也。不欲言者。丹田之氣不贍也。員員澹澹。無所依薄之貌。陰虛無氣。傷及心神也。

白話文:

因此後腦疼痛劇烈。身體內部比外表的少陰更加嚴重,所以小腿後側冰冷且痠痛。痠痛又合併寒冷,是因為陰虛沒有氣血充盈。腳底發熱,是因為熱氣從湧泉穴往上衝,表示水虧虛。不願意說話,是因為丹田之氣不足。眼神恍惚、精神萎靡,沒有依託的樣子。這是陰虛無氣,傷及心神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