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0)
1. 沖病論
衝脈為病,逆氣而裡急,上衝。作躁熱、咳吐、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衝胸腋,咽燥、面翕然熱如醉。下流陰股,小便難持。暑月病甚,則傳腎肝為痿厥,四肢如火,或如冰。心煩,寒氣客脈不通,氣因喘動,應手起關元,隨腹直上,疝瘕遺溺,脅肢滿煩,女子絕孕。運氣在上下左右,不可發汗與下。
衝脈病凡數條,散見諸篇,及仲景書。合而觀之,衝脈既為十二經之海,而下為血海,又與督脈為十二經之道路,及與任脈陽明會於氣衝,則舉一身督任二脈皆沖也。要其主血海,是以為先天精氣之主,能上灌諸陽,下滲諸陰,以至足胕。故其治常在血海,唯其陰陽調和,而精氣充足。
則陽和之精自升,運於一身之間,若稍有不調,即本根不茂,必逆而上僭。其為上僭有二,陰不足者火逆,火逆則咳吐躁熱,上搶心眩僕,四肢如火,心煩恍惚狂癡;陽不足者寒逆,寒逆則少腹痛,中滿暴脹,瘕疝遺溺,脅支滿煩,女子絕孕。而其脈之來也,若火逆則陰陽俱盛,
兩手浮之俱有陽,沉之俱有陰;氣逆則脈來中央實堅勁,至關尺寸俱牢,直上直下,證見胸中寒疝。大約皆沖之病,則見此等脈也。而仲景云,動氣在左右上下,俱不可發汗與下。發汗與下,右則犯肺,於上則氣躁而逆,故衄渴苦煩氣喘,飲水即吐;於下則精竭而不止,故頭眩咽燥,
鼻乾心悸;左則犯肝,於上則傷血,而引肝上逆,故頭眩,筋惕肉瞤,難治;於下則傷氣,腹裡拘急不止,動氣反劇,雖有熱而欲卷。上則犯心,汗之則氣上衝在心端,下之則掌握熱煩汗泄,欲水自灌,蓋汗下則心液泄,故如是也。下則犯腎,故汗之而寒起,且無汗大煩,骨節疼頭痛,
目眩惡寒,吐谷,太陽虛也;下之而氣竭,上下兩隔,則腹滿卒起,頭運清穀,心下痞堅,亦少陰氣不足且厥也。所以然者,沖治血海,治在臍之左右上下。大約沖氣不足,則陰精虛,陰精虛則陽氣竭。其可發汗與下乎。然其氣起少陰,發於厥陰,若三陰之開闔失職,則本源之真水真火兩虛,
而為患種種,必犯於沖,則又不止痿厥二證為沖之致然矣。
白話文:
沖病論
衝脈生病,是因為氣逆而急迫向上衝擊,表現為煩躁、發熱、咳嗽、嘔吐,手腳厥冷。氣從下腹部向上衝擊到胸部和腋下,咽喉乾燥,臉部發熱,如同醉酒一般。氣血下流到陰部,小便失禁。夏季病情加重,則會傳到腎臟和肝臟,導致痿厥(肌肉萎縮和厥冷),四肢忽冷忽熱,或像火燒,或像冰凍,心煩意亂,寒氣阻滯脈絡不通,氣喘吁吁,按壓關元穴(位於肚臍下三寸)會有反應,氣感直向上腹部延伸。疝氣、腹部腫塊、尿失禁、脅肋部脹滿、心煩意亂,女子則不孕。氣機在上下左右運行,不可發汗或瀉下。
衝脈的病症散見於多篇醫書和張仲景的著作中。綜合來看,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又是血海,又與督脈共同構成十二經脈的通道,並且與任脈、陽明經在氣衝穴交會,所以全身的督脈和任脈都與衝脈相關。衝脈主血海,是先天精氣的根本,能向上灌注陽氣,向下滋潤陰液,直到足部。因此,治療衝脈病症常著眼於血海。只有陰陽調和,精氣充盈,陽氣才能溫煦,運行於全身。如果稍有失調,就會導致根基不穩,陽氣逆衝向上。
陽氣逆衝向上分兩種情況:陰虛火旺者,會出現咳嗽、嘔吐、煩躁、發熱,頭暈目眩,四肢發熱,心煩意亂,甚至神志恍惚、狂躁痴呆;陽氣不足者,則會出現少腹疼痛,腹部脹滿,疝氣、腹部腫塊、尿失禁、脅肋部脹滿、心煩意亂,女子則不孕。脈象方面,火逆則陰陽俱盛,兩手浮取脈象皆有力,沉取脈象亦有力;氣逆則脈象在中央充實有力,寸關尺三部皆強勁有力,直上直下。胸中寒痛、疝氣等症,大致都是衝脈的病症,都會出現這些脈象。張仲景說,氣機在上下左右運行,不可發汗或瀉下。發汗或瀉下,右側則傷肺,向上則氣逆而更加躁動,導致鼻出血、口渴、煩躁、氣喘,喝水就吐;向下則精氣耗竭不止,導致頭暈、咽喉乾燥、鼻乾、心悸。左側則傷肝,向上則傷血,導致肝氣上逆,頭暈、肌肉抽搐,難以治療;向下則傷氣,腹部拘緊疼痛不止,動氣則病情加重,雖然有熱證卻想蜷縮。向上則傷心,發汗則氣向上衝擊心臟;瀉下則手心發熱、煩躁、汗出,想喝水卻喝不下,因為汗出則心液流失。向下則傷腎,發汗則寒邪上升,而且不出汗則煩躁不安,骨節疼痛、頭痛、頭暈、惡寒、嘔吐,是太陽經虛弱;瀉下則氣竭,上下兩隔(膈肌)不通暢,則腹部脹滿突然發作,頭昏腦脹,心下痞塊堅硬,也是少陰經氣不足而厥冷。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衝脈主血海,治療要點在臍周圍上下左右。總的來說,衝脈氣不足,則陰精虛弱,陰精虛弱則陽氣衰竭,怎能發汗或瀉下呢?衝脈之氣起於少陰,發於厥陰,如果三陰經的開合失職,則本源的真水真火都虛弱,就會產生各種疾病,必定會犯到衝脈,則不只是痿厥兩種症狀是由衝脈引起的。
2. 任病論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脈來寸口緊細,實長至關者,任脈也。動苦少腹繞臍下,引橫骨,陰中切痛。又若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不得俯仰拘急。
任脈為陰脈之海,起於會陰,上中極,而同足厥陰、太陰、少陰並行。循關元,歷石門、氣海,而會足少陽、衝脈於陰交。歷建里,而會手太陽、少陽、陽明於中脘。以上喉嚨,會陰維於天突、廉泉,至目下之中央承泣而終。其脈之起,真陰也,地道也。然地道之能通,必由天氣之下降。故天癸者,
天之元氣降而為精氣,以充於地,而後真陰生。真陰充,然後地道通。於是太衝脈盛,而月事以時下。若任脈虛,太衝脈衰,天癸竭,而地道不通,則形壞而無子也。然陰在內,雖為陽之守,而真陰之充,必由穀神之滿足。年歲之時至,然後天元堅定。所謂天癸至,而地道始通也。
是以真陰必由於真陽。及年四十,而陰氣自半,則以陽之盛極而衰,為陰所襲。而所襲之陰,乃窮陰而非真陰矣。是雖真陰之衰,而實真陽之衰也。要之,任脈之為病,病在陰中無陽。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此為結陰。若夫脈來緊細,實長至關者,則所謂陰氣之襲也。
故病動苦少腹繞臍下,陰中切痛。又苦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拘急不得俯仰。此雖為無陰之症,實為無陽之症。蓋陰中苟有真陽,則真陰充滿,和順自得。上會三陰三陽,以至於兩目之間,而無病矣。
白話文:
任病論
任脈生病,男性會出現內結七疝(指七種疝氣),女性則會有帶下(白帶異常)、瘕聚(腹部腫塊)等症狀。脈象在寸口處(手腕內側)呈現緊細,而且有力,延伸到關脈(手腕內側關元穴附近)的,就是任脈病變。患者會感到小腹部疼痛,繞著肚臍下方,牽引到恥骨,陰部也會劇烈疼痛。此外,還會感覺腹部有氣體,好像手指在往上頂心臟,導致身體僵硬,無法彎腰挺背。
任脈是陰脈的總匯,起於會陰部(陰部與肛門之間),與足厥陰、足太陰、足少陰經脈並行,循行經過關元、石門、氣海等穴位,與足少陽膽經的衝脈相交於陰交穴,經過建里穴,與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相交於中脘穴,向上行經咽喉,與督脈在廉泉、天突穴相會,最終到達眼睛下方承泣穴而止。任脈的運行起始於真陰,是陰經循行的通道。然而,陰經通道的暢通,必須依靠陽氣的下降。所以,天癸(女子月經,男子精氣)是關鍵。
天之元氣下降化為精氣,來滋養陰氣,然後真陰才能產生。真陰充盈,陰經通道才能暢通,於是太衝脈(肝經的要穴)就會旺盛,月經就能按時來潮。如果任脈虛弱,太衝脈衰弱,天癸枯竭,陰經通道不通暢,就會導致身體衰敗,不孕不育。雖然陰在內,作為陽氣的依託,但是真陰的充盈,必須依靠谷神(脾胃)的充足和年歲的增長,才能使先天之氣(天元)穩固,所謂天癸來臨,陰經通道才開始暢通。
因此,真陰的產生必須依靠真陽。到了四十歲左右,陰氣就會開始衰減,這是因為陽氣盛極而衰,被陰氣所侵襲,而這種被侵襲的陰氣,是衰敗的陰氣,而非真陰。所以,雖然是真陰衰弱,實際上是真陽衰弱。總而言之,任脈生病,病根在於陰中缺少陽氣。所以男性才會出現內結七疝,女性才會出現帶下、瘕聚等症狀,這是陰氣凝結的表現。至於脈象緊細有力,延伸到關脈,就是陰氣侵襲的表現。
所以,患者會感到小腹部疼痛,繞著肚臍下方,陰部劇烈疼痛,又會感到腹部有氣體,像手指在往上頂心臟,身體僵硬,無法彎腰挺背。雖然這是陰氣不足的症狀,但實際上是陽氣不足的症狀。因為如果陰中存在真陽,真陰就會充盈,陰陽調和,自然就會順暢,向上與三陰三陽相通,直到兩眼之間,就不會生病了。
3. 二維病論
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陰陽不能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陽維動苦肌肉痹癢。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顛仆羊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陰維動苦顛癇僵仆。羊鳴失音。肌肉痹癢。應時自發。汗出惡風。身洗洗然。陽維脈浮。暫起目眩。
陽盛實者。若肩息洒洒如寒。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脅下支滿心痛。其脈如貫珠者。男子兩脅下實。女子陰中痛。如有心狀。
陽維維於諸陽。其所謂維者。起於諸陽之交。發於足太陽之金門。而與手足少陽陽明。會於陽白。陰維維於諸陰。起於諸陰之交。發於足少陰之築賓。上至頂前而終。是二維者。雖有經絡之別。而實為陰陽之盛氣所持。蓋陽莫盛於太陽。是以能維持諸陽。陰莫盛於少陰。是以能維持諸陰。
故二維之盛。其盛不在絡而在氣。二維之病雖在絡。而實亦在氣。蓋唯本陽本陰有衰耗之氣。則必至總見於諸陽諸陰。是以陽維為病。必太陽衰於下。失升騰之和氣。而先見於少陽。故苦寒熱。陰維為病。必少陰竭於裡。而見窮陰之厥逆。故苦心痛。若陰陽不能相維。是謂陰陽兩虛。
其證心腎不交。水火兩乖。神明無所主。故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以水散渙。無相養之道也。又陽維苦肌肉痹癢者。陽衰則衛不行而氣滯。氣滯則陽不能率先。而陰行遲。故痹癢。又令人身如蟲行。如是則陽氣不攝。而陰氣獨滯。故皮膚痛。陽衰於本起。故下部不仁。並汗出而寒。
此陽之不固不至。而營亦不行。是以陰襲之也。他若顛仆羊鳴。手足相引者。陽去則經絡凝澀。停濕在經而為痰。異時陰襲之。則經阻而筋掣。故迫而相引。又阻其氣道。故聲溢而不能發。若羊鳴也。至若陰維之不維。是陰不副陽。而不能為陽守。則陽離而不入於陰。重陰充塞隧道。
九竅皆沉故亦病顛癇僵仆羊鳴。或失音也。若肌肉痹癢。汗出惡風。似若稍輕於前症。要亦營虛無陽而畏寒。衛亦不能為之衛。故陰維之虛為陰虛。而實亦無陽之虛。特少異於陽維云耳。
白話文:
二維病論
陽維經脈生病,會感到寒冷和發熱。陰維經脈生病,會感到心痛。陰陽經脈互相維繫的功能失調,則會感到茫然失意,精神萎靡不振,無法自控。陽維經脈活動異常,會導致肌肉麻痺瘙癢、皮膚疼痛、下肢麻木、出汗卻感到寒冷,還會出現頭暈目眩、抽搐、羊鳴聲、手腳抽搐等症狀,嚴重者還會失語。陰維經脈活動異常,會導致癲癇、抽搐、僵直、跌倒、羊鳴聲、失語、肌肉麻痺瘙癢等症狀,這些症狀會在特定時間發作,並伴有汗出怕風、渾身發冷等症狀。陽維脈搏浮現,會暫時出現頭暈目眩。
陽氣盛實的人,可能會感覺肩膀痠痛,像寒冷一樣。陰維脈搏沉伏有力的人,會感到胸痛、脅肋部脹滿、心痛,脈搏像串珠一樣。男性會感到兩脅下脹滿,女性則會感到陰部疼痛,感覺像心臟一樣。
陽維經脈聯繫全身陽經,所謂「維」就是從諸陽經脈的交接處開始,起於足太陽膀胱經的金門穴,與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手陽明大腸經相會於陽白穴。陰維經脈聯繫全身陰經,起於諸陰經脈的交接處,起於足少陰腎經的築賓穴,向上到達頭頂前部而終止。這兩條經脈雖然有經絡上的區別,但實際上是由陰陽盛氣所維持。因為陽氣最盛於太陽經,所以能維持全身陽經;陰氣最盛於少陰經,所以能維持全身陰經。
因此,二維經脈的盛衰,其盛衰不在經絡而在於氣。二維經脈的病變雖然在經絡上,但實際上也在氣上。因為只有本體的陽氣或陰氣衰弱,才會導致全身陽經或陰經的症狀。所以陽維經脈生病,一定是太陽經氣虛衰,失去上升溫煦的和煦之氣,而首先表現在少陽經,所以會感到寒冷和發熱。陰維經脈生病,一定是少陰經氣虛竭,表現為陰經的厥逆,所以會感到心痛。如果陰陽經脈不能互相維繫,就是陰陽兩虛。
其症狀表現為心腎不交,水火失調,神志不清,所以會感到茫然失意,精神萎靡不振,無法自控,因為水液散亂,沒有滋養的途徑。陽維經脈還會導致肌肉麻痺瘙癢,是因為陽氣衰弱,衛氣運行不暢,氣機阻滯,陽氣不能先行,陰氣運行遲緩,所以會麻痺瘙癢。還會感覺像蟲子在爬一樣,這是因為陽氣不能攝持,陰氣獨自鬱滯,所以皮膚疼痛。陽氣衰弱於本源,所以下肢麻木,並伴有汗出卻感到寒冷。
這是因為陽氣不足,營氣運行不暢,所以陰寒之氣侵襲。其他如抽搐、羊鳴聲、手腳抽搐等症狀,是因為陽氣衰退,經絡凝澀,濕邪停留在經絡而形成痰飲,等到陰寒之氣侵襲,經絡阻滯而筋脈牽引,所以會被迫抽搐。又因為氣道阻滯,所以聲音嘶啞而不能發聲,像羊鳴一樣。陰維經脈不能維繫,是因為陰氣不能配合陽氣,不能保護陽氣,則陽氣離散而不能進入陰經,陰寒之氣充塞經絡,九竅皆閉塞,所以也會出現抽搐、僵直、跌倒、羊鳴聲或失語等症狀。肌肉麻痺瘙癢、汗出怕風等症狀,似乎比前述症狀輕微一些,但實際上也是營氣虛弱,沒有陽氣溫煦而畏寒,衛氣也不能保護身體。所以陰維經脈虛弱是陰虛,實際上也是陽虛,只是與陽維經脈的症狀略有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