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二 (7)
卷之二 (7)
1. 厥陰歲氣病疏
按厥陰本氣。為風為木。在歲序為十一月。冬至一陽生之後。於時則兩陰交盡於上。於氣則風木升動於下。是以風木為本。厥陰為標。標屬沉陰。本乃少陽。少陽方起於沉陰而未著。故不曰少陽。而曰厥陰。於時風木而未勝乎陰。而厥陰用事。是以凡厥陰時氣。及歲氣司天在泉所至。
雖屬風木。而標之所在。皆風木不足。陰寒有餘。在人應之。外動於風。內感於肝。而恆起於陰。故其病在筋。所至為裡急。陰乘木而木鬱也。為支痛脅痛。陰乘本經絡。而木不伸也。為緩戾。風動筋而筋轉也。為嘔泄。風木上達下克也。此皆所至而病也。然司天恆氣。從六元天氣司之。
若己亥歲。雖厥陰司天。乃風氣在上。厥陰下奉之。則風宣而動。風行地上。必脾土受克。勢必病脾。是以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食飲不下。舌本強。食則嘔。此時脾之部位經絡。兩為所乘。故病如是。至若胃膈如塞。腹脹。溏冷泄水閉瘕之反見者。則又風兼陰寒。
陰寒動脾。而厥陰之標見也。然而風氣在上。又中見少陽。則風與少陽搖動。當其淫勝。又必本肝先病。故耳鳴頭眩。憒憒欲吐。胠脅氣並化而為熱。小便黃赤。胃脘當心而痛。腸鳴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皆風與熱並。而搖動肝脾之間也。風木之動必兼寒熱二者。是以寒熱二症。
亦出於肝也。若當不運不及。則恆從金氣所化。而為搖動注恐。搖動者筋病。注恐者肝膽俱病。又其病為支廢。且壅腫瘡瘍。木被金刑。清燥傷榮。而壅溪谷關節。故支廢且壅腫瘡瘍也。然以在天之氣。豈容盡克。於是有郁。郁與燥傷異。燥傷為乘所勝。鬱則為內不伸。蓋其氣將發而伏也。
惟伏而不發。則鬱特甚。所以民病亦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飲食不下。症與風勝同。彼以木逆。此以木伏也。抑久而伏。必將上拒於鬲。故遂支兩脅而鬲咽不通也。甚則耳鳴目眩。轉不識人。善暴僵仆。不郁生火。而相煽於心腎之間。使神魂不守。而卒中暴厥也。
故所謂郁者。非不及也。受制而莫之發。則怒而自相乘也。此其治必發而伸之乃快耳。病機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風掉眩。皆兼火與寒。諸暴強直。皆兼勝與郁。總之皆厥陰風木外淫之為也。內氣不足。而與之逢合者有之。時氣太過。而臟氣不能御者有之。
是以有主客之分治。客以急治。主以緩治。主勝逆。客勝緩。從此治六氣之權衡也。
白話文:
厥陰歲氣病疏闡述了厥陰時氣致病的機理。厥陰之氣屬風屬木,在十一月,冬至一陽生後,此時陰氣將盡,風木之氣則自下而升。因此,風木為本,厥陰為標,厥陰屬陰寒,而其根本卻是少陽之氣初生未盛,所以稱厥陰而非少陽。此時風木之氣尚不足以克制陰寒,厥陰之氣則主導病情。
因此,凡厥陰時氣盛行,或歲氣司天在泉時,雖然屬風木,但其病症表現卻是風木不足,陰寒有餘。人體受其影響,外受風邪,內感於肝,皆因陰寒而起,故病在筋,表現為裡急腹痛(腸道急迫感)、支痛脅痛(肋部疼痛)、肢體拘攣(肌肉僵硬)、嘔吐泄瀉等。這些都是厥陰之氣所致的病症。而司天之氣則由六元天氣所主宰。
例如己亥年,雖然厥陰司天,但風氣在上,厥陰之氣在下,風氣則上行而動,影響脾土,故傷及脾胃,表現為胃脘(胃部)當心而痛,胸脅、咽喉阻塞,飲食不下,舌強,進食則嘔吐。這是因為脾胃經絡皆受風邪侵襲所致。若出現胃膈阻塞、腹脹、大便溏薄、腹部冷痛、水腫、閉經等症狀,則說明風邪夾雜陰寒,陰寒傷及脾胃,是厥陰之氣的標證。
若風氣在上,又兼見少陽之氣,則風與少陽之氣交雜,導致肝先受病,出現耳鳴、頭暈目眩、噁心欲吐、脅肋疼痛、發熱、小便黃赤、胃脘痛、腸鳴腹瀉、少腹痛、下痢赤白等症狀,皆因風熱交雜,擾動肝脾所致。風木之氣的活動往往伴隨寒熱兩種症狀,寒熱皆由肝氣所致。
若厥陰之氣運化失常,則可由金氣所化,導致精神恐懼不安,肢體麻木,肝膽皆病,進而出現肢體廢弛、腫脹、瘡瘍等,這是由於木受金克,清燥傷及人體的榮衛之氣,阻塞關節,所以肢體廢弛腫脹生瘡。然而,天之氣不可能完全克制,因此會產生鬱結。鬱結與燥傷不同,燥傷是外邪所勝,鬱結則是氣機內阻不通。
氣機鬱結而不發,則鬱結加重,病人也會出現胃脘當心而痛、胸脅咽喉阻塞、飲食不下等症狀,與風邪盛行時的症狀相同。但前者是木氣逆亂,後者是木氣鬱結。若鬱結久之,則會上衝於咽喉,導致胸脅、咽喉阻塞。嚴重者可出現耳鳴目眩、神志不清、突然昏厥等。鬱結不疏洩,則會生火,擾亂心腎,神魂失守,導致突然昏厥。
所以,所謂鬱結,並非氣不足,而是氣機受阻,不能宣洩,故而自相乘犯。治療此症,必須使氣機宣通,才能痊癒。總而言之,諸如眩暈、肢體強直等病症,都屬於肝風內動,或風邪外侵所致。風邪夾雜寒熱,強直則兼有氣機鬱結。總而言之,這些病症都源於厥陰風木外邪侵襲,以及人體內氣不足,與外邪相合而致。
因此,治療上需區分主客邪氣,客邪宜急治,主邪宜緩治,主邪逆亂則需緩治,客邪盛則需急治,以此權衡六氣的治療方法。
2. 少陰歲氣病疏
少陰君火。在正六氣居卯辰之位。木方用事。火氣方舒。而木出於陰。故君火之出為少陰。然君者帝也。出於顯明卯位。所謂帝出乎震者是也。本候為木。主春用事。所以君火不用。其在司天。則當子午。午本南離。故為熱化。居氣為灼化。灼與熱異。熱則臨之。灼則近之也。
天之六元。火在上。少陰在下。火為本。少陰為標。亦本陽而標陰也。是以少陰所至。本標之間。心火與氣相乘。或至而不足。或至而有餘。凡為驚惑惡寒譫妄。又或悲妄衄蔑。皆火不足。而陰乘之。熱收於內也。其為瘍疹身熱語笑。皆火有餘。而自乘於心神。並及血脈也。
若在戊癸火運。位戊午戊子。為天符。為赫曦。則火太過動為炎灼妄擾。其病笑瘧瘡瘍血流狂妄。此亦君火自乘。而傷神魄血脈也。鼓行刑金。則金肺受邪。是以民病瘧、少氣喘咳、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聾、中熱、肩背熱。蓋肺氣不行。木火交煽。而寒熱爭。故瘧。
壯火食氣刑金。故少氣喘咳。火逼血妄行。使陰陽兩傷。故上嗌口鼻。下泄二陰。火急逼。故奔迫注下。火盛水涸而傷腎。故嗌燥耳聾。火炎上焦。故肩背熱。皆金木足而不能救。以致傷及諸臟也。甚則胸中痛。脅支滿。脅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身熱骨痛。而為浸淫。
皆心經及手心主所行之處。火盛為邪。而遍及本經也。又值二火司天。則心將自焚而神亂。故譫妄狂亂。以至喘咳息鳴。下甚者金水俱敝。而下元不歸也。血溢血泄不已。陰傷盡矣。此太過之病也。若火不及。則火不能施化。少陰標病鬱於經絡。故於經所行之處皆病此。寒乃大行。
陰邪入而營脈傷也。如鬱冒矇昧者。寒濕之氣冒明也。心主言。故暴喑也。心為太陽。而主諸陽之氣。今寒淫病。火則並納於寒水。之生陽亦虛。故屈伸不能。髖髀如別也。然至寒淫所勝。則寒臨於上。而內陽居中。所謂凡傷於寒。則為病熱。寒熱更勝。是以癰瘍嘔血鼽衄腹痛。
乃陽熱中盛之症。心痛眩僕。面赤目黃。色炲善噫。乃寒凌心火。逼熱上炎之故。水火寒熱交爭。則神門脈絕。而心氣滅矣。所謂郁者。火不外發。必將內盛。病為少氣。瘡瘍壅腫。脅腹胸背。面首四肢。䐜膹臚脹疿。嘔逆瘛瘲。骨節痛。乃有動皆火。實蘊隆而外不得宣。故每見憤盈之症。
傷於經及筋。故所過所動如此也。又若火奔迫則注下。與少陽搏則溫瘧。以至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熱。黃則瞀悶懊憹。善暴死。則傷陰之盡。自焚之患。並傷五內矣。此郁與火不足之異狀也。病機曰。諸痛瘡瘍。皆屬於心。諸熱瞀悶。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此即火有餘。火鬱之症。諸痛胕腫。疼酸驚駭。諸禁鼓慄。如喪神守。此即火不足。寒氣內乘之病。要皆以火之有餘。或郁與不足。受乘之至。故皆謂之屬火也。劉守真見屬火屬熱諸條。皆以有餘釋之。豈知病情者哉。
白話文:
少陰歲氣病疏:
少陰之氣,如同君王之火,位於卯辰(春天)之位,此時木氣旺盛,火氣舒暢,但木氣生於陰,故君火之出現就稱為少陰。君,如同帝王,出現在明亮的卯位,正如「帝出乎震」之意。本候主氣為木,主掌春天,所以君火並不活躍。若君火在司天(主氣)之位,則應在子午(冬天和夏天),午位為南離(南方火),故而表現為熱化,而氣候則表現為灼化。「灼」與「熱」不同,「熱」是溫暖的籠罩,「灼」是逼近的炙烤。
天地六氣中,火在上,少陰在下,火為根本,少陰為表徵,也是本為陽氣,卻呈現陰性特徵。因此,少陰之氣到來時,本標之間,心火與氣相互影響,可能不足,也可能過盛。凡是出現驚恐、惡寒、譫妄等症狀,或悲傷、妄言、鼻衄等症狀,都是火不足,陰氣乘勝,熱邪收斂於內。而出現瘍疹、身熱、語笑等症狀,則是火氣過盛,自行侵犯心神,並波及血脈。
若在戊癸火運(戊午、戊子年),為天符、赫曦之年,則火氣過盛,導致炎熱灼傷、妄動擾亂,病症表現為狂笑、瘧疾、瘡瘍、出血、狂妄等。這也是君火自行過盛,損傷心神、血脈。若遇金氣當令(秋天),則金氣克制肺氣,使肺受邪氣侵害,故出現瘧疾、少氣喘咳、出血、泄瀉、下痢、咽喉乾燥、耳聾、胸中發熱、肩背發熱等症狀。這是因為肺氣運行不暢,木火交相煽動,寒熱交爭,所以發瘧。
壯盛的火氣消耗氣血,克制金氣,所以少氣喘咳。火氣逼迫血液妄行,使陰陽兩傷,所以出現咽喉乾燥、鼻塞,下焦泄瀉;火氣急迫,所以奔迫下痢;火盛則水液枯竭,損傷腎臟,所以咽喉乾燥、耳聾;火炎上焦,所以肩背發熱。這些都是金木不足,不能救援,以致損傷諸臟腑所致。嚴重者,胸中疼痛,脅肋脹滿,脅肋痛,胸背肩胛間疼痛,兩臂內側疼痛,身熱骨痛,並伴有水腫。
這些都是心經及手少陰心經循行經過的部位,火邪過盛,遍及本經。若正值兩年火氣當令,則心火將自行焚燒,心神紊亂,故出現譫妄、狂亂,乃至喘咳、呼吸困難等。病情嚴重者,金水俱受損傷,下元之氣不能回歸,出血不止,陰氣受損殆盡,這是火邪過盛的病症。若火氣不足,則火氣不能運化,少陰之表病邪鬱積於經絡,所以經絡循行部位皆會發病。寒邪大行,陰邪侵入,損傷營氣,如神志不清、昏蒙,是寒濕之氣蒙蔽心神;心主言語,所以出現失語;心為太陽,主諸陽之氣,如今寒邪盛行,火氣被寒水所遏制,陽氣虛弱,所以屈伸不利,髖關節好像分開了一樣。
若寒邪過盛,則寒邪在上,內在的陽氣居於中間,所謂「凡傷於寒,則為病熱」,寒熱交替,所以出現癰瘍、嘔血、鼻衄、腹痛等,這是陽熱內盛的症狀。心痛、眩暈、嘔吐、面赤目黃、色澤異常、善於呃逆,這是寒邪侵犯心火,逼迫熱邪上炎所致。水火、寒熱交爭,則神門脈絕,心氣衰竭。所謂「鬱」,是火氣不能外發,必將內盛,病症表現為少氣、瘡瘍腫脹,脅肋、腹部、胸背、顏面、四肢腫脹,腹脹、嘔逆、抽搐、骨節疼痛。都是火氣內鬱,充盈於內,不能宣洩,所以常常表現為憤怒、脹滿的症狀。
傷及經脈和筋絡,所以疼痛部位和活動都會受到影響。若火氣奔迫則下痢,與少陽之氣搏動則溫瘧,以至於腹中暴痛,出血,精液減少,目赤心熱,黃疸則神志昏迷,懊惱不安,容易暴亡,這是陰氣受損殆盡,自焚之患,損傷五臟。這是火氣鬱結與火氣不足的不同症狀。病機所在:諸痛瘡瘍皆屬於心;諸熱、昏迷、躁狂等症狀,都屬於火。
這就是火氣過盛、火氣鬱結的症狀。諸痛、腫脹、疼痛、酸痛、驚恐、禁不住顫抖,好像失去神志守護,這是火氣不足,寒邪內侵的病症。總之,都是由於火氣過盛、鬱結或不足,受到邪氣侵襲所致,所以都歸屬於火。劉守真在論述屬火屬熱的條目中,都以火氣過盛來解釋,豈知病情之深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