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一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6)

1. 衛氣論

有問於予曰:「衛氣晝行陽,夜行陰,其行皆以傳經行度,此義不疑乎?」

曰:「有。軒岐本經,本無誤詮之文。獨於論衛氣,遠引宿度,別列其所行之經絡,若猶然營氣行度者,然於氣之剽悍不循經之說不合,而諸家未能洞悉其故,泥以行度為二十五周,是不可以不辨。蓋衛氣者,即太陽之盛氣,所以衛外而為固,其氣則剽悍不循經隧,內薰肓膜,外溢皮毛,其所出入陰陽皆滿,所以名衛。若待以次而行陽行陰,則已有不衛者矣。要其氣為純陽之大氣,半入經隧之中以和營,而半溢經隧之外以為衛,是即所謂體之充也。經文明言其出下焦,而人言為水穀之悍氣,蓋謂水穀之氣能出衛猶去脈,得食則高,而要非所以為衛之由也。唯其為下焦先天之本,故能出入陰陽,而無所不至。經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日入陽盡而陰受氣。』則常從足少陰入,其於陽目張,則氣上行於頭,以下六陽,入足心以下陰分,復合於目;於陰則從少陰內注六陰。是以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亦二十五度。

此若以經度分之,則衛將為一路之路,抑其未至而不衛者多矣。故言五十度者,盡晝夜十二時而言也。行陽二十五,極晝六時也。行陰二十五,極夜六時也。平旦陽動而動,即與陽俱出於目,以下六陽,然非不下陰分也。日入陰靜而靜,即與少陰同息於諸陰,以遍六陰,然非舍陽而去也。

及夜半而大會於子中者,以腎氣動少陽於子,故陰陽相見而會也。總之其氣為太陽有餘之氣,陽明溢滿之氣,而一本於下焦,故於太陽陽明之守氣外,更有此剽悍以常護於脈外,日得以效用於陽,夜得以效用於陰。其行陽而衛於陽也,如列營然,卒乘居前,非謂中軍無衛也。

其行陰而亦為陰之衛也,如宿值然,戒嚴肘腋,非謂壁壘無軍。要其晝夜二十五,各盡六時言之耳。必若循次而傳,何謂之剽氣?又何以名衛乎?」

白話文:

衛氣論

有人問我說:衛氣白天走陽經,晚上走陰經,它運行都循著經絡的路線和度數。這個意思沒有疑問吧?我說:有。軒轅黃帝內經原本沒有詳細解釋的文字,只有在論述衛氣時,才遠引宿度(指時間),另外列出它運行的經絡。如果像營氣運行一樣循著經絡路線,那麼就與衛氣剽悍不循經絡的說法不符了,而各家學說都不能透徹了解其中的道理,拘泥於認為衛氣運行二十五個周天,這是不可不辨析的。

衛氣,就是太陽經盛旺之氣,所以能衛護在外,使身體強固。它的氣剽悍,不循行經脈,內部薰蒸肓膜(背部肌肉),外部滋潤皮毛,它出入陰陽各處都充滿著,所以稱為衛氣。如果等待依次運行,白天走陽經,晚上走陰經,那麼就會有很多地方得不到衛護了。總之,衛氣是純陽的盛大之氣,一半進入經脈之中以調和營氣,而一半溢出經脈之外以衛護身體,這就是所謂的體質充實。經典明言衛氣出自下焦,有人說它是水穀的精悍之氣,大概是指水穀之氣能化生衛氣,如同血液化生脈氣一樣。

吃東西後衛氣就旺盛,但这并不是卫气生成的根本原因。只是因為它源於下焦先天之本,所以才能出入陰陽,無所不在。經書說:平旦陰氣盡而陽氣受氣,日入陽氣盡而陰氣受氣。因此,衛氣總是從足少陰經進入,當陽氣充足時,氣往上走到頭部,再沿著六陽經,進入足心以下的陰經,然後回到眼睛。當陰氣盛時,則從少陰經內注於六陰經。所以白天走陽經二十五度,晚上走陰經也二十五度。

如果按照經絡的度數來劃分,那麼衛氣將只走一條路線,這樣,許多地方就無法得到衛護了。所以說五十度,是把晝夜十二個時辰都算進去了。走陽經二十五度,是白天六個時辰;走陰經二十五度,是晚上六個時辰。平旦陽氣開始活動,就與陽氣一起從眼睛出來,沿著六陽經而下,但並非不進入陰經。日入陰氣開始活動,就與少陰經一起活動於各陰經,遍布六陰經,但並非離開陽經而去。

到了夜半,衛氣在大會於子時(晚上十一點到一點),是因為腎氣激動少陽經在子時,所以陰陽相會。總而言之,衛氣是太陽經餘氣,陽明經溢滿之氣,而根本源於下焦,所以除了太陽經、陽明經的守氣之外,還有這剽悍之氣常在外圍護著脈外,白天能對陽經起作用,晚上能對陰經起作用。它運行於陽經而衛護陽經,如同大軍行進,先鋒部隊走在前面,並不是說中軍沒有衛戍部隊;它運行於陰經而衛護陰經,如同宿營時,戒備森嚴,並不是說壁壘沒有軍隊。總之,晝夜各二十五度,只是就六個時辰而言。如果一定要循著次序而行,那麼什麼叫剽悍之氣?又怎麼能稱為衛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