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卷之二 (6)
卷之二 (6)
1. 足厥陰肝臟病論
厥陰肝臟。在人身居太陰脾之下。少陰腎之前。為人身下部之中。故其位在少腹。其地為血海。其臟微偏左。故其部在兩脅兩胠。其經氣起足上膕內廉。循股陰。環陰器。抵小腹。上貫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與督脈會於巔。是以厥陰通乎巔頂。然其臟為兩陰之交盡。乃陰之絕陰。
白話文:
厥陰經屬肝臟。在人體中位於太陰脾臟之下,少陰腎臟之前。是人體下部的中央位置。因此位於小腹。此處是血海所在。肝臟稍偏左,所以厥陰經在兩側脅部和兩側脅下。厥陰經的氣血從足大膕內側開始,沿著陰股行走,環繞生殖器官,到達小腹,然後上衝橫膈,沿著咽喉後方往上,進入太陽穴,與督脈在頭頂相遇。因此,厥陰經與頭頂相通。但肝臟是兩個陰經交匯的極點,因此是陰經中的絕陰。
其表為少陽。絕而復甦。一陽來復。故少陽起於厥陰。一陽發生之氣由此而起。故其藏為木德。主春屬甲乙。而與膽氣為表裡。又其臟主藏血。為血家之部。故其職為血臟而攝血。又主筋。在兩陰之間為獨使。故能任筋骨勞役之事。為罷極之本。其精上榮於目。而旁通於耳。
白話文:
少陽經是人體表面的脈絡系統,它具有甦醒和復活的功能,代表著陽氣開始恢復。少陽經的起始點在厥陰經,陽氣的生發之氣由此而起。
因此,少陽經的性質屬木,主掌春季,與甲乙兩支相應。它與膽氣是表裡相合的關係。此外,少陽經所對應的臟器主藏血液,是血液之家。所以,少陽經的功能是儲藏血液和調節血液。
少陽經還主宰筋骨,在陰經和陽經之間起著獨特的支配作用。因此,它能夠負擔筋骨的勞役,是勞倦的根源。少陽經的精氣上升,滋養眼睛,並且通過旁支與耳朵相通。
以木為德。故其體柔和而升。以象春。以條達為性。故其氣常苦急。而激暴以發怒。及其病也。其症多逆。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狥蒙招尤。目瞑。及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𥉂𥉂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以至經病。則腰痛不可俛仰。丈夫㿉疝。
白話文:
以「木」作為德性。因此,它的身體柔軟而向上生長。像徵春天。以通暢為特性。所以,它的氣息經常痛苦急促。而激動暴烈地發怒。當它生病時。症狀多為逆行。逆行則頭痛。耳聾聽力不好。臉頰腫脹。瞢糊不清招惹是非。眼睛閉著。肋骨下方疼痛延伸至小腹。使人容易生氣。虛弱時,眼睛昏花看不清楚。耳朵聽不見任何聲音。容易恐懼。彷彿有人要抓他。以至於經絡生病。則腰部疼痛無法彎腰或仰頭。男性會得疝氣。
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溺道癃閉。其鬱與勝。必使及所勝。勝則脾土受邪。故胸滿嘔逆飧泄。此其大較也。然於其五臟為獨使。而合少陽膽為遊部。又為將軍之官。則於一身上下。其氣無所不乘。和則為諸臟之贍養。衰與亢則為諸臟之殘賊。凡弦脈所見者皆是也。
白話文:
女性小腹部腫脹,嚴重時會出現喉嚨乾燥、臉色蒼白。排尿通道閉塞。它的鬱結和勝邪之氣必須影響到被勝的臟腑。勝邪之氣勝出,會導致脾臟受損,引起胸悶、嘔吐和腹瀉。這些都是大體上的表現。然而,在五臟中,膽作為獨立的臟腑,與少陽膽經結合,並作為將軍之官,它們的氣可以運行全身。氣和時,滋養著各個臟腑。當它們衰弱或過亢時,則會損害各個臟腑。所有弦脈所看到的現象都是這種情況的表現。
是以肝家之逆證最多。其與寒熱虛實邪氣使克。本經自病。與經氣相加。凡三十有餘症。要為肝之不足。此不必言也。即肝之有餘非有餘也。肝之陰不足也。或謂肝無補法。此昔人之謬也。夫肝氣之逆。由肝志之郁。經曰。以辛散之。以辛補之。豈曰伐之乎。肝火之實。由肝血之虛。
白話文:
因此,肝經的逆證最多。它會與寒熱虛實的邪氣互相剋制,或是與自身病症相加。總共有三十多種症狀。主要都是因為肝氣不足造成的。這不用多說。如果說肝氣有餘,實際上並不是真的有餘,而是肝陰不足。有人說肝臟沒有補法,這是古人的錯誤觀念。肝氣逆的原因在於肝志鬱結。經書上說,要用辛味藥物疏散它,用辛味藥物補益它。難道是要損伐它嗎?肝火旺盛的原因在於肝血虛弱。
經曰。以酸瀉之。以酸收之。豈廢滋養乎。至若陰邪犯入。則陰厥。陰厥宜溫。是補其氣也。陰虛不榮。則陽厥。陽厥宜清。是涼其血也。近代薛立齋立論。清肝火。補肝血。矯前人之弊。其得之矣。
白話文:
古書上說:用酸味的東西可以瀉掉體內的熱。用酸味的東西可以收斂。難道這樣做就不用滋養身體了嗎?如果陰邪入侵人體,就會導致陰厥。陰厥應該溫補。這樣做的目的是補充陽氣。如果陰虛不榮,就會導致陽厥。陽厥應該清熱涼血。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血液涼下來。近代的薛立齋提出了清肝火,補肝血的理論,糾正了前人的錯誤。他的理論是有道理的。
2. 太陽經絡及膀胱病論
內經云。太陽者三陽也。其氣最尊。唯心君得主之。故心為陽中之太陽。要為元氣之極厚。是以為經為父。而為十二經之綱維。人生於陽。陽氣一絲未斷不死。是以有取於純陽。而要其所以為陽。即神明之氣故也。其氣高而在上。故六陽之氣。皆從而上於頭。自額顱巔頂。及後之風府。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說,太陽就是三陽(少陽、陽明、太陽),它的氣是最尊貴的,只有心君才能掌管它。所以心臟是陽氣中的太陽,是元氣最充沛強盛的。因此把心經稱為父經,它統領著十二條經絡。人從陽氣中誕生,只要陽氣還有一線未斷,就不會死亡。因此,我們要攝取純陽之氣,把握住陽氣的本質,也就是神明之氣。這種氣質高而位於上方,所以六條陽氣的氣血都從心臟往上通向頭部,從額頭、頭顱、頭頂到後腦勺的風府穴。
皆太陽也。其氣本於少陰腎。又自太衝而上。總於督脈。而極於背之五行。故自頂脊及腰背膂。皆太陽也。其氣浮而充滿與衛氣俱。經云。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唯其衛外。故主一身之充膚澤毛。凡為外之衛者。皆太陽也。主內而專精。故精則養神。主外而固密。故宜靜。而躁則消亡。
白話文:
一切都是太陽。它的氣息根源於少陰腎。又從太衝穴向上。匯聚於督脈。並且貫穿背部的五行。所以從頭頂脊骨到腰背骨髓,都是太陽。它的氣息浮揚充盈,與衛氣並行。經書說:“陽氣順理成章向上,衛護在外。”正是因為它衛護在外,所以主管全身的皮膚、毛髮、光澤。凡是作為外在衛護的,都是太陽。它主管內在而專一精純,所以精氣充足能養神;它主管外在而堅實嚴密,所以宜於安靜,而躁動就會消亡。
若此氣稍有不精不密。則內外之病皆舉矣。內之為病也。發寒熱壅腫痿厥腨痛。及為結隔。亢則如霹靂風雨。外之為病也。風寒襲之。為傷寒中風。其在經絡部位受病。則頭痛項強。肩背腰膂骨節疼痛。通身發寒熱。傷寒畏寒。傷風畏風。寒則傷營。風則傷衛。其所以納膀胱。
白話文:
如果這個氣稍微不夠精純緻密,那麼內外的疾病都會發生。內部發生的疾病有:發燒、發冷、腫脹、痿軟、腳趾冰涼、關節疼痛。以及形成隔膜,過度亢奮就像打雷下雨一樣。外部發生的疾病有:受到風寒侵襲,導致傷寒和中風。如果病在經絡部位,就會出現頭痛、頸部僵硬、肩背腰部脊骨和關節疼痛。全身發冷或發熱。傷寒的人怕冷,中風的人怕風。寒冷會傷及血脈,風邪會傷及表皮。這些疾病都會影響到膀胱。
而病不歸膀胱者。以膀胱為州都之官。主表非其所事。唯日久而行其經盡。則有犯及膀胱。為渴而小便不利。是從其經之本也。乃傷寒諸家競以脈浮為太陽膀胱病而絕不計太陽為何物。動指膀胱當之。而抑知膀胱固非病之所主也。
白話文:
如果疾病不屬於膀胱,是因為膀胱是全身防衛系統的主要官,負責抵禦外部侵襲,不是它的職責所在。只有當病情長期發展,遍及全身經絡,才會波及膀胱,導致口渴和小便困難。這是因為疾病從經絡的根源處傳播來的。然而,治療傷寒的醫生們卻競相以脈搏浮起為太陽膀胱病的症狀,卻完全不考慮太陽的本質。他們動不動就認為是膀胱引起的,卻不知道膀胱根本不是疾病主要發病的部位。
3. 氣交外感病論
四時六氣。五運司天。是為三合。緣其三合。故為氣交。氣交則變而人應之。是以外感百病生焉。人在氣交之中故也。四時六氣之正。內經全不列證。其不列證者。以正六氣。本五行四時之順。陰陽升降之宜。果合氣宜。何嘗有病。其所以有病者。以其氣之至。常有太過不及之差。
白話文:
四季、六種氣候,五種運勢主宰天象,稱為三合。由於這三合的緣故,所以產生氣候的交替。氣候交替而變化,人體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因此,外感導致的各種疾病由此產生。因為人處於氣候交替的環境中。內經中沒有列出四季六氣的正常情況下產生的證候。不列出證候的原因是,正常的六氣本身符合五行、四時順應的規律,陰陽升降也是恰到好處的。如果按照氣候的要求去做,怎麼還會得病呢?所以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是因為氣候的變化到了極點,常常超出或不足的範圍。
或有加臨乘除。主客勝負。以參合其間。則亦恆能變本氣之用。而為太過不及之異。是運氣司天。苟相值相加。斯不能無病也。若謂不關於人。則該年之生息凡物類之盛育衰耗。草木之發榮黃落。每年不同。此非其氣交而變者乎。人在氣交之中。豈無相感之故。蓋外有所感。
白話文:
可能有相加、相減、相乘、相除的變化。人體內外因素的主要和次要的互相對抗。用參合的方法來調節,就能經常改變本氣的作用,產生過盛或不足的不同。這是運行的氣主宰天空,如果互相作用、互相加強,這就不能沒有病。如果說與人無關,那麼每年的人口生長和各種動植物的繁盛衰落,草木的發芽、開花、枯萎,每年都不相同。這不是因為氣的交會而產生的變化嗎?人在氣交會之中,難道不會受到影響嗎?因為外在有感應,
而內之所應。苟失其和。病於是乎作也。夫外之所感。本與內傷七情不同。內傷從素性偏僻。煎迫之有素。臟腑稟受。厚薄之不一而得。然由此而外感。原各有內氣之應。非可止以外邪治之也。內經別有奇恆一門。以收內傷。其法雖與運氣之外感霄壤。而觀運氣七篇。其病叢列。
白話文:
身體的內在感受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如果內在失去平衡,就會引起疾病。外界的影響和內在的七情所導致的疾病不同。內在的疾病是由於素質偏激,長時間積累的煎迫所致,臟腑的承受能力和厚度不一而導致。然而,從內在導致的外感,本來都有內氣的反應,不能只用治療外邪的方法來處理。內經中另有奇恆門來處理內傷。雖然它的方法與運氣的外感治療方法天差地遠,但從運氣七篇中可以看出,疾病是錯綜複雜的。
帝以條緒紛紜。復詢岐伯。以致一之道。而岐伯答病機十九條以約之。其致病皆由歲氣交加。外淫而甚。其中火熱獨多者。以二火司天故也。岐伯恐帝未得圓通。首戒以無失氣宜。而繼之以無者求之。虛者責之。蓋謂有內證夾之。當更加之意。初不以外感之有餘。印定後人眼目也。
白話文:
皇帝覺得這些條目太過繁雜,於是再次詢問岐伯,請他用一個方法將它們概括起來。岐伯便回答,疾病發生的機理共有十九條。這些疾病的致病因素主要來自歲時氣候變化,從外界侵入人體後,對人體的影響極大。其中,由火熱之氣引起的疾病特別多,因為春夏兩季由火熱之氣主宰。岐伯擔心皇帝領悟不到這些道理,因此首先告誡皇帝不要讓自己的正氣受損。然後他接著說,要從虛弱之處尋找病因,從空虛之處追究責任。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內證(指內在疾病)和外感(指外在疾病)同時存在時,應該更加重視內證的治療。岐伯並非認為外感病邪有餘,而是為了避免後人過度重視外感病邪,忽視了內證的治療。
劉守真高明之士。亦復不察。而執以為臟腑內外百病。皆盡於此。衍為原病式一書。盡以有餘屬之火甚之症。十恆八九。特信寒涼攻瀉之法。立方以誤後人。極於張子和儒門事親一書。專以汗吐下三法。從事峻劑法。以為邪祛正立。否則關門閉盜。後學不察。仍其偏說。由於不讀內經。
白話文:
劉守真的醫術很精湛,但卻沒有注意到。他執著地認為所有的內外疾病都是由熱引起的。他寫了《原病式》一書,把所有有熱症狀的疾病都歸為熱證。十個病人中八九個都這樣認為,特別相信使用寒涼藥物進行攻下瀉火的治療方法。他開出的藥方誤導了後人。到了張子和和他的學生儒門事親寫的《醫學入門》一書時,更是極端,專門使用汗吐下三種方法,用猛烈的藥劑治療,認為只要把邪氣祛除,正氣就會振奮。否則邪氣就會藏匿,無法根除。後來的醫者沒有發現他們的偏頗之處,仍然沿用他們的說法,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讀過《內經》的緣故。
而未遡奇恆之一門耳。夫人臟腑陰陽之氣。有有餘不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盜乘其虛入劫衄其主。當是之時。攻盜乎。救主乎。若救主而用攻。殺其主而已矣。故要而論之。運氣加臨為病者。不越運氣之有餘不足。以補瀉之。而必須內固其臟腑。臟腑之有餘不足。而內為病者。
白話文:
即使有表邪侵入的感覺,仍然應該著重治療內臟的損傷,同時稍微祛除表邪,以平息內氣。這就是所謂的「養正則邪自去」的道理。因此,治療外感邪氣純粹使用驅邪的方法,並非良好的方法。 縱有運氣之感。仍當治以臟腑之內傷。而略祛其微邪。以靖內氣。所謂養正則邪自去者此也。然則治外感之純用攻者。要非為善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