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內經博議》~ 卷之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5)

1. 手少陰心臟病論

心臟應天少陰君火。為神明之主。生之本。神之居。十二經皆拱向聽命。而咸輸其氣以應之。貢其精以養之。故心為血之主。脈之宗。蓋神以氣存。氣以精宅也。其精常滿。故能分神於四臟。其氣常充。故能引精於六腑。而腎家一臟。又實為心居之尾閭。經云。心舍脈其主腎也。

腎為心主。則必腎水足而後心火融。故養心之法有二。寡思慮。守恬愉。使心無過量之用。無留根之事。此養之以氣也。常握固戒多欲。使腎無淫佚之失。無相火之乘。此養之以精也。若用神無方。則傷其氣。傷其氣並傷其精。而神遂歸於空飛。守腎無節。則傷其精。傷其精遂傷其氣。

而水不能制火。陰不為陽宅。而水氣遂至凌心。是心病之始始於此也。是以心氣未嘗不有餘。稍失血則為不足。心之不足有餘。皆系乎血之盛衰。血盛則耳目聰明。而神能寂照。血衰則慮易志耗。而昏妄交集。故凡火有餘之症。皆為血不足。而血不足之候。又皆能使火不足。

其有餘不足。皆不得與運氣司天之火。淫火鬱從乎火者同候。治要在養陰凝神。守精馭氣。以匡政其有餘不足而已矣。經曰。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肩背胛悶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蓋心為血脈之主。其神明不受病。故或實或虛。皆不見本臟。

而唯在血脈。其在血脈。必先以在經絡者病之。如胸中痛以及腹腰脅之間。皆手少陰手厥陰脈之所及。故先病於本經也。若當其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又緣脾胃之不上輸氣。腎之不上貢精。故病亦相連耳。又非止經脈之故也。若心經絡病者。為是動則嗌乾心痛。渴而欲飲。

以及所生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此皆正經絡病也。而其病又能及心。要其本末然也。嗌乾者。其支脈挾咽也。心火炎故心痛。火炎則陰耗。而心液干。且心部在陽明。心痛而熱及陽明。故渴而欲飲也。目黃以下至掌中熱痛。皆心脈熱逆也。又精氣並於心。

則喜驚而奪精。汗出於心。與憂思傷心者。心喜勝而惡負。並於心。則心有餘故喜。乃心之浮陽也。若驚者肝膽失不利。能為心捍。而心氣內涸。故奪精。神不守營。故汗出。心之官則思。思而不勝則憂。甚而不已則神明內空。空而不已。則神明內亂。故憂思皆足以傷心也。

白話文:

手少陰心臟病論

心臟如同天之少陰君火,是神明的根本,生命之源,神明的居所。十二經脈都拱衛著它,聽從它的號令,貢獻精氣來滋養它。因此,心臟是血液的主人,脈絡的根本。因為神明依靠氣血存在,氣血依靠精氣滋養。心臟的精氣充足,才能將神明之氣分佈到四臟;心臟的氣血充盈,才能將精氣引導到六腑。而腎臟,如同心臟的支柱,經書記載:「心臟的脈絡主導腎臟。」

腎臟是心臟的根本,腎水充足才能使心火溫和。所以養心的方法有二:一是減少思慮,保持恬靜愉快,讓心臟不過度勞累,不留下後患,這是用以滋養心氣;二是經常握固,戒除慾望,使腎臟不致虧損,避免相火旺盛,這是用以滋養腎精。如果用神不當,就會損傷心氣,傷及心氣就會連帶傷及心精,神明就會空虛飄渺;如果縱慾傷腎,就會損傷腎精,傷及腎精就會連帶傷及心氣,腎水不能制約心火,陰氣不能滋養陽氣,導致水氣凌犯心臟,這就是心臟疾病的開始。

所以,心氣雖有餘力,但稍微失血就會不足。心氣的不足或有餘,都取決於血液的盛衰。血液充盈,則耳目聰明,神明安靜清明;血液衰竭,則思慮容易耗損,昏亂迷惘。因此,凡是心火過盛的症狀,都是因為血不足;而血不足的症狀,又都能導致心火不足。

心火有餘或不足,皆與天之運氣相干,淫火鬱積與心火過盛的症狀相似。治療關鍵在於養陰凝神,守住精氣,調和心火有餘不足的狀態。經書記載,心臟病的症狀包括:胸痛、脅肋脹滿、脅下痛、肩背胛悶痛、兩臂內側疼痛;虛證則胸腹膨脹,脅下與腰部相連疼痛。因為心臟是血液脈絡的主人,神明不受病邪侵犯,所以無論實證或虛證,都不直接表現於心臟本身,

而只表現在血液脈絡上。心臟病的表現一定先在經絡上顯現出來,例如胸痛以及腹部、腰部、脅肋的疼痛,都是手少陰、手厥陰脈所經過的區域,所以先病於本經。如果心臟虛弱,則胸腹膨脹,脅下與腰部相連疼痛,這是因為脾胃不能向上輸送氣血,腎臟不能向上輸送精氣所致,所以疾病也相互影響,不只是經脈的問題。

心經絡的病症包括:活動時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欲飲,以及目黃、脅痛、上臂內側後緣疼痛麻木、手掌發熱疼痛,這些都是正經絡的病症,而這些病症又能影響到心臟,這便是疾病的本末關係。咽喉乾燥,是因為支脈經過咽喉;心火旺盛,所以心痛;心火旺盛,陰液耗損,導致心液乾燥;而且心臟部位靠近陽明經,心痛發熱累及陽明經,所以口渴欲飲。目黃到手掌熱痛,都是心脈熱逆所致。

如果精氣虧損於心臟,就會容易驚恐,耗損精氣,汗出不止,憂思傷心也是如此。心臟喜愛歡樂,厭惡負擔,精氣虧損於心臟,則心氣有餘,所以容易喜悅,這是心臟浮陽的表現。驚恐則肝膽失調,不能保護心臟,導致心氣內虛,所以耗損精氣,神明不能守衛營衛,所以汗出不止。心臟主管思慮,思慮過度則憂慮,憂慮過度則神明空虛,空虛過度則神明紊亂,所以憂慮都能傷及心臟。

2. 足陽明胃腑病論

頭腫、喉痹、斑黃、狂亂、譫妄、潮熱。登高而呼。棄衣而走。罵詈不避親疏。凡其在經在絡在腑。無不以氣實血熱顯症。此仲景所謂胃家實也。然亦有虛與寒者。則必以相火之虛。故胃怯而不支。為病洒洒振寒。善申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

獨閉戶牖而處。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脹。此則陽明之虛。不可不察也。要之胃家為營衛之大主。五臟之宗主。其氣騰而上盛。則脈倍見於人迎。其精充以下輸。則脈湧盛於趺陽。仲景察病必先診兩夾喉動脈之人迎。及兩足趺之衝陽。以知人之死生間甚。蓋以足陽明及足少陰為先後天之根本故也。

故胃雖與腑為陽明。胃土也。而當相火居止之地。其地為兩陽合明。合明者。太陽少陽二部之地分。相合於此而明之也。凡三焦少陽膽之所遊部。手心主胞絡之所總督。皆與陽明為腐熱水穀之用。故本經曰。陽明者午也。午為夏令之中氣。而相火之本職。又三陽合之氣也。其腑氣旺。

血多熱盛。故能應夏令而主相火。凡心胞絡之代心而主相火者。其建功緻用。皆以陽明也。仲景曰。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夫胃家之實。非謂大便之硬。與中下焦之燥。陽堅實。蓋謂其腑為兩陽合明之盛。得病必為氣血兩實之症耳。是以凡胃病之來。其病氣無有不實。而其熱甚則為狂。

瘧、濕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而其脈能大見於寸口。而立一陽藏於五陰之間。凡以此也。

白話文:

足陽明胃腑病論

頭腫、喉嚨痛、皮膚出現黃色斑點、精神錯亂、譫語、發熱。病人會爬到高處大喊大叫,脫掉衣服亂跑,胡亂辱罵,不分親疏。無論病灶在經絡或腑臟,都表現出氣盛血熱的明顯症狀。這就是仲景所說的胃家實證。但也有虛寒的病例,那是因為相火虛弱,導致胃氣不足,症狀表現為渾身發冷、經常打噴嚏、哈欠連連、面色黑。病情嚴重時,會厭惡他人和火,聽到木頭的聲音就害怕,驚恐不安,想動又動不了,獨自關閉門窗躲起來,身體前部發冷,胃部冷痛脹滿。這就是陽明虛證,不可不察。總而言之,胃是營衛之氣的總樞紐,五臟的根本,其氣向上升騰旺盛,則脈象在人迎脈處明顯;其精氣向下輸送充盈,則脈象在趺陽脈處強盛。仲景診病必先診察兩側頸動脈的人迎脈和兩足趺陽脈,以此判斷人的生死攸關,因為足陽明和足少陰經絡是先天後天之根本。

雖然胃與腑臟同屬陽明,胃屬土,但也是相火駐紮的地方,其位置是兩陽交合明亮之處,所謂兩陽合明,是指太陽經與少陽經交匯的地方,在此交匯而明亮。三焦、少陽膽經循行的部位,以及手少陰心經主胞絡的總督部位,都與陽明經共同負責腐熟水穀的功能。所以《內經》說:「陽明為午」,午時為夏季的中氣,也是相火的功能所在,又是三陽經氣的交匯之處。腑臟之氣旺盛,血多熱盛,所以能應夏季之令而主相火。心包絡代替心臟主宰相火的功能,其作用都依靠陽明經。仲景說:「陽明病是胃家實證。」胃家實證,並不是指大便乾燥、中下焦燥熱、陽氣堅實,而是指腑臟在兩陽交合明亮之處氣盛,得病必為氣血兩實的症狀。所以,凡是胃病,其病邪必然是實證,熱盛則狂躁。

瘧疾、濕邪、汗出、鼻衄、口角歪斜、嘴唇腫脹,脈象在寸口脈處明顯,一陽之氣藏於五陰之間,都是這些病症的表現。

3. 足太陰脾病論

脾位三陰。為六經之內主。以地德而上承乎天。故廣明之下。即為太陰太陰掌太倉之出入。為心君儲精待用之府。所以散精微贍運用。為胃行精液者也。其職主運。故以升為德。其部當水穀之海。故以濕為苦。若有餘不足。而為病淫與郁。則水火二氣皆能病之。水病則壅。壅則傷氣。

虛而不運。腹滿脹。胃脘痛。腸鳴飧泄。食不化。身體皆重。上為大寒。火病則不濡。不濡則傷血。血枯而燥。胃氣乃厚。善飢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舌本強。食則嘔。食不下。煩心。水閉黃疸脾約。必也常使少陽和氣常動於其中。則土潤而升。不傷於燥。土健而運。

不傷於濕。斯為得其平矣。然其居中央孤臟。以灌四旁。而主四末。病則必淪於四臟。而四臟有病。亦必待養於脾。若脾絕、則四臟即無以為生。是後天之本絕。較捷於先天之根絕也。故治四臟者。不可以不養脾。調停脾胃。醫中之王道也。其曰腹滿䐜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

以為過在太陰陽明者。太陰土壅。則本經不運。而陽明之氣不騰。是以不能出營衛以升達於上下。不達於下。則腎氣獨沉。故下厥。不升於上。則肺氣不行。故上冒。此為中氣不足。中州之病。是以甚則入脾也。

白話文:

足太陰脾病論

脾臟位於三陰經交會之處,是六經臟腑之中最主要的臟器,如同大地之德,向上承接天之氣。脾臟主管全身氣血的運行和轉運,就像太倉一樣,負責出入、儲存精微物質,以供全身運用,並協助胃部消化吸收精液。脾臟的主要功能是運化,所以以升為其特性;脾臟又位於水穀之海,所以濕氣過盛會使其受損。如果脾臟功能過盛或不足,導致病邪侵犯,就會出現水濕和火熱兩種病症。水濕病邪會導致氣機阻滯,造成氣虛,表現為腹部脹滿、胃脘疼痛、腸鳴、泄瀉、消化不良、全身沉重、畏寒等症狀;火熱病邪則會導致津液虧損,表現為口乾舌燥、胃口大增、肌肉消瘦、足部不自主運動、抽搐、腳痛、舌根強硬、嘔吐、食慾不振、煩躁不安等症狀。更甚者,還會出現水腫、黃疸、脾臟收縮等嚴重病症。因此,必須經常調動少陽經的陽氣,使脾臟保持濕潤,防止乾燥,讓脾臟功能正常,既不損傷於濕,也不損傷於燥,才能保持脾臟的平衡。

脾臟位於身體中心,如同君主一樣,滋養周圍四臟,並主宰四肢末端。脾臟生病,必定會影響到其他四臟;反之,其他四臟有病,也必須依靠脾臟的調理來恢復健康。如果脾臟功能衰竭,那麼其他四臟就無法生存,這等於後天之本被摧毀,比先天之根絕更為迅速。所以,治療其他四臟的疾病,都必須養護脾臟。調治脾胃,是醫學中最根本的治法。

如果出現腹脹、胸膈脹滿、脅肋疼痛、下肢厥冷、上半身冒汗等症狀,通常認為是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的病變。太陰脾經的土氣壅滯,就會導致脾經運化功能失常,陽明胃經的氣機也無法正常升騰,從而影響氣血運行,不能輸布到全身上下。氣血不能下達,則腎陽獨自下沉,導致下肢厥冷;氣血不能上達,則肺氣失常,導致上半身冒汗。這都是由於中氣不足,是臟腑疾病中最嚴重的一種,最終都會波及脾臟。

4. 足少陰腎臟病論

腎在人身為陰中之少陰。應天時而主冬令。故太陽寒水司氣。不歸膀胱而歸腎。蓋以腎之為氣。主蟄伏。主歸藏。天地斂藏之氣。必歸於此。是以寒水唯腎得主之也。顧其臟位為先天根柢。與心火為對待。故又為陰中之太陰。而先天真火亦涵於此。是雖各以為體。寒為位。而實以火為用也。

易象坎。畫一陽入二陰之間。為體陽而用陰。其性流行。又體陰而用陽。人身之腎。其堅滑者水之體。其流動者火之用。得水火兩具。而藏命門真火於至陰之中。坎之象也。夫陽氣生於陰中。靜極而動。能升陰精以上奉離宅。所謂升坎填離之妙。乃先天之大本大源也。以其火藏水中。

水昇天上。故常以水為海。火為龍。水暖而龍潛。水寒而龍起。是以腎家之病。不止水衰為土所克。而又有水火兩病也。如濕淫寒淫所勝。則胕腫、骨痛、陰痹、頭項痛、時眩、飢不欲食。寒氣自傷。則清厥。意不樂。腹大脛腫。喘嗽身重。寢汗出。龍火為患。則面如漆紫。

咳吐則有血。喝喝而喘。心如懸。口熱咽乾。煩心之類。皆腎家寒濕之淫。與水空火騰之為患也。至於水藏土中。而所以為蟄藏者。實藉土封之力。經云、腎合精其主脾。是封藏必在脾氣。故不曰克而曰生。此前人補腎。用六味入茯苓山藥之妙理也。先哲之言曰。腎家水不足。

勿熄其火。須滋陰之源以配火。腎家火不足。勿傷其水。須益火之主以配水。有旨哉。

白話文:

足少陰腎臟病論

腎臟在人體內屬於陰中之少陰,主宰冬季,與天時相應。所以太陽寒水之氣不歸屬於膀胱,而歸屬於腎臟。因為腎臟之氣主宰著蟄伏和歸藏,天地間收斂收藏的氣息,必然歸於腎臟。因此,寒水只有腎臟才能主宰。然而,腎臟的臟位是先天之根本,與心臟之火相對應,所以又為陰中之太陰,先天真火也蘊藏於此。雖然寒為體,火為位,但實際上腎臟的功能是依靠火來運作。

腎臟的卦象為坎卦,一陽爻夾在兩陰爻之間,是體現陰的特性,但作用是陽的;其性流行,又體現陽的特性,但作用是陰的。人體的腎臟,其堅實光滑的部分是水的形態,其流動的部分是火的效用。腎臟同時具有水和火,將命門真火藏於至陰之中,這就是坎卦的象徵。陽氣生於陰中,極靜而後動,能夠提升陰精上奉於心臟(離卦),這就是所謂的「升坎填離」的妙法,是先天之根本。因為火藏於水中,水能上升到天上,所以常以水為海,火為龍。水溫暖則龍潛伏,水寒冷則龍上升。

因此,腎臟的疾病,不僅僅是水衰弱而被土所克,還有水火兩方面的疾病。如果濕邪和寒邪過盛,則會出現肢體腫脹、骨痛、陰部麻痹、頭項疼痛、時而眩暈、飢餓但不願進食等症狀。如果寒氣自損,則會出現面色蒼白、神志不清、意氣不樂、腹部膨大、脛部腫脹、呼吸困難、身體沉重、睡眠時出汗等症狀。如果腎陽(龍火)過盛,則會出現面色紫黑、咳嗽吐血、呼吸急促、心悸、口乾咽燥、煩躁不安等症狀。這些都是腎臟寒濕邪盛和水虧火旺所導致的。至於水藏於土中,之所以能蟄藏,實際上是依靠土的封藏之力。經書上說:「腎合精,其主脾」,也就是說,封藏的功能在於脾氣,所以不說腎臟克脾,而說腎臟生脾。古人補腎,使用六味地黃丸加入茯苓、山藥,其妙理就在於此。

前賢說:腎臟的水分不足,不要熄滅它的火,需要滋養陰液來配合腎火;腎臟的火不足,不要損傷它的水,需要增強腎火來配合腎水。這話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