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內經博議》~ 卷之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4)

1. 十二原臟井木腑井金釋

經曰。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主治五臟之有疾。乃其名之為原者。其穴即藏之太淵太陵太衝太谿。屬腑而名之為原。而六腑又別有六原。學者矇昧不識原義。竊嘗釋之。原者。陽之名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屬手足踝骨以上。其地各尺。為手足諸陽之本。而陰臟之井營俞經合。

白話文:

古籍記載: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負責治療五臟疾病。稱為「原」是因為這些穴位藏在太淵、太陵、太衝、太谿等穴中,屬於腑,所以稱為原。而六腑又有另外六個原。有些學習中醫的人不明白原的意義,我試著解釋一下。原,是陽的名稱。十二原位於四關,四關是指手腳踝骨以上各一尺的地方,是手腳諸陽的根源,也是陰臟的井、滎、俞、經合穴位。

從是起焉。以其起於陽不起於陰。則雖五臟之專精。皆可以陽屬之。而治五臟之有疾者。必先針此。以候氣之陽。而歸之陰。此本以陽治陰。以腑治臟。故云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也。若六腑之原。則又五腧之外。別立六名。斯則六腑之正。原以陽治陽者也。至本經釋五腧曰為井木。

白話文:

從這個時候開始。因為它源於陽氣,不源於陰氣。因此,即使是五臟的專精,都可以歸屬於陽氣。而治療五臟疾病的人,必須首先針灸這裡。以等待陽氣,讓它歸於陰。這就是本著陽治陰、腑治臟的原則。因此,說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至於六腑的原,則除了五腧之外,另立六個名稱。這六個名稱就是六腑的正原,它們的治療方法是以陽治陽。到了本經裡釋放五腧的時候說,它們是井木。

釋六原曰為井金。金木古今未曉。王太僕而下及馬元臺。皆以乙木庚金。為乙與庚合。而為臟腑之合。殊無義理。滑伯仁又謂陰木生陰火。陰火生陰土。陽金生陽水。陽水生陽木釋之。張介賓亦仍其說。其陰生陰陽生陽。姑置勿論。亦何見而陰臟起於木。陽腑起於金。且為乙與庚之說耶。

白話文:

《傷寒論》記載六原中的「井金」為金屬類。古人對「金木」的看法,一直沒有明確的說法。從王太僕到馬元臺,都認為「乙木生庚金」,乙和庚結合,成為臟腑的結合點。但這種說法沒有任何道理。滑伯仁又認為「陰木生陰火,陰火生陰土,陽金生陽水,陽水生陽木」。張介賓也沿用這種說法。姑且不論「陰生陰,陽生陽」的說法,為什麼陰臟會起源於木,陽腑會起源於金?為什麼是「乙與庚」結合?

如見木之在臟也。以為陰也而乙之。金之在腑也。以為陽也而庚之。而其所以起於木起於金者。則仍蒙然未之辨也。經曰。守經據治。無失俞理。則針有候。俞有理焉。針法以四時各取井俞。是四時之針法。必以木金為候也。而臟腑之本俞。亦各自分金木。夫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

白話文:

如果在臟器中發現了木的特性,就認為它是陰性,而用乙字表示。如果在腑器中發現了金的特性,就認為它是陽性,而用庚字表示。但是,這些特性究竟是如何從木和金中產生的,仍然不清楚。

經典中說:遵循經絡,根據病症治療,不要偏離正常的原則。因此,針灸就有相應的時機和部位。針灸的方法是根據四個季節選擇不同的穴位。這是四個季節的針灸方法,必須以木和金作為時機的依據。而臟腑的本穴和俞穴也分別歸屬於金和木。金和木是萬物生長的開始和終結。

五臟藏精。其氣皆陰。然化氣必生於陽。故五臟雖陰。而其起恆同起於少陽之生木。六腑致用。其氣皆陽。然氣盛必歸於精。故六腑雖陽。而其氣為成。皆因於西成。說物之兌金。夫是以臟為井木。腑為井金也。生氣在臟。成氣在腑。如四時之春秋。此陰陽之定理。針法之所必究也。

白話文:

五臟儲藏著精氣,它們的氣質都是陰性的。然而,氣的轉化必須產生於陽性之中。因此,五臟雖然是陰性的,但它們的起源通常與少陽之氣生髮木屬性有關。六腑具有作用,它們的氣質都是陽性的。然而,旺盛的氣必將歸於精氣之中。因此,六腑雖然是陽性的,但它們氣的形成都依賴於相應的臟。也就是說,臟為井木,腑為井金。生氣存在於臟中,完氣存在於腑中。這就像四季中的春夏秋冬,這是陰陽的既定規律,也是針灸治療的必究之點。

不失俞理。非是之謂乎。

2. 十干納臟腑之謬辨

內經針法。必合天地陰陽日月。而同以求於人之部位。以合於天者。著為用針之宜忌。此針道之所在。要非經絡之故也。身形應九野篇曰。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脅應春分。其日乙卯。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頭應夏至。其日丙午。於右則手脅足腰尻下竅應秋冬。

白話文:

《內經》中關於針灸的方法,一定要符合天地陰陽、日月運行,並與人體部位相應。與天體相應的部分,作為針灸的宜忌,這是針灸的根源。並非是經絡的緣故。

《身形應九野篇》說: 左足對應立春,其日是戊寅己丑。 左脅對應春分,其日是乙卯。 左手對應立夏,其日是戊辰己巳。 膺喉首頭對應夏至,其日是丙午。

六腑膈下三臟應中州。大禁太乙所在之日。及諸戊己。以為天忌。此針家之忌所必求也。又以腰以下為地為陰。以足之十二經。以應十二月。腰以上為天為陽。以手之十指應十日。合之於脈。則以寅為正月之生陽。主左足之少陽。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

白話文:

六腑在膈膜以下,三臟則與中原相對應。特定的「太乙日」以及戊己日等,均被視為不宜針灸的「天忌日」,這是針灸者需要注意的禁日。

此外,腰部以下被視為「地」或「陰」,十二經脈與十二個月相應。腰部以上被視為「天」或「陽」,十根手指與十天相應。與脈絡相結合時,則以寅日為正月初生之陽氣,主導左腳少陽經;未日為六月,主導右腳少陽經;卯日為二月,主導左腳太陽經。

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明。故曰陽明。申為七月之生陰。主右足之少陰。醜為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陰。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陰。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陰。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

白話文:

午月為五月,掌管右腳的太陽經。辰月為三月,掌管左腳的陽明經。巳月為四月,掌管右腳的陽明經。這兩條陽經會合生成明經,因此稱為陽明。申月為七月,生出陰氣,掌管右腳的少陰經。醜月為十二月,掌管左腳的少陰經。酉月為八月,掌管右腳的太陰經。子月為十一月,掌管左腳的太陰經。戌月為九月,掌管右腳的厥陰經。亥月為十月,掌管左腳的厥陰經。

此兩陰交盡。故曰厥陰。要此陽明厥陰。又自一說。合十二月為一歲之氣。候之於足。此亦為針家而言。非以臟腑體用當如是也。針家候氣故不可缺。而最無理者。後世以十干納臟腑。而為陰陽夫妻。既非針家之所為。又悖臟腑之恆理。其說起於少陽膽。膽誠為東方少陽之初氣。

白話文:

這兩個陰經交會結束的地方,因此稱作厥陰經。強調這條陽明經和厥陰經,還有一種說法,它把十二個月當成一年的氣候,在足部來觀察它們的變化。這也是針灸醫生提出的說法,並非以臟腑的生理功能認為就應該是這樣。針灸醫生觀察氣候,因此不能缺少它。但最不合理的是,後世把十天干與臟腑對應起來,並且把它們當作陰陽夫妻。這既不是針灸醫生所做的事,又違背了臟腑的恆定道理。這種說法起源於少陽膽經,膽確實是東方少陽的初始之氣。

然甲氣當起於子。臨官於寅。茲皆厥陰風木之所起也。蓋氣雖在膽。而始於厥陰。且乙為柔木居卯位。是正所謂膽氣也。而今之納甲者。以甲剛歸膽。乙柔歸肝。是何說歟。丙火日也。心之神明也。其主太陽也。丁火日用之火也。相火也。故相火在陽明三焦。丙火在廣明之地。

白話文:

然而,甲氣應當從子時開始,在寅時達到旺盛。這些都是厥陰風木產生的地方。因為氣雖然在膽,但它開始於厥陰。而且,乙為柔木,位於卯位,這正是所謂的膽氣。而現在的納甲法,卻把甲(剛木)歸屬於膽,乙(柔木)歸屬於肝。這是什麼道理呢?

丙火代表太陽,是心神的顯現,主宰陽明經。丁火是日常使用的火,即相火。因此,相火位於陽明三焦,而丙火則位於太極之處。

今曰丙屬小腸。丁屬心。豈丁可以屬君火乎。經曰。小腸為心之使。豈使當屬丙。而主反屬丁乎。且於夫妻之說。又豈主反為妻。而使反為夫乎至若以戊屬胃。以己屬脾。脾以燥為健運。而反謂為己。胃為水穀之海。而反謂為戊。然猶曰脾為胃行其津液。其於為妻之說。或無辭也。

白話文:

現在說「丙」屬於小腸,「丁」屬於心。難道「丁」可以屬於君火嗎?經典上說:小腸是心臟的使者。難道使者應屬於「丙」,而主人反而屬於「丁」嗎?再說夫妻的說法,難道主人反而為妻子,而使者反而為丈夫嗎?

至於將「戊」屬於胃,「己」屬於脾,脾以乾燥為健康運行,卻反而說成「己」,胃是水穀的倉庫,卻反而說是「戊」。但還是說脾的功能是為胃輸送津液,在妻子這個說法上,或許還說得通。

至以庚歸大腸。辛歸肺。則尤無理之甚者。夫肺居乎上。承心之夏。而立秋又為元氣之主。而反屬柔金。大腸何物。能主蓐收之令。而當庚金之剛。以主秋之臨官也。壬為天源水。癸為江河水。腎為太陰。天水之主也而癸之。膀胱蓄水也而壬之。是雜客之水。反出真元之上矣。

白話文:

用庚金屬性歸屬於大腸,辛金屬性歸屬於肺,這就更加沒有道理了。肺部位於人體上方,承接著心臟的熱氣,而立秋又是元氣的主宰,卻偏偏把肺部歸屬於柔軟的金屬性。大腸是什麼東西,怎麼能主宰秋天的肅殺肅殺之氣,而且與庚金的剛性質相得益彰,主宰秋季的臨官之氣呢?壬水為天上的水,癸水為江河湖海的水。腎臟為太陰,是天上水的本源,卻偏偏歸屬於癸水。膀胱儲藏水,卻偏偏歸屬於壬水。這樣一來,雜亂的水反倒凌駕於原本的水源之上,實在是荒謬。

不亦顛倒紕謬耶。所以然者。大約以臟陰腑陽誤之。不知臟亦何嘗不生陽。而必以六腑為夫也。後學不悟。仍其訛舛。曰為從事。吾不知此說倡於何人。緣不讀內經故至斯耳。

白話文:

這不是顛倒錯亂嗎?原因是將臟陰和腑陽弄錯了。不知道臟也一樣會產生陽氣,為什麼一定要把六腑當做丈夫呢?後學者不求甚解,仍然沿用這種錯誤的說法,說「為從事」。我不知道這個說法是誰提出的,大概是因為沒有讀過《內經》才會這樣。

3. 手太陰肺臟病論

肺居西方金位。上應陽明燥令。其與足太陰脾同名太陰者。以其為一身元氣之主。出治節以佐君。其位居華蓋之頂。其職與太陰脾。同行氣以給眾臟。故名之也。而其實為陽中之少陰。主秋令以成萬物。秋令清肅揫斂。肺以麗水之金。生形而居天河之上源。以沛雨露。故嘗病躁與寒熱。

白話文:

肺臟位於西方的金色部位,與陽明經的燥熱相應。它與足太陰脾臟同名為太陰,是因為它是人體元氣的主人。出治節以輔佐君主。它的位置位於華蓋之頂,與太陰脾臟共同運行氣血以供給各個臟腑,因此得名。但它實際上是陽中的少陰,主管秋季以成就萬物。秋季氣候清肅收斂,肺以濕潤之金,孕育生命,居於天河之上游,降下雨露。所以常患燥熱和寒熱之病。

最為嬌臟也。其氣恆下行。靜則下沉於腎宮。而與水相通。所謂母隱子胎也。以其外應皮毛。皮毛屬太陽之部。故太陽之傷風傷寒。與汗出中風。兼形寒飲冷。皆傷肺見症。如鼻塞聲重。氣逆喘嗽。肩背痛。嚏嘔胸滿煩心等證。多與太陽同。至若五志之火上炎。陰虛內鑠。肝火抉心而刑金。

白話文:

肺臟是最嬌弱的臟器,它的氣會不斷向下運作。當人體靜止時,肺氣會下沉至腎臟,與水氣相通。這就像母親懷孕時,胎兒藏在子宮裡一樣。

肺臟在體表對應的部位是皮膚和毛髮。皮膚和毛髮屬於人體的太陽經脈,因此太陽經脈受到風寒侵襲,導致流汗過多而中風,以及身體受寒或飲用冷飲而受傷,都會導致肺臟出現症狀。

這些症狀包括鼻塞、聲音沙啞、氣逆、咳嗽、肩背疼痛、打噴嚏、嘔吐、胸悶、心煩等。這些症狀常與太陽經脈的症狀相類似。

另外,當人體的情志過於亢奮,導致心火上炎,或者陰氣虛弱,導致內臟受到損傷,肝火會影響心臟,進而損傷肺金,也會出現類似的症狀。

則亦傷肺。其證為肺癰、肺痿、痿躄、吐血、聲嘶、息有音、鼽衄、掌中熱、喘不休、白血出、皮毛焦。此皆火燥焦枯之症。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治之之法。傷於外者。與足太陽同法。其邪氣盛。而閉塞憤郁。必於足太陽瀉之。傷於內者。正氣衰而金被傷。必於足少陰養之。

白話文:

火氣過盛也會傷害肺部。其症狀為肺癰、肺結核、肌肉萎縮、吐血、聲音嘶啞、呼吸有聲、鼻子出血、手掌發熱、喘息不止、流出白色血液、皮膚毛髮焦枯。這些都是火熱燥烈造成身體枯竭的症狀。

如果身體虛弱,則會氣短,呼吸不暢。耳聾、喉嚨乾燥。治療方法:對外傷者,採用足太陽經的治療方法。邪氣旺盛,導致閉塞和氣憤鬱結,必須通過足太陽經瀉出邪氣。對內傷者,正氣衰弱,金氣受損,必須通過足少陰經來滋養它。

而於足太陰培之。補水培土。養金之善法也。然以金性下沉。隱於子胎。腎家水火兩病。亦能使肺兩症同受。故有時水泛而為喘壅。有時水沸而為痰鳴。皆以氣上逆。而有水火虛實之不同。而要其治。總不出足太陽及少陰太陰三經之法耳。

白話文:

同時培補足太陰經。補水滋土。這是養護肺金之良方。然而金性下沉,隱藏於子宮。腎臟的水火兩病,也能使得肺的兩症同時受到影響。所以有時水氾濫而形成氣喘壅塞,有時水沸騰而形成痰鳴。都是因為氣逆而上,而水火虛實不同。而要治療它們,總不出足太陽經、少陰經、太陰經三經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