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內經博議》~

回本書目錄

1. 針刺部

2. 十二原臟井木腑井金釋

經曰: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主治五臟之有疾,乃其名之為原者,其穴即藏之太淵、太陵、太衝、太谿。屬腑而名之為原,而六腑又別有六原。學者矇昧,不識原義。竊嘗釋之:原者,陽之名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屬手足踝骨以上,其地各尺,為手足諸陽之本。而陰臟之井、營、俞、經、合,從是起焉。以其起於陽,不起於陰,則雖五臟之專精,皆可以陽屬之,而治五臟之有疾者,必先針此,以候氣之陽,而歸之陰。此本以陽治陰,以腑治臟,故云: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也。若六腑之原,則又五腧之外,別立六名,斯則六腑之正,原以陽治陽者也。至本經釋五腧,曰為井木。

釋六原,曰為井金。金木古今未曉,王太僕而下及馬元臺,皆以乙木庚金,為乙與庚合,而為臟腑之合,殊無義理。滑伯仁又謂陰木生陰火,陰火生陰土,陽金生陽水,陽水生陽木釋之。張介賓亦仍其說。其陰生陰陽生陽,姑置勿論,亦何見而陰臟起於木,陽腑起於金?且為乙與庚之說耶?

如見木之在臟也,以為陰也而乙之;金之在腑也,以為陽也而庚之。而其所以起於木、起於金者,則仍蒙然未之辨也。經曰:「守經據治,無失俞理」,則針有候,俞有理焉。針法以四時各取井俞,是四時之針法,必以木金為候也。而臟腑之本俞,亦各自分金木。夫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

五臟藏精,其氣皆陰,然化氣必生於陽,故五臟雖陰,而其起恆同起於少陽之生木;六腑致用,其氣皆陽,然氣盛必歸於精,故六腑雖陽,而其氣為成,皆因於西成,說物之兌金。夫是以臟為井木,腑為井金也。生氣在臟,成氣在腑,如四時之春秋,此陰陽之定理,針法之所必究也。

不失俞理,非是之謂乎?

白話文:

經書上說,五臟有六腑,六腑又有十二原穴。十二原穴主要治療五臟的疾病。之所以稱之為「原」,是因為這些穴位(太淵、太陵、太衝、太谿等)位於腑經,故名為「原」。而六腑之外,另有六個原穴。許多學者不明白「原」的真正含義。我私下揣摩,認為「原」指的是陽氣的本源。十二原穴都出自四關穴,四關穴位於手足踝骨以上,各約一寸寬,是手足諸陽經的根本。陰臟的井穴、營穴、俞穴、經穴都從這裡開始。

因為這些穴位起源於陽氣而非陰氣,所以雖然五臟精氣屬陰,卻也可以用陽氣來歸屬和治療。治療五臟疾病,必須先針刺這些原穴,以觀察陽氣的盛衰,並使其歸於陰氣。這就是利用陽氣治療陰氣,利用腑經治療臟經的道理,所以說「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至於六腑的原穴,則在五輸穴之外,另有六個名稱,這是六腑本身的原穴,用陽氣治療陽氣。

本經解釋五輸穴為井木,解釋六原穴為井金。金木的含義,古今醫家都未能完全理解。從王太僕到馬元臺,都認為是乙木庚金,乙庚相合,代表臟腑的結合,但這種說法缺乏道理。滑伯仁又說陰木生陰火,陰火生陰土,陽金生陽水,陽水生陽木,張介賓也沿用此說。陰生陰、陽生陽這種說法,姑且不論,但何以陰臟起源於木,陽腑起源於金,又為何要用乙木庚金來解釋呢?

如果說臟腑中的木屬陰,所以用乙木;腑經中的金屬陽,所以用庚金,那麼它們為何起源於木和金,卻仍然沒有清楚的解釋。經書上說,要遵循經絡,掌握治療原則,不可違背經絡的道理,這樣針灸才有效果,經絡才有效。針灸方法中,四季都取井穴和俞穴,這是四季的針灸方法,必定要用木金來判斷。而臟腑的本穴和俞穴,也各有金木之分。金木代表著生成的始終。

五臟貯藏精氣,其氣皆屬陰,但氣的化生一定源於陽氣。所以五臟雖然屬陰,但其起源都與少陽之木的生長相同。六腑負責生理功能,其氣皆屬陽,但氣盛之後必定要回歸於精氣。所以六腑雖然屬陽,但其氣的生成都依賴於兌金(西方之金)。因此,臟腑以井木和井金來區分。臟腑的生氣在臟,成氣在腑,如同四季的春與秋,這是陰陽的固定規律,也是針灸方法必須研究的。

不違背經絡的道理,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3. 十干納臟腑之謬辨

內經針法。必合天地陰陽日月,而同以求於人之部位。以合於天者,著為用針之宜忌。此針道之所在,要非經絡之故也。身形應九野篇曰: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脅應春分,其日乙卯;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頭應夏至,其日丙午。於右則手脅足腰尻下竅應秋冬。

六腑膈下三臟應中州。大禁太乙所在之日,及諸戊己,以為天忌。此針家之忌所必求也。又以腰以下為地為陰,以足之十二經,以應十二月。腰以上為天為陽,以手之十指應十日。合之於脈,則以寅為正月之生陽,主左足之少陽。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

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明,故曰陽明。申為七月之生陰,主右足之少陰。醜為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陰。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陰。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陰。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

此兩陰交盡,故曰厥陰。要此陽明厥陰,又自一說,合十二月為一歲之氣,候之於足。此亦為針家而言,非以臟腑體用當如是也。針家候氣故不可缺。而最無理者,後世以十干納臟腑,而為陰陽夫妻,既非針家之所為,又悖臟腑之恆理。其說起於少陽膽。膽誠為東方少陽之初氣。

然甲氣當起於子,臨官於寅。茲皆厥陰風木之所起也。蓋氣雖在膽,而始於厥陰。且乙為柔木居卯位,是正所謂膽氣也。而今之納甲者,以甲剛歸膽,乙柔歸肝,是何說歟。丙火日也,心之神明也,其主太陽也。丁火日用之火也,相火也。故相火在陽明三焦,丙火在廣明之地。

今曰丙屬小腸,丁屬心。豈丁可以屬君火乎。經曰:小腸為心之使,豈使當屬丙,而主反屬丁乎。且於夫妻之說,又豈主反為妻,而使反為夫乎?至若以戊屬胃,以己屬脾。脾以燥為健運,而反謂為己。胃為水穀之海,而反謂為戊。然猶曰脾為胃行其津液,其於為妻之說,或無辭也。

至以庚歸大腸,辛歸肺,則尤無理之甚者。夫肺居乎上,承心之夏,而立秋又為元氣之主,而反屬柔金。大腸何物?能主蓐收之令,而當庚金之剛,以主秋之臨官也。壬為天源水,癸為江河水。腎為太陰,天水之主也而癸之。膀胱蓄水也而壬之。是雜客之水,反出真元之上矣。

不亦顛倒紕謬耶?所以然者,大約以臟陰腑陽誤之。不知臟亦何嘗不生陽,而必以六腑為夫也。後學不悟,仍其訛舛,曰為從事。吾不知此說倡於何人?緣不讀內經故至斯耳。

白話文:

《十干納臟腑之謬辨》

《內經》針法必須符合天地陰陽、日月運行規律,並以此推求人體部位,以符合天道的原則來決定針灸的宜忌,這就是針灸的根本所在,並非僅僅依賴經絡。例如《身形應九野篇》中記載:左足應立春(戊寅、己丑日),左脅應春分(乙卯日),左手應立夏(戊辰、己巳日),胸、喉、頸、頭應夏至(丙午日);右則手、脅、足、腰、尻、下竅則應秋冬。

六腑和膈下三臟(心、肝、脾)則對應中州。針灸必須嚴格避免太乙日及戊己日,因為這些日子是天忌日,這是針灸師必須遵守的禁忌。此外,以腰以下為地為陰,以足部十二經脈對應十二月;腰以上為天為陽,以手部十指對應十日。將其與脈象結合,寅月為正月,生發陽氣,主左足少陽;未月為六月,主右足少陽;卯月為二月,主左足太陽;午月為五月,主右足太陽;辰月為三月,主左足陽明;巳月為四月,主右足陽明。這兩個陽經交會,所以稱為陽明。申月為七月,生發陰氣,主右足少陰;丑月為十二月,主左足少陰;酉月為八月,主右足太陰;子月為十一月,主左足太陰;戌月為九月,主右足厥陰;亥月為十月,主左足厥陰。這兩個陰經交會,所以稱為厥陰。總而言之,陽明和厥陰經脈的運行規律,也有一種說法是將十二月合為一年之氣,觀察其在足部的變化,這也是針灸家所遵循的,並非臟腑體用的本義。針灸家推測氣候變化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最沒有道理的是,後世以十干納入臟腑,並配成陰陽夫妻,這既不是針灸家的做法,又違背臟腑的恆常規律。這種說法起源於少陽膽經,膽確實是東方少陽的起始之氣。

然而,甲氣應該起源於子月,在寅月臨官,這都是厥陰風木的起始之處。雖然氣在膽中,但卻始於厥陰。乙為柔木,居卯位,這才是真正的膽氣。而現在的納甲法,卻以甲木剛強歸屬膽,乙木柔弱歸屬肝,這是什麼說法呢?丙火為太陽,是心的神明,主太陽;丁火為日用之火,為相火,所以相火在陽明三焦,丙火在光明之地。現在卻說丙屬小腸,丁屬心,難道丁可以是君火嗎?經書說:「小腸為心之使」,難道使臣應屬丙,而君主卻屬丁嗎?而且在夫妻配對的說法中,難道君主反而變成妻子,而使臣反而變成丈夫嗎?至於以戊屬胃,以己屬脾,脾以燥濕為健運,卻反而說是己;胃為水穀之海,卻反而說是戊。即便說脾為胃運行津液,對於它作為妻子的說法,也毫無道理。

至於以庚屬大腸,辛屬肺,更是毫無道理。肺居於上,承接心的夏氣,立秋又是元氣的主宰,卻反而屬柔金;大腸是什麼東西,能夠主宰蓐收之令,而應庚金之剛,主宰秋天的臨官之氣呢?壬為天河之水,癸為江河之水,腎為太陰,是天水的主人,卻歸癸;膀胱蓄水,卻歸壬,這是雜亂的客水,反而凌駕於真元之上,不是很顛倒謬誤嗎?所以這樣的原因,大概是把臟腑的陰陽弄錯了,不知道臟器也同樣會產生陽氣,而必須以六腑為夫。後學不明白,仍然沿用這種錯誤的說法,稱為「從事」,我不知道這種說法是誰提出來的,大概是不讀《內經》才會這樣。

4. 病能部

5. 手太陰肺臟病論

肺居西方金位。上應陽明燥令。其與足太陰脾同名太陰者。以其為一身元氣之主。出治節以佐君。其位居華蓋之頂。其職與太陰脾。同行氣以給眾臟。故名之也。而其實為陽中之少陰。主秋令以成萬物。秋令清肅揫斂。肺以麗水之金。生形而居天河之上源。以沛雨露。故嘗病躁與寒熱。

最為嬌臟也。其氣恆下行。靜則下沉於腎宮。而與水相通。所謂母隱子胎也。以其外應皮毛。皮毛屬太陽之部。故太陽之傷風傷寒。與汗出中風。兼形寒飲冷。皆傷肺見症。如鼻塞聲重。氣逆喘嗽。肩背痛。嚏嘔胸滿煩心等證。多與太陽同。至若五志之火上炎。陰虛內鑠。肝火抉心而刑金。

則亦傷肺。其證為肺癰、肺痿、痿躄、吐血、聲嘶、息有音、鼽衄、掌中熱、喘不休、白血出、皮毛焦。此皆火燥焦枯之症。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治之之法。傷於外者。與足太陽同法。其邪氣盛。而閉塞憤郁。必於足太陽瀉之。傷於內者。正氣衰而金被傷。必於足少陰養之。

而於足太陰培之。補水培土。養金之善法也。然以金性下沉。隱於子胎。腎家水火兩病。亦能使肺兩症同受。故有時水泛而為喘壅。有時水沸而為痰鳴。皆以氣上逆。而有水火虛實之不同。而要其治。總不出足太陽及少陰太陰三經之法耳。

白話文:

肺臟位於西方,屬金,受陽明經燥熱之氣的影響。肺與脾臟同屬太陰,因為肺臟主一身元氣,輔佐君主(心臟),位於頭部,與脾臟共同運送氣血供給各臟腑,所以稱為太陰。但實際上,肺是陽中之少陰,主宰秋季,使萬物成熟。秋季氣候清肅收斂,肺臟如同秋天的金屬般,位於天河(銀河)上游,滋潤萬物。因此,肺容易感受燥熱和寒邪。

肺臟是最嬌嫩的臟腑,其氣息常向下運行,平靜時下沉至腎臟,與腎臟的水液相通,如同母親隱藏著胎兒一樣。肺臟的外在表現是皮膚和毛髮,而皮膚毛髮屬於太陽經,所以太陽經受風寒、汗出中風、感受寒邪等,都會傷及肺臟,表現為鼻塞、聲音沉重、氣逆、咳嗽、肩背疼痛、打噴嚏、嘔吐、胸悶、煩躁等症狀,大多與太陽經病症相似。

如果五臟的火氣上炎,陰虛內熱,肝火旺盛而傷害肺金,也會傷及肺臟。其症狀包括肺癰、肺痿、痿躄(下肢痿弱)、吐血、聲音嘶啞、呼吸有聲、鼻衄(流鼻血)、手掌心發熱、喘息不止、咳白血、皮膚乾燥等,這些都是燥熱耗傷的症狀。肺氣虛弱則少氣懶言,呼吸困難,耳聾、咽喉乾燥。

治療方法:外感病邪者,與足太陽經的治療方法相同;邪氣盛而閉塞不通者,需瀉足太陽經;內傷者,正氣衰弱,肺金受損,則需補益足少陰經,並培補足太陰經,以滋陰補土,是養護肺金的最佳方法。但由於金性下沉,隱藏於腎臟,如果腎臟的水火失衡,也會影響肺臟,所以有時出現水液泛濫導致喘息壅塞,有時水液沸騰導致痰鳴,都是氣上逆所致,其虛實寒熱各有不同。總而言之,治療肺臟疾病,主要還是依靠足太陽、少陰、太陰三經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