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1. 附論
2. 陽密乃固論
天藏德,而以日為光明。人心藏神,而以陽氣為固密。陰陽之道,必有所先,養生之本,亦必有所謹。此內經原病之所起,必眷眷於陰陽之論也。而又曰: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夫人身之陰陽皆欲固也,而必曰陽密乃固,其道維何?蓋陽者皆氣而近浮,浮則在上,故曰陽因而上。
然陽有高明之體,高明在上,此為真陽,而不可謂之浮陽;必散而在外,散則周遍,故曰陽以衛外。然陽有純一之道,純一而健,此為純陽,而不可謂之外;非浮與外,則陽有元亨之隆也;不外不浮,則陽有利貞之用也。是故陽之積,運之以生神明,而充奉之,是以精則養神。
陽之運,倡之以為物先,而煦嫗之,是以柔則養筋。斯則陽之所事也,而必以密為固者,陽非不能固也,其失在不密也。致不密者有三:起居如驚,而神氣乃浮也;措情躁擾,與物駘宕,陽乃飛越而不歸,則內之恬愉失,而元府不閉,風寒暑濕遂乘之以起。故外無禦侮,內必受兵。
此不密之故一。煩勞則張而精絕也。夫陰為精,藏精而起,亟以赴陽。人若不知節息,每強力用之,且煩且勞。煩則不靜,勞則不息,而陽乃張矣。張如弓之久滿,而不知弛,則弓力竭而筋干為傷,故精絕,馴致其道,必至目盲耳背,潰若壞都。此不密之故二。大怒則形氣絕,
而血菀於上也。大怒則傷陽,陽既郁逆,則無所行,而菀於上,故有吐血數升而殞者,有疽發於背者,皆薄厥之至也。此不密之故三。三者一起於外,而外得侮之,一困於內而內竭,為一乘於猝而暴厥焉,則何能精則養神,而柔則養筋哉?然則如何而密?曰:陽氣者若天與日,
天藏德而以日光明,則當清謐以寧心,固精以養神,節勞以養筋,而陽倡陰和矣。陽健運則陰奠定,夫是之謂能固。
白話文:
陽密乃固論
天地蘊藏著德行,以太陽的光明普照萬物;人心藏神,以陽氣作為根本的保障。陰陽之道,必須先懂得養生的根本,也必須謹慎小心。這是《內經》中闡述疾病起源時,必然仔細論述陰陽的緣故。又說陰陽的關鍵在於「陽密乃固」。人體的陰陽都應該穩固,但為何特別強調「陽密乃固」呢?因為陽氣皆屬氣,較為輕浮,輕浮則上升,所以說「陽因而上」。
然而,陽氣有高明精純的特性,高明在上,這是真陽,不能說它輕浮必散佈在外。陽氣散佈則遍及全身,所以說「陽以衛外」。陽氣還有純一精健的特性,純一而強健,這是純陽,不能說它在外。如果不是輕浮外散,則陽氣便能元亨利貞,興盛昌隆,有所作為。不外不浮,則陽氣就能發揮其正大光明、堅定持久的功效。所以,陽氣的積累,運用它來滋養神明,充實奉養它,精氣充足就能養神。
陽氣的運作,主導著萬物的生長,溫煦滋養萬物,所以溫和就能養筋。這就是陽氣所應盡的職責。但為何一定要「密」才能「固」呢?陽氣並不是不能固守,而是失於不密。導致不密的原因有三:起居驚慌失措,神氣浮躁;情緒躁擾,與外界事物過度糾纏,陽氣便會飛越而不能歸位,內心的恬靜愉悅喪失,元氣之府不能閉合,風寒暑濕就會乘虛而入,造成外無抵禦,內受其害。這是導致不密的第一個原因。
勞累過度則導致精氣耗竭。陰氣主精,藏精以生髮,經常奔赴陽氣。如果不懂得節制休息,常常用力過度,又勞累又煩躁,煩躁則心神不安,勞累則不停歇,陽氣就會過度張揚。就像弓拉得太滿,而不懂得放鬆,弓力就會耗盡,弓弦也會受損。所以精氣耗竭,久而久之,必然導致目盲耳聾,身體衰敗,如同城牆崩潰。這是導致不密的第二個原因。
大怒則氣血逆亂。大怒會傷及陽氣,陽氣鬱結逆亂,則無處運行,而上衝,所以會有吐血而亡的人,或背上生疽的人,都是因為陰陽失調極端所致。這是導致不密的第三個原因。這三種原因,一種源於外界的侵襲,一種源於內在的耗竭,一種則由於突然的暴怒而導致陰陽失調。那麼,又如何能做到精氣充足以養神,溫和以養筋呢?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密」呢?陽氣如同天與日,天蘊藏著德行,以太陽的光明普照,那麼就應該清靜安謐,寧靜心神,固守精氣以養神,節制勞累以養筋,這樣才能使陽氣主導,陰陽協調。陽氣強健運作,陰氣就能安定,這才是所謂的「能固」。
3. 氣歸權衡論
人之所以舉一身者,以氣耳。氣之所至為運,運氣之所煦為和暖。以至腐熟水穀,給散精血,上下之所充,肌膚之所衛,無非是氣。然是氣者,必有宗主焉,本根焉,以統攝之而不亂,然後能為神明之共給指使而不傾,此氣之所以必歸於權衡也。本經謂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此謂食氣之能生氣血,贍養臟腑,故肺得其職,而五臟之氣齊平,氣乃歸於權衡也。然大要舉其得氣之養如是耳,其所以然則猶未之詳焉。何則?
人身之氣,根本於太衝。太衝者,先天之根柢,其氣上升而為巨陽,下散於三焦,積於膻中,此元氣之本也。原其始則氣之未動時,起於先天坎中之陽,而動於子半,以為少陽膽家之氣,而遊部於膽家之間,此所謂生氣,亦所謂和氣也。然後胃家以飲食倉廩,積其精華,騰其穀神,
於以供給臟腑經絡之用,以為之副。此則後天之穀氣,於以配先天之生氣,而合之為一。先天能始之,後天能終之,其功用未嘗有分焉。要其能如是者,殆有權衡存乎其間。所謂權衡者,肺腎是也。肺主上焦,腎主下焦。肺主降,腎主升。肺主呼,腎主吸。肺主出氣,腎主納氣。
凡一身之氣,其經緯本末出納之序,皆二臟為之,一散氣而持其平,若衡然,輕重緩急出入不差累黍,一鎮氣而歸其根,若權然,上下升降不使斷續間歇,是二臟權衡之用也。難者曰,營衛本出中焦胃氣,衛以充體,營循隧道,脾以㪚之膽,以行之,亦各舉其職以為平耳,何曰氣歸於權衡?
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也。曰,太衝為十二經之海,統十二經以使之皆升,而肺以一臟秉相傳之權,持其平而不使之亢而不下,是氣升於上者,使非肺為上之衡,則必有愆陽之患矣。手太陰為元氣治節之主,亦既指使循環,節宣百節經隧,使非腎臟以納氣之原,藏其用而歸於精之宅,
不使為無本之施,是無其權,而氣不歸下,則必有絕陰之事矣。唯其上不愆上,下有守下,而後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則氣口成寸以決生死也。是義者實人身之大權,醫家之定衡,而養氣之旨亦從可知也。
白話文:
氣歸權衡論
人之所以能活動全身,是因為有氣。氣到達的地方,就能運作;氣的溫煦作用,使人感到溫暖,進而消化吸收水谷精微,輸布精血,充盈上下,守護肌膚,這些都離不開氣。然而,這股氣必須有一個主宰、一個根本,來統攝它,使它不致紊亂,然後才能為神明所支配運用而不致傾頹。這就是氣必須歸於權衡的原因。本經說,飲食之氣進入胃,精氣散佈於肝,淫氣存在於筋,濁氣歸於心,淫精存在於脈,脈氣流經經脈,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將精氣輸布到皮毛,皮毛與經脈合精氣,行氣於腑,腑藏精氣,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這就是說,飲食之氣能生氣血,滋養臟腑,所以肺能擔當其職責,而五臟之氣就能平和,氣就能歸於權衡。總之,人體獲得氣的滋養,大致如此,但其所以然,則尚未詳盡闡明。為什麼呢?
人體之氣,根本在太衝穴。太衝穴是先天之氣的根本,其氣上升則化為巨陽,下降則散佈於三焦,積聚在膻中,這是元氣的根本。追溯其開始,在氣未活動時,始於先天坎卦中的陽氣,並在子時(晚上十一點到一點)活動,成為少陽膽經之氣,在膽經運行。這就是所謂的生氣,也是所謂的和氣。然後,胃作為飲食的倉庫,積聚精華,提升穀神之氣,用以供給臟腑經絡,作為輔助。這是後天穀氣,用以配合先天之生氣,而合為一體。先天之氣能起始,後天之氣能終結,其功用從未分開。要能做到這樣,大概有權衡存在其間,所謂權衡,就是肺和腎。肺主上焦,腎主下焦;肺主下降,腎主上升;肺主呼氣,腎主吸氣;肺主出氣,腎主納氣。
全身之氣,其經絡的走向、始末、出入的順序,都由這兩個臟腑來主宰。肺像衡器一樣,使氣散佈而保持平衡,輕重緩急出入毫釐不差;腎像權一樣,使氣歸根,上下升降不間斷。這就是肺腎兩個臟腑作為權衡的作用。有人會問:營氣和衛氣原本都來自中焦的胃氣,衛氣充盈全身,營氣循行於經脈,脾負責運化,膽負責輸布,各司其職以保持平衡,為什麼還要說氣歸於權衡呢?
權衡平衡,氣口充足,就能決定生死。太衝穴是十二經脈之海,統攝十二經脈使之皆上升,而肺作為一個臟器,掌握著傳遞氣的權衡,保持平衡,不使之亢盛或衰弱。如果上升之氣不是由肺來調節,就會出現陽氣過盛的病症。手太陰肺經是元氣的調節之主,也負責指揮氣的循環,調節百脈經絡,如果沒有腎臟來納氣,儲藏其作用,並歸於精氣的住所,不使之無根地施放,就會出現陰氣虛衰的症狀。只有上不亢盛,下不衰弱,氣才能歸於權衡。權衡平衡,氣口充足,就能決定生死。這個道理是人體的大權,是醫家判斷的標準,養氣的要旨由此可知。
4. 神轉不回論
經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息。又曰:陰陽不測之謂神。是神者不測之道,而為陰陽氣血出入之主,所謂神也。神不可見,從其機見之。如水之行,如環之轉,而莫之所遏,夫唯順而已矣。唯順乃轉,唯轉乃順。其出入往復皆合於機,而以為人之神。故古人之神,必有妙於其轉者焉。
然有數大端,不可不察也。一者,經絡營衛之轉。衛,衛外而為固也。平旦目開,而下行六陽,日入注少陰,而夜行六陰。其氣與陽俱動,與陰俱靜,而不越其候,亦如天地之生息無間。若稍回則滯於陰而陽病,壅於陽而陰病。經所謂:謹察衛氣,為百病母是矣。營之行,亦自平旦出手太陰,
內外次傳,日五十營而無回迕。故見之於脈,五十動而無一代者,名曰平人。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予之。短期代者,歇至與變更也。此所謂回矣。一者,臟腑授氣,相生之轉。脾散精於肝以為血,濁氣歸心以為脈,脈氣流經歸肺,肺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而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
氣歸權衡以成氣口。故脾散精氣,肺為行氣,腎主納氣,受五臟之精而藏之以養心君。此臟腑相生而轉之次也。不轉而回,則相剋侵陵之禍起矣。一者,為四時五行之轉。其為天氣所在,則正月二月,人氣在肝;三四在脾;五六在頭;七八在肺;九十在心;十一十二在腎。其氣自地氣始發,
自下而上,故由肝及脾。自脾上頭。七八陰氣始進,自上而下,故由肺及心。自心歸腎,以為終始。其為脈應所在,則當春而弦,當夏而鉤,秋毛冬石。而一歸於微平者,以胃氣先壯,略帶令氣,乃為相和。而餘歲余時,亦無不奉令。此所謂轉也。一者,回逆,則胃氣不營,而臟已病矣。
一者,為陰陽開闢之轉。三陽之開闢樞,合為一陽,陽所以能倡。三陰之開闢樞,合為一陰,陰所以能和。若其次稍失,則陰陽之內神有不和,而太過不及之氣見矣。故一身之氣,經絡之會,四時之應,臟腑之用,皆有神以為之轉。如天行之健,地氣之生,環不失次,而機之出入乃無或廢。
故曰:神轉不回也。回則不轉,而神機之化息矣。於此察病,而觀其死生間甚,思過半矣。
白話文:
神轉不回論
經書上說,氣機出入停止,則神機活動也停止。又說,陰陽變化莫測,這就叫做神。神是莫測的運行之道,主宰著陰陽氣血的出入。所謂神,是看不見的,只能從它的活動跡象來觀察,如同水的流動,如同環的旋轉,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它,只有順應它而已。只有順應才能轉動,只有轉動才能順應,其出入往復都符合機體的運行規律,這就是人的神。所以古人講究神,必然精妙於其轉動之道。
然而,有幾點重要的方面不可不察。第一是經絡營衛的運轉。衛氣,是衛護體表,使之堅固的氣。清晨眼睛張開時,衛氣開始下行經過六條陽經,日落時則注於少陰經,夜間運行六條陰經。其氣與陽氣一起活動,與陰氣一起休息,從不逾越其規律,如同天地生生不息,沒有間斷。如果稍有違逆,就會停滯於陰而導致陽病,阻塞於陽而導致陰病。經書上說「謹察衛氣,為百病之母」,正是這個道理。營氣的運行,也從清晨開始,由手太陰經開始,
內外依次傳遞,每天運行五十個營位而沒有阻礙。所以從脈象觀察,五十次搏動而沒有任何停頓的,稱為健康之人。不到十次搏動就有一次停頓的,說明五臟氣虛;短時間內多次停頓的,則表示氣血衰竭和變化。這就是所謂的「回」。第二是臟腑授受氣機的轉運。脾將精氣散佈到肝臟化生血液,濁氣歸於心臟形成脈搏,脈氣流經全身回到肺臟,肺臟將精氣輸送到皮毛,皮毛和脈氣相結合,運行氣血到腑臟,腑臟的精氣又留於四臟。
氣機歸於權衡,以形成氣口。所以脾臟散佈精氣,肺臟運行氣氣,腎臟主納氣,接受五臟的精氣而收藏以滋養心臟。這是臟腑相生而運轉的次序。如果不轉而逆轉,則相剋侵犯的禍患就會產生。第三是四時五行的運轉。根據天時,正月二月,人體之氣在肝臟;三四月在脾臟;五六月在心臟;七八月在肺臟;九十月在腎臟;十一二月在腎臟。其氣從地氣開始發動,
由下而上,所以從肝到脾,從脾到心。七八月份陰氣開始上升,由上而下,所以從肺到心,從心歸腎,作為終始。其脈象的反應,春天脈象弦,夏天脈象鉤,秋天脈象毛,冬天脈象石,最後歸於平和。因為胃氣先旺盛,略帶令氣,才能相和,其餘的年份和季節,也都能順應天時。這就是所謂的轉。第四是逆轉,則胃氣不能運化,臟腑就會生病。
第四是陰陽開合的運轉。三陽經的開合樞紐,合為一陽,陽氣因此才能活躍;三陰經的開合樞紐,合為一陰,陰氣因此才能調和。如果次序稍有錯亂,則陰陽內在的神機就不協調,就會出現陰陽過度或不足的情況。所以一身之氣,經絡的交會,四時的應對,臟腑的功能,都依靠神機來運轉,如同天體運行,地氣生長,環環相扣,不失其序,而氣機的出入就沒有停滯。
所以說神機運轉而不逆轉。逆轉則不能運轉,神機的活動就停止了。從此觀察疾病,就能明白生死之間的奧妙,就已經想通了一大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