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內經博議》~ 卷之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

1. 胃脈論

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汗腐。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以下五節)

白話文:

一個人日常的元氣來源於胃。胃能使人的元氣平穩。人若沒有胃氣,就會死亡。在春天,胃氣微弱而柔和,這是正常的。胃氣過於柔和而不足,就會出汗且身體腐爛。若只有柔和而沒有胃氣,就會死亡。胃裡有毛,說明會得秋天的病。毛很多,說明即將得病。藏真之氣散佈在肝臟。肝臟儲藏著筋膜之氣。

人自有生而後。全藉穀氣為養。故一日不再食則飢。七日不食則死。可見平人之常氣稟於胃。無胃氣則死也。經曰。飲食入胃。脈道乃行。又曰脈得食即高。故知脈道之行。必待此而起。夫脈者氣血之府。精神之舍。而胃氣者。乃精氣神三寶之神糧。而營衛之淵源也。其氣流營溢衛合精。

白話文:

從人出生後,就完全依靠穀物中的氣來滋養。所以一天不吃就會餓,七天不吃就會死。可見一般人的氣血都來源於胃。沒有胃氣就會死亡。經文中說:飲食進入胃裡,脈絡才會運作。還說:脈搏會隨著進食而有力。所以我們知道脈絡的運作,都必須依靠進食才能啟動。脈絡是氣血的貯藏之所,精神的居所。而胃氣是精氣神三寶的糧食,也是營衛之氣的來源。胃氣會流動到營衛,與精神結合。

而行神於脈。雖五臟各稟。四時各正。有必見必應之時。而於人之保合太和。必以胃氣為本。是五臟四時。皆必待此而得其平也。故辨脈必先辨於胃脈。胃脈者和而大。搏而有力。於三陽則搏而勿浮。三陰則搏而勿沉。雖本五臟應四時。而不受五臟四時之沮抑裁損。此所謂平人之元氣元神也。

白話文:

同時神氣也運行於脈中。雖然五臟各自稟受氣血,四時各自有所適應,但必定會有相應脈象出現。然而對於人體保持平衡狀態,必定以胃氣為根本。因此,無論五臟還是四時,都必須依賴胃氣才能達到平衡。所以,診脈必須先從胃脈著手。胃脈特點是和緩有力,在三陽時脈搏有力而不浮,在三陰時脈搏有力而不沉。雖然胃脈與五臟四時相應,但不受五臟四時所影響。這就是所謂的平人之元氣元神。

昌大於春夏。收藏於秋冬。使五臟之正氣。得以主時而奉令。故肝得主春而脈弦。心得主夏而脈鉤。脾得主季夏而脈耎。肺得主秋而脈毛。腎得主冬而脈石。而皆曰微者。正以明胃氣之充壯鼓行。使五臟外循天令。而得以其和者主之也。其於五臟皆曰藏真者。蓋謂五臟所藏之本真氣也。

白話文:

春天和夏天陽氣旺盛,秋天和冬天陽氣收藏。這樣才能讓五臟的正氣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運行,發揮作用。因此,肝臟主宰春天,脈搏弦細;心臟主宰夏天,脈搏鉤形;脾臟主宰季夏(初夏結束時),脈搏弱小;肺臟主宰秋天,脈搏浮弱;腎臟主宰冬天,脈搏沉實。

而所有這些脈象都微弱,是因為它們說明瞭胃氣充盛,運行順暢,讓五臟遵循外界的規律,保持和諧狀態。

文章中提到五臟都「藏真」,是指五臟所藏的本源真氣。

真氣之本。雖起於先天所稟之陰陽。而不得胃氣。則不能充之壯之以為真。故五臟所藏。而能散能濡能高能下能通者。皆賴胃氣之聚精待用。而五臟始得行其職事也。肝藏筋膜之氣。心藏血脈之氣。脾藏肌肉之氣。肺行營衛陰陽之氣。腎藏骨髓之氣。其各得贍舉以固生身。以奉天令。

白話文:

真氣的根本,雖然來源於先天稟賦的陰陽之氣,但是如果沒有胃氣,就無法充沛、壯盛它,讓它成為真氣。因此,五臟所藏的氣,能夠散佈、滋潤、向上、向下、通暢,都依靠胃氣聚斂精華待用,五臟才能開始發揮其功能。肝臟儲藏筋膜之氣,心臟儲藏血脈之氣,脾臟儲藏肌肉之氣,肺臟運行營衛、陰陽之氣,腎臟儲藏骨髓之氣。它們各自得到充足的滋養,才能固守身體,奉行天命。

皆胃氣之常充常行耳。故必胃多而微見弦鉤耎毛石者為無病。稍有衰颯。則弦鉤等多見而胃少矣。夫弦鉤等脈得四時而見。何嘗非五臟之正。而胃氣不勝。遂成臟病。況此五脈之單見耶。單見則胃絕。而真臟之脈見。故曰死也。至若春之胃而見毛。毛與弦反。而乃見之於春。

白話文:

這些都是胃氣充足、正常運行的表現。因此,胃氣充足,稍微有些徵兆能表現出來,即使是輕微的水滑、弦緊、鉤樣、耎樣、石樣脈象的人也是沒有疾病的。如果胃氣稍有衰弱,那麼水滑等脈象就會明顯,而胃氣就會減少了。這些水滑等脈象在一年四季都可以表現出來,它們一直都是五臟之氣正常的徵兆。但是,如果胃氣虛弱,則會變成臟腑疾病。更何況這種五種脈象單獨出現呢?單獨出現就表明胃氣完全衰竭了,而真正的臟腑脈象出現,所以說這樣的人已經死亡了。至於在春季出現毛脈,毛脈與水滑脈相反,卻在春季出現。

是胃不能相為於肝以存弦令。而反受克於毛。則胃之衰敗已徵矣。而曰至秋病者。前此春夏三陽得令。尚能扶我至秋。則胃不能勝而為病也。若毛甚則胃家之太和已戕。命曰今病。即今已不能掩其惡也。夫人之生。天地合德。得陰陽五行之全。然自孩提毀齒以來。天癸未至。

白話文:

胃無法調和肝氣,使得肝氣持續亢盛。反過來又被肺氣所克,那麼胃氣衰弱的跡象已經顯現了。而說到「到了秋天就生病」,是因為在前此的春夏三個月,陽氣當令,尚能扶助我方(胃氣)抵抗到秋天。那麼如果(秋天)胃氣仍然無法抵禦而生病,可見肺氣太過旺盛,胃中的和平諧和狀態已經被破壞。這就稱之為「今病」,也就是說,現在已經無法掩飾胃氣的虛弱了。人的生命,是天地陰陽調和的結果,具備了陰陽五行之氣的全部。然而,從孩提時代脫落乳齒以來,(青春期前的發育時期)腎精尚未成熟發育。

腎元弗充。要有待於後天之穀神以充之。故持之又久。而後先天之元氣以昌。精神之運量以足。皆胃氣也。自中焦出營衛以行隧道。謂之經氣合元氣而積於胸中。謂之宗氣。是故巨陽謂之主氣。此氣之至。能先天而天弗違。故入五臟為藏真。使總攝五官百骸。能後天而奉天時。

白話文:

腎臟的精氣不足,必須依靠後天攝取的食物精華來補充。因此,養生保健的時間要堅持很久,才能使先天的元氣昌盛,精神的運作能力充足。這些都依賴於胃氣。胃氣從中焦運化出來,形成營氣和衛氣,運行在經絡中。這些經氣與元氣相結合,聚集在胸中,稱為宗氣。因此,巨陽經被稱為主氣。主氣的生成,可以補益先天,而且不會違背天理。所以,主氣進入五臟,可以儲藏真正的精氣,使五官和全身的骨骼肌肉都能得到滋養。主氣還可以配合後天,順應天時。

故歷四時五運司天之令。以為之應而無忒。是以胃氣之脈。為人之主。自有不為四時五臟之氣所掩者。內經首提而言之。此脈家根本第一義。而東垣丹溪諸公。競謂其和如春風楊柳。不知此特為春胃微弦之一喻耳。若微鉤微石。尚有所不能喻也。至於微耎。更有妙義。胃本不耎。

白話文:

因此,人體會隨著四季變化和五運輪轉,順應天命。胃氣之脈作為人體的主宰,不受四季和五臟之氣的影響。在《內經》中,它被列為首要提及的要點,這是脈學的根本要義。東垣和丹溪等醫家競相稱讚它的和緩,就像春日的和風拂動柳枝。然而,他們不知道這只是對春季胃脈微微弦細的比喻。如果出現微鉤、微石等脈象,這種比喻就失效了。至於「微耎」這個脈象,則有更精妙的意義。胃本身是不會耎動的。

以長夏濕土主政。蒸其溽氣。火濕相搏。使正氣不能高舉。故其象為耎,然正唯微耎。則胃氣之壯可知。此正所謂在三陽則搏而勿浮。三陰則搏而勿沉者。胃氣之實象也。知此則知真藏見而主死之故矣。

白話文:

夏季,濕土主導。濕熱氣蒸騰。火熱濕氣交相作用。導致人體正氣無法提升。因此,其症狀表現爲倦怠,但倦怠程度較輕微。由此可知胃氣旺盛。這正是所謂的「在三陽時,正氣交搏但不浮於體表;在三陰時,正氣交搏但不沉滯於體內」。這是胃氣旺盛的徵象。瞭解這些,就能明白「真藏顯現而預示死亡」的原因了。

2. 診法論

經曰、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裡。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於分部。知病本始。夫內經所貴色脈。而診法又極詳盡如此。蓋以人病所屬。雖存乎陰陽臟腑表裡虛實之間。而致病之由。所病之故。

白話文:

醫經上說,聖人治病,必須瞭解天地陰陽、四季規律、五臟六腑、男女表裡,通達人情世故,以明瞭醫道。貴賤貧富不同,身體狀況也不同。詢問病人的年齡、性格、身體強弱等情況,分析辨別病症的部位,瞭解疾病的根源和發病過程。醫經中重視氣色和脈象,而診斷方法又如此詳盡,因為人的疾病雖然存在於陰陽、臟腑、表裡、虛實之間,但致病的原因和具體病因卻各不相同。

終非一律。故又以內經之十診論列之。一曰度人。人有五臟六氣之分。五形五性。體態各異。厚薄不同。或耐春夏。不耐秋冬。或耐秋冬。不耐春夏。或壽或不壽。又兼六氣參差。陰陽不適。其筋骨氣血各不相等。於是別其五色。凡形勝色。色勝形。至其勝時。年氣加感。則病行矣。

白話文:

治療方法並非千篇一律。因此,再用《內經》中的十診論述:

一、診斷體質:人有五臟六氣的區分,五形(金、木、水、火、土)五性(酥、辛、酸、苦、鹹)不同,體質各異。胖瘦厚薄各不相同。有人耐受春夏,不耐受秋冬;有人耐受秋冬,不耐受春夏;有人長壽,有人短命。加上六氣交錯,陰陽失調,筋骨氣血各不相同。因此,分別其五色:形體勝過氣色,氣色勝過形體。到了勝過的時候,年運加重,就會引發疾病。

是可望而知之者也。二曰度脈。則審其大小浮沉滑澀。別其左右上下前後。以求五臟四時之逆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故微妙在脈。不可不察。所謂切而知之者也。三曰度臟。凡五臟之藏神。其性情體用之生氣。或不合於四時之理。而有五情傷敗之事。是人之大神已不立。

白話文:

這些都是可以通過觀察而知道的。第二項是脈診。要仔細分辨脈搏的大小、浮沉、滑澀,並且分清左右、上下、前方、後方,以此推斷五臟四時順逆的變化。掌握了脈動的變化,才能知道病情發展的趨勢,失察脈動的變化,病情可能會惡化。所以脈診非常精微,不可不仔細觀察。所謂通過切脈就能知道病情,就是這個道理。第三項是臟診。凡是五臟的神氣,其性質、特點、生理功能和生命力,如果與四時規律不合,就有可能傷及五情導致損傷。這表明人的根本元氣已經不穩固了。

而外感內傷皆其後焉者也。是以度臟為亟亟也。四曰度肉。人之形氣所呈。肌腠分理。皮肉形質。或相得或不相得。則壽夭判焉。以此察病。則或雖輕而重。或雖重而輕。如薄膚蒼理之耐病不耐病。其相去各不同也。五曰度筋。筋有大小堅脆之別。則燔針劫刺之不可不審也。

白話文:

中醫認為,外感病邪和內傷病變都是人體後天的疾病。因此,評估臟腑功能非常重要。其次,評估肌肉。人的身體是由形氣組成的,肌膚紋理、皮肉質地有相得益彰或不相匹配的情況,這決定了人的壽命長短。根據這個原則來診斷疾病,有些看似輕微的病症其實很嚴重,而有些看似嚴重的病症實際上並不嚴重。例如,皮膚薄而脆弱的人耐受疾病的能力與皮膚厚實的人不同,這些情況差異很大。最後,評估筋骨。筋骨有大、小、堅、脆之分,因此,在使用燒灼針或針刺治療時必須慎重考慮。

六曰度俞。俞有井滎俞原經合。而又募原之歸。此備四時之到。明於五俞疾徐所在。則屈伸出入。皆有條理。豈曰按譜而求。拘執而取乎。七曰度陰陽。陰陽之變。不可勝理。人知經絡表裡。臟陰腑陽。而不知人有大陰陽。如三陽為經為父。及為部為紀。三陰亦然。而又有奇恆之陰陽。

白話文:

六是度穴位。穴位有井穴、滎穴、俞穴、原穴、經穴、合穴,還有募穴、原穴的歸屬。這些分類涵蓋了四季的變化。如果能清楚地瞭解五俞穴的緩急所在,那麼在按摩時就可以根據穴位的特點,有條理地進行屈伸、提按。怎麼能只照著穴位圖按壓,拘泥於死記硬背呢?

七是度陰陽。陰陽的變化,變化無窮。人們只知道經絡的表裡關係,臟陰腑陽的關係。卻不知道人體還存在著大陰陽的關係。比如,三陽經為經脈,為父親,也代表著部分和紀律。三陰經也是如此。此外,還有奇經八脈的陰陽關係。

正月二月人氣在肝。三月四月人氣在脾。五月六月人氣在頭。七月八月人氣在肺。九月十月人氣在心。十一十二人氣在腎。此先天陰陽之應。恆自下而上。亦自上而下。初未嘗失其性理。而於臟腑所主則已不同。而況加以運氣之乘除勝復也。此陰陽又在所必講也。七者診人備矣。

白話文:

正月和二月人體的能量在肝臟。三月和四月人體的能量在脾臟。五月和六月人體的能量在頭部。七月和八月人體的能量在肺部。九月和十月人體的能量在心臟。十一月和十二月人體的能量在腎臟。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天地陰陽交替規律。能量總是從下往上運轉,也從上往下運轉。但不同的時期,能量在身體不同器官的表現也不同。再加上人體氣血運行的影響,這些陰陽變化就更為複雜了。這些變化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

至於從容人事。不失人情。則又有三診。曰八度君。九度民。十度卿。君者王公大人。其驕恣縱欲。氣志之順逆。各有差等。民則有苦樂暴久貧富之異。卿則有嘗貴後賤。敗傷脫勢。乃欲侯王之類。此謂人情。得其情而從容於其間。亦診道之在所必備也。

白話文:

至於從容應對人事,不失人情,又有三等辨證:

  1. 八度君:指王公貴族,他們的驕縱慾望、氣志的順逆各有不同。
  2. 九度民:指百姓,有甘苦快樂、暴躁憂愁、貧富之別。
  3. 十度卿:指曾貴而後賤,遭受挫折或失去權勢的官員,以及欲攀附上位的人。

這些不同的身份地位和人情世故,都需要醫生了解。只有把握了這些人情,在應對中才能從容不迫,遊刃有餘,也是診斷疾病中必備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