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論》~ 卷七 (10)
卷七 (10)
1. 卷七
普明子制此方。並論注其妙。而未明指藥之治法。余因即其注而增損之曰。肺體屬金。畏火者也。遇熱則咳。用紫菀百部以清熱。金性剛燥。惡冷者也。遇寒則咳。用白前陳皮以治寒。且肺為嬌臟。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則邪氣流連而不解。故用荊芥以散表。肺有二竅。
一在鼻。一在喉。鼻竅貴開而不貴閉。喉竅貴閉。不貴開。今鼻竅不通。則喉竅啟而為咳。故用桔梗以開鼻竅。此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肺氣安寧。
千金麥門冬湯
麥冬(三錢),桔梗(二錢),桑皮(三錢),半夏(二錢),生地(三錢),紫菀(三錢),竹茹(三錢),麻黃(一錢),五味(一錢),生薑(三片),甘草(一錢)
風寒客於肺中。引痰生火。故用桔梗桑皮半夏生薑。以利除痰飲。用生地紫菀竹茹麥冬五味。以清斂火氣。然陳寒不除。則痰火旋去而旋生。故以麻黃一味。搜剔陳寒。惟甘草則取調諸藥而已。凡寒中包火。火中伏寒。皆能治之。
柴胡梅連散
柴胡(三錢),人參(三錢),黃芩(三錢),甘草(一錢),黃連(一錢),白芍(三錢),當歸(三錢)
柴胡湯。逍遙散。各半成方。而重在黃連一味。較二方尤擅清火之功。心者肝之子。黃連瀉心。實則瀉其子。
甘桔湯
甘草(三錢),桔梗(三錢)
葶藶大棗瀉肺湯
葶藶(炒香搗三錢),大棗(擘破五枚)
先聖用藥。瀉必兼補。故無弊。即如此兩方。桔梗以開達肺氣。凡咽痛肺癰排膿。皆生用之。而必君以甘草。以土生金。助其開達之勢。葶藶苦寒。力能降泄肺中之氣。火熱壅肺。水飲沖肺。皆能隨其實而瀉之。而必君以大棗。使邪去而正不傷。得此意者。可知配合之義。
保和丸
知母(三錢),貝母(三錢),天門冬(三錢),款冬花(三錢),天花粉(三錢),薏苡仁(三錢),五味子(一錢),甘草(一錢),馬兜鈴(三錢),生地黃(三錢),紫菀(三錢),百合(三錢),阿膠(三錢),當歸(三錢),紫蘇(二錢),薄荷(一錢),百部(三錢),飴糖(二兩),生薑(三錢)
此方藥味雖多。而實以潤肺清火為主。凡是虛勞咳血。皆肺中陰津不足。火熱乘之使然。火壅於內。則皮毛固閉。灑淅而惡寒。易招外感。火盛則水津凝滯。膠結為痰。而氣愈不得息。痿咳所以不愈也。方用飴膠地歸百合百部甘草紫菀花粉款冬。大生津液以潤肺。五味天冬知母。
以清肺火。猶恐外寒閉之。則火鬱而不清。故佐以姜蘇薄荷。以疏解其鬱。痰飲滯之。則火阻而不降。故用貝母苡仁。以導利其滯。郁解滯行。火清肺潤。咳嗽愈而痿燥除。無論寒久變火。火鬱似寒。諸症皆能治之。十藥神書。載此方加減甚詳。余謂此方藥味已多。如再加減。
白話文:
這份醫方是由普明子所擬定。他闡述了這些方劑的奧妙,但沒有明確指出藥物的治療方法。我根據他的註解加以增減,說明如下:肺臟在五行中屬金,害怕火熱,遇到熱就會咳嗽,所以用紫菀和百部來清熱。金的性質剛強乾燥,討厭寒冷,遇到寒冷就會咳嗽,所以用白前和陳皮來治療寒冷。而且肺是嬌嫩的臟器,外主皮毛,最容易受到外邪侵襲,如果不用發散的方式將邪氣驅除,邪氣就會停留在體內無法解除。因此,用荊芥來發散體表邪氣。肺有兩個孔竅,一個在鼻子,一個在喉嚨。鼻竅適合開通而不適合閉塞,喉竅適合閉合而不適合開啓。現在鼻竅不通,就會導致喉竅開啓而引起咳嗽。因此,用桔梗來開通鼻竅。這個方劑藥性溫和滋潤,不寒不熱,能使肺氣安定平和。
千金麥門冬湯
麥門冬(9克),桔梗(6克),桑白皮(9克),半夏(6克),生地黃(9克),紫菀(9克),竹茹(9克),麻黃(3克),五味子(3克),生薑(3片),甘草(3克)
風寒侵入肺中,會引發痰液產生並化為火熱,所以用桔梗、桑白皮、半夏、生薑來疏通並清除痰飲。用生地黃、紫菀、竹茹、麥門冬、五味子來清降並收斂火氣。但如果體內的舊寒沒有去除,痰火就會反覆產生,所以用麻黃這一味藥來搜剔積滯的寒氣。甘草的作用則是調和所有藥物的藥性。凡是寒邪包裹著火熱,或火熱中潛伏著寒邪的情況,都可以用這個方劑來治療。
柴胡梅連散
柴胡(9克),人參(9克),黃芩(9克),甘草(3克),黃連(3克),白芍(9克),當歸(9克)
這個方劑是小柴胡湯和逍遙散各取一半組成的,但側重於使用黃連這一味藥,比原來的兩個方劑更擅長於清瀉火熱。心臟在五行中是肝臟的兒子,黃連瀉心火,實際上是瀉其子臟的火。
甘桔湯
甘草(9克),桔梗(9克)
葶藶大棗瀉肺湯
葶藶子(炒過搗碎,9克),大棗(掰開,5枚)
古代的醫家用藥,瀉邪的同時必定會兼顧補益正氣,所以不會有弊端。就拿這兩個方子來說,桔梗能開通肺氣,凡是咽喉疼痛、肺癰排膿等情況,都用生桔梗來治療,但必須配以甘草,因為土能生金,可以幫助桔梗開達肺氣的力量。葶藶子性味苦寒,能向下疏泄肺中的氣,無論是火熱壅塞於肺,還是水飲上沖於肺,都能根據實際情況將其瀉除。但必須配以大棗,使邪氣去除而正氣不傷。明白這個道理,就能了解配藥的意義。
保和丸
知母(9克),貝母(9克),天門冬(9克),款冬花(9克),天花粉(9克),薏苡仁(9克),五味子(3克),甘草(3克),馬兜鈴(9克),生地黃(9克),紫菀(9克),百合(9克),阿膠(9克),當歸(9克),紫蘇(6克),薄荷(3克),百部(9克),飴糖(60克),生薑(9克)
這個方劑雖然藥味眾多,但實際上是以滋潤肺部、清瀉火熱為主。凡是虛勞咳嗽、咳血的,都是因為肺中陰液不足,火熱趁機侵襲所導致的。火熱壅塞於內,會導致皮毛閉合,產生怕冷發抖的現象,容易招致外感。火熱旺盛則會導致津液凝結,形成痰液,使得呼吸更加困難,所以虛勞咳嗽無法治癒。這個方劑使用飴糖、阿膠、生地黃、當歸、百合、百部、甘草、紫菀、花粉、款冬,大量生成津液來滋潤肺部。使用五味子、天門冬、知母來清瀉肺火。還擔心外來的寒邪閉塞體表,導致火熱鬱結而無法清除,所以佐以生薑、紫蘇、薄荷來疏解鬱結。痰飲阻滯,則會阻礙火熱下行,所以用貝母、薏苡仁來導利滯留。鬱結解除,滯留疏通,火熱清除,肺部滋潤,咳嗽就會痊癒,虛弱乾燥的症狀也會消失。無論是寒邪久鬱化火,還是火熱鬱結導致像寒邪一樣的症狀,都可以用這個方劑來治療。《十藥神書》中記載這個方劑的加減法非常詳細。我認為這個方劑的藥味已經很多了,如果再加減,反而會畫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