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血證論》~ 卷七 (7)

回本書目錄

卷七 (7)

1. 卷七

天王補心丹

當歸(三錢),熟地黃(五錢),生地黃(三錢),遠志(一錢),人參(三錢),丹參(三錢),天門冬(三錢),麥門冬(三錢),元參(三錢),桔梗(錢半),酸棗仁(三錢),柏子仁(三錢),雲茯苓(三錢),五味子(一錢)

陳修園曰。心字篆文。只是一倒火耳。火不欲炎上。故以生熟地補水。使水上交於心。以元參丹參二冬。使火下交於腎。又佐參苓以和心氣。當歸以生心血。棗仁以安心神。遠志以宣其滯。五味以收其散。更假桔梗之浮為嚮導。心得所養。而何有健忘怔忡津液乾枯舌瘡秘結之苦哉。

硃砂安神丸

硃砂(一錢),黃連(三錢),生地(三錢),當歸(三錢),甘草(二錢)

硃砂之重以鎮怯。黃連之苦以清熱。當歸之辛以噓血。更取甘草之甘。以制黃連之太過。地黃之潤。以助當歸所不及。合之養血清火。安鎮心神。怔忡昏煩不寐之症。可以治之。

人參養榮湯

人參(三錢),黃耆(三錢炙),白朮(三錢),甘草(錢半),當歸(三錢),熟地(四錢),大棗(三錢),生薑(三片),遠志(一錢),桂心(一錢),陳皮(二錢),白芍(三錢),雲苓(三錢),五味子(一錢)

此方即中焦取汁。奉心化赤以為血之義。參耆朮草大棗。大補中焦。中焦谷化則汁益生。故加陳皮以化谷。中焦水停則穀不化。故加姜苓以別水。水穀既化。中焦之汁自生矣。再用歸地多汁以引其汁。凡系婦人催乳。用此足矣。若必令其奉心化血。則宜芍味以斂之。使榮行脈中。

而不外散。加桂心遠志。啟導心火。以助其化赤之令。補中者。開血之源也。導心者。化血之功也。斂脈者。成血之用也。此心火不足之治法。與炙甘草湯建中湯相近。

歸脾湯

白朮(三錢),黃耆(三錢),茯神(三錢),人參(三錢),遠志(錢半),木香(一錢),甘草(二錢炙),棗仁(三錢),當歸(三錢),桂圓(五枚去殼)

心主生血。脾主統血。養榮湯。以治心為主。歸脾湯。以治脾為主。心血生於脾。故養榮湯補脾以益心。脾土生於火。故歸脾湯導心火以生脾。總使脾氣充足。能攝血而不滲也。

養真湯

人參(三錢),白朮(三錢),雲苓(三錢),甘草(錢半),山藥(三錢),蓮米(三錢),麥冬(三錢),五味(八分),黃耆(三錢),白芍(三錢)

煎去頭煎。只服二三煎。取燥氣盡去。遂成甘淡之味。蓋土本無味。無味即為淡。淡即土之正味也。此方取淡以養脾。深得其旨。

小建中湯

桂枝(二錢),白芍(四錢),甘草(二錢),紅棗(三枚,生薑(三片),飴糖(一兩)

虛勞裡急諸不足者。五臟陰精陽氣俱不足也。故用薑桂辛溫以生陽。用芍飴酸甘以生陰。大棗甘草純甘以補中。使中宮建立。則陽氣化而上行。陰氣化而下降。細按此方。乃建胃滋脾。以陽生陰之法。歸脾湯從此方重濁處套出。補中湯從此方輕清處套出。

白話文:

[卷七]

天王補心丹

配方包含:當歸(9克)、熟地黃(15克)、生地黃(9克)、遠志(3克)、人參(9克)、丹參(9克)、天門冬(9克)、麥門冬(9克)、玄參(9克)、桔梗(4.5克)、酸棗仁(9克)、柏子仁(9克)、雲茯苓(9克)、五味子(3克)

陳修園說,心字的篆體寫法就像一個倒置的「火」字。火不應該往上炎燒,所以用生地黃和熟地黃來補充體內的水分,使水能向上滋潤心臟。再用玄參、丹參和天門冬、麥門冬,引導火往下回到腎臟。又用人參和茯苓來調和心氣,用當歸來滋養心血,用酸棗仁來安定心神,用遠志來疏通氣機的阻滯,用五味子來收斂耗散的氣。再加上桔梗的向上引導作用,讓藥力能達到心臟。這樣一來,心臟得到滋養,哪還會有健忘、心悸、口乾舌燥、舌頭生瘡、便秘等困擾呢?

硃砂安神丸

配方包含:硃砂(3克)、黃連(9克)、生地黃(9克)、當歸(9克)、甘草(6克)

硃砂的重鎮作用可以用來鎮定驚恐,黃連的苦寒可以用來清除體內熱邪,當歸的辛溫可以用來補養心血。再加入甘草的甘甜,來緩和黃連的苦寒過度,以及生地黃的滋潤,來輔助當歸補血不足的部分。綜合起來,可以達到養血清熱、安定心神的作用,能治療心悸、心煩、失眠等症狀。

人參養榮湯

配方包含:人參(9克)、炙黃耆(9克)、白朮(9克)、甘草(4.5克)、當歸(9克)、熟地黃(12克)、大棗(9克)、生薑(三片)、遠志(3克)、桂心(3克)、陳皮(6克)、白芍(9克)、雲茯苓(9克)、五味子(3克)

這個方子的原理,是從中焦(脾胃)提取水谷精華,使其轉化為血液來滋養心臟。人參、黃耆、白朮、甘草、大棗可以大補中焦,中焦的消化功能好,就能產生更多的水谷精華。所以加入陳皮來幫助消化穀物,中焦如果有水濕停滯,就會影響消化,所以加入生薑和茯苓來排除水濕。水谷消化功能正常,中焦的精華自然產生。再用當歸和熟地黃這類多汁液的藥材,將這些精華引導到需要的地方。一般婦女產後乳汁不足,用這個方子就足夠了。如果要使精華轉化成血液,就應該加入白芍和五味子來收斂,使血液能在脈絡中運行而不外散。再加入桂心和遠志來啟動心火,幫助精華轉化成血液。補中焦是血液生成的源頭,引導心火是促進血液生成的功用,收斂脈絡是使血液發揮作用的環節。這個方子是治療心火不足的方法,和炙甘草湯、小建中湯的治療方向相近。

歸脾湯

配方包含:白朮(9克)、黃耆(9克)、茯神(9克)、人參(9克)、遠志(4.5克)、木香(3克)、炙甘草(6克)、酸棗仁(9克)、當歸(9克)、桂圓(五枚,去殼)

心臟主要負責產生血液,脾臟主要負責統攝血液。養榮湯主要是治療心臟的,歸脾湯主要是治療脾臟的。心血的產生依賴於脾臟,所以養榮湯通過補養脾臟來滋養心臟。脾土的生長依賴於心火,所以歸脾湯通過引導心火來促進脾臟的生長。總之,要使脾氣充足,才能固攝血液而不使其滲漏。

養真湯

配方包含:人參(9克)、白朮(9克)、雲茯苓(9克)、甘草(4.5克)、山藥(9克)、蓮子(9克)、麥門冬(9克)、五味子(2.4克)、黃耆(9克)、白芍(9克)

煎藥時要去除第一煎,只服用第二煎和第三煎,目的是去掉藥材的燥性,使藥液變得甘淡。因為土本來就沒有什麼味道,沒有味道就是淡,淡才是土的本味。這個方子取其淡味來滋養脾臟,可謂深得其要領。

小建中湯

配方包含:桂枝(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紅棗(三枚)、生薑(三片)、飴糖(30克)

身體虛弱、腹部絞痛等各種不足的症狀,都是因為五臟的陰精和陽氣都不足。所以用生薑和桂枝的辛溫來補陽,用白芍和飴糖的酸甘來補陰,用大棗和甘草的純甘味來補養中焦。使中焦建立起來,陽氣才能轉化並向上運行,陰氣才能轉化並向下運行。仔細分析這個方子,其實是建立胃氣,滋養脾氣,通過增強陽氣來促進陰氣的產生。歸脾湯是從這個方子的厚重部分發展而來,補中湯是從這個方子的輕清部分發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