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論》~ 卷七 (4)
卷七 (4)
1. 卷七
小調經湯
當歸(三錢),赤芍(三錢),沒藥(二錢),琥珀(二錢),桂枝(二錢),細辛(五分),麝香(少許)
當歸補血。赤芍行血。樹脂似人之血。沒藥為樹脂所結。故能治結血。琥珀乃樹脂所化。故能化死血。四藥專治瘀血。亦云備矣。而又恐不能內行外達也。故領以辛桂麝香。使藥性無所不到。而內外上下。自無伏留之瘀血。所以不循經常者。多是瘀血阻滯。去瘀即是調經。
小柴胡湯
柴胡(八錢川產為真),黃芩(三錢),半夏(三錢),大棗(三枚),人參(二錢),甘草(一錢),生薑(二錢)
此方乃達表和里。升清降濁之活劑。人身之表。腠理實營衛之樞機。人身之裡。三焦實臟腑之總管。惟少陽內主三焦。外主腠理。論少陽之體。則為相火之氣。根於膽腑。論少陽之用。則為清陽之氣。寄在胃中。方取參棗甘草。以培養其胃。而用黃芩半夏。降其濁火。柴胡生薑。
升其清陽。是以其氣和暢。而腠理三焦。罔不調治。其有太陽之氣。陷於胸前而不出者。亦用此方。以能清裡和中。升達其氣。則氣不結而外解矣。有肺經鬱火。大小便不利。亦用此者。以其宣通上焦。則津液不結。自能下行。肝經鬱火。而亦用此。以能引肝氣使之上達。則木不郁。
且其中。兼有清降之品。故餘火自除矣。其治熱入血室諸病。則尤有深義。人身之血。乃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即隨陽明所屬衝任兩脈。以下藏於肝。此方非肝膽臟腑中之藥。乃從胃中清達肝膽之氣者也。胃為生血之主。治胃中。是治血海之上源。血為肝之所司。肝氣既得清達。
則血分之郁自解。是正治法。即是隔治法。其靈妙有如此者。
犀角地黃湯
犀角(錢半),生地(五錢),白芍(三錢),丹皮(三錢)
犀牛土屬。而秉水精。地黃土色。而含水質。二物皆得水土之氣。能滋胃陰。清胃火。乃治胃經血熱之正藥。然君火之主在心。故用丹皮以清心。相火所寄在肝。故用白芍以平肝。使君相二火。不湊集於胃。則胃自清而血安。
甘露飲
天門冬(三錢),麥門冬(三錢),生地黃(三錢),熟地黃(三錢),黃芩(三錢),枳殼(一錢),石斛(三錢),茵陳(三錢),甘草(一錢),枇杷葉(二片去毛)
陳修園曰。胃為燥土。喜潤而惡燥。喜降而惡升。故用二地二冬石斛甘草。潤以補之。枇杷枳殼。降以順之。若用連柏之苦。則增其燥。若用耆朮之補。則慮其升。即有濕熱。用一味黃芩以折之。一味茵陳以滲之足矣。蓋以陽明之治。重在養津液。方中地冬等藥。即豬苓湯用阿膠以育陰意也。茵陳芩枳。即豬苓湯用滑澤以除垢意也。
清燥救肺湯
人參(一錢),甘草(一錢),黑芝麻(一錢),石膏(二錢煅),阿膠(一錢),杏仁(一錢去皮尖),麥冬(二錢),枇杷葉(炙一片),冬桑葉(三錢)
白話文:
小調經湯
當歸補養血液,赤芍活血化瘀。樹脂類的藥物就像人體的血液,沒藥是樹脂凝結而成,所以能治療血瘀。琥珀是樹脂變化而來,所以能化解死血。這四味藥專門治療瘀血,可以說是相當完備了。但又怕藥力不能到達身體內部和外部,所以用辛味的桂枝、麝香來引導藥性,使藥效無處不到,讓體內外、上下的瘀血都能消散,不再滯留。所以月經不規律,多半是因為瘀血阻礙了經絡,去除瘀血就是調理月經。
小柴胡湯
柴胡是從四川產的才是真正的,加上黃芩、半夏、大棗、人參、甘草、生薑。
這個方子是個能疏通體表、調和內裡的靈活藥方,可以升清氣、降濁氣。人體的體表,皮膚紋理是營衛之氣運行的樞紐;人體的內部,三焦是臟腑的總管。少陽這個部位,內部主管三焦,外部主管皮膚紋理。從少陽的本質來說,它是相火之氣,根源在膽腑;從少陽的作用來說,它是清陽之氣,寄託在胃中。這個方子用人參、大棗、甘草來培養胃氣,用黃芩、半夏來降泄濁火,用柴胡、生薑來升發清陽。這樣,體內氣機就順暢了,皮膚紋理和三焦都能得到調理。如果太陽之氣陷在胸部,不能宣發出來,也用這個方子,因為它能清理內裡、調和中焦,使氣機升發,氣機不郁結就能從體表疏解。如果肺經有鬱熱,導致大小便不暢,也用這個方子,因為它能疏通上焦,使津液不滯留,自然就能下行。如果肝經有鬱熱,也用這個方子,因為它能引導肝氣向上通達,使肝氣不郁結。
而且,這個方子裡兼有清降的藥物,所以多餘的火氣自然就能消除。它治療熱邪進入血室等病症,就更有深層的意義。人體的血液,是中焦(脾胃)吸收精氣,轉化而成的赤色液體,隨著陽明所屬的衝脈、任脈,向下貯藏在肝臟。這個方子並不是直接作用於肝膽臟腑的藥物,而是從胃中清理並通達肝膽之氣。胃是產生血液的主要器官,調理胃氣,就是調理血液的源頭。血液是肝臟所主管的,肝氣得到疏通,血分的鬱結自然就會解除。這是一種正確的治療方法,同時也是一種間接的治療方法。它的靈妙之處就在這裡。
犀角地黃湯
犀牛角屬土性,但稟賦了水的精華;生地黃是土色,但含有水的成分。這兩種藥物都得到水土之氣,能滋養胃陰,清除胃火,是治療胃經血熱的特效藥。但是君火的主導在心,所以用丹皮來清心火;相火寄託在肝,所以用白芍來平肝火,使君火和相火不聚集在胃中,胃自然就清淨了,血液也就安定了。
甘露飲
天門冬、麥門冬、生地黃、熟地黃、黃芩、枳殼、石斛、茵陳、甘草、枇杷葉(去毛)。
陳修園說,胃是燥土,喜歡潤澤而厭惡乾燥,喜歡下降而厭惡上升。所以用二地、二冬、石斛、甘草來滋潤並補養它;用枇杷葉、枳殼來降氣,使它順暢。如果用連翹、黃柏這些苦寒的藥物,就會增加燥性;如果用黃耆、白朮這些補氣的藥物,又怕它們會使氣機上升。如果有濕熱,用一味黃芩來折其熱,用一味茵陳來滲濕,就足夠了。陽明的治療重點在於養護津液。方中的地冬等藥,就像豬苓湯用阿膠來滋養陰液的用意一樣。茵陳、黃芩、枳殼就像豬苓湯用滑石、澤瀉來清除污垢的用意一樣。
清燥救肺湯
人參、甘草、黑芝麻、煅石膏、阿膠、杏仁(去皮尖)、麥冬、炙枇杷葉、冬桑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