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血證論》~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臟腑病機論

亦畏寒。肺開竅於鼻。主呼吸。為氣之總司。蓋氣根於腎。乃先天水中之陽。上出鼻。肺司其出納。腎為水。肺為天。金水相生。天水循環。腎為生水之原。肺即為制氣之主也。凡氣喘咳息。故皆主於肺。位在胸中。胸中痛屬於肺。主右脅。積曰息賁。病則右脅有動氣。肺為之義。

大率如是。

腎者水臟。水中含陽。化生元氣。根結丹田。內主呼吸。達於膀胱。運行於外則為衛氣。此氣乃水中之陽。別名之曰命火。腎水充足。則火之藏於水中者。韜光匿彩。龍雷不升。是以氣足而鼻息細微。若水虛。則火不歸元。喘促虛癆。諸證並作。咽痛聲啞。心腎不交。遺精失血。

腫滿咳逆。痰喘盜汗。如陽氣不足者。則水泛為痰。凌心沖肺。發為水腫。腹痛奔豚。下利厥冷。亡陽大汗。元氣暴脫。腎又為先天。主藏精氣。女子主天癸。男子主精。水足則精血多。水虛則精血竭。於體主骨。骨痿故屬於腎。腎病者。臍下有動氣。腎上交於心。則水火既濟。

不交則火愈亢。位在腰。主腰痛。開竅於耳。故虛則耳鳴耳聾。瞳人屬腎。虛則神水散縮。或發內障。虛陽上泛。為咽痛頰赤。陰虛不能化水。則小便不利。陽虛不能化水。小便亦不利也。腎之病機。有如此者。膀胱者。貯小便之器。經謂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此指汗出。非指小便。小便雖出於膀胱。而實則肺為水之上源。上源清。則下源自清。脾為水之堤防。堤防利。則水道利。腎又為水之主。腎氣行。則水行也。經所謂氣化則能出者。謂膀胱之氣。載津液上行外達。出而為汗。則有云行雨施之象。故膀胱稱為太陽經。謂水中之陽。

達於外以為衛氣。乃陽之最大者也。外感則傷其衛陽。發熱惡寒。其經行身之背。上頭項。故頭項痛。背痛。角弓反張。皆是太陽經病。皮毛與肺合。肺又為水源。故發汗須治肺。利水亦須治肺。水天一氣之義也。位居下部。與胞相連。故血結亦病水。水結亦病血。膀胱之為病。

其略有如此。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內外相聯之油膜也。唐宋人不知膲形。以為有名而無象。不知內經明言焦理縱者。焦理橫者。焦有文理。豈得謂其無象。西洋醫書。斥中國不知人有連網。言人飲水入胃。即滲出走連網而下。以滲至膀胱。膀胱上口。即在連網中也。中國醫林改錯一書。

亦言水走網油而入膀胱。觀剖牲畜。其網油中有水鈴鐺。正是水過其處。而未入膀胱者也。此說近出。力斥舊說之謬。而不知唐宋後。古膲作焦。不知膜油即是三焦。是以致謬。然內經明言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與西洋醫法。醫林改錯正合。古之聖人。何嘗不知連網膜膈也哉。

按兩腎中一條油膜。為命門。即是三焦之原。上連肝氣膽氣。及胸膈。而上入心。為包絡。下連小腸大腸。前連膀胱。下焦夾室。即血室氣海也。循腔子為肉皮。透肉出外。為包裹周身之白膜。皆是三焦所司。白膜為腠理。三焦氣行腠理。故有寒熱之證。命門相火布於三焦。

白話文:

臟腑病機論

也怕冷。肺的開竅在鼻子,主管呼吸,是氣的總樞紐。氣的根源在腎,是先天水中的陽氣,從鼻子出來。肺負責氣的吸入和排出。腎屬水,肺屬天,金水相生,天地之水循環。腎是產生水的根源,肺則是控制氣的主導。所以凡是氣喘、咳嗽的,都與肺有關。肺的位置在胸中,胸痛也屬於肺的病症,主要影響右側脅肋。病久積累就叫息賁,發病時右脅會有氣動的感覺,這是肺的症狀。

大致情況是這樣。

腎是水臟,水中含有陽氣,化生元氣,根基在丹田。內在主管呼吸,到達膀胱。運行於外就成為衛氣。這種氣是水中陽氣,也叫做命火。腎水充足,火就藏在水中,光芒內斂,龍雷之火不妄動。所以氣足時,呼吸就會細微。如果腎水虛弱,火就不歸於本位,就會出現氣喘、虛勞等各種症狀,咽喉痛、聲音嘶啞,心腎不交,遺精失血。

腫脹、腹滿、咳嗽、喘息、盜汗,這些都是因為陽氣不足,水氣氾濫成痰,上衝心肺,引發水腫、腹痛、奔豚(氣從下腹向上衝逆)、下利、手腳冰冷、虛脫大汗、元氣暴脫等症狀。腎又是先天之本,主要儲藏精氣。女子主導月經,男子主導精液。腎水充足則精血多,腎水虛則精血枯竭。在身體方面,腎主管骨骼,骨骼萎軟也屬於腎的問題。腎病患者,肚臍下方會有氣動的感覺。腎的氣上達於心,就能水火既濟。

如果心腎不交,火氣就會更加旺盛。腎的位置在腰部,所以主導腰痛。開竅在耳朵,所以虛弱時會出現耳鳴耳聾。瞳孔屬於腎,虛弱時會出現神氣耗散萎縮,或者發生內障。虛陽上浮,會導致咽喉疼痛、臉頰發紅。陰虛不能化水,就會小便不利。陽虛不能化水,也會小便不利。腎的病機大概就是這樣。膀胱是儲存小便的器官,古書稱它為「州都之官」,津液儲藏在此,氣化功能正常就能排出。

這裡說的氣化指的是汗液的排出,不是小便。小便雖然從膀胱排出,但實際上肺是水的源頭。源頭清澈,下游自然清澈。脾是水的堤防,堤防通暢,水道才能通暢。腎又是水的主宰,腎氣運行,水才能正常運行。古書說的「氣化則能出」,是指膀胱的氣,攜帶津液向上向外發散,變成汗液排出,就像雲行雨施一樣。所以膀胱被稱為太陽經,是指水中之陽,

到達體外成為衛氣,是陽氣中最旺盛的。外感疾病會損傷衛陽,引發發熱怕冷。太陽經的循行路線在身體背部,上至頭項,所以會出現頭項痛、背痛、角弓反張等症狀,都是太陽經的疾病。皮膚和肺相合,肺又是水的源頭,所以發汗要從治療肺入手,利水也要從治療肺入手,這是水天一氣的道理。膀胱位於下部,與胞相連,所以血瘀會影響水液代謝,水液代謝異常也會影響血液。膀胱的病症,

大致情況是這樣。三焦,古時候寫作「膲」,指的是人體上下內外相連的油膜。唐宋時期的人不了解膲的形狀,認為有名而無實。但《內經》明明說焦有縱紋、橫紋,有紋理,怎麼能說它沒有形狀呢?西方醫學書籍,嘲笑中國人不知道人體有網狀組織,說人喝水進入胃後,會滲出經過網狀組織向下流動,滲透到膀胱。膀胱上口的開口,就在網狀組織之中。《醫林改錯》這本書中,

也說水是通過網油流入膀胱。觀察解剖動物,網油中有水鈴鐺,正是水經過的地方,但還沒有進入膀胱。這種說法是近來才出現的,有力地駁斥了以前的錯誤觀點,但他們不知道唐宋之後,古字「膲」寫作「焦」,不知道膜油就是三焦,因此導致錯誤。但《內經》明明說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器官,與西醫和《醫林改錯》的觀點完全一致。古代聖人,怎麼會不知道連網膜膈的存在呢?

兩腎中間的一條油膜,就是命門,也就是三焦的根源。向上連接肝氣膽氣,以及胸膈,再向上進入心,成為包絡。向下連接小腸大腸,前面連接膀胱。下焦的空隙,就是血室氣海。沿著腔子延伸到肌肉皮膚,穿過肌肉到體外,就是包裹全身的白色膜。這些都是三焦所主管的。白膜就是腠理,三焦之氣在腠理中運行,所以會有寒熱的症狀。命門相火散佈在三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