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論》~ 卷一 (6)
卷一 (6)
1. 臟腑病機論
則嘔吐胸滿。邪客腠理,入與陰爭,則熱;出與陽爭,則寒。故瘧疾少陽主之。虛勞骨蒸,亦屬少陽,以榮衛腠理之間不和,而相火熾甚故也。相火挾痰,則為癲癇。相火不戢,則肝魂亦不寧,故煩夢遺精。且膽中相火,如不亢烈,則為清陽之木氣,上升於胃,胃土得其疏達,故水穀化。亢烈則清陽遏郁,脾胃不和。胸脅之間骨盡處,乃少陽之分,病則其分多痛。經行身之側,痛則不利屈伸。此膽經主病之大略也。
胃者:倉廩之官,主納水穀。胃火不足,則不思食,食入不化,良久仍然吐出。水停胸膈,寒客胃中,皆能嘔吐不止。胃火炎上,則飢不能食,拒隔不納,食入即吐。津液枯竭,則成隔食,糞如羊屎,火甚則結硬。胃家實則譫語、手足出汗、肌肉潮熱,以四肢肌肉,皆中宮所主故也。其經行身之前,至面上,表證:目痛、鼻乾、發痙不能仰。開竅於口,口乾咽痛。氣逆則噦。又與脾相表裡,遺熱於脾,則從濕化,發為黃癉。胃實脾虛,則能食而不消化。主燥氣,故病陽明,總系燥熱。獨水泛水結,有心下如盤等證,乃為寒病。胃之大略,其病如此。脾稱濕土,土濕則滋生萬物;脾潤則長養臟腑。胃土以燥納物,脾土以濕化氣。脾氣不布,則胃燥而不能食,食少而不能化,譬如釜中無水,不能熟物也。故病隔食、大便難、口燥唇焦。不能生血,血虛火旺,發熱盜汗。若濕氣太甚,則谷亦不化,痰飲、泄瀉、腫脹、腹痛之證作焉。濕氣挾熱,則發黃、發痢、腹痛、壯熱、手足不仁、小水赤澀。脾積名曰痞氣,在心下如盤。脾病則當臍有動氣。居於中州,主灌四旁,外合肌肉。邪在肌肉,則手足蒸熱汗出,或肌肉不仁。其體陰而其用陽。不得命門之火以生土,則土寒而不化,食少虛羸。土虛而不運,不能升達津液,以奉心化血,滲灌諸經。經云:脾統血。血之運行上下,全賴乎脾。脾陽虛則不能統血;脾陰虛又不能滋生血脈。血虛津少,則肺不得潤養,是為土不生金。蓋土之生金,全在津液以滋之。脾土之義有如是者。
肺為乾金,象天之體,又名華蓋。五臟六腑,受其覆冒。凡五臟六腑之氣,皆能上熏於肺以為病。故於寸口肺脈,可以診知五臟。肺之令主行制節,以其居高,清肅下行。天道下際而光明,故五臟六腑,皆潤利而氣不亢,莫不受其制節也。肺中常有津液,潤養其金,故金清火伏。若津液傷,則口渴、氣喘、癰痿、咳嗽。水源不清,而小便澀;遺熱大腸,而大便難。金不制木,則肝火旺。火盛刑金,則蒸熱、喘咳、吐血、勞瘵並作。皮毛者:肺之合也。故凡膚表受邪,皆屬於肺。風寒襲之,則皮毛灑淅;客於肺中,則為肺脹,為水飲沖肺。以其為嬌臟,故畏火。
白話文:
[臟腑病機論]
膽的病變
如果膽的邪氣侵犯身體,就會導致嘔吐和胸悶。邪氣侵入皮膚肌肉,與體內陰氣相爭,就會發熱;與體表陽氣相爭,就會發冷。所以,瘧疾大多由少陽經的問題引起。虛勞和骨蒸潮熱,也屬於少陽經的問題,這是因為體內營衛之氣不協調,導致相火過於旺盛。相火夾雜痰液,就會引起癲癇;如果相火不能收斂,肝魂也會不安寧,導致煩躁多夢和遺精。膽中的相火如果不亢奮激烈,就會是清陽的木氣,能上升到胃部,使胃土得到疏通,從而消化水穀。如果相火過於亢奮,就會阻礙清陽之氣上升,導致脾胃不和。
胸脅之間,骨頭盡頭的地方,是少陽經所主。這個部位生病,大多會疼痛。膽經循行於身體的側面,如果這裡疼痛,就會導致身體不能靈活彎曲伸展。這就是膽經主要病變的大概情況。
胃的病變
胃是儲存食物的器官,主要負責納入水穀。如果胃火不足,就會沒有食慾,吃進去的食物不能消化,過了很久仍然會吐出來。水停留在胸膈,寒氣侵入胃部,都會導致不停的嘔吐。如果胃火上炎,就會感到飢餓卻吃不下東西,或者拒絕飲食,吃進去就吐出來。如果體內津液枯竭,就會形成隔食症,大便如同羊糞一樣乾硬。如果胃火過於旺盛,大便就會結硬。胃裡實熱,就會說胡話,手腳出汗,肌肉潮熱,這是因為四肢肌肉都由中焦所主。
胃經循行於身體前面,到臉部,如果出現表證,就會眼睛痛,鼻子乾燥,發痙而不能仰頭,胃開竅於口,所以會口乾咽痛,氣逆就會打嗝。胃與脾互為表裡,如果將熱遺留給脾,就會轉化為濕邪,引發黃疸。如果胃實熱而脾虛弱,就會能吃卻不能消化,主要病機為燥熱,所以病屬陽明經,總的來說是燥熱的病症。只有水濕泛濫、水液結聚,出現心下有如盤狀的症狀時,才屬於寒症。這就是胃病的大概情況。
脾的病變
脾被稱為濕土。
土濕就能滋養萬物,脾潤就能生長臟腑。胃土以燥的特性來納入食物,脾土以濕的特性來運化氣機。如果脾氣不能正常輸布,就會導致胃乾燥而不能納食,或者食慾不振,吃下去也不能消化,就像鍋裡沒有水,就不能煮熟食物一樣,所以會出現隔食症,大便困難,口燥唇焦,不能產生血液。如果血虛而火旺,就會發熱盜汗。如果濕氣過於旺盛,就會導致食物不能消化,出現痰飲、泄瀉、腫脹、腹痛等症狀。如果濕氣夾雜熱邪,就會出現黃疸、痢疾、腹痛、高熱、手腳麻木、小便赤澀等症狀。脾積聚形成的病症被稱為痞氣,在心下如盤狀。脾生病的時候,肚臍周圍會有跳動的氣。脾位於中焦,主要灌溉身體四周,與肌肉相合。如果邪氣在肌肉,就會導致手腳發熱出汗,或者肌肉麻木。脾的本質是陰,但它的作用是陽。如果沒有命門之火來生土,脾土就會寒冷而不能運化,導致食少消瘦。如果土虛而不能運化,就不能上升津液來供給心臟化生血液,也不能滲灌到各個經脈。《黃帝內經》說,脾統攝血液,血液的運行上下,完全依賴脾的作用。脾陽虛,就不能統攝血液;脾陰虛,又不能滋養血液。如果血虛津液少,肺就得不到滋養,這就是土不生金的道理。因為土生金,全靠津液的滋養。這就是脾土的主要作用。
肺的病變
肺屬性為乾金,像天的形體,又稱為華蓋,覆蓋五臟六腑。凡是五臟六腑的氣,都能上熏於肺,導致肺部病變。所以從寸口肺脈,可以診斷出五臟的病變。肺的職責是主行制節,因為它位置高,能使清氣肅降下行,像天道下臨而光明一樣,所以五臟六腑都能夠潤利而氣不亢盛,都受到肺的制約。肺中通常有津液,滋養肺金,所以肺氣清靜,火氣潛伏。
如果津液損傷,就會口渴氣喘,癰腫、痿軟、咳嗽,水源不清導致小便澀滯,熱邪遺留大腸導致大便困難。金不能制約木,就會導致肝火旺盛。火盛刑金,就會出現蒸熱、喘咳、吐血、癆瘵等病症。皮膚毛髮是肺的合體,所以凡是體表受到邪氣侵襲,都屬於肺的問題。如果風寒侵襲,就會皮膚毛髮發冷,邪氣侵入肺中,就會導致肺脹,或者水飲沖犯於肺。因為肺是嬌嫩的臟器,所以畏懼火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