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血證論》~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男女異同論

治失血者,不去瘀而求補血,何異治瘡者,不化腐而求生肌哉?然又非去瘀是一事,生新另是一事也。蓋瘀血去則新血已生,新血生而瘀血自去,其間初無間隔。即如月信下行,是瘀去也。此時新血已萌動於血海之中,故受孕焉。非月信已下多時,然後另生新血也。知此,則知以去瘀為生新之法,並知以生新為去瘀之法。

生血之機有如此者,而生血之原,則又在於脾胃。《經》云:「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今且舉一可見者言之,婦人乳汁,即脾胃飲食所化,乃中焦受氣所取之汁也。婦人乳汁,則月水不行,以此汁既從乳出,便不下行變血矣。至於斷乳之後,則此汁變化而赤,仍下行而為經血。人皆知催乳須補脾胃,而不知滋血尤須補脾胃。蓋血即乳也。知催乳法,便可知補血法。

但調治脾胃,須分陰陽。李東垣後,重脾胃者,但知宜補脾陽,而不知滋養脾陰。脾陽不足,水穀固不化;脾陰不足,水穀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飯,釜底無火固不熟,釜中無水亦不熟也。予親見脾不思食者,用溫藥而反減,用涼藥而反快。予親見催乳者,用耆朮鹿茸而乳多,又親見催乳者,用耆朮鹿茸而乳轉少。則以有宜不宜耳。

是故宜補脾陽者,雖乾薑附子轉能生津;宜補脾陰者,雖知母石膏,反能開胃。補脾陽法,前人已備言之。獨於補脾陰,古少發明者,予特標出,俾知一陰一陽,未可偏廢。補脾陰以開胃進食,乃吾臨證悟出,而借《傷寒論》「存津液」三字為據。此外固無證據也。書既成,後得泰西洋人醫法五種,內言胃之化谷,乃胃汁化之,並有甜肉汁、苦膽汁,皆入腸胃化谷。所謂汁者,即予所謂津液也。西醫論臟腑,多言物而遺理。如此條者,實指其物,而尚不與理相背,適足以證予所論。故並志之。

白話文:

治療失血的人,如果不是先去除體內瘀血,反而只想著要補血,這和治療瘡瘍的人,不先清除腐肉,反而想著要促進新肉生長,有什麼差別呢? 然而,去除瘀血和產生新血,並不是兩件獨立的事情。 瘀血去除後,新血自然會產生;新血產生後,瘀血也會自然消除,兩者之間沒有間隔。 就像女性月經來潮,這就是瘀血排除的表現。 此時,新的血液已經在血海中開始萌動,所以才能夠受孕。 並不是月經結束很久之後,才另外產生新的血液。 了解這個道理,就知道去除瘀血是促進新血產生的方法,也知道促進新血產生是去除瘀血的方法。

產生血液的機制就是這樣,而產生血液的根本,則在於脾胃。 醫書上說:「中焦接收食物的精氣,提取其中的汁液,經過轉化變成紅色,這就是血液。」 現在舉一個明顯的例子來說明,婦女的乳汁,就是脾胃消化飲食所轉化而成的,是中焦接收食物精氣所提取的汁液。 婦女在哺乳期間,月經會停止,是因為這些汁液都從乳汁排出,沒有下行變成血液。 等到斷奶之後,這些汁液就會轉化成紅色,仍然下行而成為經血。 人們都知道要催乳需要補養脾胃,卻不知道要滋養血液更需要補養脾胃。 因為血液就是乳汁。 知道催乳的方法,自然就知道補血的方法。

但是,調理脾胃,需要區分陰陽。 自從李東垣之後,重視脾胃的人,只知道應該補養脾的陽氣,卻不知道要滋養脾的陰氣。 脾的陽氣不足,水穀固然不能消化;脾的陰氣不足,水穀仍然不能消化。 就像在鍋裡煮飯,鍋底沒有火固然煮不熟,鍋裡沒有水也煮不熟。 我親眼見過脾胃不思飲食的人,使用溫補的藥反而更差,使用涼性的藥反而好了。 我也親眼見過催乳的人,使用黃耆、白朮、鹿茸這些藥物而乳汁增多,又親眼見過催乳的人,使用黃耆、白朮、鹿茸這些藥物而乳汁反而減少。 這就是因為體質有適合和不適合的區別。

所以,適合補養脾陽的人,即使是乾薑、附子這些溫熱的藥,也能夠產生津液;適合補養脾陰的人,即使是知母、石膏這些寒涼的藥,反而能夠開胃。 補養脾陽的方法,前人已經說得很詳細了。 只有關於補養脾陰的方法,古人很少闡述,所以我特別提出來,讓人們知道陰和陽,不可偏廢。 補養脾陰來開胃促進食慾,這是我在臨床實踐中領悟到的,並且借用《傷寒論》中「保存津液」這三個字作為依據。 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證據。 這本書寫完之後,後來得到泰西(西方)醫學的五種著作,裡面提到胃消化食物,是靠胃液來消化,並且有甜肉汁、苦膽汁,這些都會進入腸胃消化食物。 所謂的汁液,就是我所說的津液。 西醫談論臟腑,多著重於物質而忽略了道理。 像這一段內容,雖然是在講物質,卻不與道理相違背,正好可以印證我所說的。 所以一併記錄下來。

2. 臟腑病機論

臟腑各有主氣。各有經脈。各有部分。故其主病。亦各有見證之不同。有一臟為病。而不兼別臟之病者。單治一臟而愈。有一臟為病。而兼別臟之病者。兼治別臟而愈。業醫不知臟腑。則病原莫辨。用藥無方。烏睹其能治病哉。吾故將臟腑大旨。論列於後。庶幾於病證藥方。得其門徑云。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蓋心為火臟。燭照事物。故司神明。神有名而無物。即心中之火氣也。然此氣非虛懸無著。切而指之。乃心中一點血液。湛然朗潤。以含此氣。故其氣時有精光發見。即為神明。心之能事。又主生血。而心竅中數點血液。則又血中之最精微者。乃生血之原泉。

亦出神之淵海。血虛則神不安而怔忡。有瘀血亦怔忡。火擾其血則懊憹。神不清明。則虛煩不眠。動悸驚惕。水飲剋火。心亦動悸。血攻心則昏迷。痛欲死。痰入心則癲。火亂心則狂。與小腸相為表裡。遺熱於小腸。則小便赤澀。火不下交於腎。則神浮夢遺。心之脈上挾咽喉。

絡於舌本。實火上壅為喉痹。虛火上升。則舌強不能言。分部於胸前。火結則為結胸。為痞。為火痛。火不宣發則為胸痹。心之積曰伏梁。在心下大如臂。病則臍上有動氣。此心經主病之大旨也。

包絡者。心之外衛。心為君主之官。包絡即為臣。故心稱君火。包絡稱相火。相心經宣布火化。凡心之能事。皆包絡為之。見證治法。亦如心臟。

肝為風木之臟。膽寄其間。膽為相火。木生火也。肝主藏血。血生於心。下行胞中。是為血海。凡周身之血。總視血海為治亂。血海不擾。則周身之血。無不隨之而安。肝經主其部分。故肝主藏血焉。至其所以能藏之故。則以肝屬木。木氣衝和條達。不致遏郁。則血脈得暢。

設木鬱為火。則血不和。火發為怒。則血橫決。吐血錯經血痛諸證作焉。怒太甚則狂。火太甚則頰腫面青。目赤頭痛。木火剋土。則口燥泄痢。飢不能食。回食逆滿。皆系木鬱為火之見。證也。若木挾水邪上攻。又為子借母勢。肆虐脾經。痰飲泄瀉嘔吐頭痛之病又作矣。木之性主於疏泄。

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穀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泄水穀。滲瀉中滿之證。在所不免。肝之清陽。即魂氣也。故又主藏魂。血不養肝。火擾其魂。則夢遺不寐。肝又主筋。瘛瘲囊縮。皆屬肝病。分部於季脅少腹之間。凡季脅少腹疝痛。皆責於肝。其經名為厥陰。

謂陰之盡也。陰極則變陽。故病至此。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血分不和。尤多寒熱並見。與少陽相表裡。故肝病及膽。亦能吐酸嘔苦。耳聾目眩。於位居左。多病左脅痛。又左脅有動氣。肝之主病。大略如此。

膽與肝連。司相火。膽汁味苦。即火味也。相火之宣布在三焦。而寄居則在膽腑。膽火不旺。則虛怯驚悸。膽火太亢。則口苦嘔逆。目眩耳聾。其經繞耳故也。界居身側。風火交煽。則身不可轉側。手足抽掣。以表裡言。則少陽之氣。內行三焦。外行腠理。為榮衛之樞機。逆其樞機。

白話文:

臟腑病機論

五臟六腑各有其獨特的氣機、經脈和所主部位,因此它們所引起的疾病及其症狀表現也各不相同。如果只有一個臟腑生病,沒有累及其他臟腑,那麼只要單獨治療這個臟腑就能痊癒;但如果一個臟腑生病,同時又累及其他臟腑,則需要兼顧治療其他相關臟腑才能痊癒。醫生如果不了解臟腑的生理病理,就無法辨別病因,用藥也就沒有章法,怎麼能治好病呢?因此,我將臟腑的主要原理闡述如下,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在診斷疾病、辨別症狀和選擇藥方時,找到正確的方向。

心是君主之官,神明由此而生。心屬火臟,如同燭火照亮萬物,因此主管神明。這裡的神明並非虛無縹緲之物,而是指心臟中的一點血液,光明潤澤,蘊含著精氣,這精氣時而顯現,就是所謂的神明。心臟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脈,而心竅中極其精微的幾點血液,則是生血的源泉,也是神明之所在。血液不足則神明不安,出現心悸怔忡;瘀血也會導致心悸怔忡;心火擾動血液則會煩躁不安;神明不清則會虛煩失眠,心悸驚恐;寒飲克伐心火,也會導致心悸;血液攻心則昏迷,疼痛欲死;痰濁入心則癲狂;心火亢盛則狂躁。心和小腸互為表裡,心火鬱積於小腸,則小便赤澀;心火不能下傳於腎,則神志浮躁,遺精夢遺。心經循行於咽喉,絡於舌根,心火上炎則會引起喉痹;虛火上炎則舌強不能言。心經分佈於胸前,心火鬱結則會形成胸部結塊、痞塊和灼痛;心火不能宣洩則會導致胸痹。心臟積聚的病邪稱為伏梁,位於心下,大小如臂,發病時則臍部會有氣動。以上是心經主要病症的大致概括。

包絡是心的外衛,心為君主之官,包絡則如同臣子,因此心稱君火,包絡稱相火,相火配合心經發揮作用。凡是心的功能活動,都依靠包絡來輔助完成。其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與心臟相似。

肝屬風木之臟,膽附於肝,膽為相火,木生火。肝主藏血,血液由心臟生成,下行於胞宮,形成血海,全身的血液都依靠血海的調控來維持正常運行。血海安寧,則全身血液運行通暢。肝經主管肝臟的生理功能,因此肝主藏血。肝屬木,木氣舒暢條達,則血脈通暢。

如果肝氣鬱結化火,則血液運行不暢,肝火亢盛則容易發怒,怒火攻心則可能導致吐血、經血紊亂、痛經等症狀;怒氣過盛則會狂躁;肝火過盛則會面頰腫脹青紫,目赤頭痛;肝木克脾土,則會口乾、泄瀉、腹瀉、飢餓難食、反胃飽脹,這些都是肝氣鬱結化火所導致的症狀。如果肝木受寒邪影響而上犯脾經,則會出現痰飲、泄瀉、嘔吐、頭痛等症狀。肝木的特性是疏泄,飲食精氣進入胃部,需要依靠肝木之氣的疏泄才能化生水穀精微;如果肝的清陽之氣不能升發,則不能疏泄水穀,就會導致水穀停滯、中滿等症狀。肝的清陽之氣就是魂氣,因此肝又主藏魂。血液不足不能滋養肝臟,肝火擾亂魂氣,則會出現遺精、失眠等症狀。肝又主筋,瘛瘲、肌膚萎縮等都屬於肝病。肝經分佈於脅肋、少腹之間,脅肋、少腹、疝氣疼痛都與肝有關。肝經又名厥陰經,厥陰指陰氣的極點,陰極則陽生,因此肝病到極點時,寒熱症狀都較為嚴重,血分不調,寒熱並見的情況也較多。肝膽相表裡,因此肝病也會累及膽,出現吐酸、嘔苦、耳聾、目眩等症狀。肝位於左側,所以肝病多見左脅疼痛,左脅部也會出現氣動。以上是肝臟主要病症的大致概括。

膽與肝相連,主相火,膽汁味苦,即火味也。相火宣佈於三焦,而寄居於膽腑。膽火不足則會虛怯驚悸,膽火過盛則會口苦、嘔逆、目眩、耳聾(因為膽經循行於耳部)。膽位於身體兩側,風火夾雜則會導致身體不能轉側,手足抽搐。從表裡關係來說,少陽之氣內行三焦,外達肌膚,是榮衛之樞紐,如果少陽之氣逆亂,就會出現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