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論》~ 卷一 (8)
卷一 (8)
1. 臟腑病機論
火化而上行為氣。火衰則元氣虛。火逆則元氣損。水化而下行為溺。水溢則腫。結則淋。連肝膽之氣。故多挾木火。與腎心包相通。故原委多在兩處。與膀胱一陰一陽。皆屬腎之府也。其主病知矣。
小腸者。受盛之官。變化出焉。上接胃腑。下接大腸。與心為表裡。遺熱則小水不清。與脾相連屬。土虛則水穀不化。其部分。上與胃接。故小腸燥屎。多借胃藥治之。下與肝相近。故小腸氣痛。多借肝藥治之。大腸司燥金。喜潤而惡燥。寒則滑脫。熱則秘結。泄痢後重。痔漏下血。
與肺相表裡。故病多治肺以治之。與胃同是陽明之經。故又借多治胃之法以治之。
以上條列。皆臟腑之性情部位。各有不同。而主病亦異。治雜病者宜知之。治血證者。亦宜知之。臨證處方。分經用藥。斯不致南轅北轍耳。
白話文:
火的特性是向上運行而化為氣,如果火衰弱,就會導致元氣虛弱;如果火氣上逆,就會損耗元氣。水的特性是向下運行而化為尿液,如果水液過多就會導致水腫,如果水液結聚就會導致小便淋瀝不暢。這些狀況都與肝膽的氣息相連,所以常常會夾雜木火的病症。又因為與腎和心包相通,所以病因大多在這兩個地方。小腸與膀胱一陰一陽,都屬於腎的附屬器官,它們主管的疾病也就清楚了。
小腸是容納食物的器官,食物在此進行消化轉變。小腸上與胃相連,下與大腸相接,與心互為表裡。如果小腸有餘熱,就會導致小便混濁。小腸又與脾相連,如果脾氣虛弱,水穀就不能正常消化。就小腸的部位來說,上方與胃相接,所以小腸乾燥導致的便秘,多用治療胃的藥物來處理。下方與肝相近,所以小腸氣痛,多用治療肝的藥物來處理。大腸主導乾燥的金氣,喜歡潤澤而厭惡乾燥,如果受寒就會滑脫導致腹瀉,如果受熱就會便秘。還可能出現痢疾裡急後重、痔瘡漏血等症狀。
大腸與肺互為表裡,所以治療大腸疾病,常常要從治療肺著手。大腸與胃同屬陽明經,所以也可以借用許多治療胃的方法來治療大腸。
以上所列舉的,都是各個臟腑的特性、位置,各不相同,所主管的疾病也各有差異。治療複雜疾病的人應當了解這些,治療血證的人也應當了解這些。臨床開藥方時,應當根據經絡選用藥物,這樣才不會出現南轅北轍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