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血證論》~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腦衄

腦衄者,口鼻俱出血也。乃鼻血多,溢從口出,非別有一道來血也,亦非真從腦髓中來。此不過甚言鼻衄之重,而因名之曰腦衄耳。蓋吐血多者,血每嗆入鼻中,故衄血多者,血亦溢入口中。治法用白紙折十餘疊,打濕貼腦頂,用熨斗熨令熱氣蒸騰,其衄自止。此乃因腦衄之名,望文生義而出。

熨腦止衄之法,非探本之治,故有效有不效。其實腦衄,只鼻衄之甚者耳。宜照鼻衄分經用藥,乃不致循名失實。

腦衄治法,與鼻衄同。但腦衄出血既多,易成虛證。宜參蘇飲,用人參以補之,用蘇木以行之。如衄甚不止,身熱脈浮,喘促足厥者,乃氣隨血泄,陰脫陽亡,急危之候也。宜獨參湯,加附子稠煎。服後得睡,汗不出,熱稍退,氣稍息,則命根乃定。此等虛脫之證,血家最少而最危,勿因其少,而誤用涼瀉。

白話文:

所謂的「腦衄」,指的是口鼻都出血的狀況。但實際上是鼻血量過多,從口中溢出,並不是真的有另外一條出血的通道,也不是血從腦髓中流出來。這只是誇張地形容鼻出血非常嚴重,所以才稱之為「腦衄」。通常吐血量多的人,血容易嗆入鼻腔;同樣的,鼻出血量多的人,血也會從口中溢出。

有個治療方法是用白紙折疊十幾層,沾濕後貼在頭頂,再用熨斗熨熱,讓熱氣蒸騰,這樣可以止住出血。但這只是因為「腦衄」的名稱,望文生義想出來的,並不是探究病根的治療方法,所以有時有效,有時無效。其實「腦衄」只是鼻出血非常嚴重的表現而已,應該按照鼻出血的狀況,根據經絡來用藥,才不會被名稱誤導,而沒有對症下藥。

「腦衄」的治療方法和鼻出血相同,但因為「腦衄」出血量多,容易導致虛弱的症狀,應該服用「參蘇飲」,用人參來補氣,用蘇木來活血。如果出血嚴重不止,而且出現身體發熱、脈象浮大、呼吸急促、手腳冰冷等狀況,這是因為氣隨著血大量流失,導致陰虛陽脫,是危急的徵兆,應該立即服用「獨參湯」,加上附子濃煎。如果服藥後能睡著,不出汗,熱稍退,氣息稍穩,就表示生命危險暫時解除了。這種虛脫的狀況,是血症中少見但最危險的,千萬不要因為出血量不多,就誤用寒涼瀉火的藥物。

2. 目衄

白珠黑珠,均無出血之竅。目下眼皮,只有淚竅,乃陽明經脈所貫注。《春秋傳》稱蔡哀侯之淚盡,繼之以血,則是血自淚竅出也。陽明脈起於承泣穴,淚竅出血,乃陽明燥熱所攻發。犀角地黃湯,加歸尾、赤芍、銀花、白芷、粉葛、牛膝、石膏、草梢治之。如風熱重,大便閉者,通脾瀉胃湯治之。

陽明之脈,繞絡於目,故凡治目,多治陽明。吾嘗觀審視瑤函,外障目翳諸方,共一百零,而用大黃者七十餘方,可知瀉陽明胃經之熱,是治目疾一大法門。治目衄者,可以類推。凡白虎湯、甘露飲、玉女煎,均治陽明方,醫者審虛實先後而用之,罔不奏效。

夫目雖陽明經所屬,而實肝所開之竅也。血又肝之所主,故治目衄,肝經又為要務。地骨皮散,加柴胡、炒梔、益母草,及丹梔逍遙散治之。謹按病發於肝者,多是怒逆之氣火,耳鳴口苦,胸脅刺痛,宜從肝治之,可用上二方,及當歸蘆薈丸、龍膽瀉肝湯治之。病發陽明者,發熱口渴,目乾鼻乾,大便燥結,宜從陽明法治之。

小眼角,乃少陽經脈所絡,原無出血之竅。少陽相火,隨經脈而出,衝動肝經血分,則生血筋,竄入瞳珠,及胬肉長出,亦見流血,但不多耳。宜小柴胡,加青皮、當歸、紅花、膽草、丹皮,外用杏仁、白礬、銅綠點之。

大眼角,乃太陽經脈所絡,名睛明穴。太陽氣血充足,眼角內結赤肉如珠。有大眼角內不起肉珠者,乃太陽之氣不足故也。太陽經有風熱,則大眼角生血筋胬肉,或微滲血點。外治總以血筋胬肉之法治之,內服防風通聖散,去麻黃、大黃、芒硝,再服防風歸芎湯調之。點藥如上。

以上兩條,均非目衄正病,以其起血筋,亦係血分為病,故兼及之。此書為血說法,其有目疾膜翳等項,均有眼科專書,盡多可採,茲不具論。

白話文:

眼睛的眼白和黑眼珠本身都沒有出血的孔竅。眼睛下方的眼皮,只有淚孔,是陽明經脈所貫注的地方。《春秋傳》記載,蔡哀侯的眼淚流盡後接著流血,表示血是從淚孔流出來的。陽明經脈起始於承泣穴,淚孔出血,是因為陽明經的燥熱侵襲所引起的。可以用犀角地黃湯,加上當歸尾、赤芍、銀花、白芷、粉葛、牛膝、石膏、草梢來治療。如果風熱嚴重,大便不通暢,可以用通脾瀉胃湯治療。

陽明經脈環繞眼睛,所以治療眼睛疾病,大多會從陽明經下手。我曾仔細研究《審視瑤函》這本書,其中治療外障、目翳等病症的一百多個方子,有七十多個都用了大黃,可見瀉陽明胃經的熱,是治療眼睛疾病的重要方法。治療眼睛出血也可以依此類推。像是白虎湯、甘露飲、玉女煎,都是治療陽明經的方子。醫生應該仔細分辨病情的虛實先後,靈活運用這些方子,就能見效。

眼睛雖然屬於陽明經,但實際上是肝臟所開竅的地方,血又是由肝臟所主管。所以治療眼睛出血,肝經也是重點。可以用地骨皮散,加上柴胡、炒梔子、益母草,以及丹梔逍遙散來治療。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病因是肝臟引起的,大多是因怒氣上逆引起的火氣,會有耳鳴、口苦、胸脅刺痛的症狀,這時應該從肝臟來治療。可以使用上面提到的兩個方子,以及當歸蘆薈丸、龍膽瀉肝湯。如果病因是陽明經引起的,會有發熱口渴、眼睛乾澀、鼻子乾燥、大便乾結的症狀,應該從陽明經的治法來治療。

小眼角是少陽經脈所絡的地方,原本也沒有出血的孔竅。少陽的相火會隨著經脈而出,衝動肝經的血分,就會產生血筋,竄入瞳孔,或者長出胬肉,也會看到出血,但出血量不多。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上青皮、當歸、紅花、膽草、丹皮。外用杏仁、白礬、銅綠來點眼。

大眼角是太陽經脈所絡的地方,也叫做睛明穴。如果太陽經的氣血充足,眼角內會長出像珠子一樣的紅色肉塊。有些人大眼角沒有長出肉珠,是因為太陽經的氣不足。如果太陽經有風熱,大眼角會長出血筋和胬肉,或者有微量的滲血。外治的方法和治療血筋胬肉的方法相同。內服可以使用防風通聖散,去掉麻黃、大黃、芒硝,再服用防風歸芎湯來調理。點眼藥的方法和上面相同。

以上提到的兩種情況,並不是眼睛出血的主要疾病,但因為都牽涉到血分問題,所以也一併提到。這本書對於血的論述,以及眼睛的膜翳等病症,都有眼科專書可以參考,內容非常多,這裡就不再詳細討論了。

3. 耳衄

耳中出血,謂之耳衄。腎開竅於耳,而腎脈卻不能上頭。腎與心交,假心之府小腸之脈,上貫於耳,為司聽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是為神之所出,聲之所入。內通於腦,為空虛之府,他物不得而擾之。即或腎虛,陰火上衝,則為耳鳴;神水不足,則為耳聾,亦斷無血從此出者。

其有血從耳出者,則以足少陽膽脈,繞耳前後,手少陽三焦之脈入耳。相火旺,挾肝氣上逆,及小腸相火內動,因得挾血妄行。或因瘟疫躁怒,火氣橫行,肆走空竅,衄出於耳,總系實邪,不關虛勞。治法總宜治三焦、膽肝與小腸經,自無不愈。小柴胡湯,加五苓散統治之。

分治肝膽,宜龍膽瀉肝湯;治三焦,柴胡梅連散;治小腸宜導赤飲,加黃芩、黃連、薄荷、川芎。三經皆司相火,治法大抵相同。愈後皆宜常服六味地黃湯,補水濟火。

外治,法用十灰散,吹耳中;麝香龍骨末,和吹耳中;壁錢窠燒灰吹入;燕窠泥塗耳前後。

白話文:

耳朵裡出血,叫做耳衄。腎臟在耳朵開竅,但是腎脈本身並不到達頭部。腎臟與心臟相連,藉由心臟所屬的小腸經脈,向上貫通到耳朵。耳朵是主管聽覺的神所居住的地方,形狀像一顆珠子,外層有皮膜包覆著真正的水,是神氣發出的地方,也是聲音進入的地方。耳朵內部通往大腦,屬於空虛的所在,其他東西無法干擾它。如果腎臟虛弱,陰火向上衝,就會造成耳鳴;如果神水不足,就會造成耳聾。但是正常情況下,絕不會有血從耳朵裡流出來。

如果有血從耳朵流出,那是因為足少陽膽經環繞在耳朵前後,手少陽三焦經脈進入耳朵。當相火旺盛,挾帶著肝氣向上逆行,以及小腸的相火在體內發動時,就可能挾帶著血亂竄。或者因為瘟疫、焦躁憤怒,火氣橫行,恣意亂走,衝入空竅,導致血液從耳朵流出。總而言之,這都屬於實邪,與虛勞無關。治療原則應該以治療三焦、膽、肝和小腸經為主,沒有治不好的道理。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五苓散來統籌治療。

如果分別治療肝膽,可以用龍膽瀉肝湯;治療三焦,可以用柴胡梅連散;治療小腸,可以用導赤飲,加上黃芩、黃連、薄荷、川芎。這三條經脈都主導相火,所以治療方法大致相同。痊癒後,都應該經常服用六味地黃湯,來滋補腎水,平息虛火。

外治法可以用十灰散吹入耳朵裡,或是麝香龍骨末調和後吹入耳朵裡,或是將壁錢窩燒成灰後吹入耳朵裡,或是將燕子窩的泥塗在耳朵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