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論》~ 卷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1)

1. 崩帶

婦人面色青黃,肢體消瘦,心戰腰痠,時下濁物。其物黃赤青白黯黑並下,是帶脈之血傷損而成,故名曰帶證。古法又分白濁一條,謂帶下是帶脈為病,其色汙雜;白濁則是心脾腎三經為病,其色純白。而所用之方仍相彷彿,其實同一病也,皆是帶脈為病。吾為指明曰:

白濁五帶,所下似血非血,乃胞中之水也。此水清則為天癸,以濟經血,前論詳矣;此水濁則為白濁,為五帶。水濁而血因以濁矣。蓋帶脈下系胞宮,中束人身,居身之中央,屬於脾經。脾經土氣衝和,則帶脈寧潔,而胞中之水清和。是以行經三日後即有胞水,黃明如金,是腎中天癸之水,得帶脈脾土之制,而見黃潤之色,乃種子之的候,無病之月信也。

若脾土失其沖和,不能制水,帶脈受傷,注於胞中,因髮帶證,白濁汙雜。治宜和脾以利水,治脾即是治帶,治帶即治水也。觀腎著湯用白朮治腰痛如帶五千錢者,腎著名湯,明言是腎中水邪著於帶脈,故從脾治之,以土治水,而帶脈自愈矣。即此可知女子帶證是水不清,濁證仍是水不清,不必強分,總以和脾利水為主。胃苓湯主之:挾熱者去桂枝,加黃芩、黃連、黃柏;夾寒者加細辛、吳萸。

夫脾土鬱蒸,濕氣腐化,變生五帶,赤白汙濁。理脾解鬱,宜逍遙散加防己、木通主之:熱加丹皮、梔子、黃柏;寒加臺烏藥、艾葉、砂仁。以上所論,雖未盡帶濁之治,然已得法門。學者推而廣之:遇熱證則硝、黃、甘遂未必非宜;遇寒證則參、朮、耆、附尤所必用;以及寒熱錯雜,皆可隨證制方。有紙筆不能盡傳者,在醫師之自悟也。

崩漏者,非經期而下血之謂也。少者名曰漏下,多則名為血崩。行經而去血過多,如水之流不能止者,亦是血崩。古名崩中,謂血乃中州脾土所統攝,脾不攝血,是以崩潰,名曰崩中。示人治崩,必治中州也。月經名曰信水,以五行惟土主信:土旺則月水有信,土虛則失信而漏下,甚則崩中矣。治法總以治脾為主:或勞倦傷脾,或思慮飢飽傷脾,脾虛不攝,宜用歸脾湯加艾葉、阿膠、灶心土;大虛者宜十全大補湯加阿膠、續斷、升麻、炮薑、棗仁、山萸肉,再用魚肚、鹿角霜、蓮米、姜、鹽燉食以調養之;黃耆、糯米、當歸煎服亦大補氣血;六君子、養榮湯、炙甘草湯皆脾經補益之藥,可以加減用之。凡是崩中,此為正治。

又有治肝以治脾之賊者:肝經怒火妄動,木鬱剋土,火擾而血不寧,其人善怒頭痛,口苦目眩,脅腹脹滿,六脈弦數,與脾經虛寒之證顯有不同。宜歸脾湯加丹皮、梔子、柴胡、白芍、麥冬、五味子,補脾土,清肝火,兩面俱到;或用丹梔逍遙散加牡蠣、阿膠、蒲黃。

謹按:帶漏雖是水病,而亦有夾瘀血者,以血阻氣滯,因生帶濁,小調經湯隨寒熱加減治之;崩中雖是血病,而實則因氣虛也。氣下陷則水隨而瀉,水為血之倡;氣行則水行,水行則血行。宜服補氣之藥以升其水,水升則血升矣。補中益氣治之。

白話文:

婦女面色青黃,身體消瘦,心悸不安,腰痠背痛,時常排出混濁的液體,這些液體呈現黃色、紅色、青色、白色、黯黑色等不同顏色,這是因為帶脈的血受到損傷所造成的,所以稱作帶證。古代醫學又將「白濁」另外歸為一類,認為帶下是帶脈的疾病,所以顏色混雜;而白濁則是心、脾、腎三經的疾病,所以顏色純白。雖然所用的藥方相似,但其實都是同一種病,都是帶脈出了問題。我要在這裡明確指出:

白濁和五帶的症狀,所排出的液體看似血卻又不是血,其實是子宮內的水液。如果這個水液清澈,就稱為天癸,可以用來滋養經血(以前已經詳細討論過)。如果這個水液變得混濁,就稱為白濁或五帶。水液混濁會連帶使血液也變得混濁。帶脈向下連結子宮,在身體中間環繞一圈,屬於脾經。如果脾經的土氣調和,帶脈就會寧靜清潔,子宮內的水液也會清澈平和。因此,女性在月經結束三天後,子宮內會出現黃色明亮如同黃金的水液,這是腎中的天癸之水,受到帶脈脾土的制約,而呈現黃潤的顏色,這也是受孕的正常徵兆,是沒有疾病的正常月經。如果脾土失去調和,無法控制水液,導致帶脈受損,水液就會流入子宮,因而產生帶證,出現白濁或混雜的液體。治療上應該調和脾胃以利水,治療脾胃就是治療帶脈,治療帶脈也就是治療水液。例如,腎著湯中使用白朮來治療腰痛如同有帶子纏繞的病症,這個方子明白指出是腎中的水邪停留在帶脈,所以要從脾胃下手治療,利用土來控制水,帶脈自然就能恢復正常。由此可知,女性的帶證,是因為水液不清澈所致;而混濁的症狀也是因為水液不清澈,不必強行區分。總之,應該以調和脾胃、利水為主要治療方向,可以考慮使用胃苓湯。如果夾雜熱象,就去掉桂枝,加入黃芩、黃連、黃柏;如果夾雜寒象,就加入細辛、吳茱萸。如果脾土鬱悶,濕氣腐化,就會產生五帶,出現紅色、白色或混濁的液體。治療上應該疏理脾氣、解除鬱悶,可以考慮使用逍遙散,再加入防己、木通。如果夾雜熱象,就加入丹皮、梔子、黃柏;如果夾雜寒象,就加入台烏藥、艾葉、砂仁。以上所說的,雖然沒有涵蓋所有帶下疾病的治療,但已經掌握了基本原則。學者應該由此推廣應用。如果遇到熱證,可以使用硝石、大黃、甘遂等藥物;如果遇到寒證,則必須使用人參、白朮、黃耆、附子等藥物;至於寒熱交雜的情況,都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來調整藥方。有些情況是筆墨難以完全表達的,需要醫生自己去領悟。

崩漏,指的是不是在月經期間卻出現出血的狀況。出血量少的稱為「漏下」,出血量多的則稱為「血崩」。如果月經來潮時出血量過多,就像水流一樣無法止住,也屬於血崩,古代稱為「崩中」,意思是血由中焦脾土所掌管,如果脾氣不固,就會導致血崩潰。這個名稱是在提醒大家,治療崩症必須從中焦脾土下手。月經又稱為「信水」,因為五行中只有土主信,土氣旺盛,月經來潮就規律;土氣虛弱,月經就失去規律,出現漏下,嚴重時就會發生崩中。治療的原則就是要以治療脾胃為主。可能是因為勞累過度、思慮過多、飢餓或過飽而損傷脾胃,導致脾虛無法固攝血液,可以使用歸脾湯,加入艾葉、阿膠、灶心土。如果身體極度虛弱,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加入阿膠、續斷、升麻、炮薑、棗仁、山茱萸。還可以搭配魚肚、鹿角霜、蓮子、薑鹽燉煮食用,來進行調理。用黃耆、糯米、當歸煎煮服用,也能大補氣血。六君子湯、養榮湯、炙甘草湯等都是補益脾經的藥物,可以根據情況進行加減使用。凡是崩中的情況,這些都是主要的治療方向。還有從治療肝臟來間接治療脾臟的方法,如果肝經怒火妄動,導致肝木剋伐脾土,使血液不安穩,患者就會容易發怒、頭痛、口苦、頭暈目眩、胸脅腹部脹滿、脈象呈現弦數,這和脾經虛寒的症狀明顯不同。這時可以使用歸脾湯,加入丹皮、梔子、柴胡、白芍、麥冬、五味子,來補益脾土、清瀉肝火,兩方面兼顧。也可以使用丹梔逍遙散,加入牡蠣、阿膠、蒲黃。

總結來說,帶下和漏下雖然是水液的疾病,但也有夾雜瘀血的情況,因為血液阻滯,導致氣機不暢,進而產生帶濁。可以用小調經湯,根據寒熱情況加減藥物治療。崩中雖然是血液的疾病,但其實是因為氣虛所致。如果氣虛下陷,水液就會跟著向下流瀉,水是血液的先導,氣行則水行,水行則血行,應該服用補氣的藥物,來提升水液,水液提升,血液自然也能提升,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

把崩和帶合在一起看,一個是水液的疾病,一個是血液的疾病。不論男女,都會有血液和水液的疾病,應該全面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