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論》~ 卷四 (4)
卷四 (4)
1. 便膿
此證有二:一是內癰,一是痢疾。
一、內癰:在上中焦者,其膿已潰,嘔吐而出;在下焦者,或少腹癰、小腸癰、脅癰、肝癰,膿血均從大便瀉出。初起時,其部分必隱隱刺痛脹滿,脈沉滑數,甚則痛如刀錐。欲病此者,未有口不發渴。大凡血積,均應發渴;癰初起血已凝聚,故應發渴。此時急奪其血,則不釀為膿。
以免潰爛之險。用丹皮湯,加乳香、沒藥、柴胡、荊芥、山甲治之。如血已化膿,便宜排膿。赤豆苡仁湯,逐水即是排膿。潰後屬虛,宜補養生肌。八珍湯主之。參看吐膿門自詳。
客問:積血何以變而成膿?答曰:血者,陰之質也,隨氣運行。氣盛則血充;氣衰則血竭;氣著則血滯;氣升則血騰。故血之運,氣運之;即瘀血之行,亦氣之行。血瘀於經絡臟腑之間,既無足能行,亦無門可出,惟賴氣運之,使從油膜達腸胃,隨大便而出,是氣行而血自不留也。
若氣不運之,而反與相結。氣為血所鬱則痛;血為氣所蒸則化為膿。今舉外證比例:凡氣盛者,瘡易托化;氣虛者,瘡難托化。氣即水也;氣至則水至。故血從氣化,則從其水之形,而變為膿。刀傷黏水,亦從水而化膿。水即氣之質;血從氣化,有如此者。是故閃跌血積,得氣化之,則腫處成膿;不得氣化之,則腫處仍是血。以知血從氣,氣運血。凡治血者,必調氣,使氣不為血之病,而為血之用,斯得之矣。
一、痢症:便膿者,其症裡急後重、欲便不便;或白、或赤、或赤白相半、或下痢垢濁,皆非膿而似膿者也。夫胃腸之中,除卻糟粕,只微有脂膏水液而已。膏脂屬血分;水液屬氣分。病氣分則水混而為白痢;病血分則血擾而為赤痢;氣血交病,則赤白相半。由何處釀成真膿,而從大便泄出哉?
有之,則毒聚腸胃,將腸胃膏脂血肉,蒸化為膿。或下如爛瓜,或如屋漏水。此腐腸潰胃之危候,與癰瘡之腐爛無異。此非尋常治痢之法所能克也。吾今借仲景之法證之,乃得有膽有識之術。仲景云:「陽明病,脈數下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厥陰病,脈數而渴者,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此雖無方,然曰「可刺」,曰「有熱故也」,已示人瀉濕清熱之法。防風通聖散,去麻黃、芒硝,加赤豆、防己,為表裡瀉實之大劑;地榆散,為清熱之通劑。仲景又曰:「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此湯溫澀,似與「可刺」、「有熱」之說,大相徑庭。不知病久,則熱隨膿血而瀉,實變為虛。觀癰膿潰後屬虛損,則知便膿血久而屬虛症。譬之天時:其初則酷暑流金,轉瞬而涼飈振落,衣夏葛者,不得不換冬裘矣。況腸胃血液,既化為膿,恐其滑脫,故主桃花湯,溫澀填補之。一服愈,余勿服者,仲景意謂此乃急時澀脫之法。
白話文:
便膿
此症可分為兩種:一是內癰,一是痢疾。
內癰若在上中焦,膿已潰破,則會嘔吐而出;若在下焦,則可能是少腹癰、小腸癰、脅癰、肝癰等,膿血會從大便排出。初期,患處會隱隱作痛、脹滿,脈象沉滑數,嚴重時痛如刀錐。患此病的人,幾乎都會口渴。一般來說,血積都會導致口渴,但癰初起時,血液已凝固,所以也會口渴。此時應迅速去除瘀血,避免化膿潰爛。可用丹皮湯,再加入乳香、沒藥、柴胡、荊芥、山甲治療。如果血液已化膿,就應該排出膿液,赤豆苡仁湯可以利水消腫,也就是排出膿液。潰爛之後,身體虛弱,需要補益氣血,滋養肌膚,可用八珍湯。詳細情況可參考「吐膿」篇。
有人問:積血為何會變成膿?答:血是陰的物質,隨著氣的運行而運行。氣盛則血充盈,氣衰則血虛竭,氣滯則血瘀,氣升則血涌動。所以血液的運行,依靠氣的運行。瘀血的運行,也是氣的運行。血液瘀滯在經絡臟腑之間,沒有動力運行,也沒有出口排出,只能依靠氣的運行,使其到達腸胃,隨大便排出。這是氣運行,血液自然就不停滯了。
如果氣不運行,反而與血凝結在一起,氣被血鬱阻則疼痛,血被氣蒸騰則化為膿。舉個外在病症的例子:氣盛的人,瘡瘍容易化膿;氣虛的人,瘡瘍不容易化膿。氣就是水,氣到則水到,所以血隨著氣的變化,就隨著水的形態,變成膿。刀傷黏液化膿,也是因為水而化膿。水就是氣的物質,血隨著氣的變化,就是這樣。所以閃跌導致的血液積聚,如果得到氣的運化,腫脹處就會化膿;如果沒有得到氣的運化,腫脹處仍然是血。由此可知,血液依賴氣,氣運化血液。治療血液疾病,一定要調和氣機,使氣不成為血液疾病的原因,而是成為血液運行的動力,這樣才能治癒。
痢疾導致便膿,症狀是裡急後重,想大便卻排不出,大便顏色或白或紅,或紅白相間,或排出污穢的糞便,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膿,只是看起來像膿。胃腸中,除了糟粕,只有一點點油脂和水分。油脂屬於血分,水分屬於氣分。氣分有病,則水分混濁,形成白痢;血分有病,則血液擾動,形成赤痢;氣血都生病,則紅白相間。那麼,真正的膿液是怎麼從大便排出呢?
如果毒氣積聚在腸胃,就會將腸胃的油脂、血液、肌肉蒸化成膿,排出的大便像爛瓜,或像屋簷滴水,這是腸胃潰爛的危急徵兆,與癰瘡潰爛沒有區別,不是普通的治療痢疾方法所能解決的。我現在借用仲景的理論來驗證,才能得到有膽識的治療方法。仲景說:陽明病,脈數,下痢不止,必然是熱盛而便膿血;少陰病,下利便膿血,可以針刺;厥陰病,脈數而口渴,必然是膿血,因為有熱。雖然沒有明確的藥方,但是說可以針刺,說因為有熱,已經暗示了瀉濕清熱的方法。防風通聖散,去掉麻黃、芒硝,加入赤豆、防己,成為表裡瀉實的大劑;地榆散,是清熱通便的藥劑。仲景又說:少陰病,下利便膿血,桃花湯主治。此湯溫澀,似乎與「可以針刺,因為有熱」的說法大相徑庭。不知病久之後,熱氣隨著膿血排出,實症轉為虛症。觀察癰膿潰爛後屬於虛損,就知道便膿血久病之後屬於虛症。比如天時,一開始是酷暑炎熱,轉眼間就涼風習習,穿著夏衣的人,不得不換上冬衣了。況且腸胃血液已經化為膿,恐怕會滑脫,所以用桃花湯溫澀收斂,補益腸胃。一劑藥就痊癒了,如果一劑藥沒有痊癒,仲景的意思是,這只是急時收斂止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