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血證論》~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卷三

2. 汗血

汗者,氣分之水,其源出於膀胱。《內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之氣,從三焦,行腠理,充肌肉,達於皮毛,以衛外為固。陽氣衛外,百邪不入,故其經稱為太陽也。其有盛暑天氣,亢陽蒸動膀胱水氣,騰布於外,則發為汗,此猶天之有雨,陽布陰和,自然無病。

有時外感風寒,皮毛疏泄,發熱汗出者,乃太陽之氣,為邪所病,不能衛外,故汗得泄出。其有心胃肝脾熱濕之病,亦令汗出者,此猶土潤溽暑,亦能蒸作雲雨也。又有亡陽自汗者,則由膀胱腎中之元陽脫泄,故其水陰之氣,隨而奔溢,散渙不收,氣為水之所化。

水即氣也,汗即水也,氣脫外泄,故汗出也。知此,則知汗出氣分,不出血分矣。然汗雖出於氣分,而未嘗不與血分相關。故血分有熱,亦能蒸動氣分之水,而為盜汗。蓋血氣陰陽,原互根互宅,陰分之血盛,則陽分之水陰,自然充達,陽分之水陰,足以布護灌濡,則陰分之血。

愈為和澤,而無陽乘陰之病矣。若陽分之水陰不足,則益傷血之陰,故傷寒汗出過多,則虛煩不寐,以其兼傷血分之陰。心主血分,血分之陰傷,則心氣為之不寧矣。又有傷寒,即當從汗而解,今不得汗,乃從鼻衄而愈,其衄名為紅汗。蓋陽分之邪,宜挾陽分之水,發而外出。

今既不能外出,乃乘陰分之血,從鼻衄出,名為紅汗,是為陽邪干陰之一驗。故古謂陽乘陰,則吐衄。知陽乘陰而內逆者,發為吐衄,則知陽乘陰而外泄者,發為皮膚血汗矣。血者,心之液也。皮毛者肺之合也。治法,宜清心火,火清則陽不乘陰,兼治肺金,肺調則皮毛不泄。

涼血地黃湯,加桑皮、地骨皮、蟬蛻、百合、蒲黃治之。血虛火甚者,當歸六黃湯治之。氣虛血少者,當歸補血湯,加桑皮、地骨、丹皮、蟬蛻、棕櫚炭、黃芩、秦皮治之。外用石灰散撲之,仿仲景汗出不止,用溫粉撲法之意也。或用桃花散撲之亦可。

皮毛者,肺之合也。汗出皮毛,故汗血宜治肺金,以斂皮毛。人參清肺湯,加蒲黃最宜。血者,肝之所司也。肝火亢烈,逼血妄行,宜當歸蘆薈丸,從內以攻治之。喻嘉言治女子經血閉,而周身汗出者,謂是陰分之熱,泄出陽分,用此方破經血,即以苦堅止汗。汗血同源,若肝火亢甚,

而汗血者,借用此方,尤為合法。胃火亢甚,亦能汗血,以胃主肌肉,熱蒸肌肉,故令汗血,宜竹葉石膏湯,加蒲黃、蟬蛻、丹皮治之。犀角地黃湯,亦治之。

總論曰,汗者,陽分之水,血者,陰分之液。陰與陽原無間隔,血與水本不相離。故汗出過多則傷血,下後亡津液則傷血,熱結膀胱則下血,是水病而不離乎血者也。吐血咳血,必兼痰飲。血虛則口渴而津液不生,失血家往往水腫,瘀血化水,亦發為腫,是血病而不離乎水者也。

白話文:

汗,是屬於氣分的水液,它的源頭來自膀胱。《內經》說:「膀胱是掌管水液的官,負責儲藏津液,當氣化作用正常時,這些津液就能排出。」膀胱的氣,透過三焦系統,運行到皮膚紋理、肌肉組織,最後到達皮膚毛孔,用來抵禦外邪,保護身體。陽氣保護體表,外邪就無法入侵,所以膀胱的經脈被稱為太陽經。

當天氣炎熱,陽氣過盛,蒸騰膀胱的水液,使其向外發散,就會形成汗水,就像下雨一樣,陽氣散布,陰陽調和,身體自然不會生病。但如果受到風寒等外邪侵襲,皮膚毛孔疏泄功能失常,導致發熱出汗,這是太陽經的氣受到邪氣侵擾,無法正常保護體表,才會導致汗液排出。另外,如果心、胃、肝、脾等器官有濕熱的疾病,也會引起出汗,就像地面潮濕悶熱時,水氣也會蒸發形成雲雨一樣。

還有一種情況是陽氣虛脫引起的自汗,這是因為膀胱腎中的元陽耗損洩散,導致水液陰氣也跟著奔散,無法收斂。氣是由水液所化生,水液也即是氣。汗是水,氣也是水。當氣脫散向外洩出,就會導致出汗。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汗是氣分的水液,而不是血分的水液。

然而,汗雖然是氣分的水液,但也與血分密切相關。如果血分有熱,也會蒸騰氣分的水液,產生盜汗。因為血、氣、陰、陽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陰分的血液充足,陽分的水液自然也會充足。陽分的水液足以保護和滋養身體,陰分的血液就會更加平和滋潤,不會出現陽氣過盛而侵犯陰液的病症。如果陽分的水液不足,就會損耗血分的陰液。因此,傷寒病出汗過多,會導致虛煩失眠,是因為同時損耗了血分的陰液,而心主血分,血分陰液受損,心氣就會不安。

還有一種情況,傷寒病本應通過發汗來解,卻無法出汗,反而從鼻子出血而痊癒,這種鼻血被稱為「紅汗」。這是因為陽邪本應挾帶陽分的水液,從體表向外發散,但現在無法發散出去,反而侵入陰分的血液,從鼻子流出,這就稱為「紅汗」,是陽邪干擾陰液的表現。所以古人說,陽氣侵犯陰液,就會出現嘔吐、流鼻血。明白陽氣侵犯陰液導致體內氣機逆亂會引起嘔吐、流鼻血的道理,就知道陽氣侵犯陰液導致外洩,就會引起皮膚出血汗。

血是心臟的液體,皮膚毛孔是肺所主管的。治療汗血病,應該清瀉心火,心火清了,陽氣就不會侵犯陰液;同時調理肺氣,肺氣調和了,皮膚毛孔就不會過度疏泄。可以使用涼血地黃湯,再加入桑白皮、地骨皮、蟬蛻、百合、蒲黃等藥材。如果血虛火旺,可以用當歸六黃湯治療。如果氣虛血少,可以用當歸補血湯,加入桑白皮、地骨皮、丹皮、蟬蛻、棕櫚炭、黃芩、秦皮等藥材來治療,外用石灰散來塗抹,仿照張仲景治療汗出不止時用溫粉撲的原理。也可以用桃花散來塗抹。

皮膚毛孔是肺所主管的,汗從皮膚毛孔排出,所以汗血病應當治療肺氣,以收斂皮膚毛孔。人參清肺湯再加入蒲黃效果最好。血是肝所主管的,如果肝火過於旺盛,迫使血液妄行,可以使用當歸蘆薈丸,從體內攻下肝火。喻嘉言治療婦女月經閉塞而全身出汗的病症,認為是陰分的熱從陽分洩出,使用這個方子來疏通經血,同時用苦寒的藥來止汗。汗和血同源,如果肝火過於旺盛而導致汗血,借用這個方子效果尤其好。

胃火過於旺盛也能導致汗血,因為胃主管肌肉,熱蒸肌肉,所以會導致汗血。可以用竹葉石膏湯,加入蒲黃、蟬蛻、丹皮等藥材來治療。犀角地黃湯也能治療。

總而言之,汗是陽分的水液,血是陰分的液體。陰和陽本來就沒有間隔,血和水也本來就不可分離。所以,汗出過多會損傷血液,腹瀉後津液耗損會損傷血液,熱邪結在膀胱會導致下血。這些都說明,水液的病症離不開血液。吐血、咳嗽出血,常常伴隨痰飲。血虛會導致口渴,津液不足。失血的人常常會水腫,瘀血化成水液也會導致水腫。這些都說明,血液的病症離不開水液。

因此,流鼻血的人不能再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因為血病會導致陰液虧虛,不能再用發汗的方法來耗傷氣分的水液,以免導致陽分的水液也虛弱。還有,如果先出現水腫,再出現吐血,就難以治療,因為水液的病症不能再傷及血液。

觀察小柴胡湯可以調和津液,也可以治療熱邪進入血室;觀察桃仁承氣湯可以攻破血結,也可以治療小便不利,這些都說明治療水液的病症,就可以同時治療血液的病症;治療血液的病症,就可以同時治療水液的病症。因為在下焦,血海和膀胱同處一個位置;在上焦,肺主管水液通道,心主管血液運行;在體表,汗從皮膚毛孔排出,血在經脈中運行。一陰一陽,相互關聯。我已經在水火血氣的相關論述中詳細說明了這個道理。人們必須深刻理解這個道理,才能夠掌握治療血液、調理氣機、調和陰陽的方法,從而達到左右逢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