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血證論》~ 卷二 (24)
卷二 (24)
1. 吐膿
則用六君子湯,加黃耆當歸煨姜,以溫補之。方外有方,視其所兼之證,隨宜用之,筆楮難盡。
此外,如胸背腰脅肝膈,大小腸,凡有瘀熱壅血,均能成癰,總以丹皮湯主之。近上焦者,去芒硝,加葶藶黃耆桔梗荊芥甘草;中下焦者,加薑黃,余詳便膿門。
此書原專論血證,所以兼及內癰者,以癰膿之病,皆由血積而成。知血之變癰膿,即可知血之能為乾血,能變癆蟲。知內癰之生寒熱,即可知血證之鬱熱矣。但癰膿之證,系血家實積,與失血虛證有異。然不以此反觀合勘,亦無以盡血證之情偽。
白話文:
如果吐出膿液,就用六君子湯這個藥方,再加上黃耆、當歸和煨過的生薑,來溫和地補養身體。治療方法並不只有一種,要看病人同時出現的其他症狀,根據情況靈活運用,變化很多,難以一一詳細說明。
另外,像是胸部、背部、腰部、脅肋、肝臟、橫膈膜、大小腸等部位,凡是有血瘀、熱毒積聚的情況,都可能形成癰腫,總體來說都以丹皮湯這個藥方為主來治療。如果是上焦部位的癰腫,就去掉丹皮湯中的芒硝,加入葶藶子、黃耆、桔梗、荊芥和甘草;如果是中焦或下焦部位的癰腫,就加入薑黃。其他更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關於膿血便的章節。
這本書原本是專門討論血證的,之所以也談到內癰,是因為癰腫化膿的疾病,都是由於血液積滯造成的。了解血液如何轉變成癰腫膿液,就可以推知血液也可能變成乾血塊,或是形成癆蟲。了解內癰引起的發冷發熱,就可以推知血證的鬱熱情形。但是癰腫化膿的病症,屬於血液方面的實證積滯,與失血引起的虛證有所不同。然而,如果不能從這方面反向觀察並綜合考量,也就無法完全了解血證的真假虛實。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