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論》~ 卷二 (22)
卷二 (22)
1. 齒衄
齒雖屬腎,而滿口之中,皆屬於胃,以口乃胃之門戶故也。牙床尤為胃經脈絡所繞,故凡衄血,皆是胃火上炎,血隨火動,治法總以清理胃火為主。胃中實火,口渴齦腫,發熱便閉,脈洪數者,通脾瀉胃湯,加蒲黃藕節治之。如大便不閉者,不須下利,但用清涼解之。犀角地黃湯,加葛根貫仲枳殼萊菔汁。
胃中虛火,口燥齦糜,其脈細數,血不足者,宜甘露飲,加蒲黃以止衄。玉女煎,引胃火以下行,兼滋其陰。以上兩條,所論齒齦虛實,二證均屬於火。有火中挾風者,宜加防風白芷。火中挾濕者,宜加防己木通。
亦有腎虛火旺,齒豁血滲,以及睡則流血,醒則血止者,皆陰虛,血不藏之故。統以六味地黃湯,加牛膝二冬碎補蒲黃。上盛下虛,火不歸元,尺脈微弱,寸脈浮大者,加桂附。
外治之法,宜用冷水漱口,取血遇冷則凝之義。醋漱,取酸以收之之義。百草霜糝,十灰散糝,取血見黑則止,亦以清降其火。火降則血降也。枯礬五倍子蚯蚓,同為末糝,更能固牙。
白話文:
牙齒雖然歸屬於腎臟,但整個口腔都屬於胃的範疇,因為口是胃的門戶。牙床更是被胃經脈絡所環繞,所以凡是牙齦出血,大多是胃火向上燃燒,血液隨著火氣妄動所致。治療方法主要以清除胃火為主。
若是胃中實火導致的出血,會伴隨口渴、牙齦腫脹、發燒、便秘、脈搏洪大且快速等症狀,可以用通脾瀉胃湯,加上蒲黃和藕節來治療。如果沒有便秘,則不必使用瀉下的藥物,只要用清涼藥物來緩解即可,例如犀角地黃湯,加上葛根、貫仲、枳殼和萊菔汁。
若是胃中虛火導致的出血,會伴隨口乾、牙齦潰爛、脈搏細弱且快速等症狀,屬於血不足的情況,適合用甘露飲,加上蒲黃來止血;也可以用玉女煎,引導胃火向下,同時滋養陰液。以上兩種情況,無論牙齦虛實,都屬於火熱所致。若火熱中夾雜風邪,可加入防風和白芷;若夾雜濕邪,可加入防己和木通。
也有因為腎虛火旺,導致牙齒鬆動出血,或是睡覺時流血,醒來則止血的情況,這些都屬於陰虛,血液無法藏於體內所致。可以用六味地黃湯,加上牛膝、麥冬、天冬、補骨脂和蒲黃來治療。若是出現上盛下虛、火氣不歸元的情況,也就是尺脈微弱,寸脈浮大的情況,可以加入肉桂和附子。
外治方面,可以用冷水漱口,取其使血液遇冷凝固的原理;也可以用醋漱口,取其酸味收斂的原理;或用百草霜或十灰散撒在出血處,取其使血遇黑則止的原理,這些方法也是為了清除火氣,火氣下降,出血自然就停止了。也可以將枯礬、五倍子、蚯蚓磨成粉末,撒在出血處,更可以鞏固牙齒。
2. 舌衄
舌乃心之苗。觀小兒吐舌弄舌。木舌重舌。皆以去心經風火為主。則知舌衄。皆是心火亢盛。血為熱逼而滲出也。治法總宜清泄心火。導赤飲。加黃連大力連翹蒲黃牛膝元參治之。舌腫脹。衄血多者。為火太盛。瀉心湯主之。心煩神昏者。安神丸。加童便血餘灰治之。夫舌雖心之苗。
然口乃胃之門戶。舌在口中。胃火熏之。亦能出血。大便秘者。玉燭散。加銀花治之。口渴兼發熱者。竹葉石膏湯。加蒲黃藕節治之。舌本乃肝脈所絡。舌下滲血。肝之邪熱。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炒梔丹皮牛膝赤苓。重則宜用當歸蘆薈丸。龍膽瀉肝湯。蓋舌衄雖同。而此外所見之證。
必顯有分別。故分心胃肝三經治之。非強為區別也。
外治之法。與齒衄同。
白話文:
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觀察小孩子吐舌頭或玩弄舌頭的樣子,以及舌頭僵硬、舌頭下腫的狀況,都是以去除心經的風熱為主。由此可知,舌頭出血的狀況,都是因為心火過於旺盛,血液被熱逼迫而滲出來。治療方法總體上應該以清瀉心火為主,可以使用導赤飲,並加入黃連、大力子、連翹、蒲黃、牛膝、元參等藥材來治療。如果舌頭腫脹、出血量多,表示火氣太盛,可以使用瀉心湯來治療。如果出現心煩、神志不清的症狀,可以使用安神丸,並加入童便、血餘灰來治療。
雖然說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但嘴巴是胃的門戶,舌頭在嘴巴裡,受到胃火的燻烤,也可能導致出血。如果出現大便秘結的狀況,可以使用玉燭散,並加入金銀花來治療。如果出現口渴、發燒的狀況,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並加入蒲黃、藕節來治療。舌頭的根部是肝脈所聯繫的地方,如果舌頭下面滲血,是因為肝的邪熱導致的,可以使用四物湯,並加入桃仁、紅花、炒梔子、丹皮、牛膝、赤苓等藥材。如果情況嚴重,可以使用當歸蘆薈丸或龍膽瀉肝湯。總之,雖然都是舌頭出血,但除此之外,必然會出現一些不同的症狀,所以要區分心、胃、肝三個經絡來治療,這並不是強行區分。
外治的方法,和牙齦出血的治療方法相同。
3. 大衄
大衄者。九竅出血之名也。此非疫癘。即中大毒。人身止此九竅。而九竅皆亂。危亡之證。法在不治。惟有猝然驚恐。而九竅出血者。可用硃砂安經丸。加發灰治之。
白話文:
所謂「大衄」,指的是全身九個孔竅都出血的狀況。這並非是傳染病,而是中了劇毒。人體只有這九個孔竅,如果全部都出血混亂,這是非常危險的瀕死徵兆,通常是無法醫治的。只有在突然受到驚嚇而導致九竅出血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硃砂安經丸,再加入頭髮燒成的灰來治療。
4. 零腥
零腥者。吐出星點。黃白色。細如米粟。大如豆粒。氣極腥臭。雜在漩唾之中。而非漩唾。乃吐血之後。血分瘀熱所化。或未吐血之前。血分之熱化為星點。先吐星點。後乃吐血。總系血分瘀熱變化而成。治宜清熱化血。降氣消痰。以其似痰。必假痰氣而生故也。在未吐血之前。
而見零腥者。總以降氣消痰為主。蓋此時血尚未動。但當治其氣分。氣分清。而零腥自除。豁痰丸治之。小柴胡湯亦治之。在既吐血之後。而零腥見者。總以清熱化血為主。以其在吐血之後。乃瘀血壅熱而出。故宜兼治瘀血。太平丸治之。生地黃散亦治之。此證古書不載。吾臨證往往遇之。
因撰其名。而論列之。以補血證之缺。
白話文:
所謂「零腥」,是指吐出來的東西像星點一樣,呈現黃白色,細小的像米粒,大一點的像豆子,氣味非常腥臭。這些東西混雜在黏稠的唾液中,但並不是黏稠唾液本身,而是吐血之後,血液中的瘀熱所形成的。也可能是在還沒吐血之前,血液中的熱就先化為這些星點。通常是先吐出星點,之後才吐血。總而言之,這都是血液中瘀熱變化的結果。
治療上應該以清熱化瘀、降氣消痰為主,因為這些東西看起來像痰,所以一定是藉由痰氣而產生。在還沒吐血之前就出現零腥的狀況,應該以降氣消痰為主,因為這時候血還沒有動,只需要治療氣分,氣分清了,零腥自然就會消除,可以使用豁痰丸治療,小柴胡湯也可以使用。
如果是在吐血之後才出現零腥的狀況,治療上應該以清熱化瘀為主,因為這是吐血之後,瘀血和熱壅塞所導致,所以要同時治療瘀血,可以使用太平丸治療,生地黃散也可以使用。
這個病症在古代的醫書中沒有記載,我自己在臨床看診時常常遇到,因此把它命名並加以論述,來補足血證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