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血證論》~ 卷二 (2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1)

1. 耳衄

耳中出血,謂之耳衄。腎開竅於耳,而腎脈卻不能上頭。腎與心交,假心之府小腸之脈,上貫於耳,為司聽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是為神之所出,聲之所入。內通於腦,為空虛之府,他物不得而擾之。即或腎虛,陰火上衝,則為耳鳴;神水不足,則為耳聾,亦斷無血從此出者。

其有血從耳出者,則以足少陽膽脈,繞耳前後,手少陽三焦之脈入耳。相火旺,挾肝氣上逆,及小腸相火內動,因得挾血妄行。或因瘟疫躁怒,火氣橫行,肆走空竅,衄出於耳,總系實邪,不關虛勞。治法總宜治三焦、膽肝與小腸經,自無不愈。小柴胡湯,加五苓散統治之。

分治肝膽,宜龍膽瀉肝湯;治三焦,柴胡梅連散;治小腸宜導赤飲,加黃芩、黃連、薄荷、川芎。三經皆司相火,治法大抵相同。愈後皆宜常服六味地黃湯,補水濟火。

外治,法用十灰散,吹耳中;麝香龍骨末,和吹耳中;壁錢窠燒灰吹入;燕窠泥塗耳前後。

白話文:

耳朵裡出血,叫做耳衄。腎臟在耳朵開竅,但是腎脈本身並不到達頭部。腎臟與心臟相連,藉由心臟所屬的小腸經脈,向上貫通到耳朵。耳朵是主管聽覺的神所居住的地方,形狀像一顆珠子,外層有皮膜包覆著真正的水,是神氣發出的地方,也是聲音進入的地方。耳朵內部通往大腦,屬於空虛的所在,其他東西無法干擾它。如果腎臟虛弱,陰火向上衝,就會造成耳鳴;如果神水不足,就會造成耳聾。但是正常情況下,絕不會有血從耳朵裡流出來。

如果有血從耳朵流出,那是因為足少陽膽經環繞在耳朵前後,手少陽三焦經脈進入耳朵。當相火旺盛,挾帶著肝氣向上逆行,以及小腸的相火在體內發動時,就可能挾帶著血亂竄。或者因為瘟疫、焦躁憤怒,火氣橫行,恣意亂走,衝入空竅,導致血液從耳朵流出。總而言之,這都屬於實邪,與虛勞無關。治療原則應該以治療三焦、膽、肝和小腸經為主,沒有治不好的道理。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五苓散來統籌治療。

如果分別治療肝膽,可以用龍膽瀉肝湯;治療三焦,可以用柴胡梅連散;治療小腸,可以用導赤飲,加上黃芩、黃連、薄荷、川芎。這三條經脈都主導相火,所以治療方法大致相同。痊癒後,都應該經常服用六味地黃湯,來滋補腎水,平息虛火。

外治法可以用十灰散吹入耳朵裡,或是麝香龍骨末調和後吹入耳朵裡,或是將壁錢窩燒成灰後吹入耳朵裡,或是將燕子窩的泥塗在耳朵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