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論》~ 卷二 (18)
卷二 (18)
1. 鼻衄
鼻為肺竅,鼻根上接太陽經脈,鼻孔下夾陽明經脈,內通於肺,以司呼吸,乃清虛之道,與天地相通之門戶,宜通不宜塞,宜息不宜喘,宜出氣不宜出血者也。今乃衄血何哉?金匱謂熱傷陽絡則衄血,熱傷陰絡則便血。陰絡者,謂軀殼之內,臟腑油膜之脈絡,內近腸胃,故主便血。
陽絡者,謂軀殼之外,肌肉皮膚脈絡之血,從陽分循經而上,則干清道,而為衄也。然則陽絡者,太陽陽明之絡脈也。蓋太陽陽明,統走人身軀殼之外,陽絡之血,傷於太陽者,由背上循經脈,至鼻為衄。仲景所謂春夏發太陽者是也。傷於陽明者,由胸而上,循經至鼻。仲景所謂秋冬發陽明者是也。
今分兩條論之。太陽主開,春夏陽氣,本應開發,若一鬱閉,則邪氣壅而為衄,其證鼻塞頭痛,寒熱昏憒,或由素有鬱熱應春夏開發之令而動,或由風瘟暑疫,攻發而動,又有傷寒失汗,邪無出路,因由血分泄而為衄,此名紅汗,乃邪欲自愈,醫者不可不知。然即紅汗論之,可知太陽之氣。
不得泄於皮毛,則發為紅汗,即可知太陽之熱,不得發越於外者,必逼而為鼻衄也。皮毛者,肺之合,太陽之氣,外主皮毛,內合於肺,鼻又為肺之竅。欲治太陽之衄者,必以治肺為主。觀傷寒論,治太陽,用麻杏理肺,則知治肺即治太陽矣。法宜清瀉肺火,疏利肺氣,肺氣清。
則太陽之氣自清,而衄不作矣。風寒外來,皮毛灑淅無汗者,麻黃人參芍藥湯。如肺火壅盛,頭昏痛氣喘,脈滑大數實者,人參瀉肺湯,加荊芥粉葛蒲黃茅根生地童便。久衄血虛,用丹溪止衄散,加茅花黃芩荊芥杏仁。以上數方,鼻塞者,俱加麝香黃連。蓋風寒雜證,鼻塞多是外寒閉之。
此證鼻塞者尤多,乃是內火壅之。如用羌活,則鼻愈塞矣。故用黃連麝香,以開火之閉。衄血既止,宜多服止衄散原方,及六味地黃湯以收功。又有腎經虛火,浮游上行,干督脈經而衄血者,必見腰痛項脊痛,頭昏足厥冷等證。所以然者,腎經虛火上行故也。宜用止衄散,去黃耆。
加碎補牛膝續斷粉葛鹿角尖童便元參治之。蓋督脈麗於太陽,故以治太陽者,兼治督脈,亦猶衝脈麗於陽明,而以治陽明者,兼治衝脈也。太陽為少血之經,督脈乃命元之主,其血均不可損。衄止後,即宜用地黃湯,加天冬阿膠血餘五味以補之。
陽明,主闔秋冬陰氣,本應收斂,若有燥火傷其脈絡,熱氣浮越,失其主闔之令,逼血上行,循經脈而出於鼻,其證口渴氣喘,鼻塞孔干,目眩發熱,或由酒火,或由六氣之感,總是陽明燥氣,合邪而致衄血。蓋陽明本氣原燥,病入此經,無不化而為燥。治法總以平燥氣為主。
瀉心湯,加生地花粉枳殼白芍甘草。或用犀角地黃湯,加黃芩升麻,大解熱毒。鼻衄止後,宜用玉女煎,加蒲黃以滋降之。再用甘露飲多服以調養之。肆飲梨膠藕汁萊菔汁白蜜等,皆與病宜。
白話文:
鼻子的竅孔與肺相連,鼻根部與太陽經脈相接,鼻孔下方則與陽明經脈相連,鼻子內部與肺相通,主要負責呼吸,是清氣流通的通道,也是與天地相通的門戶。正常情況下,鼻子應該保持暢通,呼吸順暢,而且應該呼出氣體而不是流血。現在卻發生鼻出血,這是怎麼回事呢?
《金匱要略》中提到,熱邪侵犯陽絡就會導致鼻出血,侵犯陰絡就會導致便血。陰絡指的是身體內部、臟腑油膜的脈絡,位置靠近腸胃,所以會導致便血。陽絡指的是身體外部、肌肉皮膚的脈絡,血液從陽的部位沿著經脈向上流動,就會干擾清道的運行,導致鼻出血。因此,陽絡指的是太陽和陽明的經脈。太陽和陽明經脈主管人體外部,陽絡的血如果受到太陽經脈的影響,就會從背部沿著經脈流到鼻子,造成鼻出血。這就像張仲景所說的,春夏時節發作的太陽經脈的疾病。如果受到陽明經脈的影響,就會從胸部往上,沿著經脈流到鼻子,造成鼻出血。這就像張仲景所說的,秋冬時節發作的陽明經脈的疾病。
現在我們分開來討論這兩種情況。
太陽經脈主開散,春夏時節陽氣本應向外散發。如果陽氣被鬱結,邪氣就會壅塞而導致鼻出血。這種情況通常會伴隨鼻塞、頭痛、寒熱交替、意識模糊等症狀。也可能是因為體內原本就有鬱積的熱,在春夏陽氣升發的時候爆發出來;也可能是因為感染了風瘟、暑疫等疾病而導致。還有一種情況是,傷寒病導致汗液無法正常排出,邪氣無路可去,就從血分發洩出來,導致鼻出血,這也被稱為「紅汗」。這表示邪氣想要自行消退,醫生應該了解這種情況。從紅汗的原理來看,如果太陽經脈的氣無法從皮膚毛孔散發出來,就會發為紅汗。同樣道理,太陽經脈的熱如果無法向外散發,就會被逼迫而導致鼻出血。皮膚毛孔是肺的屏障,太陽經脈的氣在外部主管皮膚毛孔,在內部與肺相合,而鼻子又是肺的竅孔。所以,要治療太陽經脈的鼻出血,必須以治療肺為主。觀察《傷寒論》中治療太陽經脈疾病的方法,使用了麻黃杏仁來調理肺氣,就可以知道治療肺就是治療太陽經脈。治療方法應該以清瀉肺火、疏通肺氣為主。肺氣清暢,太陽經脈的氣自然就會清順,鼻出血自然就會停止。如果是外感風寒導致皮膚毛孔閉塞、沒有汗液的情況,可以使用麻黃人參芍藥湯。如果是肺火旺盛,導致頭暈頭痛、呼吸急促、脈象滑數而實的,可以使用人參瀉肺湯,再加入荊芥、粉葛、蒲黃、茅根、生地、童便。如果是長期鼻出血導致血虛的,可以使用丹溪止衄散,再加入茅花、黃芩、荊芥、杏仁。以上這些方子,如果伴隨鼻塞,都可以加入麝香、黃連。一般來說,風寒引起的鼻塞多為外寒所致,而這種情況的鼻塞往往是體內火氣壅盛所致,如果使用羌活,反而會加重鼻塞。所以要使用黃連和麝香來開通被火氣閉塞的鼻竅。當鼻出血停止後,應該多服用止衄散原方和六味地黃湯來鞏固療效。還有一種情況是,腎經虛火向上浮動,干擾督脈而導致鼻出血,這種情況一定會出現腰痛、頸背痛、頭暈、腳冷等症狀。這是因為腎經虛火向上浮動所致。治療上可以使用止衄散,去除黃耆,加入碎補、牛膝、續斷、粉葛、鹿角尖、童便、元參。督脈附屬於太陽經脈,所以治療太陽經脈的藥方也可以兼顧治療督脈,就像衝脈附屬於陽明經脈,治療陽明經脈的藥方也可以兼顧治療衝脈一樣。太陽經脈屬於少血的經脈,督脈則是人體生命力的根本,它們的血液都不能受到損傷。當鼻出血停止後,應該立即使用地黃湯,加入天冬、阿膠、血餘、五味子來滋補身體。
陽明經脈主閉藏,秋冬時節陰氣本應收斂。如果燥火損傷了陽明經脈的脈絡,熱氣就會向上浮越,失去正常的收斂功能,逼迫血液向上流動,沿著經脈從鼻子流出,造成鼻出血。這種情況通常會伴隨口渴、呼吸急促、鼻塞鼻孔乾燥、頭暈發熱等症狀。可能是因為飲酒過度,也可能是因為感染了六氣(風、寒、暑、濕、燥、火)所致,總而言之,都是陽明經脈的燥氣與邪氣結合導致的鼻出血。陽明經脈的本質就是乾燥的,疾病進入這個經脈,都會轉化為燥邪。治療方法應該以平息燥氣為主,可以使用瀉心湯,加入生地、花粉、枳殼、白芍、甘草;或者使用犀角地黃湯,加入黃芩、升麻,來大範圍地清除熱毒。當鼻出血停止後,可以使用玉女煎,加入蒲黃來滋養降火,然後再多服用甘露飲來調養身體。多飲用梨汁、藕汁、蘿蔔汁、蜂蜜等,都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以上兩種情況,治療方法各有不同,但鼻子總歸是肺經的竅孔,血總歸是肝經所主管。所以,凡是鼻出血的患者,眼睛一定會發黃。張仲景說,眼睛發黃說明鼻出血還沒有停止,眼睛清亮說明鼻出血已經停止。這是因為肝在眼睛開竅,血液擾亂了肝經,所以眼睛會發黃。治療上應該調和肝氣,而且由於血液從肺的竅孔流出,所以也要調和肺氣。現在無論春夏秋冬,都應該以調治肝肺為主,可以用生地黃湯來治療。服用後鼻出血停止,再服用地骨皮散來滋養身體。不只是鼻出血應該治療肝肺,所有吐血、咯血的疾病,也都應該治療肝肺。肝主管血液,肺主管氣,治療血液問題必須調和氣,如果捨棄肝肺,又該如何著手呢?
而且,凡是鼻出血,如果長期不止,失血過多,熱邪會隨著血液的減少而消退,氣也會隨著血液的流失而衰弱。這就像刀傷一樣,如果血流不止,氣也會隨之流失,等到血流盡就會死亡。這種情況應該立即用獨參湯來挽救。如果出現手腳冰冷、呼吸急促的情況,再加入附子,來引導氣歸於丹田。如果這個人的鼻子和嘴唇都呈黑色,面色發紫,這說明血液已經侵犯到肺臟,情況非常危急,如果延誤治療,很難救治。可以用二味參蘇飲來治療。這種危急情況,一般是很難治好的,使用參蘇飲也只是盡人事而已,能不能見效,也不敢保證。
一般來說,病在腸胃,藥效來得快;病在經脈,藥效來得慢。鼻出血這種疾病屬於經脈的病變,兼用外治法,也能快速見效。可以使用十灰散塞入鼻孔,同時也吞服一些十灰散,這樣最為穩妥。或者將人的指甲燒成灰,吹入鼻孔來止血。或者用壁錢(一種附著在牆壁上的小蟲子)的巢塞入鼻孔,利用它的脈絡來維護鼻子的功能。將龍骨吹入鼻孔,可以使血孔乾燥結痂,避免再次出血。將白礬吹入鼻孔,它具有走竄截斷血液的特性。用醋調和泥土敷在陰囊上,陰囊屬於肝經所管轄的部位,肝主管血液,敷在陰囊上可以收斂肝氣,肝血自然就會停止外流。這種「上病取下」的治療方法很有道理。用鱔魚血滴入鼻中,用鱉血點鼻,用溫水浸泡雙腳,使熱氣向下引導,捆紮病人中指,用濕紙貼在頭頂,用熨斗熨乾,這是利用湯熨來引導熱氣的方法。這些方法,有的可能有效,有的可能沒有效果,只是將這些方法都記錄下來,以供選擇。
鼻出血的患者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額頭凹陷,張仲景已經明確禁止這樣做。由此推論,所有出血性疾病都不應該發汗,醫生應該謹慎。
雖然鼻出血與吐血、咳嗽等疾病不同,但它們都屬於出血,應該參考其他相關的疾病來治療,這樣才能百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