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論》~ 卷六 (6)
卷六 (6)
1. 痰飲
痰飲之證。已詳於咳血咯血咳嗽諸條。茲因失血諸人。無不兼痰飲者。故更言之。不憚煩複。
白話文:
關於痰飲的症狀,在咳血、咯血和咳嗽的章節中已經詳細說明。因為失血的人幾乎都伴有痰飲,所以再次提及,不怕重複。
痰飲者。水之所聚也。人身飲食之水。由口入。由膀胱出。肺氣布散之。脾氣滲利之。腎氣蒸化之。是以瀉而不留也。此水不留。則無飲邪矣。人身津液之水。生於腎中。寄居胞室。隨氣而上。布於肺經。是為津液。津液散布。則不凝結而為痰矣。
白話文:
痰飲是由水分所聚。人體飲食中的水從口進入,經由膀胱排出。肺氣負責讓水分散佈,脾氣負責滲透,腎氣負責蒸化。因此,水不會滯留。水不滯留,也就沒有痰飲。
人體中津液的水分來源於腎臟,寄存在膀胱之中。隨著氣往上行,分佈在肺經中。這就是津液。津液散佈後,不會凝結而形成痰。
上焦血虛火盛。則煉結津液。凝聚成痰。肺為之枯。咳逆發熱。稠黏滯塞。此由血虛不能養心。則心火亢甚。剋制肺金。津液不得散布。因凝結而為痰也。豁痰丸治之。二陳湯加黃連黃芩柴胡栝蔞霜亦治之。玉女煎加茯苓白前旋覆花。或保和丸。以滋肺。胃為燥土。燥氣甚。則津結為痰。指迷茯苓丸主之。頑痰壅塞者。滾痰丸治之。
白話文:
上焦血虛火盛:
肺部上方(上焦)血液不足,導致火氣旺盛。
結果:
- 津液(體液)變濃並凝結,形成痰。
- 肺部因缺少濡養而變得乾燥。
- 出現咳嗽、逆氣、發熱。
- 喉嚨黏膩、堵塞。
原因:
- 血虛不能滋養心臟,導致心火過於旺盛。
- 心火剋制肺金(肺部),使得津液無法正常疏布。
- 因此,津液凝結形成痰。
治療方法:
- 豁痰丸
- 二陳湯加上黃連、黃芩、柴胡、栝蔞霜
- 玉女煎加上茯苓、白前、旋覆花
- 或保和丸(滋養肺部)
胃為燥土:
胃部為乾燥的土壤。
燥氣過盛:
- 津液在胃部凝結,形成痰。
- 指迷茯苓丸可治療此症。
頑固的痰壅塞:
- 滾痰丸可治療此症。
痰黏喉中哽塞不下者。名梅核氣證。仲景用七氣湯。理氣除痰。血家病此。多兼鬱火。宜指迷茯苓丸。加甘草桔梗紫蘇香附旋覆花薄荷射干栝蔞霜牛蒡。余按咽中乃少陰脈所繞。心經火甚。往往結聚成痰。發為梅核。宜甘桔湯。加射干山梔子茯神連翹薄荷。再用半夏一大枚切片。
白話文:
當喉嚨中痰液黏稠,導致哽塞難以下嚥時,稱為梅核氣證。名醫仲景使用「七氣湯」來調理氣息,清除痰液。
如果是女性患有此病,往往伴有鬱火。建議使用「指迷茯苓丸」,並加入甘草、桔梗、紫蘇、香附、旋覆花、薄荷、射干、栝蔞霜和牛蒡等藥材。
我認為咽喉是少陰經脈經過的地方。如果心經火氣過旺,常會導致痰液凝結,形成梅核。建議使用「甘桔湯」,並加入射干、山梔子、茯神、連翹和薄荷。此外,再加入一大片切片的半夏。
醋煮三沸。去半夏。入麝香少許。沖前藥服。又衝脈亦挾咽中。若是沖氣上逆。壅於咽中。而為梅核。必見頰赤氣喘等證。審其挾水飲而上者。桂苓甘草五味湯治之。審其挾痰火而上者。豬苓湯。加梅粉栝蔞霜旋覆花治之。
白話文:
將醋煮沸三次,去除半夏。加入少許麝香。將前藥用醋調和後服用。如果沖脈也夾雜在咽喉中,如果是沖氣上逆,壅塞於咽喉中,形成梅核氣,必然會出現臉頰發紅、氣喘等症狀。判斷如果夾雜水飲而上,可以用桂苓甘草五味湯治療。判斷如果夾雜痰火而上,可以用豬苓湯,加入梅粉、栝蔞霜、旋覆花治療。
夫痰為津液所凝。而津液之生原於腎。下焦血虛氣熱。津液不升。火沸為痰豬苓湯。地黃湯。加川貝母五味子麥冬旋覆花款冬花海蛤粉牛膝白前龍骨牡蠣黃柏知母等藥。
白話文:
痰液是津液凝結形成的,而津液的生成源自於腎臟。下焦(腎臟以下)氣血虛弱,導致熱氣上升,津液無法上達。熱氣沸騰,就會形成痰液。
治療痰液的方法:
- 豬苓湯:利尿消腫,祛除痰液。
- 地黃湯:滋補腎臟,生津止渴。
另外,可以加用以下藥物:
- 川貝母: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 五味子:斂肺止咳,生津益氣。
- 麥冬:滋陰潤肺,清心安神。
- 旋覆花:止咳化痰,平喘。
- 款冬花:潤肺止咳,化痰平喘。
- 海蛤粉:軟堅化痰,散結消腫。
- 牛膝:活血通絡,利尿。
- 白前:利尿通淋,清熱解毒。
- 龍骨:鎮驚安神,固澀止汗。
- 牡蠣:滋陰斂陰,軟堅散結。
- 黃柏:清熱燥濕,止瀉痢。
- 知母:清熱瀉火,生津止渴。
飲由水氣停蓄。其責在於膀胱。若膀胱之水。因寒上泛。胸腹漉漉有聲。喉中潮響。咳嗽哮吼等。此為土不治水。肺受其憊。通用二陳湯治之。六君子湯。真武湯。小青龍湯。治之。
白話文:
水腫是由於水氣積聚造成的,問題出在膀胱。如果膀胱中的水因為寒冷而上泛,胸腹會發出嘩啦啦的聲音,喉嚨發出潮汐聲,出現咳嗽、哮吼等症狀。這是因為土不能控制水,肺部受到拖累。一般使用二陳湯治療,也可以使用六君子湯、真武湯或小青龍湯。
按失血之人。由於陰虛火旺。少病寒飲者。即或咳吐涎水。審其脈滑數心煩熱者。仍是火盛水溢。火逆之至。是以水逆之甚也。其治法清火瀉水。兼而行之。宜葶藶大棗瀉肺湯。消化丸。及二陳湯。加芩連柴胡白前根。參看咳嗽諸條乃詳。
白話文:
對於失血的人來說,由於陰虛火旺。很少患有寒飲咳嗽的人。即使咳嗽咳出涎水,如果檢查脈搏滑數,感到心煩熱,仍然是火熱旺盛,水液外溢。火氣上逆達到極致,水氣也因此逆行嚴重。治療方法應當清火瀉水,同時進行。可以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消化丸和二陳湯。再加芩連、柴胡、白前根。詳情請參閱咳嗽條目。
2. 痞滿
(積聚,癥瘕)
白話文:
(積聚、癥瘕)
心下為陽明之部分。乃心火宣布其化之地。君火之氣。化血下行。隨衝脈以藏於肝。即從心下而起。腎水之陽。化氣上行。隨衝脈以交於肺。由肺散布以達肌膚。亦從心下而出。蓋此地為陽明中土。乃水火血氣。上下往來之都會也。火降血下。氣升水布。則此地廓然。設若火不降。
白話文:
心臟下方是陽明經的範圍。它是心火運作和發揮作用的地方。心之君火之氣將血液化生出來,通過衝脈藏於肝臟。這種血液由心臟下方生成。腎水中的陽氣化生為氣,沿著衝脈上升,與肺部相交接。肺部將氣散發到全身肌膚。這也是由心臟下方開始的。因為這個地方是陽明中土,是水火血氣上下往來彙集的地方。心火下降,血液運行於下焦;腎陽上升,氣和水散佈於上焦;這樣,心臟下方就空曠通暢。如果心火不下降,
則血不下。而滯於此矣。設若氣不布。則水不散。而結於此矣。觀傷寒論。治心下痞滿之證。用瀉心湯以瀉火。用十棗湯以瀉水。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水火兼瀉。五苓散解水結。柴胡湯解火結。可知此地須水升火降。斯為既濟之形。設上火下水。阻於中宮。遂成天地否象。
白話文:
如果氣血運行順暢,就不會出現血氣停滯的情況。如果氣不通達,水液就會聚集而形成水腫。觀察傷寒論中治療心下痞滿的證據,有使用瀉心湯來瀉火,也有使用十棗湯來瀉水的。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兼顧瀉火瀉水。五苓散可以消除水腫,柴胡湯可以消除火熱。由此可見,心下痞滿的治療原則是讓水氣上升,火氣下降。這樣才能形成既濟之象。
如果上火下水,阻礙在中焦,就會形成天地否象,即上盛下虛,氣血運行不暢。
故名曰痞。血家火浮於上。與水不交。往往見痞滿之象。審系火氣不得下降者。瀉心湯治之。或加生附子。以開其痞。審系膀胱水中之陽。逆於心下。不得外出者。以小柴胡湯。轉其樞機。而水火皆通達矣。如水火交結。輕者為結胸。小陷胸湯主之。重者為陷胸。大陷胸湯治之。
白話文:
因此稱之為「痞症」。血家之火氣浮在上面,不和水氣相交。往往出現痞滿的症狀。仔細診斷如果是火氣不能下降所致,就用瀉心湯治療。或加入生附子,以解除痞結。仔細診斷如果是膀胱水中的陽氣倒流到心下,不能排出,就用小柴胡湯,調理轉換它的樞機,讓水火都能暢達。如果水火交結,輕的稱為結胸,用小陷胸湯治療。重的稱為陷胸,用大陷胸湯治療。
若單是水氣結聚者。二陳湯。枳朮丸治之。今醫但知停食痞滿。而不知痞滿之證。不一而足。此外尚有胸痹等證。皆未論列。茲所論者。乃失血家間有之證也。凡遇以上諸證。再能酌加當歸地黃川芎赤芍丹皮等。以照顧血證。斯為面面俱到。
白話文:
如果單純是水氣積聚,可以用二陳湯或枳朮丸來治療。現在的醫生只知道積食引起的痞滿,卻不知道痞滿的症狀有很多種。除了積食之外,還有胸痹等症,這些都沒有論述。這裡所討論的,是失血後容易出現的症狀。凡是遇到上述症狀,再酌情加入當歸、地黃、川芎、赤芍、丹皮等藥物,以顧及血虛的症狀,這樣才能面面俱到。
又有積聚之證。或橫亙心下。或盤踞腹中。此非凝痰。即是里血。通以化滯丸主之。凝痰用清茶送下。里血用醋酒送下。無論臍上臍下。左右兼治。又凡在臍下。多是血積抵當丸治之。
白話文:
另外還有積聚的症狀,或橫在心臟下方,或盤據在腹部中。這些不是固化了的痰液,就是體內積蓄的血液。都可以用化滯丸來治療。固化的痰液,用清茶送服;體內積蓄的血液,用醋酒送服。不管是在肚臍上方還是下方、右側還是左側,都要兼顧治療。另外,凡是在肚臍下方,大多是血液積聚,應當用抵當丸來治療。
又有癥瘕見於臍下。或見或沒。為瘕。常見不沒為癥。癥宜腸下逐瘀湯。抵當丸。瘕宜橘核丸。
白話文:
另有臍下有腫脹,有時出現有時消失的,是瘕。常常出現不消失的,是癥。癥需要使用腸下逐瘀湯、抵當丸等藥方治療。瘕需要使用橘核丸等藥方治療。
按痞滿者。胸膈間病。積聚者大腹之病。癥瘕者下焦之病。統以真人化鐵湯。加吳萸治之。統以逍遙散和之。另詳瘀血門。
白話文:
痞滿:胸膈之間的疾病,症狀是胸悶腹脹。 積聚:大肚子的疾病,症狀是腹部腫大。 癥瘕:下焦(腎、膀胱)的疾病,症狀是腰痛、小便不順。
以上三種病症,都可用真人化鐵湯治療,再加入吳茱萸調理。同時,可搭配逍遙散來緩和症狀。若有瘀血的狀況,則另行參閱瘀血門的治療方法。